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領主 第611章:陰武的大動作
國內調動的兩個“軍”里面大多是來自中小貴族和公族,卿位家族出動的兵力沒占多少。
原因?卿位家族去年的損失比較大,再來就是卿位家族有軍隊駐扎在“虎牢”。
如果一次次都讓卿位家族包辦,晉國那些獨立自主的中小貴族也就沒有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了,是吧?
所以,去年多個卿位家族為了救援國君和下軍、新軍已經竭盡全力,甚至損害自家成全大家,怎么輪也該輪到中小貴族頂上了。
兩個“軍”之中,公族的比例占了大概三分之一,光是羊舌氏就出動了一個“師”加兩個“旅”的兵力。
這個是羊舌氏已經得到國君和呂武的通知,知道羊舌氏替補祁氏成為“卿”的一員。
成為“卿”啦?以前可以摳摳索索,輪到要爆發不能拉稀啊!
羊舌氏咬牙征調了上述那些兵力,還找相熟的家族進行借貸,用來采購兵甲等等物資。
在晉國……,又或者說在當今“東方世界”范圍之內,采買武器、甲胄等軍事物資該找誰?優先選擇當然是陰氏,接下來的選擇對象才是魏氏。
選擇陰氏代表想要打造一支武備精良的家族私軍,就是需要花大價錢。
魏氏已經初步研究出自己的冶鐵技術,質量方面無法跟陰氏相比,搞的依然是青銅的武備,價格方面跟以往沒出現太大變化。
并非魏氏不想降價,完全是制造成本就擺在那里,做生意是為了賺錢,賠錢還干什么買賣。
實際上,陰氏的鐵制裝備從原材料方面比消耗銅要低得多,非常現實的是貴在技術的領先上面。
任何一個時代,掌握尖端科技必然會財源滾滾,產品看的是質量和實用性、領先價值,并不是看使用了什么原材料。
不獨羊舌氏在出征前狠狠地花了一大筆錢,幾乎所有出征的家族都有那么一個經過。
絕大多數家族選擇的方式是找陰氏購買一批用來裝備心腹的裝備,再找魏氏購買數量多一些的青銅裝備用來儲備。
不要忘記“士”和“徒”需要自己攜帶武器和糧食出征的這個事實,各家封主需要保障的是“羨”這個階級。
“士”和“徒”不會自己去找陰氏購買東西,他們有需要是向自己的封主購買。
貴族要是心黑一些,他們完全能夠當二道販子剝削自家的“士”和“徒”。
聰明的貴族卻是不會那么干,哪怕是“士”和“徒”財力緊張,他們必然會用賒賬的方式來滿足“士”和“徒”的需要。
畢竟,“士”和“徒”的裝備越精良,還不是在增加封主本身的實力?
并且那是賒賬,后面還是要還的。等于貴族沒花自己的一個銅板,麾下的實力卻是得到了增漲。
長久以來,陰氏就沒少讓中小貴族賒賬,催賬那是一次都沒有干過,遇到無法按時還賬的情況則需要看實際情況。
所謂的“實際情況”是,能吞并不放過,不能吞并則收為附庸,不適合吞并和收為附庸就給個人情。
行軍前往“虎牢”的路上,呂武有空閑就會核實家族的各項數據。
前一次進行數據總匯是在幾年前來著?好像是三年前。
陰氏一年一個樣,大體上就是持續壯大的趨勢。
隨著越是家大業大,管理起來的難度就會一再增加,很多的數據可能出現遺落或是忽視的現象。
拿人口數量來說吧?呂武現在已經很難掌握精確的人口數字,不是家臣變得懈怠了,是地盤一再增大,人口也是持續增加,事情辦起來的難度成倍往上翻。
“我家到底有多少人口了?有一百五十萬嗎?”呂武看著紙張上的數據,眼神里存在茫然。
猜測的一百五十萬當然沒有將奴隸包含進去。
封建時代歷來沒有將奴隸算在人口的習慣,對有多少奴隸的掌握則是會比較精確。
陰氏的奴隸數量波動一直挺大,呂武出征一次,奴隸的數量就會大大地增加一批;陰氏每年都會還一批奴隸自由,每年的數量都不固定。
能不能得到自由看奴隸自己,平時有沒有賣力干活,安不安分等等的許多因素。
“今年要將陽從秦國召回來。”呂武對于今年陰氏內部的改革勢在必行。
陰氏搞“租佃制”已經有七八年,是時候再讓社會得到近一步的升級了。
什么升級?呂武要搞土地分配到戶!
