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學網>>啟明1158

九百七十四 推進集體農業

更新時間:2022-01-31  作者:御炎
啟明1158 九百七十四 推進集體農業
蘇詠霖未來的計劃,主要還是通過推動大明社會需求的增長而拉動工業化生產的發展,強力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業化的進程。

哪怕是一只腳踏入工業革命的門檻,也足夠大明華麗轉身,擺脫歷史的桎梏了。

而需求,除了目前對于壓迫和剝削的接觸而釋放出來的農民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便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

一個來自于征服。

另外一個來自于大海。

征服很好理解,大明國對外的征服和建設就是龐大的需求。

隨著軍隊的進攻,隨著南宋等諸國的相繼覆滅,隨著大明帝國版圖的不斷擴大,建設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內需。

大明國覆滅敵人之后,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建設發展新近占有的領土,建設和發展需要物資,這便是很大的需求,非常非常大的需求。。

這部分需求將極大地促進工場的生產,這部分需求足以支撐未來一二十年的工場生產。

可以預見的未來之中,蘇詠霖覺得大明在未來二十年內都不會停止征服的腳步,大明軍隊不會停止征戰,不會停止對外擴張,直到把大明國的版圖擴張到最合適為止。

現在才哪到哪兒?

大明國的國力還沒有恢復,戰爭機器還沒有全力開動,軍隊的強大力量還沒有徹底釋放。

一旦釋放,對于周圍全部的政權將是毀滅性的降維打擊。

說穿了,當前的東亞實際上就是戰國的分裂態勢,非常多的民族區域性政權建立起來,沒有一個統一的秩序。

而這是蘇詠霖不能接受的。

所以在未來,征服與革命、二次建設將是主流,這也將產生極為巨大的需求,這部分需求會狠狠的拉動大明國內的工業發展與科技進步。

但是這并不是可持續的。

軍隊征服和國家建設帶來的內需是有限度的,如果無限度,那就不是正常國家了,那是軍國,遠遠比封建更加可怕,會把大明帶到無底深淵之中的。

所以軍國之路絕對不能走。

內需不夠,外需來湊,南宋靠著外貿的繁榮就能拉起一個虛假繁榮的商品經濟假象,靠著外貿愣是拉起了一個虛假的市民階層,足以證明這個時代外貿有很大的經濟潛力。

中東、北非和歐洲的巨大需求能夠拉動南宋的經濟發展,能夠給南宋續命數十年,讓他們硬生生抵抗蒙古進攻數十年。

大明要是能把外貿份額給搶到手,把外貿都給拉到自己這邊,就能以較快的速度推進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的發展,如此就能給科技發展積累足夠的資金。

所以蘇詠霖在這段時間里也在想著該怎么搶奪外貿份額。

單純用競爭力去搶,以北方現在正在緩緩恢復的狀態,現在這個農業重于商業工業的情況,除了軍火拿不出什么更有競爭力的產品的狀態,是無法和南宋方面競爭商品的。

不過好就好在蘇詠霖并沒有什么必要和南宋進行正當競爭,在商言商這種話是永遠也不會成為鐵律的,只不過是大家的一種美好幻想,尤其是國與國之間。

蘇詠霖甚至想過出動水軍直接攻克南宋各大重要港口城市,封鎖南宋對外聯絡的水上路線,直接鎖死它的外貿。

但是蘇詠霖隨后又想了想,覺得這會造成南宋政局的激烈動蕩,會造成南宋地方的大量叛亂,會極大影響南宋社會的穩定,會把南宋社會經濟打爛掉,這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在他的計劃中,明軍滅宋是摧枯拉朽的,是一鼓作氣擊潰南宋軍隊主力之后以橫掃千軍的態勢將南宋快速吞并的。

整個作戰過程可能都不需要一年時間,一年之內,他就能把南宋整個吞掉,用最快的速度解決這場戰爭,最大限度保存南宋的經濟元氣。

如果事前造成南宋社會經濟的巨大損傷,使得南宋陷入處處烽火、處處叛亂的境地,不符合他的利益。

就算是江南西路的趙玉成,現在也已經開始土地方面的工作,開始建設農會和新農村,開始恢復社會生產了。

可想而知的是未來明軍南下,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有生產力的不需要怎么投入就能拿來使用的江南西路。

這才是格局。

而一般的造反者根本沒有格局,只是打打殺殺燒燒搶搶,把社會生產摧毀得一塌糊涂,打下來還要投入很大的成本才能有產出,那就很不合算。

作為一個格局打開的領導人,蘇詠霖一直都認為江南已經是他的領土,對待他的領土,要溫柔。

所以暫時還不能對南宋下狠手。

算來算去,蘇詠霖感覺目前唯一能推進的就是集體農業了。

因為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兩股大氣流控制的中國氣候大約每五年就會出現一次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包括但不限于旱災、水災、雪災等等,總而言之,這片土地上是多災多難的。

中國的土地沒有南美洲一些國家那種躺著都能豐收的絕佳環境,必須要精耕細作累死累活才能換來果腹的口糧。

這種困難的氣候處境讓中國人自古飽受磨難,卻也鍛煉出了中國古人強大的適應力和不服輸的精神。

上天不給,那就自己創造,一項又一項看似不可思議的人造工程在這片土地上出現,某些特別大的工程甚至可以造福千百年以后的后人。

精耕細作的傳統根植在這片土地上,古人創造出的大量水利工程讓一些看似不可能耕種的土地都能長出糧食。

盡管如此,自古以來因為自然災害而餓死的人依然很多很多,多到讓人心碎的地步,究其根本,還是分散的小農經濟難以應對大規模的自然災害。

古人也進行過一些有集體經濟某些要素的嘗試,比如國家莊園經濟和地主莊園經濟,這一類莊園因為其聚集性,對自然災害和政治災害的抵抗力遠強于一般小農。

但是其本質并不是為造福人民的集體經濟,而是滿足私人欲望的剝削手段,所以終究不能改變什么。

究其根本,集體經濟的意義在于集合大家的力量,大家抱團取暖,抵御各種自然災害和不可預知的其他各類災害。

這不能直接極大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卻能極大地提高農業組織度,間接創造利于農業生產的環境,從而間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集體經濟的操作方法就是以農會為主導,把一個村莊的土地集合在一起,農民以土地入股,作為主要分配標準而不是唯一的分配標準。

分配標準還應該有勞動量和勞動時間作為考量。

另外就是要加入工程需求的考量。

比如一個國家要求建造的工程需要用到土地里的勞動力,若是小農經濟狀態,各家顧各家,那么勞動力多的家庭就比勞動力少的家庭占優勢,操作起來也更加方便。

勞動力多的家庭派一個勞動力去參加工程,并不會影響自家土地收成。

而勞動力少的家庭派一個勞動力參加工程,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土地收成。

這種情況下,勞動力少的家庭就會產生抗拒和不滿的心理,從而對農會產生怨念。

而如果是集體經濟,就不會這樣,土地是集體的,由集體安排統一耕種,出現工程需求,也由集體安排參與工程。

參與農業勞作和參與工程勞動可以統一計算工分,都算出勤,不會因為單個家庭勞動力的多少而出現糾紛,直接解決掉小農經濟狀態下難以解決的問題。

啟明1158 九百七十四 推進集體農業

上一章  |  啟明1158目錄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