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一百三十八章:江山如畫(四)
自打朱允炆的行在落到成都之后,耿炳文總算是睡上了安穩覺。
安南那邊的戰況暫時還沒有準確的消息傳來,耿炳文也只是讓前軍先拔營南下昆明,然后視情況而動。
成都周遭,仍然保持著近二十萬的主力不動。
好在熬到四月底,總算是接到了第一份朱棣的軍情奏報,稱大軍打算繞道,現已拔營離開野蒲蠻。
軍報上的時間是四月初六。
“一個月了,誰知道現在戰況如何?今天的軍情,豈不是要等到六月份才能看得見?”
交通不便,又沒有即時通訊,這兩點實在是讓朱允炆無法接受。
“等西南戰事平定之后,朕一定要撥人手,拓寬廣西與安南那條諒山小道!”
修一條西南通途出來,才能加強大明對西南的統治力度。
至于花銷,這不是有現成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呢嘛。
胡季犁在位執政的時候,前后侵吞了三個國家和十幾個勐,中南半島這地界又臨海,安南的家底子不可能比朝鮮薄,至于人工,正好拿這筆錢招募一批貴州、廣西的土民過來,還得多抓些戰俘。
可不能拿交趾的百姓當勞工用,不然到時候又要生亂子。
一想起正事,朱允炆就閑不住,又開始在空白題本上開始玩起小本本治國的套路來。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個皇帝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全記在腦子里,難免會有疏忽大意,所以這幾年朱允炆一直秉承著前世的習慣,記下來!
只不過前世是替領導記,現在是替自己記。
看到朱允炆又開始忙了起來,雙喜就洗了些水果放到一旁:“難得離了京城,少了國事纏身,陛下莫要過于勞心,還是應該多休息為好,奴婢聽蜀王說,前些日子這成都來了個雜戲團,不如喚過來給陛下展演一下。”
雜戲班?
朱允炆的筆鋒頓了一下,他這幾年一直深居南京,除了每逢年節的時候看上幾出歌舞,還真沒有看過雜技之類的東西。
人在成都,事情也確實不多,閑著也是閑著,倒是可以一觀。
“嗯。”
繼續悶頭完善自己的修路大業,朱允炆輕輕嗯了一聲,其他的事情自然有雙喜去跟朱椿兩人安排。
待寫完了,朱允炆便放下筆,晃了兩下略有些發酸的手腕,拿起一片冰鎮的西瓜吃了起來。
四月底,可就距離仲夏不遠了,成都這地界,比記憶中還要熱的早了些。
“來來來,一起吃。”
瞥見不遠處耿瑄在那吞咽口水,朱允炆就樂了起來,出言招呼道。
“末將不敢。”
耿瑄抱拳,面帶為難:“要是讓我爹知道了,怕是一頓好打。”
這小子,不老實啊。
朱允炆心里頓時暗樂,一本臉:“朕說的算,老將軍那里若是怪罪,你就說這是朕允許的。”
耿瑄這才屁顛屁顛的跑不過,謝恩后忙抄起一塊,悶頭狂啃,只啃得汁水四濺,朱允炆躲閃不及,連衣服上都迸染了不少。
一旁有隨侍的小宦官看到,欲打算站出來詰責,卻看到朱允炆嘴角掛笑,恍如未覺,心里便知皇帝并無責怪之意,這才退步裝瞎。
“唔,好吃,甜。”
連啃了四五塊,耿瑄這才停住嘴,他負責朱允炆的御前護衛,自離京至今兩個月寸步不敢離,一直兢兢業業提心吊膽的,平素里渴了也不敢離開喝水,今日要不是朱允炆特批,又哪里能松懈下來。
擦擦嘴,耿瑄正打算謝恩,就看到朱允炆似笑非笑的看著自己,怔住了。
“額?陛下有何諭示?”
