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北國科技 第578章 金手指(下)
第578章金手指(下)
可惜的是,中國企業始終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行業壁壘和地域壁壘。
ASML的最大優勢是什么?
就是整合!
在一臺光刻機里,荷蘭自產的零件有多少?有10沒有,都值得懷疑。
機床產業的優勢在奉天,而冰量在冰城,這真是一種悲哀。
在機械部消失之后,兩者之間的合并,就更加不可能了。
2019年,它們雙雙被通用技術集團收入旗下。不知道,那個時候他們是否有機會被整合在一起。
成永興無法在冰城長駐,就把他的思路與劉部長進行了交接。
對這兩家企業進行整合,面臨很多問題。
第一個,這兩家企業現在的日子都還過得去。
國營企業,一般來說,只在兩種情況下容易被收購或者整合。一種是經營不善,另一種則是企業要上市,或者管理層有利可圖。否則,企業的管理層是沒有什么動力,去給自己再找一個婆婆的。
奉天機床可不是個小企業。它是一個資產十億級別的大集團。這種戰略級別的企業,不論是誰來收購,國家估計都不會肯的。
而且奉天機床的業務很雜,除了精密機床這部分業務是光電感興趣的,其他部分,例如大型工件加工,齒輪加工等,都與晶圓無關。
冰量也有這方面的問題,他們的刃具部分,甚至他們的量具,量儀本身,光電也完全不敢興趣。
所以,如果強行發動收購,光電面對的阻力和負擔都是不小。
當然了,光電系也是今非昔比,不論是企業規模,效益還是影響力。與光電合作,成了此時兩地國企改制的一個捷徑。但凡與光電沾邊的企業都發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合縱連橫,劉部長聯合了多方力量,其中包括工大多個院系,冰量,奉天機床等的《精密機床》成立了。
在這個新成立的《精密機床》里,光電只是出資兩千萬美元,占了三成的股份。畢竟這不是光電的主營業務。養這個業務模塊的目的,是為了集團十年之后的發展以及潛在的制裁。
《精密機床》將專注于精密數控機床的設計和制造。它的第一批任務,就是對光電系所引進的各種進口機床進行仿制。
《精密機床》的管理力量,主要來自冰量。形成了以冰量為主,奉天機床為輔的局面。
光電無力也無意參與這個業務模塊的日常運作。
成永興對兩家企業的管理層,都不怎么熟悉,無從判斷這些人的能力如何。但他可以從后世的最終結果反推兩家企業管理層的能力。
奉天機床此時算是一個大雜燴。是多個機床廠為了股改捏合在一起的產物。而且它后世的結果,不怎么讓人放心。
而冰量后世的發展還算不錯。算是贏得了光電的支持。
從工大方面,被引入的主要力量,來自機械系,也就是現在的機電學院。
機電學院在原本的歷史上,就是在1993年,是以機械和精密儀器兩系為主合并產生的。但是精密儀器系,隨著在光刻機領域的投入逐步加大,已經今非昔比。
光刻機自己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它對相應學科的拉動力量,也是不可小看。
精密儀器系下屬各專業,這些年成果不斷,效益也不差。它已經開始醞釀,成立獨立的精密學院了。
盡管失去了精密儀器系這個主力院系,機械系還是升級為機電學院了。
LED/LCD生產線上的大量工裝設備,都有機械系的影子存在。
而且隨著LED,LCD的制造技術升級,產業自動化程度的逐漸提高,機械系下屬的機器人專業將會越來越重要。
由于計算機學院的實力日益增強,它的一些邊際效應也開始擴散。很多選修軟件專業的學生,也在潛移默化影響著機電學院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精密機床》的規模可比校實習工廠大多了。有了這么一間關聯的大型機床企業,關于數控機床的想法和項目,有了實施的基礎。
機電學院的師生們開始了一輪又一輪刷論文的工作。
《精密機床》集合了國內最強的力量,冰量的高精度加工技術,奉天機床的機床制造,機電學院和計算機學院的數控技術,背靠著蓬勃發展的半導體設備行業,開啟了一段絢麗的征程。
在這個過程中,擁有軟件專業的雙學位學生,無意中成為了跨學科應用的最佳研究人員。
這個雙學位政策,絕不僅僅是給工大學子提供更好就業出路這么簡單。
90年代初期,正處于計算機技術向其他行業擴散的關鍵時刻。數控機床就是計算機技術擴散到機床行業的典型案例。
同樣的融合也發生在航天,航空,測量,交通,電子,材料,通訊等領域。
這批學生的能力與價值,很快就被各用人企業及研究所發現了。
