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恥 第十三節 草原(2)
三年滅宋之戰,三年草原戰爭過后,綦業的第二個任期只剩下四年,經不起任何失敗,他不想給自己的繼任者留下一個爛攤子。
他發現蒙古人之所以無法滅掉,跟蒙古人背后的勢力息息相關。
戰爭期間,即便蒙古人很能打,他們能從塔塔爾人、林木部劫掠牛羊牲口維持生計,但他們從哪里弄來那么多武器裝備呢?
蒙古人也是有盟友的,那些不想看到大燕國在草原獨大的勢力,都在想方設法的幫助蒙古。克烈人自不用說,但克烈人自己力量有限,長期內亂之后,他們的實力連蒙古都不如。充其量是一個五十萬人口的部族,被燕然山南方的白韃靼長期壓制。克烈人西部的乃蠻部跟蒙古人八竿子打不著,竟然也在支持蒙古人。戰爭期間,大量武器裝備,通過克烈道,從乃蠻部進入克烈部,最后運送給蒙古人。
乃蠻部文化雖然比純粹的草原部落稍微先進,他們建立了國家機構,任命官員,而不是由部落首領管理部民。所以在紛亂變化的游牧民族權力更替中,乃蠻部始終相對穩定。
可是乃蠻部依然是一個游牧部落,他們沒有強大的生產力,百姓半耕半牧,繳納錢谷,卻沒有發達的手工業。并且乃蠻部是契丹的屬國,他們的大汗被契丹人封為大王。所以支持他們的肯定是契丹人。
綦業調查的結果差不多,西遼政權確實支持蒙古部,如今的西遼日薄西山。契丹人持續衰弱,漢兒也不在驍勇,更像是一個生產民族,而不是劫掠民族,統治區有不少富庶土地,開發的像模像樣。費爾干納盆地的手工業發達,黑海沿岸貿易興盛,提供了大量財政收入。還有東羅馬帝國的貢金,嚴重缺乏進取精神。
西遼政權最怕的,是大燕平定漠北之后,會向西擴張。尤其是當幾年前,李睿吞并西夏之后,西遼就一直擔心大燕會從河西走廊西進。
西遼支持蒙古人綦業想得到,想得到的事情一般就不可怕。可怕的是,竟然還發現女真人在支持蒙古部。
如今的女真人也有些虛弱下來,生活在伏爾加河、烏拉爾河一帶的女真人,在河流森林地區,開發了無數插花田莊園,擁有數以百萬計的斯拉夫農奴勞動。這些山林女真貴族化,并且向西、向南擴張的道路斷絕。往南是契丹人的西遼,往西則是新興的白女真王國。
這些西遷的女真部族,已經繁衍到了第三代,富不過三代,他們的第一代、第二代為他們積累了龐大的家業,如今一個個都成了奴隸主,每年都拿出大量真金白銀,向燕國商人求購海東青。
留在伏爾加、烏拉爾一帶的女真人并不可怕,因為他們大多都是貴族后代,真正的有野心的女真人,那些無法繼承家業的次子、庶子,早在幾十年的西征中,遷移到了歐洲,成為騎士,并繁衍出了一個白女真民族。留在烏拉爾、伏爾加地區的女真人,不是嫡長子,就是受寵的幼子后代,沒什么進取心。
但女真人在烏拉爾地區發展出了規模龐大的鋼鐵產業,一來這里有煤鐵資源,女真人從宋人手里掌握了技術,二來長期戰爭,讓女真人始終保持著規模龐大的武器制造作坊,大多數是官營。這些官營產業,在建立了比契丹人更直接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女真人手里,依然保持了規模,雖然質量上越來越差,但產量能夠保證。
所以蒙古人得到的鐵器,大多數是女真人提供的。女真人的鐵器質量不高,但對于蒙古人來說,能用就行。
女真人支持蒙古,恐怕是出于契丹人同樣的擔憂。大燕國當年滅掉蔑兒乞人之后,烏拉爾女真人跟大燕國之間,就直接接壤了。雙方之間,是黠嘎斯和斡亦剌這樣的林木部。烏拉爾、伏爾加下游的大量林木氏族,也都被大燕國接管,一條極北的森林商道,一直在運行。從蘇武城出發,翻過烏拉爾山,可以直達瑞典、挪威北方的芬蘭地區。通過這條商道,每年向瘋狂渴望毛皮的歐洲人提供大量毛皮。
女真人不由擔憂,一旦大燕國解決了東部蒙古人之后,會從森林道向西南發展。
但這一點,是綦業從沒想過的,森林道,靠著耐寒的土豆支撐,可以保持小規模的商業貿易,但大軍出擊十分困難。他從沒想過從這條路向西發展,事實上向北都只是為了解決南下的后顧之憂,中原王朝實際上沒幾個是真心關心西域的,漢武帝經略西域不過是為了斷匈奴人的臂膀,唐朝是為了防備突厥。放著中原的大河平原,那個君主瘋了才會去奪取西域的綠洲。
