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1158 六百五十三 我就是那個調動軍隊的人
湯思退一時間熄火了,無法繼續輸出,可是輸出不能停。
于是蓄滿了能量的沈該接下了湯思退的話茬兒,決定繼續反擊辛棄疾。
“這種事情難道是我朝愿意看到的嗎?我朝也不愿意!但是當時的黃河多次決口,河道堵塞嚴重,不得不修,必須要修。
我朝也是調集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盡力了種種努力,竭盡全力治河,只是因為種種情況失敗了,治河失敗者何其之多?怎能全怪我朝呢?”
“但是如此失敗的只有南朝吧?三次嘗試,三次失敗,朝中爭論不休,朝外工程或是拖沓,或是急躁冒進,完全不把百姓的性命放在眼里,以至于死亡數百萬人!”
辛棄疾皺眉頭道:“數百萬人死亡,千萬人受災,河北河南山東兩淮之地多處被大水沖為白地,繼而引發饑荒、瘟疫,死者又有多少?黃河改道遺毒至今,又有多少人為其所害?損失多少財力物力?這筆損失你們算得過來嗎?”
辛棄疾倒不是不知道北宋整修黃河的真實原因和目的。
這方面的問題在蘇詠霖召開正式會議之前就開過了小會,內部商議過。
北宋整治黃河就是黃河不修不行了。
自中唐以來,不斷滋生的人口導致關中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到唐末五代時期,關中生態環境瀕臨崩潰,黃河河道堵塞嚴重,不修就會到處決口,隨意改道。
五代時期因為軍閥亂戰,黃河無人管理,以至于徹底失控,到了北宋,接下這個攤子的趙宋王朝不得不面對這一嚴酷的事實。
至于應付遼國軍事威脅什么的只能算是原因之一,且不是主要原因。
當年趙匡和趙光義時代,北宋就有在黃河中上游植樹造林的措施,當時的精英們已經有人意識到了黃河中上游生態環境對下游河道堵塞的影響,所以在趙匡與趙光義的努力之下,在五代時期徹底失控的黃河決口問題在趙光義朝得到了初步控制。
只是植樹造林這種做法沒有在宋朝得到公開宣揚,也沒有進一步形成全民共識,形成朝廷的一致觀念,以至于后來人亡政息,沒有延續下去。
說到底,宋人修黃河就是為了解決黃河在當時頻繁改道的問題,出發點是沒有問題的,不修也確實是不行。
但是出于政治攻勢的需要,以及未來萬一出現黃河整治工程失誤的時候還能順便甩鍋,加上蘇詠霖實在是厭惡極了那些眼高手低的蠢貨,所以才公開宣布那樣的內容。
他們的眼高手低和愚蠢決策讓數百萬人為此喪生,讓千萬人受災,讓北方經濟凋敝,民生殘破,所產生的后果至今沒有消除。
這種程度的抹黑,難道過分?
反正辛棄疾一點也沒有覺得蘇詠霖對北宋決策的抹黑有什么過分的。
所以他的攻勢迅猛,沒有任何留情,對湯思退和沈該一頓猛噴。
辛棄疾說的的確是實話,湯思退和沈該心里一清二楚,無法駁斥,于是又拿出了黃河自中唐以來逐漸失控的陳詞濫調試圖為自己開脫。
“唐末五代以來軍閥割據,災難連連,根本沒有人在意黃河的事情,到了大宋,黃河問題積重難返,大宋已然竭盡全力。”
沈該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樣:“可是人力終究是有限的,大宋實在是無法完成那么龐大的工程,這難道也是大宋的錯誤嗎?”
辛棄疾被氣笑了。
“這難道不算錯?后漢名臣王景修黃河,一年功夫,數十萬軍民,一百億錢,便大功告成,此后黃河八百年沒有改道,他怎么就做得到?后漢怎么就做得到?”
