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醫二代 511.人禍
(正文寫到了主角所在的民營醫院,這次貼一點相關內容)
1、大型社會辦醫數量增加,與公立醫院合作更加緊密
支持民營醫院發展的扶持政策中就包含“進一步放寬規劃限制。政府對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布局不作規劃限制。取消床位規模要求。”這一條。
長期以來,土地和床位限制,一直都是阻礙民營醫院做大做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國家限制放開,可以說是給足了社會辦醫擴大規模,甚至是集團化、連鎖化發展的機會。這必將吸引著更多投資人傾力創辦更多高質、高效的大型民營醫院。
而近期,不少省市地區落地的醫院規劃文件也明確,要放寬對民營醫院建設的空間規劃。
到2025年,省、市級新增床位中為社會辦三級醫院預留不低于1.2萬張的發展空間。社會辦三級醫院的數量、結構與空間布局不受限制;
推進重慶市三級醫院質量內涵建設,要基本實現全市每個區縣至少有一所三級醫療機構,社會辦醫療機構創辦三級醫院不受數量限制,強化專科能力建設,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兒童、婦產、腫瘤、精神、傳染、口腔、康復、護理等三級專科醫院。
2、健康旅游被肯定,鼓勵社會辦醫拓寬業務
2020年8月上海市衛健委公布首批國際醫療旅游試點機構名單,20家社會辦醫機構入選:10家為試點機構,10家為種子培育機構。
有媒體評價:這輪旅游試點機構開放,標志著這些社會辦醫機構進一步得到政府、民眾認可,并逐步開放至國際窗口展示,成為城市的一張醫療名片,顯示了社會辦醫機構的辦醫質量和影響力。
2021年,1月27日,文件表示要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推動健康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其中特別提到:要開發高端醫療旅游產品,布局發展高端醫療、精準醫療、消費醫療,積極打造醫療旅游全產業鏈,重點開發疑難疾病診療、輔助生殖健康、中醫保健理療、整形美容等服務。同時,鼓勵社會資本提供高質量、多元化的社會醫療服務,完善國際金融保險服務體系,打造集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為一體的實體型現代化國際健康服務園區,支持國際醫療消費中心建設。
換句話說,近未來,健康旅游將有可能成為社會辦醫拓寬業務、贏得口碑的重要賽道。
3、“小而美”的專科診所繼續“吃香”
2019年5月,國家《關于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的意見》的發布,讓診所創辦迎來了空前利好。這項政策不僅確定試點地區取消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對診所的限制、將診所設置審批改為備案制管理,同時還鼓勵在醫療機構執業滿5年,取得中級及以上職稱資格的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專科診所。
2020年,這些政策逐步在地方上落地,不僅中醫診所也開始實施備案制,太原市、深圳等一些城市也出臺了政策,明確診所申請備案,應當場發放《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當天準許營業。
隨著人們就醫觀念的改變,以及家庭醫生、分級診療行動的開展,小型診所,尤其連鎖的品牌診所和專科醫院,這些“家門口”、“小而美”的醫療機構更有機會贏得百姓的認可,從而發展的更好。
在這種趨勢下,公立醫院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很可能會被徹底打破。一方面改善中國百姓的就醫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公立醫院放下身段,進行回歸醫療本質的改革。
4、更多醫生執業選擇民營醫院
國家衛健委發布消息,我國已有至少22萬名醫生參與多點執業。其中,到社會辦醫療機構的大約占40。已有至少8萬多點執業醫師走向了民營醫院!
不僅如此,國家在公立醫院現代醫院建設規劃中,多次強調:“統籌考慮編制內外人員薪酬待遇,堅持同崗同酬同待遇。”
這也就會促使更多醫護不再緊扒著“編制”的飯碗不放,而有意愿、更積極地選擇多點執業,或是直接邁向市場,涌入民營醫院。
2020年10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衛生健康行業電子證照建設與應用指導意見》表示:最快到2021年年底,國家將實現為各地制發電子證照統一賦號,為電子證照跨地區、跨部門互聯互通提供支撐等目標。
對于民營醫院來說,醫療證照電子化,特別是醫生護士的資格證電子化以后,醫生、護士的人才流動,將不再通過線下證件傳遞的方式來規劃辦理,醫療機構辦理多點執業的辦事效率也將大幅度地改善;另一方面,醫生、護士個人,也不用帶著材料到處奔波,一些醫療機構扣證、“不放人”、限制多點執業的行為也將得以解決。這也將有利于醫療人才的自由流動。
5、社會辦醫加入醫聯體成為“硬指標”
醫聯體牽頭醫院要主動吸引社會辦醫療機構參加醫聯體,并根據社會辦醫療機構診療特色和學科優勢,合理確定其服務功能定位、業務發展方向,逐步引導醫聯體內特需服務主要由其提供,與其他成員單位形成功能互補、業務協同、共同發展的整體效應。而醫聯體內部應共享醫療資源時,牽頭醫院也應設置或由社會力量舉辦影像、心電、病理診斷、醫學檢驗和消毒供應等中心。
據了解,2019年8月,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就曾下發《關于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參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建設的若干意見》,該項《意見》是全國首份將民營醫院納入醫共體的地方性落實文件,它的出臺幾乎是標志著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參與醫共體這件大事的真正落地。