有女真人、契丹人支持,蒙古人就很難消滅,因為只要手里有刀,這個部族就能生存,強弓、彎刀就是他們的生產工具。
明白無法通過武力消滅蒙古人之后,綦業選擇了懷柔。通過克烈人,告訴蒙古部愿意歸還他們的不兒罕山城。這座城市,是蒙古人當年可以每年去西方發財時候,擄掠了大量歐洲工匠打造的一座特殊風情的城市,里面有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筑,有哥特式的堡壘,也有中原式的庭院。只是蒙古人無法守城,不是他們守不住,而是守城的情況下,對他們的生存非常不利。當年被數十萬燕軍包圍在不兒罕山城,蒙古人的死亡率比野戰中還高,因為他們的牛羊牲口無法在城里長時間活著,漢人能守城是因為漢人有便于保存的糧食,所以第二年,蒙古人就放棄了不兒罕山城,將牛羊趕到了茫茫草原上,展開了游擊和野戰。
雖然無法堅守,但蒙古人也舍不得放棄這座圣城。面對可以長期圍城的漢人他們無法堅守,但面對塔塔爾、林木部這樣的部族,這座城市完全可以保護他們。尤其是他們的汗帳,如果扎在城里的話,是不可能被突襲的。最重要的是,不兒罕山城能幫他們抵御最殘酷的敵人,草原上的寒風和大雪。以前每年冬季來臨之前,蒙古貴族和戰士可以進城修養,牧民和牛羊可以在山城外的山谷里避風和窩冬,如今散落在草原上,一場雪災就能讓一些小部族消失。
歸還不兒罕山城的條件是,蒙古人必須向大燕稱臣納貢,要求每年進貢一百張山羊皮,三十匹駿馬,十頭駱駝,顯然這是象征性的。至于其他允許燕國商人進入不兒罕山城貿易,停止劫掠狐狼道等條件,這些是之前蒙古人就歡迎的。
停戰之后,商貿恢復。
但綦業并沒有對草原放松警惕,他開始往草原上送人。漠北太大了,大到上百萬牛羊馬匹散落開來,甚至很難找到的程度。沒有人,是不可能占據這里的土地的。
換做以前,綦業對這里的土地不會有任何興趣,不管怎么開發,這里的土地都不可能比中原的土地有價值,甚至都比不上遼東,遼東尚且沒有開發完全呢,誰會考慮漠北的土地。
可現在他卻決定往這里移民,目的跟秦始皇、漢武帝一樣,就是為了實邊。還是老智慧有用,只有人在,地方才能安穩。
像秦始皇那樣大規模遷移平民很難,移民的主要對象,還是囚犯。相比南方的宋朝,北方的燕國流放犯人規模一直都比較小,超過萬人的年份屈指可數。宋朝的流放人口,每年高達三十萬,低于十萬的年份屈指可數。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并非宋朝的管理就真的那么糟糕,也不是宋人就那么愛犯罪,主要是宋朝以農業為主,八成以上人口生活在農村,人多地少的情況嚴重,農民起義平均每年兩次。而這種叛亂,是最大的流放人口來源。
燕國的社會模式一直不太一樣,農村人口基本上就是一半多。但燕國土地面積廣大,黃河以北常年戰亂之后,人口凋敝,還奪取了遼東、漠南這些更為地廣人稀的地區。因此有的是可開發土地,農民得到土地相對容易,土地平均價格連南宋的一半都不到。
最關鍵的是,大燕國一直沒有采取措施打擊土豪,鄉村地產主要控制在土豪家族手中。土地集中的情況,比宋朝尤甚。小土豪幾百畝的土地,雇傭一兩個長工經營,大土豪雇傭的人口不過稍多一些,這些土豪不但有經濟優勢,很多還是保長之類的鄉官,是土皇帝一樣的存在。因此農村根本叛亂不起來。
但土豪經營大農業的方式,導致農村很難養活太多人口。都使用牛耕、馬耕,人均耕種幾百畝的情況下,人口很難在農村找到工作,也就很難在農村聚集。大量繁衍出來的人口,被迫進入城市,從事商業和手工業。這也是為什么燕國人口始終比宋國少的多,可手工業產出一直比宋國要高的原因。
進入城市的人口,就更叛亂不起來了,連農村傳統的宗族組織都沒有的情況下,只有小偷小摸,沒有聚眾作亂。但小偷小摸顯然夠不上流放這樣的重罪。
缺乏可供流放的罪犯,傻子才愿意往漠北自愿移民,這是綦業面前的一大難題。
但手握權力,辦法總是會有的。
宋恥 第十三節 草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