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無雙國士 第一百一十九章 我不是要害他
“臣又見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
始初議者已為不可,今三四年間,外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且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
……欲乞且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
……臣言狂計愚,惟陛下裁擇。”
歐陽修的意思是,武臣掌握國家機密對朝廷絕非幸事,加以民間種種離奇的傳聞,不能不引起警覺。
因此建議罷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出知外州,既可以保全狄青,同時也能為國家消除未萌之患。
“爹,你這是……我聽說狄將軍是難得的常勝將軍,您為何要彈劾他呢?”
歐陽辯假裝有些不解,指著奏疏向歐陽修問道。
歐陽修停下筆,笑道:“爹不是要害他,而是要保全他啊,以你的才智,應該看得出來才是吧?”
歐陽辯笑了笑,他心中有猜測,但還是希望從歐陽修的嘴里親耳聽到。
后世人總有人認為狄青之死是因為歐陽修的彈劾,雖然也有人幫歐陽修說話,但總有人還是固執的認為,狄青就是歐陽修給害死的。
歐陽修放下了筆道:“難得有空,我便和你說說,這段時間大水淹城,狄青一家避居到了大相國寺,起居都在大殿之上。
最近滿城老百姓紛紛傳言,有的說狄青身應圖讖,有帝王之相,有的說狄青家的狗頭上生角,府上時有奇光閃現……
呵呵,這真是什么百姓傳言?我看著可不像。”
歐陽辯問道:“那爹認為呢?”
歐陽修呵呵一笑:“無他,忌憚而已。咱們大宋太祖黃袍加身,便怕有后來人有樣學樣,所以大宋的樞密使,一般都是由文官擔任,這樣做的目的是以防武將擁兵自重。
這樣一來,樞密使雖然官位高,但只有調兵權,沒有統兵權,而下面的武將正好相反,只有統兵權,但沒有調兵權。
但狄青的情況卻非常特殊,他是武將出身,在軍中威望極高,擔任樞密使后位高權重,掌握了全國調兵之權。
同時,那些有統兵之權的將領,大多都是對他唯命是從的親信舊部,如果上下一心、里應外合,后果不堪設想!
這就是為什么自從狄青當上樞密使,文臣便普遍不滿,彈劾他的奏章如紛紛雨下。
這一次更是有什么身應圖讖,有帝王之相,有的說狄青家的狗頭上生角,府上時有奇光閃現之類的無稽之談,呵呵,構陷伎倆而已。”
歐陽辯所有所思:“所以爹爹的奏疏是回護狄將軍?”
歐陽修倒過來毛筆,用筆頭輕輕敲了敲歐陽辯的腦門,笑斥道:“你個猴頭,在這里埋伏著呢,怎么的,害怕你爹爹是個構陷忠良的奸臣?”
歐陽辯心中輕松了下來,他是很敬佩狄青這樣為國獻身的軍人的,如果歐陽修當真構陷狄青,這會讓他很難接受的。
不過歐陽修是站在回護的角度還是站在自身文臣角度,那就不得而知了。
北宋開國之初,趙匡胤便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國策,武將只可有統兵權不能有調兵權這是太祖祖訓,也是宋朝得以長久安于內的本質原因。
狄青觸碰了這道底線,所以文臣惶恐,皇帝猜忌,便注定了悲劇。
歐陽修和整個文官集團的猜忌也是難以避免的,對于狄青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歸宿。
不過對于狄青本人來說,就不是那么好接受了。
狄青生性耿直,他想不開,他憋屈啊,作為武將,他要兵權,他要干實事,他才不想頂著個宰相虛銜,在地方虛度光陰。
就這樣,狄青下放陳州剛剛半年,便嘴生毒瘡,抑郁而終,年僅50虛歲。
歐陽辯心中不忍,腦中突然有個想法像是一道閃電閃過。
——
大雨如注。
大地已經成了一片黃色的汪洋,無數的雜物在水面上沉浮,不乏有家禽家畜的身體,甚至有人的尸體漂浮。
在汪洋中跋涉的人們面如菜色,眼睛里面失去了希望,唯有赤裸裸的饑餓。
方如輝在人群中跟著大部隊一起跋涉,他眼睛里藏著悲哀。
他家里有老父親老母親,只是一場山洪將他們的房子沖塌,他被卷在山洪中一起卷出不知多少里,再回去找的時候,整個村莊都只剩下一塊白地了。
原本父母還想著今年給他說一門親事,好好地傳承一下香火,而如今,只能凄凄慘慘地跟著其他災民去汴京尋一條生路了。
只是他一路走來,沿路的村莊城鎮都跑在黃泥湯里,大多的村莊人都跑光了,有些留守的看到大部隊,干脆將家里的棉衣棉被捆好跟在了后頭。
這個大部隊雖然每天都有人倒下,但規模卻越來越大,等進入了京畿之地的時候,方如輝也不知道這個隊伍究竟有多大了。
京畿之地沿途的縣鄉,看到他們都趕緊把城門緊緊鎖上,不敢讓他們靠近,更別說進去了,方如輝心中的憤怒和悲哀越甚。
不過他心里也很清楚,災民歷來就是不穩定的代名詞,人家防著他們也是正常的,如果他家不受災,看到這么多的外來人,他們也是要將災民擋在外面的。
災民也沒有力氣鬧事,他們最終的目標還是汴京城,那里是皇上所在之地,仁慈的皇帝應該不會讓他們餓死才是。
懷著一點期待,他們繼續在黃泥之中跋涉。
倒下的人越來越多,從各個地方的人匯聚過來的人也越來越多。
包拯站在汴京外城城墻之上,皺著眉頭問道:“這是第幾批了?”
王啟年張口就來:“包大人,這是第十一批了。”
包拯臉色沉重的點點頭:“施粥棚的米還能撐多久?”
王啟年臉色有些難看:“如果還是以立筷不倒的標準,估計半個月都撐不過去,而且這人越來越多了,估計到時候就只能夠撐幾天了。”
包拯點點頭:“那就煮稀一點,餓不死就好了,本官進宮找皇上去,總不能讓大宋子民餓死在城下。”
北宋之無雙國士 第一百一十九章 我不是要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