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梟途 第二百九十二章 登基稱帝?
經過近兩個月的征討,燕地各州各縣的反抗勢力,差不多全都被金吾軍剿滅,蔡仍徹底收復了燕地七州。
不僅如此,因為宋軍被遼軍打得屁滾尿流,當初依附宋軍的燕地義勇,不少都在那一戰當中被打散了,然后紛紛逃入燕山之中,像已經投降宋國被趙佶賜名趙詡的董龐兒,像不久前率領數萬大軍投降宋軍的張關羽,全都率領本部的殘兵敗將逃進了燕山。
蔡仍攻占燕京不久,就在燕山腳下立起了招安大旗,同時還派不少出自于宋江義軍的人和出自方臘義軍的人前去燕山招降。
現在,不論是宋江義軍的人,還是方臘義軍的人,在蔡仍這里,都混得風生水起,不少都混進了高層,混得牛逼的,像宋江,像吳用,像關勝,像張清,像花榮,現在已經成了蔡仍勢力的最頂尖的一批人。
有這樣鮮明的例子在前,所有燕山義勇都相信,蔡仍不會像遼、宋、金三國一樣始終不信他們,一直防著他們,一直算計著他們,不給他們進入高層的機會。
再加上,現如今,宋軍大敗,被遼軍打到河北去了,燕云明顯成了戰力強大的蔡仍的地盤,在這種情況下,燕山中的義勇也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
所以,蔡仍的招安大旗一立,立即就有十幾支義軍來投。
這其中不乏那些規模不小的義軍。
例如:
董龐兒率領近三萬義勇來投蔡仍。
跟董龐兒情況差不多的還有張關羽,他帶著所轄的一萬多義勇來投蔡仍。
另外,還有遼海一帶的義軍,包括吳撞天、云隊、海隊等義軍,他們每一支都有一兩萬人。
在宋境的漢人看來,原遼國地區的漢人屬于蕃族種類,從大宋的皇帝、士大夫到百姓,都以“虜”稱呼原遼境的漢人。
因此,原遼境的漢人不被宋境的漢人認同,導致他們受到歧視,不被信任,遭受凌辱,這是原遼境的漢人包括很多原本已經投奔了大宋的原遼國文武官僚在歷史上的宋金大戰中最終選擇背棄大宋投靠大金的重要原因。
像董龐兒、張關羽等已經投降過大宋的義勇,其實就已經感覺到了這種歧視。
而在蔡仍這里,則完全沒有這種歧視。
對于這些義軍,自蔡仍以下,蔡仍勢力的人全都一視同仁,完全按照自己招募新軍的標準進行篩選,將其中服從性強的精壯選拔出來,然后進行新兵培訓和政治教育,那些篩選下來的,則分給土地,準其復為良民。
如此,兩月之間,蔡仍又得五萬預備役。
再加劉锜和王彥帶來的兩萬精兵、十萬預備役,蔡仍共有軍隊近三十萬。
如此,蔡仍難免進行新一輪的擴軍。
不過——
這次擴軍,蔡仍并沒有選擇擴充已有軍隊的編制,而是將已有的軍隊分出一半來,作為骨架又建了十軍——各軍分出來的那些缺額,再以新兵補充。
因為又誕生了十軍,難免又誕生了十位高級將領。
這十位高級將領全都是蔡仍親自選撥的,幾乎全都是戰功赫赫之將,他們分別是:
新一軍,人數一萬,統制:劉锜。
新二軍,人數一萬,代統制:王彥。
新三軍,人數一萬,代統制:吳璘。
新四軍,人數一萬,代統制:楊政。
新五軍,人數一萬,代統制:郭浩。
新六軍,人數一萬,代統制:趙立。
新七軍,人數一萬,代統制:趙撙。
新八軍,人數一萬,代統制:李彥仙。
新九軍,人數一萬,代統制:王貴。
新十軍,人數一萬,代統制:解元。
這十軍建立完,不提還在新兵處和政治處訓練的七八萬新軍,僅在云地的現役軍隊,就有二十五萬,如果再將臺灣那五萬人馬算上,蔡仍共有精兵三十萬。
不僅兵多將廣,因為幾乎算是將五分之二的大遼帝國吞下,蔡仍還獲得了大量的兵甲、戰馬。
蔡仍除了獲得大遼帝國的很多兵甲、戰馬以外,還獲得了不少大宋的兵甲、財帛——種師道時代,因為軍響不足,前線宋軍差點嘩變,又因為兵甲不足,前線將領缺乏取勝的信心。吸取了之前的經驗,劉延慶率軍北上時,趙佶打開封樁庫給劉延慶帶了大量的金銀財帛,還給劉延慶準備了大量的兵甲。結果,劉延慶率領的五十多萬大軍一潰千里,這些兵甲、財帛先是落到了遼軍的手上,后來又被打敗遼軍的金吾軍繳獲。
總而言之,蔡仍的這二十五萬大軍,可不是烏合之眾,而是武裝到了牙齒的精兵,僅騎兵就有近十萬。
蔡仍的實力一曝光,不論是大宋,還是大金,甚至就連西夏和達旦諸部,都有些恐慌,各國高層,全都憂心忡忡!
