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學網>>宋恥

第三百一十六節 復國(2)

更新時間:2020-07-10  作者:狂人阿Q
宋恥 第三百一十六節 復國(2)
大石本人則還在臨潢府。

他需要穩定這里之后才能走。

女真大部也都還沒遷走,女真人拖家帶口幾十萬人,沒有周詳的計劃,貿然遷徙是會死人的。

之前遷走的三萬女真大軍中,三萬五國部、長春州部和出河店部女真戰士在北線建立屯堡之后,女真后部才會大規模遷徙。

大石滯留東方,還因為需要跟該死的燕王劃分清楚疆土。

臨潢府燕王移交給了耶律大石,可是南方的大定府卻沒有,燕王聲稱大石沒有幫他在大食奪取基地,因此不肯將大定府提前給大石,不管大石如何發誓,燕王都不同意。除了大定府的爭議外,在漠北還有爭議。

燕王治下的燕然都護府控制著狐狼道,狐狼道以東,是大石控制的臨潢府、塔塔爾和蒙古部,狐狼道以西,則是白韃靼人的土地,白韃靼人依附燕王,根本不聽大石調遣,不認遼國旗號,哪怕白韃靼的首領還是那個當年大石逃奔可敦城時,給他奉獻過牛羊的床古兒。但現在床古兒做了大宋的陰山都督,控制著陰山以北直到燕然山的廣袤地區。

白韃靼強大之后,克烈人已經無法南渡燕然山,這一片地方太重要了。因為發源于燕然山南麓的扎布汗河,是草原西部最大的一條河流,有大片連續的平原,可以直接通到乃蠻部控制的阿勒坦山北麓,之前乃蠻部強大的時候,也控制過這里,現在則被白韃靼人奪走。

這讓燕王不但控制了狐狼道,而且也擁有了一條通過白韃靼人土地直通西域的草原商道。這意味著燕王不需要依賴大石,也能獨自溝通西域,而大石卻不得不依賴燕王。因為他從東西商道上販運過來的貨物,一定要經過燕王的地盤出手。

這種受制于人的感覺,是每一個強權人物都不能接受的,之前大石是忽悠大王,他沒辦法,但他現在發達了。女真人都開始依附于他,漠北再無敵手。東西都是盟友,大遼再次聲威赫赫,成為草原霸主,可這個燕王卻像一片巨大的陰影一樣,籠罩在草原上空,那些草原部族對燕王無可奈何,可作為霸主的大遼卻不能不管,一山難容二虎。

大石重新確立對漠北三大強族的宗主權,甚至還需要燕然都護府擔保,長此以往,漠北人心還能一直向著大遼?

所以大石跟燕王在扎布汗河問題上糾纏不斷,最后無果,只得到了燕王承諾,那就是不會攻打乃蠻部。有乃蠻部依附,大石也能阻斷燕王勢力西進。

在大定府問題上,還有一個巨大分歧,那就是人口問題。將臨潢府移交給大石的時候,燕王撤走了這里的所有百姓。之前燕王移到這里鎮守的,主要是遼東逃奴和怨軍。這些怨軍可是遼西漢人,比燕云漢兒更加契丹化,尤其是河套的四部怨軍,都是當年為遼國皇帝守陵的百姓,現在卻成了燕王的邊民。

沒有人口,大石怎么守兩京。氣惱的大石威脅說,要將女真人安置在這里。兩京靠近燕山,女真人留在這里,燕王會睡不安寢。燕王反過來威脅,如果將女真人安置在這里,他就會發兵占領這里。

雙方糾纏不清,最后燕王招來八部怨軍統領,讓他們做選擇。八部統領加上大石和李慢侯一共十人,進行閉門會議,沒人知道他們說了什么,最后竟有四部怨軍選擇投靠大石。

大石給了他們巨大的利益,但最終的結果跟利益有關,卻也無關。因為投靠大石的是河套四部怨軍。他們在河套有龐大的良田和草場,閉門會議上,李慢侯許給他們免征土地賦稅的權力。可河套怨軍還是倒向大石,大石承諾,任命他們為頭下軍州的世襲刺史。

頭下軍州,以前都是遼國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屬部族首領中立有戰功的人,將他們在戰爭中俘獲的戰俘,安置在適宜的土地上,建立的軍州。大的軍州修建城廓,城市里的商稅,除酒稅交給朝廷外,其他歸頭下軍州的貴族所有。軍州里的農田,是俘虜的漢人、渤海人、奚人開墾,但還要向軍州的貴族交地,還向朝廷交稅。頭下軍州的官吏除節度使以外,都由各州貴族委派。

