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襲之路 第225章 首陽書院
送走了范純仁這尊大神。
潁州又恢復到了原先的平靜之中,蘇軾終于有時間開始對李逵和李云這對難兄弟難弟下手了。讓高俅喚來了李逵和李云,連帶著兒子蘇過道:“朝廷頒布了法令,今后參加省試需要兩年書院的學籍。你們三個我準備送去首陽書院入學籍。”
李逵很慌。
來到潁州也有大半年的時間了,首陽書院他還是知道的。京西北路中排名前三甲的書院。排名第一的當然是嵩山書院。不過,嵩山書院太遠了,在許州。他們去不方便。但就算是排名不如嵩山書院的首陽書院,也是人才濟濟。很容易被人發現自己的真實水平。他要是求學十年,自然不怕這等挑戰。甚至會心中竊喜。
可是他來大宋才多久?決定讀書才多久?正兒八經的讀書又才多久?
滿打滿算也就是半年的樣子,九經都沒有學過一半,去大宋最好的書院豈不是要丟人現眼?
因為擺在李逵面前的是,他很有可能連書院的入學考試都沒法通過。
不過李逵雖然慌,但還算好。他最多被人看成是學藝不精,僅此而已。至少要比快癱倒在地上的李云強多了。
李云絕望的看著蘇軾,硬著頭皮對蘇軾說:“師祖,要是去書院讀書的話,我可以去蒙山書院求學。而且蒙山書院距離老家很近,也能照看到家里。”
“蒙山書院?”蘇軾琢磨了一陣,還真不知道這個書院到底在哪里,聽李云的話,似乎應該在沂州附近。他有點不好意思的問兒子蘇過:“過兒,可知蒙山書院在何處?”
蘇過茫然的搖搖頭,不過高俅聽李云吹噓過,笑道:“學士,蒙山書院在沂州。”
“沂州的書院,考出過進士沒有?”蘇軾突然覺得好笑,還以為自己孤弱寡聞,不覺一哂道:“要是先生好的話,你們去蒙山書院也未嘗不可。”
李云吹噓道:“好,怎么不好了。書院創辦至今,至少出了十來個進士。”
李逵也是一臉懵懂,他哪里知道,自己老家還有這么個強大的書院?
自己怎么連聽都沒有聽說過?
蘇軾覺得不對勁,要是出一兩個進士,如果年代相隔比較遠的話,他沒有聽說過還有可能。可是幾十個進士?每科至少要有一兩個高中。可見,這蒙山書院的辦學能力不差,為什么自己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只有聽說過泰山邊上的徂徠書院,作為京東書院之首。但從來沒有聽說過蒙山書院,這不合理。看向李云的眼神頓時不善起來。小孩子,貪玩,貪吃,甚至貪安逸都不是大錯,但要是欺騙尊長,這問題就嚴重了。
“人杰,你聽說過嗎?”蘇軾冷不丁問李逵。
李逵對李云對他的眼神提示茫然不顧,不是他不想說,而是真不知道。他對自己老家的熟悉,甚至還不如對潁州的熟悉,讓他說什么去?
李逵搖頭道:“是有這么個書院,可是我從來沒關心過這家書院何時考出過進士。”
“李逵,你咋的啞巴了,老家的事都不知道?就在上次,一年多以前,還出過兩個進士呢。”李云著急道。
李逵茫然不已,迷茫道:“有嗎?”
突然想起來了,似乎是有這么檔子事,可是想起來之后,對李云瞪眼道:“少丟人現眼了,那是武進士,不是進士。”
“不一樣嗎?”李云如今對自己的武功頗為自信。他感覺自己只要去了蒙山書院,很可能成為尖子生。李逵去了,他做榜眼。李逵不去,他就是沂州方圓百里之內的武狀元。
“武進士!”蘇軾的眼皮都跳了起來,他蘇門子弟已經沒落到了要去爭奪武進士的身份了嗎?再說了,大宋是有武科舉,也有武進士,武狀元的說法。但不要忘記了,大宋開科武舉,都是在省試之后。朝廷會鼓勵落榜的學子去參加武舉的考試。
考核內容也有文章、詩詞策論、甚至表面上看和省試、殿試都差不多。
但是這些考試成績都沒用,監考官員連作弊都懶得管,堪稱大宋最為輕松的考試……武進士的最終結果出在校場,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騎馬漫射……才是武進士最終記錄成績的關鍵。也就是說,武舉考試就是打架,誰贏到最后,最后中舉。
沂州,蒙山書院?
