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學網>>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482 自然文章,初稿完成

更新時間:2021-04-17  作者:肥美的韭菜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482 自然文章,初稿完成
晚上,許秋結束了一天的課程后,返回江彎校區,剛到先材401S房間放下書包,就收到了來自魏興思的召喚。

許秋來到513辦公室,魏興思開門見山的說道:“我找你,主要是和你講一下之前說的提前畢業的事情……”

“昨天晚上,我和副系主任方光武聊了聊,提及你現在這個情況,方光武表示按照你現在的學術成果,只要修夠了學分,通過了答辯,提前兩年畢業是沒什么問題的……”

頓了頓,魏興思繼續說道:“至于留校的事情,因為牽涉的比較廣,所以不能直接給你承諾,但如果你能落地一篇CNS的話,基本上沒什么大的問題。”

“好啊。”許秋點點頭,看來魏老師還是不錯的,并沒有嘴上說一套,背地里做一套。

這個結果,也在許秋的意料之中,方光武是負責材料系招生和學生工作的副系主任,提前畢業的事情,有他點頭,基本上就可以說是板上釘釘了。

而畢業后留校的話,方光武一個人肯定無法決定。

因為像魔都綜合大學,現在教師的編制幾近飽和,所以在特聘教師的時候,大概率需要召開院系會議,由系主任、幾個副系主任,再加上教研室主任開會討論決定,甚至可能還需要上報學校審核。

按照現階段學術圈的卷曲程度,想進魔都綜合大學這種國內頂尖高校,對于青椒學者來說,難度非常大,只有把其他同樣優秀的候選人給干掉,自己才有機會。

但不管怎么說,如果手里有一篇CNS一作的話,在現階段的國內基本上還是可以橫著走的,吊打99以上的青椒學者。

“對了,”魏興思忽然問道:“剛從莫文琳那邊聽說,器件效率的突破18了?”

“嗯,具體是18.11,L6Cl:Y20的體系……”許秋簡單匯報了一下,隨后說道:“我已經安排好其他人負責各自的實驗,我自己也開始以《自然》的模板撰寫文章了。”

“不錯!嗯……”魏興思沉默了一會兒,說道:“這篇《自然》……你給自己加個通訊吧。”

許秋點了點頭,其實加不加通訊,對他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差別,畢竟本身有一作的身份在,不論是什么時候,都可以宣稱這個工作是他的工作。

標注通訊作者,更多的是魏興思對許秋的一種認可,以及一種善意的表達,同時也代表著兩人關系的正式轉變——從師生變為了合作者。

“那你去忙吧,”魏興思遞過來一盒蜂蜜柚子茶,下達了逐客令:“爭取在我們去漂亮國之前,把這篇《自然》文章整理出來,投掉。”

“好。”許秋拿起飲料,應了一聲。

離開513房間,許秋先去隔壁的520、522實驗室逛了一圈,發現有機光伏團隊正在有條不紊的運轉著。

現在的團隊已經被許秋調教的非常成熟了,只要下達了指令,哪怕他本人不在場,也可以有序的運轉。

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紅利,具體來說,是“工程師紅利”,也即國內存在著非常多受到了良好教育的理工科學生,他們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抗壓能力。

雖然對于個體來說,紅利并不是一個什么好的形容詞,因為紅利就近似等于廉價,但對于團體來說,有了紅利,就可以加速的發展。

比如,之前說的人口紅利,指的主要是農民工之類的廉價勞動力,他們可能拿著幾百塊的工資,創造著上萬塊的價值。

而且,好不容易致富了,最后還掏空錢包,把錢留在了城市中的那一棟棟鋼筋混凝土中。

正是他們的默默付出,讓種花家花費了30年的時間,走了西方發達國家200年的路。

現在因為基礎教育的普及,人口紅利幾乎消失,受過教育的人,多多少少知道點資本論,不會干出“拿著幾百塊的工資,創造著上萬塊的價值”的事情了。

這就導致用工成本急劇上升,不少工廠都搬遷到了東南亞,那邊的教育還沒有普及,人口紅利尚在。

好在,雖然種花家人口紅利幾乎消失,但又趕上了新一波的工程師紅利。

表現出來的就是理工科大學生不值錢,很多高校、化工、制藥行業依靠這批廉價勞動力,得以迅猛的發展。

不過,工程師紅利總有用完的一天,而且也是有代價的。

比如,這茬被當成紅利的韭菜們,現在快要斷根了,都不生小韭菜了……

連央媽都急了,喊話:“開放N胎,多多生育(我們需要新的韭菜);文科生巴拉巴拉,我們需要理科生(我們需要新的韭菜);高房價不利于人口留下來,不利于創新,不利于……,我們……,我們需要新的韭菜。”

當然,這里的韭菜只是一個比喻,并無褒貶的含義。

那工程師紅利被消耗完之后,有沒有新的紅利誕生呢?