這方面湯思退還真有些研究,立刻站出來反駁辛棄疾。
“后漢時黃河尚且沒有那么大的泥沙沉積,沒有地上河,不需要清理淤積泥沙,不需要設下其他配套措施,工程量遠小于大宋開土動工之時,大宋面臨的困難,是后漢時的兩倍以上啊。”
“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后漢的確沒有那么大的困難,但是當時黃河也是頻繁決口,不得不修,于是王景挺身而出,也竭盡全力辦到了讓黃河安穩,八百年不改道。”
辛棄疾搖頭道:“到了我們這個時代,黃河又出了問題,需要我們挺身而出的時候,難道就一句已經竭盡全力,就沒有下文了嗎?三次工程,南朝真的竭盡全力了嗎?
失敗之后,為何不吸取教訓,三次治河,三次失敗!古今可有此等事?更別說后來杜充那個奸賊還主動掘了黃河大堤,水淹千里,死者百萬!百萬生靈就那么沒了,你們沒有一絲一毫的感觸嗎?
身為王朝皇帝和高官顯貴,做出決策絲毫不顧現實情況,甚至于互相傾軋,互相拖后腿,吞吃工程款項,吏治腐敗,這才是失敗的根本原因!你們就沒有反思過嗎?”
辛棄疾說到最后,是厲聲質問的態度,湯思退和沈該實在沒什么底氣對抗這種態度。
一次失敗還好說,兩次失敗就沒什么底氣了,三次失敗,可以算作是徹徹底底的無能了。
第四次最為惡劣,后果也非常慘痛,不過杜充后來背叛了,蘇詠霖也讓杜充付出了代價,所以辛棄疾也沒打算揪著杜充的問題說到底。
但是他必須要把強勢的態度表現出來。
要是能不動刀兵就能搞到歲幣當然最好,雖然辛棄疾也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過過嘴癮也不錯——他實在是太厭惡這個朝廷了。
“發生那樣的事情,絕非大宋所愿,他們都是大宋子民,大宋也不可能愿意看到他們喪生,只是……只是天不遂人愿啊!”
湯思退一臉悲戚道:“大宋所面臨的黃河之災害遠超歷朝歷代,這又怎么會是大宋愿意看到的?”
“所以,南朝不愿意看到,我大明也不愿意看到這樣的情況繼續存在,所以,無論如何,這黃河都要修。”
辛棄疾怒目圓瞪,須發皆張,厲聲開口道:“可是黃河整修需要的工程量太大,需要的人力物力太多,大明無力獨自承擔,需要南朝相助!”
辛棄疾還是把話題引回到了這里,這讓湯思退和沈該十分無奈。
“說到底,這是明國內政,明國怎么能為治理黃河的事情要求大宋出錢呢?”
“辛總長,這樣的做法未免過于不講道理,北朝難道是這樣的國家嗎?”
辛棄疾絲毫不為所動。
“正是因為這是大明內政,所以南朝只要支援大明一些錢財和物資就可以了,其他的不需要南朝插手,否則大明還未必能成功整治黃河。”
好家伙,你這還罵上了!
湯思退立刻搖頭。
“辛總長!這屬于訛詐!這是非常卑劣的行為!北朝一定要這樣做嗎?”
沈該也絕不松口。
“辛總長,兩國簽訂和約以來,講究和平共處,互幫互助,如今北朝卻做出這樣的事情,難道可以讓天下人心服口服嗎?”
辛棄疾已經沒有耐心和這兩人打嘴仗了。
“我的身份,兩位應該知道吧?”
“那又如何?”
湯思退皺眉道。
“大明參謀院,是軍隊的指揮機構,大明參謀院可以向軍隊發布命令,軍隊需要得到參謀院的命令之后,方可出擊行動。
而我,就是那個秉承陛下命令對軍隊發號施令調動軍隊的人,所以為什么大明皇帝陛下需要我出使南朝,兩位明白了嗎?”
湯思退一愣。
沈該也是一愣。
兩人齊齊變了臉色,意識到辛棄疾這話所說的內容正好是他們最擔心最不愿意接受的。
啟明1158 六百五十三 我就是那個調動軍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