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1980 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不經意間
在京城,寧衛民的這些新收編的下屬們,可以說是替他把手里的棋子都下到了最重要的節點上。
遠在東洋的寧衛民大可以安心坐看國內時局變化,靠這份兒搶占的先機,在不久的將來迎來利益的大豐收。
不過話說回來了,雖然寧衛民做出這些布局的本意還是基于投機的理念,在最廉價的時候,提前搶占優質資源,玩的是以小博大的金錢游戲。
但因為他多年來在京城諸多的商業領域依次布局和出手干預,還是給京城許多實體企業,帶來了積極的變化。
哪怕是不經意的,他也促進了京城實體行業的快速,給許多平民百姓帶來了改善生活的契機和奔頭。
即使說他是萬家生佛,也并不為過。
比如說,為他提供服裝代工和拉桿旅行箱代工的服務商——媒市街街道服裝廠和隸屬輕工局的京城皮具三廠,如今就和過去大不一樣了。
先說這資不抵債的皮具三廠。
盡管有程志這個出生于草根,懂得民間疾苦的好廠長。
但因為他是臨危上陣,欠了一屁股賬的皮具三廠的基礎條件太差。
雖然程志上臺后成功扭虧為盈,但靠著四處拉散單,也就是勉強能夠保證給一百多個工人開出工資而已。
至于醫療費想要完全的報銷還做不到,要想還清廠子里的債務,更是遙遙無期。
如果再考慮到1987年到1988年原材料的價格波動越發劇烈的限制條件。
要是沒有寧衛民發給這個廠子拉桿旅行箱如此豐厚利潤的定單,怕是廠子剛剛顯露的一點改觀之色,也會因為廠子無力抵御原材料漲價的風險,再度毀于一旦。
不過幸好寧衛民看中了他們。
如今的皮具三廠,因為有了長期訂單,每月都要給寧衛民提供一萬四千多只的旅行拉桿箱,再加上其他零七八碎的散單,一年的毛利潤已經高達百萬。
扣除廠子運營和生產成本,年凈利潤已經高達六十萬元。
要知道,當初程志對輕工局下的軍令狀,也不過是一年五萬元的凈利潤。
所以雖然這個一百多人的皮具三廠依舊債務壓身,還不能說是就此走向輝煌。
可沖著這種廠子蒸蒸日上的局面,長期利潤有了相當保證,職工心氣也高起來,也得說實現翻身基本有望了。
哪怕維持現狀不做改變,只要再按照現有模式再苦干一年,這個廠還清所有欠款基本不在話下了。
更何況程志也不是個小富即安的人,在春節拜訪了寧衛民之后,他就開始招聘工人,打算在1988年把廠子規模從現有一百二十余人的編制擴大到二百人左右,同時也把產量擴大到每月二萬個旅行箱。
而且這還不算,寧衛民還從中牽線搭橋,幫皮具三廠又爭取到了一筆兩千只純手工手提箱的代工訂單。
他讓程志帶領廠里的技術骨干仿照自己的路易·威登皮箱試著做了幾個仿品,然后以自己的名義給郵寄到了法國LVMH的總部,隨附代工價格。
這批樣品果然以高性價比打動了對方,三月中旬,法國LVMH已經發來了傳真合同,圖紙和具體制作要求。
看在寧衛民的面子上不但預付款給了一半,時間也給了很寬裕的半年時間。
只要皮具三廠能準時保證保量按照合同約定如期履行訂單,今后像這種油水足的合作肯定還有后續。
如此一來,完全可以預計1988年皮具三廠的生產和利潤肯定會再上一個臺階,實現一個相當可觀數字了。
所以還別看目前國內的經濟形勢并不算太好,但有了寧衛民帶來的海外訂單,過去一直困擾皮具三廠的各種問題都已經不復存在。
這個向來就不受重視的小廠反而會搖身一變,成為輕工局麾下不可多得的創匯企業呢。
而眼瞅著舊日的包袱即將變成可以持續供血的大錢包,不但輕工局不好再小覷這么個小廠子,就是介紹這個合作項目的李處也是揚眉吐氣,從中賺到了一份功勞呢。
反過來再看,當初那些還瞧不上寧衛民這筆訂單的那些大廠,現在的日子卻已經不像去年那么好過了,原材料的價格波動對他們的影響更大,那就只剩下眼紅和后悔了。
至于說到煤市街街道的服裝廠。
由于一開始,這家廠子主要就是為了寧衛民個人注冊的三個服裝品牌服務的。
所以隨著殷悅把服裝專賣店一點點擴張壯大,這家服裝廠的規模和產量也在同步擴大。
到現在為止,殷悅的專賣店在京城各大鬧市已經開了有十家了。
如今又是服裝消費正熱的年代,平均下來,各種不同種類的服裝都算在一起,月銷量要在兩萬多件。
這樣的訂單不但已經足夠街道服裝廠吃飽了,甚至都讓他們吃撐著了。
別說廠子的毛利從單月平均七八萬塊上漲到了十五萬左右,就是工人的收入和人數也基本翻番。
不過,即便是這三年來,街道服裝廠已經從六十人擴張到了現在的近百人,還是會頻繁出現爆款服裝制作速度趕不上賣速的事兒。
尤其是春節之后,寧衛民的運動服品牌——國風,和皮爾卡頓華夏總公司聯合行動,決定奧運會國內代表團的全部服裝。
這就更等于倒逼著煤市街的街道服裝廠進一步的擴大規模,提升產量。
否則的話到時候奧運效應一旦體現,店里沒有足夠的貨物去賣,那不是成了服裝廠扯后腿了嘛,怎么對得起寧衛民這個恩人?