其實是有的,那就是技術紅利,這需要在工程師紅利期間,通過一代又一代人996、努力奮斗,產出具有持續壁壘性質的技術。

這樣,就可以通過技術壁壘,把鐮刀揮向世界上其他欠發達國家了,去收割他們的民眾,換種好聽的說法,就是共同發展。

事實上,技術紅利,也是歐美國家人民生活水平高的根本原因,他們現在過的好,其實就是在吃之前幾代人積攢下來的本錢。

另外,工程師也不一定是大學生,經過培訓的中專生、職高生、大專生也可以使用。

這或許是國家強令初中升高中保持50的入學率,且不能復讀的原因——早點把人才培養出來,早點為國家添磚蓋瓦。

而且,建立技術紅利的這個時間跨度,可能會非常的長,想要像人口紅利期間那樣,30年走200年的路,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科研這東西,主要靠的是運氣,靠運氣的東西,想要提升,那就只能花時間慢慢磨,畢竟運氣可能偶爾會好,但不會一直都好。

這便是作為后發者的艱難處境。

想要實現彎道超車,就必須要有一代代人的付出,才有機會讓后代過上美好的生活,讓種花家成為世界的燈塔。

隨后,許秋回到401S辦公室,開始構思這篇《自然》文章。

核心亮點還是比較清晰的,那就是擁有高達18的效率,大幅的碾壓同領域中其他同行們的工作。

其實,如果只是想要投《自然》大子刊的話,光有這個亮點差不多就已經足夠了,也不需要多做什么分析。

畢竟,其他同行還在費著勁沖擊14呢,現在這邊都已經做到18了,差距拉的非常大。

不過,現在要投的是正統的《自然》主刊,光有效率方面的亮點并不穩妥。

還需要把這個故事講的好聽,讓審稿人和編輯認為這個工作非常有意義,值得“浪費”5頁版面將其發表出來。

同時,還要在文章中盡可能的提出自己的觀點,對每個實驗現象都給出自己的解釋。

一方面,如果在投稿前不解釋,那么在審稿的時候,就可能會被審稿人指出來,認為是文章的缺陷,要求你去解釋,如果編輯/審稿人覺得這種缺陷過多,可能就會直接拒稿。

另一方面,許秋認為學術觀點,不管對不對,旗幟鮮明的亮出來都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真理總是越辯越明的,如果人們都在打太極,擔心自己提出的理論或者觀點是錯誤的,那科學是很難得以發展的。

一番頭腦風暴過后,許秋大致規劃好了這篇《自然》文章的行文思路,一共有四張圖片。

第一張圖片,許秋選擇常規配圖,六合一的大圖,包括:

L6Cl、Y20材料的分子結構、材料的光吸收光譜、材料的熒光光譜、器件的結構、器件的JV曲線、器件的EQE曲線。

畢竟,報道的是有機光伏器件嘛,光吸收、器件性能這些肯定都不可缺少,何況這篇工作還是以高效率為主要亮點。

具體來說,現在最佳器件的光電性能參數是:

短路電流密度26.4毫安每平方厘米,開路電壓0.89伏特,填充因是0.77,光電轉換效率18.11。

這里,許秋打算延伸一下,分析為什么Y系列材料相較于ITIC系列材料的性能更佳。

從分子結構上來看,Y系列材料中引入了含多個氮原子的缺電子核,構筑了ADADA型結構,代替了原先ITIC系列材料的ADA結構。

許秋推測,造成Y系列材料性能更佳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Y系列材料中央的A單元,提供了額外的電子輸運通道,使得Y系列材料具有較高的電子遷移率,后者是經由SCLC、CELIV等手段驗證過的。

同時,非常高的熒光淬滅效率,高達0.77的填充因子,也證明了當下體系內的電荷輸運性能確實極佳。

另外,還有一個實驗現象,就是Y系列材料的性能受到側鏈調控的影響非常大,也可以提供一個佐證。

像ITIC系列ADA型分子,電子的輸運通道主要在兩側的A單元,那么對主要位于D單元上的側鏈進行細微的調控,對分子本身電荷輸運的影響就不大。

也因此,許秋之前對ITIC系列材料的側鏈調控通常都是大改,比如將苯環側鏈改為烷基側鏈,合成IDIC,而沒有進行太多細微的調控,比如設計6、8、10個碳原子的側鏈,因為這樣的改變對材料的性能影響并不大。

而Y系列ADADA型分子,電子的輸運通道既在兩側的A單元上,又在中央的A單元上,如果對位于D單元上的側鏈進行細微的調控,也會顯著影響中央A單元電荷輸運的性能,進而影響整體的電荷輸運性能。

最終,許秋認為AD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可以成為一個高性能材料的范例。

其他研究者可以以此為依據,開發出其他類似結構的高電子遷移率的受體材料。

第二張圖片,許秋選擇了若干種具有不同HOMO/LUMO能級結構的給體材料,包括L2、L6、PTQ1等材料,將它們和Y20受體材料相匹配,列出最終得到的器件性能,進行比較。

一方面,是為了感謝一下開發出來L2、L6材料的臧超軍、盧長軍課題組,如果沒有他們,18的效率大概率是沖不上的,很可能會和之前疊層器件一樣,止步在17;

另一方面,也是表達一個傾向,讓人們不要一股腦的全去研究受體材料,給體、受體材料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換言之,許秋想表明一個觀點:“聚合物給體的創新對于提高器件性能也至關重要”。