蘇軾這才想起來,是有這么一個書院,文進士一個都沒有出過,武進士倒是每次開考都有高中數人的傲人成績。
堪稱,大宋書院中唯一的——體校,教學環境惡劣,學生良莠不齊,學風彪悍異常,蒙山書院出來的學子,各個都是煉體狂魔。別的學校入學考試,考詩詞歌賦,考九經通論,考文章策論;但是蒙山書院考三番戰。上來三個老生車輪戰,新生能夠頂住三人,授上舍生;兩人,中舍生;一人,合格,為入學新生。
蘇軾一開始真沒想到蒙山書院是什么鬼,等到他想起來,是這么一所書院的時候,臉上烏云密布。良久才壓下胸口的怒火,沉聲道:“不準去。”
要是蘇門有學子入學蒙山書院,丟人可真丟到姥姥家了。
李云糾結不已,大宋書院上千,出名的也就幾十座,比如六大書院:衡山石鼓書院、長沙岳麓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許州嵩山書院、常州茅山書院、徂徠山徂徠書院。都是大宋一等一的書院,每一科都有不少學子脫穎而出,考中進士。
但是這些書院和他無緣,他一座都考不上。
首陽書院雖然比這些書院差了點,也也差不了太多。入學考試都混不過去,豈不是更丟臉?他不僅丟自己的臉,連師祖蘇軾的臉都一起丟了個干凈,對于蘇軾,李云是非常尊敬的,說什么也不能墜了蘇門的威名。
李云一臉難色,對蘇軾道:“師祖,可是我連入學考試都恐怕過不去。”
“不是恐怕,是肯定。”李逵一臉不屑,理直氣壯道:“師祖,我也通不過入學考試。”
蘇軾一口陳年老血卡在喉嚨口,就差當著倆個徒孫的面當場噴出來了。入學考試都通不過,這又不是什么長臉的事,你還一臉理直氣壯的說出口,要點臉成嗎?
李云剛剛想吐槽李逵逮住自己猛踩的卑劣行徑,突然聽到李逵這么說,心里頓時暖洋洋的,好兄弟,一輩子。他原以為就自己基礎差,是學渣,原來李逵和他一樣,都是學渣。這樣想來,頓時心中郁悶之氣一掃而空,心情好了起來。
蘇軾若有所思的想了想,覺得自己有點揠苗助長了。李逵讀書還不足一年,學業進步還算可以,但想要考入書院就不現實了。入書院的學子,都是求學十來年,有些甚至快而立之年了。他如何去競爭?
至于李云,蘇軾看了李云一眼,心中哀嘆:“比李逵都不如的貨色,如何混入書院?”
不過,他可是文壇宗師,想到了一個兩全之策,對李逵和李云道:“你們不用擔心,就是入學籍而已,以后還在家里學。”
李逵頓時松了一口氣。
李云一臉喜色,終于不用被讀書人禍害了。
至于蘇過,更不用去書院讀書了,他已經下過場。也有了學籍,再說跟著老爹讀書,總好過書院的先生吧?
于是,蘇軾醞釀了好幾天的計劃,最終還是變成了老樣子。自己教導兒子讀書,然后再多了兩個拖油瓶。
當然,這是順帶手的事。他的主要目的還是教導自己的兒子蘇過,這是親兒子。蘇軾感覺到自己的兒子應該參加科舉,不能荒廢下去。促使他做出這樣改變的原因是,蘇軾又受刺激了。
刺激到蘇軾的原因是,他的大兒子蘇邁辭官了。
當爹的快六十了,做官都做地好好的,可是還年富力強的兒子,卻辭官了,這讓蘇軾有了緊迫感。還不是因為老大沒實力考中進士,大好的歲月都蹉跎在了小吏熬資歷上,這輩子都難以升遷。老二,也是恩蔭,做官期間考中進士的可能性也很低。如此下去,說不定那天也要辭官了。如此下去,說不定老蘇家他這一房,在他的頭上可能要做官坐到頭了。雖說蘇軾對做官也并沒有太在意,因為獲得一個官員的身份對他來說不難。
進士隨便考的人,就是這么討厭。
可真要是蘇家的官宦身份到他身上就到頭了,這讓蘇軾絕對難以接受,這是一窩不如一窩,一代不如一代啊!想來想去,小兒子蘇過不是想要參加科舉嗎?
讓他去,不僅要去,還要考好了,爭取下一科就拿下進士的身份。
在大宋,沒有進士身份的官員,很悲催。升遷沒有指望,薪俸又低的可憐,甚至還要受到官場同僚的鄙視,艱難無比。當年范純仁要不是在做官期間考中了進士,就算他是范仲淹的兒子,這輩子最大做到知州也坐到頭了。
蘇邁就是這樣的情況。他甚至比范純仁的情況還要差很多。要是能做縣令、通判之類的官,他也不會辭官。
蘇邁做官很早,因為蘇軾的原因,幾年前就出仕了。但他是恩蔭官,一開始做倉監,幾年之后獲得升遷,做了縣尉。
縣尉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官,大宋雖然冗官嚴重,但很多縣不設縣尉,要是有縣丞,基本上都是縣丞兼縣尉。要是沒有縣丞,由縣令兼了縣丞的事務,才會設置縣尉。管理一縣之地的典獄,緝拿盜賊等事務,雖是一縣之中的第三把交椅,但就官聲來說,還不如主簿好聽,很沒有存在感。
做了幾年縣尉之后,蘇邁感到升遷無望,而且薪俸少的可憐,干脆辭官了。
更讓蘇軾無語的是,蘇邁雖說辭官了,很丟臉寫信告訴他,想要去他老丈人家混吃混喝,也就是蘇軾的好友同鄉進士呂陶的家里討生活。太沒有骨氣了,蘇軾接到信,差點沒氣地背過氣去。
蘇邁啊!