這耿瑄,到底是心大啊。
耿瑄雖是耿炳文幼子,今年倒也有二十多歲了,在這個年代,三十歲的人都可以自稱老夫,但這耿瑄,明顯跟朱高煦是一路的貨色,沒有一點眉眼高低。
“沒什么,只是朕這衣服,倒是要你晚上給朕洗出來了。”
耿瑄這才注意到朱允炆的便服上,不知道什么時候迸染了些許的汁液,顯得甚是邋遢,當下嚇的面色蒼白,屈膝就打算跪下身子,被朱允炆一把攙住。
“干什么?又不是殺頭的罪過。”
看到耿瑄嚇的厲害,朱允炆有心調笑了一句:“可別讓你爹知道,要不然怕是要把你打的抬回南京了。”
耿瑄更是膽裂,面如苦瓜,五官都擠作了一團,惹得朱允炆哈哈大笑起來。
“何事讓陛下龍顏大悅啊。”
正當口,雙喜已是走了回來,看到朱允炆樂他也跟著樂。
“朕的護軍將軍正愁著怎么給朕洗衣服呢。”
朱允炆一指耿瑄,雙喜便看到耿瑄和朱允炆身上濺染的汁液,當下也樂了。
“這洗衣服都是奴婢們要做的事,待晚些時候,自然有人來辦,耿將軍就不要發愁了。”
“雙喜說的對,朕哪里還能真的讓咱大明比武的元魁來做這種事,好了,洗衣服的事也不用你了。”
若說這天底下誰最了解朱允炆的心思,雙喜絕對是唯一一個。
輕飄飄一句打岔玩笑,便是淡化了耿瑄御前失儀的責任,順帶著連洗衣服這件差事也替耿瑄接了過去。
主仆兩人一唱一和,倒也就把這事碼了過去,只聽得耿瑄感恩戴德,心頭一片火熱。
“四川這地界,人杰地靈啊。”
看著大案上幾碟瓜果,朱允炆由衷贊嘆一句:“天府之國,名不虛傳,倒是不缺吃的東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雙喜挑了個芒果,細細剝弄起來,末了遞給朱允炆:“沿邊幾個府,有些不適合耕種的地方就種了果園,老百姓,總有個謀生的活計。”
朱允炆吃的開心,點頭表示認可,他這一個月看了四川的很多風土人情、官文奏本。四川這地界有田有山,有漢民有土民,民族雜居而處但也其樂和睦。
想要民族與民族之間友好相處,其實就是雙方可以互相融入對方的民俗文明之中,并且做到高度的接受度,自然隨著時間的衍變就成了一家人。
漢民族的同化力之所以高,就是因為這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川民土戶有以山中捕獵為生、或以山中采藥為生的,這些漢人也可以做得到。
耕地種糧,四川的布政使司也會給土民土地,讓他們在寒冬時節也不用擔心口糧為生,如此一來,自然是日常生活中彼此幫助,久而久之就親密了許多。
“貴州、兩廣那邊就是應該好好抄一下四川的功課。”
朱允炆砸吧砸吧嘴,沒有吃過癮,那邊雙喜已是又剝好了一個。
“別整天悶頭拉車,也向兄弟省份學習交流一下,你就說貴州的山戶,咱們的山地軍哪里來的,不就是這么招募來的嗎?多宣傳宣傳,守著那貧瘠的山田、靠著攀巖上樹的采藥,哪里能養得活胃口,要多出來見見世面。
還有兩廣那邊臨海,既然人家不愿意種田,就不要硬著頭皮逼人家嘛,捕魚哪點差了,起碼頓頓有肉吃,他們捕咱們的漢人也可以去捕,多通力合作,這隔閡不就慢慢消融了嗎?”
后世為什么民族之間的差異只剩下風俗這些旁枝細節,不就是因為大家的生活習性、謀生方式大多都融聚在一起了嗎?
少民也要參加工作、上學、旅游,跟漢民日夜相容,自然時間長了就看不出什么不同來。
朱允炆是個很大度的人,只要是能夠接受漢文化的人,他都愿意一視同仁,都是大明的子民,也永遠是大明的子民,大明會保護他們的安全,鬧了災朝廷一樣開官倉賑糧。
只要大方向上只要遵從朝廷的政策,細節上的習俗風土允許保留下來,朝廷也會去尊重。
對于遼東那地界,李芳遠犯下的累累罪行,朱允炆對此也很是心痛。
要讓那群朝鮮勞工好好的贖罪!
日月永在 第一百三十八章:江山如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