該《意見》對社會辦醫參與醫聯體大致提出了以下5類要求:
①允許社會辦醫療機構作為牽頭醫院組建醫共體;②引導社會辦醫療機構集團化特色化發展;③將社會辦醫療機構全面融入分級診療體系;④醫保支付DRGs同步覆蓋社會辦醫;⑤社會辦醫療機構床位和服務量占比作為醫共體考核指標。
未來的醫療,將會從「更多」變成「更好」
「問診,檢查,開藥」,當我們談到診所時,這是腦海中定性的服務流程。
未來的診所不僅要做到服務更多,而且要做到服務更好;診所不僅能服務病人,而且要服務大眾不斷提高的健康生活需求。
頂層擁擠,基層閑置導致了倒三角需求結構,消費人群的需求提升倒逼產業發展,人類對健康的定義升級,不再滿足于尋醫問藥,對醫療服務提出更高要求。
平均每天增加49家,診所需尋求差異化發展
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投資者需要什么樣的新型診所?在第二屆中國診所發展大會上,臺灣聯安醫療集團總執行長顏鴻順以臺灣基層醫療的模式與發展為例,分享新型診所可能獲得的投資機遇。
他表示,建立差異化的專科特色診所,能夠實現對公立醫院的協調推進和補充。把到診所「求醫」轉變為尋求深度專科「服務」。這個領域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但現狀是資源分布不均而導致需求被忽視。
顏鴻順說,中國大陸公立醫院有大量優質的人才資源,這是基層醫療進一步發展最大的潛在優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年末,全國共有診所(含門診部)24.8萬家,較上一年新增了1.8萬家。
一年1.8萬家診所,平均每天49家新開診所,對診所的差異化提出高要求。
星未來資本武莉莉認為,崛起的中產階層對中高端醫療服務的支付熱情高漲,為私立機構提供差異化醫療服務、補充公立系統供應空缺,提供了巨大市場空間。
聯合醫務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家聰分享了港式家庭醫生服務的經驗。
他表示,基層醫生診斷,能夠幫助患者解決大部分的常見病。同時,把病情復雜或嚴重的病人轉介到專科或醫院,讓病人得到準確和及時的醫療服務,是新型診所發展已經獲得實踐檢驗的一條可行之道。
醫生走出體制,認同感是關鍵
一位來自山東的醫生,創辦了一家個體診所,以兒科和中醫保健為主,每天有100人200人的問診量。她提出了一個既是在場的參會者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單體診所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如何找到又專業又好的全職醫生?
要讓醫生從體制內走向私立診所,首先要考慮到醫生的工作狀況,在有限的接診量內,能否給到醫生成就感;其次,要考慮各地的不同政策,如廣州等地區,政策對基層醫療機構醫生評職稱會有所傾斜,醫生能夠有上升的機會,是一個比較吸引人的因素。
除此之外,許多醫生并不喜歡「清閑衙門」工作狀態,如何讓醫生有足夠的門診量,又讓病人跟醫生產生很好的互動和粘性、認可,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對于招募人才的標準,首先是醫生要認可醫療機構的理念,二是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醫生負責醫療端,管理者負責管理端,同時,通過內部的培養機制培養既懂醫療又懂管理的人才。
在TW,經營了25年的聯安醫療集團的經營理念是「親切、專業、服務」,顏鴻順表示,看病服務民眾的時候,需要專業的醫師、專業的護理人員,因此完善的教育訓練系統就變得非常重要。
醫療沒有快餐式增長,價值要遠遠大于診費
醫生在走向市場開始創業的時候,診所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小本經營,風險自擔。
相較醫院而言,診所的投資則小很多,市場容量大,不少互聯網醫療公司布局線下醫療的主要方式也是診所。除此之外,大V醫生、外資醫療機構、上市公司等都在近兩年紛紛投資布局診所。
診所投資者的多元化,也帶來了診所形態和類型的升級。但歸根結底,新型診所的重點還是落在醫生、患者與服務質量上。簡言之,是以患者和醫生為雙重中心,提供「優質、便捷、有效」的醫療服務。
在醫生商業價值的主題分享中,企鵝杏仁首席醫療運營官于鶯醫生強調,個人商業價值的體現分為技能價值和服務能力,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診所行業快速發展,如何在打穩根基的基礎上將患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因素。
服務不應該僅僅是由漂亮的裝修和相對高的收費體現出來的,更多的應該是專業醫療服務的體現。
患者在就診過程中間有沒有得到尊重,有沒有參與到醫療決策中來,以及醫生是不是具備先進的理念、現代的醫學學識。
如果僅僅是裝修漂亮,不排隊,而醫生的服務意識、服務方式與大型公立醫院相差無幾,那患者就無法體會到幾百元診費的價值。
有膽識的醫生紛紛走出體制,看似診所開辦的高浪潮,但于鶯指出了一個問題,目前來看投資并不熱。
沒有品牌加持,一個普通醫生技術再好,也無法獲得雙倍利潤,讓投資獲得一個高回報。于鶯認為,醫生開診所的時候,必須要考慮「我兜里有多少錢」,乃至「我背后有誰支持」。
診所盈利回報率相對較低、回報周期較長,前期虧損的可能性比較大,私人診所想盈利,往往只能往「小、散、亂、差」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基于醫療的強區屬性,也就意味著做「快速」、做「連鎖」將面臨大量的問題。
快速連鎖風險大,單店診所成本高,行業究竟該如何發展?「診所聯盟」或許是一種合適的發展方式。
我真不是醫二代 511.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