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十九章 兵部

  查案之事,對蘇大為既是危險,也是機遇。

  之前李治借著查案壓了他一下。

  若此次公主案能查出兇手,那封的實職,李治就沒理由收回去。

  蘇大為便等于一舉邁入從四品上的實職官位。

  這當然是一種突破。

  哪怕李治有心壓制,到那時,綁在蘇大為身上的“繩子”,也會漸次松動。

  從大明宮出來,蘇大為牽起自己的馬,望著不遠處乘上馬車的李義府等人,背后隱隱滲出冷汗。

  方才在紫宸殿中,在平靜的表面下,實則充滿了刀光劍影。

  李義府方才又發難了,又想挖坑給他。

  裴廉是想找人一起背鍋,而李義府,則是滿滿的惡意。

  當時誰也不知道,李治會不會因高陽公主的死而震怒,若天子震怒,蘇大為必將首當其沖。

  天威難測。

  好在李治并沒有因為憤怒,而失去理智,只是將蘇大為塞進大理寺,命其與裴廉一起破案。

  危機危機,危險與機遇并存。

  過去了,是機遇。

  過不去,那便是殺身之禍。

  “蘇少卿。”

  大理寺卿裴廉大步走向蘇大為,沖他拱招呼。

  雖然李治才發出口諭,還沒頒下正式的圣旨任命,但裴廉已經向蘇大為改口。

  “方才在殿中,不得已請蘇少卿出手幫忙,你查案的本事,長安人盡皆之,此案,你又是最后接觸過高陽公主的人,于情于理,蘇少卿都應該參與,還請少卿勿怪。”

  裴廉對蘇大為的態度十分客氣。

  這份客氣,也不知是對蘇大為背后的武媚娘,還是顧忌蘇大為身上的軍方背景,又或是想求蘇大為用心查案。

  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臉人。

  裴廉這樣放低姿態,蘇大為也不好繼續冷臉,向裴廉抱拳道:“寺卿言重了,都是為了公事。”

  “蘇少卿所言極事。”

  裴廉眼珠一轉,向蘇大為改口道:“高陽公主的案子,不知少卿準備從何處下手?”

  “此案,我與你一樣,才聽說,便被召入宮,現在一點頭緒也沒有,現在這案子經辦是否萬年縣在管?卷宗有沒有送到大理寺?現場仵作是誰?勘察結果如何?”

  裴廉張了張嘴,論政治權謀,他水平不低。

  可論到此案,他現在真就是兩眼一抹黑。

  只好苦笑道:“你問的這些,本官現在還答不上來,待回到大理寺,我再答復你,可好?”

  “行,寺卿請先行一步,我隨后就到。”

  “好,那我就在大理寺靜候蘇少卿。”

  裴廉向蘇大為點點頭,在侍從的攙扶下,登上馬車,漸漸遠去。

  蘇大為站在遠處,略思索了片刻。

  這案子從目前看來,李治是不查出兇徒,誓不罷休。

  李義府和許敬宗等,是靜觀其變,甚至有意推波助瀾,把水攪渾。

  裴廉想甩鍋。

  各有各的算盤。

  高陽公主,一個從被貶的巴州,初回長安的落難公主,在長安無權無勢,又與任何勢力沒有交集,究竟是誰下的手?

  目地和意義何在?

  蘇大為想不明白。

  搖搖頭,翻身上馬,剛要追上裴廉返回大理寺,忽聽有人呼喚自己。

  他轉身向來路看去,一眼看到太監王福來,正一路小跑著追趕出來。

  “蘇郎君,蘇郎君。”

  蘇大為牽馬立于道旁,等著王福來上氣不接下氣的一直跑到身前,看著他在那里喘息,想說一口氣又上不來。

  “不用著急,你等氣息喘勻了再說。”

  王福來也是老熟人了,當年跟著武媚娘在感業寺出家,轉眼十余年過去。

  這位太監如今也是兩鬢斑白。

  不過因為跟對了武媚娘,如今權勢不小,等閑的事,也不用他親自出來。

  “蘇郎君。”

  王福來目光一掃左右,湊近一些,在蘇大為耳邊低聲道:“皇后問蘇帥何時去見她?”

  蘇大為略一沉吟:“幫我回武后,高陽公主的案子十分急切,容我先料理公事,待此事忙完,再入宮見她。”

  “好,郎君的話,我會帶給皇后。”

  王福來眼中閃過一絲訝色,旋即很好的掩飾下來,向著蘇大為又道:“郎君,皇后說,若你現在不愿見她,也休忘了自己的處境。”

  “處境?”

  “許多事,皇后也是身不由己。”

  “我知道了。”

  蘇大為向王福來拱手道:“替我告訴阿姊,就說阿彌知道了。”

  王福來向著蘇大為微微欠身,后退幾步。

  看著蘇大為翻身上馬,絕塵而去。

  從上次的案子,蘇大為被李治打發去長安縣繼續做不良帥后,蘇大為便沒有再入宮單獨求見武媚。

  一為避嫌。

  二來,上次的事,皆因武媚身邊賀蘭敏之與郭行真而起。

  以武媚娘的聰明,又怎會不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

  蘇大為在用這樣的方式,在告訴媚娘阿姊,他不高興。

  武媚娘清楚他的性格,他并不喜歡招惹是非。

  特別是別人強加給他的。

  這次他忍了,可下一次呢?