蘇邁。
你怎么說也是官宦人家,還是蘇家的長子,怎么可能做女婿上門啃老的事來?
雖說蘇軾很不關心自己的大兒子。不是因為亡妻的原因,才對大兒子漠不關心。而是因為蘇邁不聰明,至少在蘇軾眼里,自己差點被這個兒子坑死,對兒子心存芥蒂。
記得當初‘烏臺詩案’,蘇軾被看押在天牢之中。
大宋監獄不提供伙食,需要親人自己送進大牢里去。送飯,成了年紀還不大的蘇邁的首要重任。
當時蘇軾和兒子商量好了,皇帝不殺他,送什么吃的都可以。
一旦皇帝準備殺他了,就送條魚進來。
有一天,蘇邁發現兜里的錢不夠了,買不起肉,于是就貪便宜在市場上買了一條魚,精心烹飪之后,給蘇軾送去了。看到魚的那一刻,蘇軾哭了……
當天夜里,蘇軾眼睛直勾勾的盯著牢房的房梁,躊躇了一夜。幸虧沒上吊,要不然,他老人就此人生劃上了個恥辱的句號。
因為這件事,蘇軾很長時間都沒搭理自家的大兒子。甚至出獄之后,對大兒子蘇邁也是不聞不問。
很多年過去了,父子的心里或許還有當年那根刺在作祟。但是當蘇邁決定不做官之后,蘇軾才發現,自家人似乎除了做官,沒有其他的謀生手段。種地倒是可以,但沒有本錢買地。老家眉州也沒有什么產業,只有幾畝薄田,是大哥家的產業。當年分家的時候,已經做官的蘇軾和蘇轍都放棄了家產。
老家回不去,又不敢拖家帶口的帶著老婆孩子來老爹跟前啃老,想來想去,只能去岳父家先混一段時間再說。
恥辱啊!
蘇軾說什么也不能讓大兒子做出如此有辱家門的事來,去信一通訓斥之后,讓他去常州置辦幾畝水田,先種地再說。
常州在蘇軾的心里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僅僅是他,在他小妾王朝云的心里也是如此。因為他和王朝云的第一個兒子,就死在了常州,也埋葬在了常州。這個地方是他的傷心地,同時也是他最后的一片凈土,蘇軾甚至已經有了決定,要在常州終老,陪伴自己的小兒子。同時也讓自己的小妾王朝云安心。
信是寫了。
蘇邁也回信了。
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蘇家第二代,沒有一個能夠做官做出頭的領軍人物。那么對于蘇家來說,注定會沒落。想到這些,蘇軾就坐立不安。
大兒子沒指望了。
二兒子缺乏靈性。
只能指望老三了。
想明白了這些的蘇軾,決定立刻給老三準備學籍,就落在潁州最大的書院,首陽書院。
然后過兩年,就準備送老三去京城,參加考省試,爭取一舉拿下進士身份,延續蘇家的底蘊。
蘇過去了書院,連帶著幫李逵和李云也報名了,三人都成為首陽書院的學子。
這就是李逵和李云突然間有了書院身份的原因,他們成了嵩山十大書院之一的首陽書院的弟子。
看著連綿不絕的山巒,還有風過去之后,松柏沙沙之聲,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大宋的書院基本上都建在山中,少有建在水邊的。
首陽書院屬于因山出名,畢竟嵩山的書院是非常出名的,反倒是嵩山的寺廟還不如書院出名。
入了山門之后,李逵在書院管事的帶領下,去了山長的小院。將蘇軾的信給了山長之后,靜靜的等著。
山長看著李逵和李云,心中琢磨不定,最后還是熬不過蘇軾的威名,只好放棄了將兩個他眼中的‘讀書種子’忍痛割愛。
寫好回信之后,交給李逵道:“學士之文如滔滔江河,延綿流長;學士之詩詞,如崇山峻嶺,雄壯威武,兩位能夠拜在學士門下讀書,顯然文采是不必多說,自然是一等一的才學。不過學海無涯,不進則退,勿要耽誤了好光陰,辜負了學士的美意。”
蘇軾的信中就說了,李逵和李云自己教,出了名,算書院的一份。
山長也沒有理由拒絕,當即準了。
李逵和李云懸著的心頓時放下,看來是虛驚一場:“謝山長訓導,學生謹記。”
走出山長的小院,李云捂著胸口,一臉的緊張:“哎呀,差點嚇死小爺。”
“你們倆個,聽說在學士身邊求學,可敢過來比試一番?”
在下山的時候,突然有人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囂張道。
李逵瞪了一眼對方,按住想要動手的李云,問:“有何不敢?”
李云嚇得臉色慘白,拉著李逵的衣袂道:“二哥,莫了賊子的當,打死人就不好了。”
天才一秒:wap.2mcn
李逵的逆襲之路 第225章 首陽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