大石在西域,一直沒有設立頭下軍州,就是擔心他手下的權貴們腐化,控制大量人口。但現在已經控制不住,口子一開,就無法回頭。為了拉攏怨軍四部,讓大石不用削弱控制西域的力量,將兩京牢牢掌控,他需要大量人口。怨軍四部有精壯四萬,是這些年先后從遼東逃出來的燕云漢兒和遼東漢人,被怨軍吸收,總人口高達十幾萬。為了吸引這十幾萬人,大石舍得讓他們開先例,給他們一些頭下軍州。

這個先例一開,那些跟隨他南征北戰的權貴自然就不能不準,蕭斡里剌這些功臣,自然也是要建立他們的頭下軍州。然后這些權貴就開始趴在頭下軍州里的百姓身上吸血,慢慢失去進取之心。大遼之所以敗亡,不就是因為貴族全都腐化了!作為契丹權貴階層,他們本是核心氏族,是最強大的血脈,人口也最多,一百五十萬契丹人中,這些貴族契丹人占了四十萬,卻不愿意騎馬射箭,一個個住進城里,作威作福起來。

如果不是東歸成功,大石絕不會開這個先例,在西域民族的汪洋大海中,一旦契丹權貴開始擁眾,他們很容易被同化,失去契丹本性。

四部怨軍首領,也不完全是被頭下軍州的地位吸引,因為還有四部選擇投靠燕王。

投靠燕王的四部,是前宜營、后宜營、前錦營、后錦營,李慢侯能給他們的待遇,只不過是免除土地賦稅,讓他們轉化成山東、燕云等地的土豪而已。可他們依然愿意留下,主要是因為錦州、宜州現在是燕王之地,而且已經跟大石劃分清楚,不會移交給大石。

李慢侯跟大石分割的邊界,以大凌河和醫巫閭山為界,河以南,山以東歸燕王,河以北,山以西歸大遼。分地的時候,當然有爭議,大石幾乎是寸土必爭。李慢侯需要一個完整的遼西走廊,因此之前極力爭奪遼西州地區。耶律大石認為這里是契丹故地,李慢侯說契丹故地多了,燕云也是,讓他實事求是。最后才決定以醫巫閭山為界,大石對此憤憤不平,認為這是契丹人的圣山,契丹祖陵都在這里。奈何形勢比人強,在李慢侯答應,凡是契丹祖陵所在之處,周邊三十里都歸大遼。大凌河為界,也有一番爭議,因為大凌河以南有部分屬于興中府地界,大遼的宜州大半位于大凌河南地區。

興中府地位重要,大石不想放棄,宜州更是地位崇高的遼國蕭太后蕭綽的故里。但是李慢侯要爭取一個連續且獨立的版塊,大凌河下游都必須控制,跟遼西連為一體。大石倒是不在乎出海口,契丹人是游牧民族不是海洋民族,就是對蕭太后的故鄉耿耿于懷,但蕭太后死后埋在了醫巫閭山,名為乾陵,遼國設置了乾州為她守陵。陵墓不在故鄉,因此李慢侯不認可大石給蕭太后祭祀的邏輯。

最后大石被迫接受了這些條件,于是家鄉在錦州、宜州的前宜營、后宜營、前錦營、后錦營選擇留在家鄉,繼續經營他們廣袤的耕地和草場,享有免稅之權。

而乾營、顯營、乾顯大營、巖州營則被耶律大石遷到醫巫閭山下,回到了故鄉乾州、顯州,為歷代遼國皇帝、皇后首領。乾營統制世襲乾州此時,顯營統制世襲顯州刺史,而乾顯大營統制,則在乾州、顯州之間安家,設立乾顯軍州,為世襲刺史。只有一個巖州,因為土地位于遼河以東的沈州,燕王跟撻懶以遼河分界,遼河以東歸撻懶。也幸好巖州在遼河以東地區,否則巖州營肯定投了燕王。

大石將巖州營四萬余人,遷徙到了金山下的慶州,這可不是一個頭下軍州,而是一個遼國的地方州,作為給巖州營背井離鄉的補償,讓他們作為慶州世襲刺史,負責阻擋塔塔爾部南下。

有人有地方,大石在醫巫閭山祭祖,然后在臨潢府祭天地,正式登基稱帝。

這算是他第三次稱王,第一次是在可敦城,會盟十八部草原部落,第二次是在葉密立,由重臣冊立為皇帝,這一次是祭祖祭天。

他的合法性一次比一次強。

祭祖之后,留下太子和蕭滅女真部鎮守臨潢府,大石帶領九萬契丹大軍,連同女真皇帝完顏亶和三十萬女真部族,大舉西遷。

大石祭告祖先和天地的時候,莊重承諾,以后每年,契丹皇帝的都要遷回上京臨潢府,舉行四季奈缽。

跟四季奈缽相對應的,是遼國五京制度。

宋恥 第三百一十六節 復國(2)

上一章  |  宋恥目錄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