簡單說就是,以前只有貴族和“士”、“徒”有資格擁有名下的私人土地,陰氏現在要讓“羨”也加入到這一場盛宴之中。
所以了,軍功爵制度肯定也要跟上。
那么,呂武要搞的就不是無償分配土地給所有人,想要有自己名下土地的前提是建立功勞。
呂武并沒有照抄商鞅的作業。
沒有任何一種制度能夠適應所有時代,還是要看當時的社會環境,用聰明的腦袋來分辨,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正視當前時代的需求,不能瞎搞的。
另外,商鞅弄出來的“二十等爵”是從秦國為出發點,爵位名字據有秦國的歷史背景特征,一樣不能拿來直接用。
什么是秦國歷史背景特征的產物?各種“庶長”,各種“更”,以及各種什么“造”這些,就是了呀!
呂武又不是“漢承秦制”的那一套,再來是當時漢帝國的階級已經適應了秦國留下的制度,沒改名字不算突兀。
陰氏是晉國的家族,呂武用具有秦國歷史背景特征的名字來搞爵位等級,哪怕是陰氏成功取代了趙氏嬴姓成為秦國之主,干起來會變成在為趙氏嬴姓招魂,必然會后悔無窮的!
諸夏是一個擁有歷史底蘊的文明,很多事情絕對沒有那么簡單。
呂武不能拍腦袋想出一些爵位的名字,需要符合一定的歷史背景,給予爵位帶來更多的合理性,甚至要讓人一聽爵位就明白具有什么樣的含義。
問一個問題,知道諸夏這邊的改朝換代,為什么會一再出現重復的國號嗎?
那些國號重復的王朝,他們跟上一個同名字的王朝其實不是什么繼承關系,也就是新王朝并不是舊王朝的“余孽”來建立。
諸夏選擇國號,一般是從爵位、地理位置和具有“特殊意義”來選。
建國的人之前是什么爵位,比如“唐國公”建立自己的王朝還有另外一個選項,例如根據地是在“晉地”,那么就能從“唐”和“晉”來選一個國號。
如果想要更多的歷史底蘊和合理性,其實選擇“晉”比選擇“唐”來作為國號最合適。
沒有太復雜的原因,歷史上有過多個以“晉”為國號的王朝,地理位置在“晉地”也能收買創業集團的人心。
當然,如果以“晉”為國號的王朝太垃圾,或是創業集團的核心不是來自“晉地”這個區域,“唐國公”肯定會以自己的爵位“唐”來成為新王朝的國號。
使用具有“特殊意義”來命名國號的創業者極少,一般會被“知識分子”嘲笑。
這些“知識分子”在背叛起這個王朝會有兩個理由,第一個就是“非是正朔”,再來就是“無有歷史底蘊可尋”,偏偏還有人認可這種說法。
所以了,敢用具有“特殊意義”的名號來定為國號,可能是開創王朝的霸主從一開始就沒拿“知識分子”當回事。
呂武需要一再地翻閱典籍,從中找到符合晉國歷史底蘊的一些名稱來給爵位命名。
后來,他著實是厭煩了這一項工作,再來就是距離“虎牢”越來越近,順理成章的將事情交給家臣去辦了。
在搞土地分配到戶這一件事情上,呂武不能悶頭自己干,先后試探過范氏和魏氏,發現士匄和魏琦表現出詫異和不以為然。
到底是真的不以為然,還是飆演技,有待考察。
陰氏搞動作也不是一次兩次,每一次都能得到一個好結果。光是這點就足夠讓范氏和魏氏不敢掉以輕心,哪怕不想跟上,他們也會暗地里琢磨和觀察。
呂武給士匄和魏琦的理由挺符合晉國的現狀。
晉國要跟楚國爭霸,雙方在多種層面上互有強弱之分,爭霸已經到了必須分出勝負的階段,老套路不行,不想新套路,等著輸嗎?
抵達“虎牢”之后,各“卿”面見國君,國君再檢閱完帶來的部隊,輪到呂武給國君透透風了。
“予‘羨’土地?”國君一樣感到詫異。
陰氏之前就一直在提拔內部有功之人,每年都要釋放一批奴隸,提拔建立功勛的“徒”成為“士”,再搞變“羨”為“徒”的操作,不是已經一再下發土地給功臣了嗎?
搞“臣下之臣”而已,特別提起這件事情是個什么意思?
呂武也就簡單解釋道:“激勵其建功立業之心。”
要搞爵位的事情也必須講清楚,又到了使用話術的時刻。
呂武是晉國的元戎,沒資格搞全面通用的爵位。
其實,哪怕是一國之君也沒有那個資格。
有資格的是周天子。
在呂武的敘說中,陰氏只是為了便于辨識,搞爵位什么的是沒有的事。
國君感到狐疑,說道:“變法之事歷來以范氏為首,陰氏……”
人家范氏干這個是專業的。他們沒什么動靜,怎么輪到陰氏在弄呀?
天才一秒:m.dushuzhe
春秋大領主 第611章:陰武的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