  若賀蘭敏之和郭行真,還有李義府,還想把他拖進漩渦里,那么,他將不會再忍耐。

  實際上,方才李義府開口讓蘇大為同裴廉一起審理高陽公主的案子。

  蘇大為的心里,已經動了一抹殺機。

  他并非太平之臣,現在的軍功都是一刀一槍換來的。

  李義府用的那些手段,他又不是瞎子。

  不管是替李治在打壓,還是出于別的理由。

  三番兩次來招惹,這已經觸到了蘇大為的逆鱗。

  要想遠離麻煩,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制造麻煩的人給解決掉。

  騎在戰馬上,蘇大為的眼中光芒閃動。

  心里想到了許多。

  方才王福來說的話也很有意思,轉述武媚娘的話,讓蘇大為不要忘記自己的處境。

  自己是什么樣的處境?

  因為身上鉻著武媚娘一黨的鉻印,所以被李治深深的忌憚與提防?

  還是說逆水行舟,自己會有新的危險?

  總之,最近的一切,都是些危險的信號。

  蘇大為久在軍中,對危機之事,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直覺。

  心中,隱隱有一種感覺在提醒他。

  危險,正在向自己逼近。

  若還像之前一樣,只怕會被巨浪傾覆。

  大明宮地處長安城北郭城外,北靠皇家禁苑、渭水之濱,南接長安城北郭,西接宮城的東北隅。

  一條象征龍脈的山原自長安西南部的樊川北走,橫亙六十里,到了這里,恰為“龍首”,因地勢高亢,人稱龍首原。

  龍首原本為隋大興城北的三九臨射之地,內有觀德殿,是舉行射禮的地方,唐因襲這一功用。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門南門,門前是寬達一百七十六米的丹鳳門大街,丹鳳門以北依次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布。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是大明宮三大殿,正殿為含元殿。

  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弘史二館。

  在軸線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墻上開邊門貫通形成。

  蘇大為從丹鳳門出來,左右是光宅坊和翊善坊。

  他要通過來庭坊和永昌坊,從承天門入太極宮。

  自從李治搬入大明宮,原本的三省六部的官員和衙門,也開始陸續搬遷。

  按規劃,三省將設在太極宮宣政殿附近。

  目前,中書省和門下省都大體都搬至大明宮。

  只有執掌六部的尚書省,因為下面衙門機構繁多,還未完全搬遷。

  其中六部衙門主要就在承天門與嘉德門附近。

  蘇大為現在要找的,便是六部。

  他原本想是直接去大理寺,甚或去刑部,再不濟也要去萬年縣,詢問高陽公主的案情。

  但是方才跟王福來說話以后,改變了主意。

  他要找的衙門,乃是尚書省下,六部之兵部。

  李治朝的兵部尚書前期是崔敦禮,但此公因為出自博陵崔氏,在李治獨攬大權后,便被撤下。

  后來的兵部尚書是任雅相。

  任雅相早年曾任燕然都護,隨蘇定方平定突厥沙缽羅可汗,后任兵部尚書。

  顯慶四年拜相,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

  他在相位僅有兩年,便出任浿江道行軍總管,征討高句麗。

  龍朔二年卒于軍中。

  李治追贈他為荊州大都督,賜謚號為敬。

  在任雅相之后,便是英國公李勣任兵部尚書。

  但在李勣征高句麗后,李治以兵部尚書不可一直空懸為由,又改任其他人為兵部尚書。

  起先李治想起用名將程名振。

  但程名振也在龍朔二年去世。

  朝廷追贈右衛大將軍,謚號為“烈”。

  李治下一個考慮的人選,是鄭仁泰。

  論朝中宿將,還活著的,幾乎沒幾個比鄭仁泰資格更老。

  早在李世民晉陽起兵時,鄭仁泰便投靠秦王李世民。

  武德年間,奉命鎮守長春宮,參與消滅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的統一戰爭。

  武德九年,參與玄武門之變,授游擊將軍、歸政府統軍。

  貞觀年間,遷左衛翊一府中郎將,宿衛宮城安全。

  外放忠武將軍、勝州道行軍副總管,防備突厥。

  參與攻打高句麗,授上柱國、左屯衛大將軍、同安郡公。

  永徽四年,授銀青光祿大夫、靈鹽二州都督,駐守西部邊疆。

  顯慶二年,入為右武衛大將軍。

  帶領薛仁貴討平鐵勒九部,抵御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授涼州都督,接應吐谷渾慕容諾曷缽,防備吐蕃。

  李治本來有心調他回朝,執掌兵部。

  但西線戰事突然吃緊,朝廷只能命其繼續出任涼州刺史、都督涼甘肅伊瓜沙六州諸軍事。

  在龍朔三年,也就是去年。

  鄭仁泰薨于官舍,時年六十三,追贈代州都督,謚號為襄,陪葬于昭陵。

  一連兩個備用人選,皆沒了。

  這讓李治大為郁悶。

哎呦文學網    大唐不良人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