光電系這些年始終是依托大學進行發展,無意中解決了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癥結。那就是科研院所與企業,學校之間的關系。
工大這兩年,由于LED和LCD等新興產業的緣故,許多院系都已經實質性走到了世界科技水平的前列。
一批批的年輕人成長起來,逐漸挑起了大梁。
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企業和產業的拉動作用。另一個原因則是國家力量,在LED及LCD領域,沒有相關科研院所。
這個結果也是奇怪得很。
在歐美,國家級的重點研究機構,普遍都被置于大學的管理和維護之下。這在科研機構和大學之間,產生一個雙贏的效果。
優秀學生通過科研機構的實際項目,進行實踐和學習。科研機構也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為什么美國要禁止工大學生去美國留學,就是因為大學和這些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相通的。
而中科院及部屬科研機構,例如春光機所等單位,屬于為了研究而研究設立的單位。
這種模式設置的科研機構,會面臨幾個問題。
一,人員的流動性。
由于科研院所的獨立性,所有加入的人員,都是全職人員。這種情況下,科研機構的人員就固定了。時間長了,知識老化,人員老化,就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一旦出現大規模的人員流失,就是傷筋動骨,甚至是打斷脊梁骨的損失。
第二,最強的科技力量,都被中科院及各大部級科研機構吸走了,導致各大學失去了高端研發力量。
第三,這種科研院所的定位也是很尷尬。
他們既不是企業,也不是學校。完全是根據國家指令,為了搞研究而成立的。一旦計劃指令有誤,國家注意力轉移,或者沒有錢了,他們的日子就很難過了。
有一些院所通過產業化,走出了一條活路。后世中科院背景的企業大量上市,就是它的結果。但由于經濟利益驅動,自然,他們的科研力量也會被市場所吸引。
不論哪種情況,都違背了這些科研院所成立的初衷。
在國家剛成立的時候,由于教育體系力量薄弱,這個體系,起到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目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體系開始阻礙中國科技的繼續發展。
為什么中國頂尖學生一定要留美,就是因為美國各大學,確實代表著國際最先進的科技水平。
而中國的各大學,不要說代表國際先進水平了,就是在國內,都代表不了國內最先進水平!
這個問題,現在如此,三十年后,仍然如此!
這就導致了優秀學子,只有出國留學一條路。
雖然各科研院所,也可以招收和培養研究生和博士生,但它們并不是真正意義的學術單位,普遍不是學生們的第一選擇。這從各研究院所的招生分數就能看得很清楚。
清北及中科大建設美帝,就是它的直接結果。
最高科研力量,尤其是基礎科技和民用技術,下放學校,在提高教學體系水平的同時,也起到了一個相互競爭的效果。
中科院及各部委體系下的科研院所,為了避免重復投資,基本上各負責一攤。本質上,這也是某種程度的壟斷。
稍微管理失誤,或者決策失誤,浪費金錢和時間不說,耽誤國家某個細分領域的發展,就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教育系統也有問題,從上到下均以送學生留學為榮。各大學的一個重要指標,居然是畢業生出國留學的比例。這可以從各學校的宣傳文件上看得一清二楚。
兩個系統的角色重疊,錯位以及矛盾,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人才的培養和科技發展的能力。
對這個問題,一個有可能的解決方案,就是教育部和科技部干脆合并。
這樣,經濟效益較差,或者重要性不大的研究所通過與大學合并,解決生存問題。沒有了科研經費和項目,這些力量至少還能教書育人,好過為了維持而維持。
就是部分研究機構出現人才流失,也不會傷筋動骨,因為學校本身就是人員流動非常頻繁的體系。
林工大的汽車系成建制損失多次,雖然實力有所下降,但是系統幸存。
而經濟效益比較好的研究所,則直接走產業化道路,用社會資金發展科技。
電工和郵電可以合并,機械可以取消,他們憑什么不能合并呢?
重生之北國科技 第578章 金手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