同時,在這張圖中,許秋也引出來了能量損失的概念,為后文的分析做準備。

第三張圖片,許秋規劃了一張類似于之前放在《科學》投稿當中的半經驗分析圖譜,主要的考慮標準是能量損失、填充因子對于器件光電性能的影響。

這里,許秋的主要觀點是:“低的能量損失和高的電子遷移率,是有機光伏效率達到20以上的關鍵。”

同時,許秋還列舉出了接下來努力的方向,當短路電流密度達到27.0毫安每平方厘米,開路電壓達到0.926伏特,填充因達到0.80,光電轉換效率就將突破20。

第四張圖片,許秋準備放一些有機光伏領域概念性的圖片,包括通過柔性、半透明、大面積、刮涂等概念制備出來的器件成品圖,主要是想展示一下有機光伏領域的優勢。

畢竟,前面寫了一堆東西都非常的專業,如果不是同領域的同行可能完全看不懂在說什么。

最后放上這些既“接地氣”又有些“高端”的配圖,瞬間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可以加分不少。

科研本質上,其實也是一種買賣。

單單把一個工作給做了出來,這是不夠的,還需要把它給推銷出去,落地發表了文章,讓同行們看到了,這才算完成。

而大多數的領域,都是現階段無法應用的領域,其實很難評判不同領域工作之間的價值差異。

這個時候,會包裝,能把自己的工作吹的非常厲害,就非常的重要。

在一個商業化的社會中,哪怕是“冰清玉潔”的科研圈,也難免會沾惹上一絲煙火氣。

比如,魔都綜合大學材料系之前發表的一篇《自然》,她們做的東西并不復雜,就是光致形變液晶材料,但她們包裝的很好,通過視頻加上圖片的形式,展現了她們的成果。

文案上大致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新型液晶高分子光致形變材料,構筑出具有光響應特性的微管執行器,在幾平方厘米的芯片上,通過光操控各種液體的復雜流動,令其蜿蜒而行甚至爬坡,形成無需外接設備的驅動新機制。這樣的馭水之術,可以在生物醫藥設備、生化檢測分析、微流反應器、芯片實驗室等諸多領域‘大施拳腳’。”

事實上,這項發現,真的有文案中說的那么厲害嗎?也不見得。

想要實現文案中的應用,還有很多路要走呢。

而這一走,可能要花費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甚至某一天走到了盡頭,發現是一條死路,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這就是科研圈的現狀。

哪怕是發表在《自然》上的工作,放眼五十年,99以上的研究都是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

而人們就是在賭,賭那1成功的幾率會在五十年內出現。

許秋再次總結了一下自己的故事線,還是比較清晰的。

首先,匯報了一個高達18的有機光伏體系。

然后,去分析效率是怎么達到18的。

從受體角度的層面分析,采用了ADADA型的結構,可以讓材料的電子遷移率更高。

從給體的角度來分析,找到合適的給體材料,使之與受體材料的能級匹配,可以讓能量損失做到比較低。

接著,展望未來,怎么獲得更高的效率,比如20呢?

這時,呼應前文的兩個方向,提升受體材料的電子遷移率,降低體系的能量損失。

最后,展示出有機光伏領域的潛在好處,吹一波牛逼,給自己的工作鍍一層金。

兩周后。

許秋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了《自然》文章的初稿。

這篇文章,許秋是一作加通訊。

二作的話,和上次《科學》文章一樣,難以抉擇。

因為這次韓嘉瑩和鄔勝男的工作量相當,兩人各自負責了材料的合成和后續的表征測試。

最終,許秋考慮再三,把二作給了學妹。

倒不是因為學妹的身份特殊,主要是因為她做的工作都是基于其他課題組的材料,不好發文章,而鄔勝男那邊合成的其他Y系列材料都是可以發文章的。

從這方面來講,是應該對學妹進行一些補償的,當然,文章作者上的補償只是一方面,還有……

因此,韓嘉瑩是二作,鄔勝男是三作。

莫文琳因為只參與了部分器件的制備和測試,貢獻量不如前學妹和博后學姐,所以是四作。

田晴是五作,她參與了CELIV表征,以及對文章圖片的加工。

范文堂、徐心潔、殷后浪是六作、七作、八作,分別參與了部分實驗工作。

陳婉清是九作,她將參與文章的最終版本修改,畢竟是帶許秋入門的學姐,現在她沒有畢業,還是要掛她名字的。

馮盛東是十作,他參與了TAS、TRPL的測試,分析,雖然這些表征、分析都沒有放在正文中,但也是做了貢獻的。

龔遠江是十一作,她沾了莫文琳的光,之后將參與文章的修改。

魏興思是十二作掛通訊。

之前許秋看其他人發表的文獻,上面密密麻麻掛了十幾、二十幾個作者的時候,還會詫異,他們的文章怎么有那么多的作者。

現在,他也算是體驗到了。

不得不說,把這么多作者的名字、單位都寫清楚,還是一件挺麻煩的事情。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482 自然文章,初稿完成

上一章  |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目錄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