于是,四月中旬,街道服裝廠甚至不惜停工三天,就為了一件事——搬家。
敢情原有的廠址已經不足以服裝廠繼續擴張了,所以街道李主任干脆就把同樣歸屬于街道的布鞋廠與街道服裝廠完成了合并。
這個布鞋廠有六十多人,本身廠區就有將近四百多平米。
而且后邊還挨著一溜兒原本是街道用于堆積查抄物資的空房。
現在當初查抄的物資基本都退還了,這些房子也就空出來了,所以這么一來,兩處合為一處,面積就能達到八九百平米。
既可以讓街道服裝廠幫布鞋廠一把,增加設備,開發新品種,改變原本布鞋廠效益低下,庫存積壓的現狀。
同時對服裝廠來說,也有了總共將近八九百平米的廠區,還有額外增加的人手,能夠滿足服裝廠擴大生產的要求。
而服裝廠搬家之后的第二件事,就是人事調整和繼續招聘工人。
這次兩廠合并說的好聽,其實相當于服裝廠吞并布鞋廠,那么蘇錦作為服裝廠的廠長,肯定還是強勢的一方,一把手的角色。
所以等兩廠合并,他第一個命令,就是縮減了布鞋制作方面一半人手,組成制鞋車間。
然后把多出來的三十人都分配到了包裝部門。
此外,他還要招聘增加兩個車組,大概是六十余人的普工。
制衣廠生產車間的生產線,是以“組”作為單位的。
一條生產線就是一個車組。
每個組的生產工人大概在三十人之間。
蘇錦打算招收增加的這六十多人,可分到兩個車組。
蘇錦打算在奧運之前,先盡可能地用來生產“國風”品牌的奧運同款運動服。
在理想情況下,這兩個車組貨物的產量,可達到上千件。
當然,除了制衣車間普工外,還需要招收兩位車間主管,裁床及辦公室人員。
這些人當中車間主管的職務是最重要的。
主管是生產車間的基層管理者,需要相當的經驗。
理論上說,車間主管合理的管理人數應在二十人至四十人之間。
超過這個數字,人數太多車間主管就忙不過,容易出現管理漏洞。
而低于這個數字,則制衣廠管理層人數過多,人浮于事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費。
所以,一般情況下一位車間主管,對應適合管理一個車組。
對這樣的角色,蘇錦也只能從大廠退休下來的人里返聘,目前沒有其他的好辦法。
而在車間人數急劇擴招后,辦公室人員的數目也要相應增加。
原本,制衣廠辦公室除了蘇錦這個廠長之外,還有一個會計,一個出納,一個文員和一位跟單。
現在,蘇錦決定再招一文員和一位跟單,并將人事管理,后勤、外聯等職能明確分工,分攤給辦公室文員。
當然了,像是裁床還有打版師這樣的技術工種也要招人。
比如說打版師,蘇錦本身雖然也是一位打版師,但制衣廠擴張后事務也隨之增多。
打版工作蘇錦只要把大概方向就行,具體工作還是得由專業打版師負責。
總的來說,蘇錦的手筆大的出乎所有人的想象,就連同意他擴大規模的李主任也沒想到他的胃口這么大。
實際上當看他所列出的招聘清單時。
不但布鞋廠的廠長,剎那間有一種目瞪口呆的感覺。
李主任和邊大媽同樣也有點拿不準了。
“招聘七十多人,加上布鞋廠的原有人等,差不多一百二十人,我說小蘇啊,你這步子也邁得太快了吧!?”
李主任吸了一口涼氣,他心里算了一下,街道廠的的規模,一下子就從六十多人擴張到一百八十人,差不多擴大了兩倍!