要知道,所謂的大金,其實也就三十來萬人馬,跟蔡仍的實力相當。
而大宋倒是有百萬大軍,可這百萬大軍的戰力,哎,不提也罷。
隨著蔡仍的實力曝光,國際形勢,風云突變。
幾乎所有人都在觀望,不知道蔡仍是準備北上與同樣剛剛崛起的大金一較高下,還是準備南下吞掉已經露出頹勢的大宋,亦或是先吞并弱小將西夏打下來?
而燕云之地的官員和民眾,隨著蔡仍的實力顯現,慢慢生出了歸屬感。
這其中也包括那些原來并不贊成蔡仍野心的人,他們也開始接受蔡仍成為一方霸主了。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聲音突然出現。
這個聲音就是——蔡仍應該登基稱帝了。
蔡仍覺得,自己只獲得了燕云十六州外加一個臺灣,實力弱小的可憐,沒有資格稱帝。
可蔡仍手下的人卻不這么看。
要知道,當年完顏阿骨打手上只有彈丸之地、兩萬人馬,就登基稱帝建立豐國。
而耶律淳只占領燕地七州外加平灤營三州,數萬人馬而已,也稱帝了。
如今,蔡仍坐擁燕云十六州和寶島臺灣,有精兵三十萬,實力比完顏阿骨打和耶律淳稱帝時強太多了,為什么不能稱帝?
而且,蔡仍的勢力已經發展到了這種程度,一個小小的侯爵,已經不足以讓蔡仍跟手下之人區分開了。
另外,蔡仍一直不稱帝,蔡仍手下的人,也就不能跟著水漲船高。
這使得不少人都心癢癢。
關鍵的關鍵,蔡仍不稱帝,始終都名不正言不順,像呼延慶他們這些使臣出使大金時,甚至都不知道該怎么介紹他們自己。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不管蔡仍愿不愿意,他登基的事,都已經愈演愈烈。
甚至,都有人開始議論國號了。
中國古代所有朝代都不以“中國”為國名,又都以中國為通稱。
簡而言之就是,“中國”不能當作國號,只要入主中原,其國就算是中國。
蔡仍勢力并沒有入主中原,就更不能使用“中國”自稱了。
而既然“中國”不能當作蔡仍勢力的國號,那蔡仍勢力勢必得起一個國號吧?總不能一直用燕云來稱呼吧?
討論國號的聲音一出現,不論是蔡仍勢力的官吏,還是蔡仍勢力的民眾,都在群策群力。
有說以蔡仍出生地“吳”為國號。
有說以蔡仍發跡之地“魏”為國號。
還有說蔡仍可以不拘泥于從前,自己起一個國號。
總之,五花八門,說什么的都有。
此事議論到了這種程度,可見是眾心所向。
以至于,蔡仍也不得不面對。
沒辦法,蔡仍只能將自己手下的一眾文武聚集到一起,開門見山的問:“現在,都想讓我登基稱帝,你們怎么看?”
蔡仍話音一落,左企弓就出列道:“以侯爺如今之勢,稱帝是必然,侯爺當順勢而為。”
蕭昂恨恨的看了搶先他一步的左企弓一眼,然后也出列道:“侯爺,今時今日,您再不稱帝,何以號令天下?”
吳用隨后出列,道:“名不正則言不順,侯爺,是您稱帝的時候了。”
接下來,一連站出來了數百人,都在勸蔡仍登基稱帝,大有勸進之意。
不過——
蔡仍并沒有受這些人影響。
蔡仍看向李綱、李光、陳公輔等人,問道:“我當稱帝嗎?”
蔡仍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看向李綱、李光、陳公輔他們這一小撮人。
不用看,李綱、李光、陳公輔他們這些人也知道,看向他們的人,一個個必定目光不善,他們還知道,一旦他們反對蔡仍登基稱帝,一定會被這些人孤立起來。
李綱、李光、陳公輔他們這些人,都是非常之人,他們其實不怕被別人孤立,也不乏提出不同意見的勇氣。
可身為蔡仍這個勢力的絕對高層,蔡仍的肱骨之臣,有些事,李綱、李光、陳公輔他們這些人是不能睜著眼睛否認的,否則他們可就辜負了一直以來一直信任、重用他們的蔡仍。
而這種信任和重用,是不可能一直都有的,如果李綱、李光、陳公輔他們真是太讓蔡仍失望了,一定會有取代他們的人的。
對此,李綱、李光、陳公輔他們這些人心知肚明。
所以,聽見蔡仍詢問,李綱、李光、陳公輔他們這些人集體沉默了。
蔡仍見狀,道:“你們不用有顧及,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很需要有智慧的不同的聲音,這樣,我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蔡仍推心置腹的又道:“其實,我并不想現在登基稱帝,我想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我想稱大都督,你們覺得怎么樣?”
見蔡仍說得如此誠懇,李綱、李光、陳公輔等人被蔡仍胸襟折服了,要知道,可不是誰都能禁住登基稱帝的誘惑的,進而他們終于有所松動了。
李綱、李光、陳公輔等人相互看了看。
最后,李綱嘆了口氣,然后越眾而出,道:“如今,以侯爺之勢,稱大都督,已經不合適了,它會限制侯爺您的發展。稱帝……是一種選擇,還有一種選擇是……”
沒等李綱將想說的話說出來,閭勍突然從殿外跑進來,說道:“侯爺,出大事了……”
大宋梟途 第二百九十二章 登基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