于是忍不住又說,“小蘇,一下子變成一百八十人,你吃得消嘛。招聘啟事好貼,可弄來了人怎么養活?即便是咱們廠子現在每年都有百八十萬的利潤,好像不太容易啊。”
邊大媽也是叫一聲苦。“就是啊,小蘇啊,我別的不怕,就怕你攤子鋪設的一下子太大,反而拉了咱們服裝廠的后腿。這些新招聘的人多久能成為合格的工人,真能讓咱們廠的利潤有效增長嗎?還有買設備的錢,咱們廠子攢點家當不容易。你可得想好了呀……”
而對這種話題,布鞋廠的廠長是無權置喙的,他也只能驚訝蘇錦的魄力,在旁看他如何應答。
“主任,大媽,你們別過于擔心了。擴大才是創造利潤和就業的唯一出路。”
蘇錦一本正經的說,“其實春節的時候,我也在想擴張的速度要不要慢一點。不過我去給鄧麗君鄧小姐送她訂制的旗袍之際,已經見過寧總了。我當面征詢了他的意見,他卻讓我不要有顧慮……”
“啊,春節的時候,你見過衛民了,那……他是怎么說的?”邊大媽問。
“他說,我們早應該大點膽子,放手去干了。只要能保證質量和款式不走樣,再不斷提高生產技術,出貨的事兒就不用操心。他反而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訂單呢。甚至可以是外匯結算的訂單。”
“他真的這么說?你確定是寧總的話?”李主任喜出望外。
“真的。當時不光我一個人,殷悅也在場。您不信可以給她打電話求證。”
“哈哈,好好”。如此,李主任再無二話,和邊大媽對了個眼色,就沖蘇錦點了頭。
“小蘇,既然連衛民都看好你,那你就放手干好了。街道全力你,哪怕有資金方面的要求,一時不湊手,我們也可以幫你解決啊。”
而這下不光布鞋廠的廠長吃驚,就連蘇錦也驚了。
“主任,您這話可透著財大氣粗啊。怎么?街道還有多余的資金嗎?難不成除了我們廠,您還有其他的財源了?”
結果這話惹得李主任再次開懷大笑,“哈哈,那是,別以為就你干得不錯。街道離開你們服裝廠就不行了。其實啊,咱們街道的手工工藝品也干的不錯。這不,你離開的那地方,我馬上就要安排他們的人搬進去了,不瞞你說,咱們手工工藝品類也要擴建成玩具廠了。還是托了衛民的福啊,我們街道已經有了第二棵搖錢樹了……”
邊大媽也是附和著搭話,“可不,今年別說手工社做的草編昆蟲,如意結、布老虎那些小東西給咱們街道掙了十幾萬,給姜餅人快餐制作的鑰匙扣還掙了三萬多呢。現在人家姜餅人又要兩萬個姜餅人摸樣的絨毛玩具,作為兒童節送給當天小顧客的禮物。光預付款就給了咱們五萬塊呢。你說說不是大生意什么才算大生意?我真沒想到,就這些個哄孩子的玩意,居然也能掙來大錢呢……”
確實,因為有了寧衛民,這個年代,有太多不可思議的事兒都發生了。
他所惠及的,可不光只有街道服裝廠和皮具三廠。
不經意間,他隨隨便便布下的一手棋,就不知道養活了許多廠子,救了多少人的窮呢。
像街道的手工服務社,除了傳統手工藝品之外,目前還開始給姜餅人做專門的授權禮品了。
姜餅人剛開業時,作為活動禮品的鑰匙扣就是他們雙方的第一次合作。
除此之外,東花市街道的料器廠也同樣沾了光,僅姜餅人快餐需要的玻璃杯數目,那就不是個小數目。
還有生產仿古瓷的京城工藝品廠,也因為寧衛民成了香格里拉的供應商,已經賣了上千套餐具出去了。
甚至連魏家胡同的紙箱廠都因為馬家花園的事兒搭上了寧衛民的關系,如今算是真發了。
這家廠子原本只生產牛皮紙箱,還滯銷呢。
但現在紙箱有寧衛民的關聯企業固定使用,他們只要低頭生產就行。。
甚至姜餅人開業之后,因為有著固定的需要,還要求他們代為生產餐巾紙和錫箔餐盒了。
完全可以想象,魏家胡同街道紙箱廠獲得的是何等樣的機遇。
說起來,恐怕就是寧衛民自己,也不會想到,自己所引起的蝴蝶效應究竟有什么樣的效果,會對當下的京城產生多么大的影響吧?
這就是他這個時空亂入者的威力。
國潮1980 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不經意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