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開無雙 二百七十五章 漸覺他鄉勝故鄉
九月廿四,宜赴任出行,求財見貴。
海面上泊著的數艘大船緩緩扯起了硬帆。
碼頭上,扶桑貢使周良和尚身穿經制袈裟,頭戴僧帽,和一群人挽手作別。
“和尚,今日一別,不知何日再見啊!”
說話的是寧波當地文人代表沈明臣,周圍一圈穿道袍頭戴方巾的朋友。
之前官方送行之人是朝廷的送伴使,當地衙門則是寧波府推官,這會子已經離開了,官方代表走了,民間代表自然就出來了。
周良和尚聽沈明臣這話,未免垂淚,旁邊未免要贊,說和尚感情真摯……
和尚心里面有話說,貧僧不想走哇!回了扶桑,吃茶吃的都是陳茶……他又不是傻子,難道有新茶不喝非要喝82年的老班長?
想到此處,和尚格外難受,拉著沈明臣的手就說:“明臣,你上次請我喝的嚇煞人香可能送我半斤么?”
周圍未免哄笑,紛紛打趣和尚是訛詐。
一幫人在碼頭上唱酬作和,此乃文人風雅事。
這時候有人就說了,和尚,你是個詩僧,今日作別,之前踐行酒我們也吃了,你還欠著一首詩哩!
海邊風大,和尚頭上的僧帽是個軟帽,他一邊扶著帽子一邊低頭就想了想,隨后,口占一首:
中華風物古來昌,漸覺他鄉勝故鄉。
南貢蠻琛東海貨,朝迎楚舵幕吳檣。
愿言蓑笠伴漁隱,不料袈裟裹御香。
欲寫詩篇還自愧,行行棘句又鉤章。
張松溪在人群外看著,聽這扶桑和尚做詩,心中未免詫異,心說這和尚倒是好才情,可惜了,生在倭國,若是在大明,怕不是能中個進士……
這詩一出,眾人紛紛叫好,果然是個詩佛。
一群人就站在碼頭上暢談,把時間都給忘記了。
還是周良和尚身邊一人,忍不住提醒,說,諸位,我看那大船上都放小舟來催三回了……
這人姓張喚師古,是前南京兵部尚書韓石溪的幕僚,鄞縣人,和沈明臣是同鄉。
韓石溪暴卒,張師古頓時失業,他到是想抱新任兵部尚書張半洲的大腿,可他認得張半洲,張半洲不認得他啊!難道要撲過去喊,你姓張,俺也姓張,俺們不如連個宗罷!
韓石溪是個帶兵的老督師,文臣領兵,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使銀子,故此他對手下并不苛刻,幕僚待遇也高。
可張師古有個毛病,寡人之疾,銀子都扔到秦淮河的表子那兒去了。
無奈之下,張師古跑去秦淮河找個老相好,舔著臉想借幾個錢,不曾想他那老相好看他沒錢了,頓時翻臉不認人,罵他不知羞,老娘撇開大腿才掙幾個錢?平日里,因著你隔三差五來,老娘都沒買賣做了,和你一起喝風喝露,這也便罷了,如今你既沒了營生,怎么好意思問老娘要錢?我把你個烏龜王八……
這一番罵,把張師古罵得臉色發綠。
他做韓石溪的幕僚,一年也苦百把兩銀子哩,在這老相好身上,連著砸了不少錢。
按說,普通人家一個月一兩銀子也夠生活了,可是,那表子好吃懶做,每天還要圓眼蜜棗吃著玩兒,動不動還要打幾副頭面換著戴……百把兩銀子,也就將將夠。
你讓她這時候倒貼銀子,她哪里肯。
張師古又不是什么小白臉,能憑臉吃飯,再說了,也不是每個表子都愛俏,看見如康飛那般的俊俏郎君就走不動道的。
講感情多費銀子呀!
咱們還是講銀子吧!
張師古被他老相好罵烏龜王八,真是傷了心,一發狠,不就是銀子么,老子之前只是有底線,如今,既然都是烏龜王八了,這做人的底線,不要也罷。
他之前與那五峰船主汪直也是相與過的,這時候便鐵了心,要去扶桑跟汪直混,汪公奢遮人,銀子不值一提……
于是他便把去年韓石溪賞賜他的皮襖子拿去當鋪做了個死當,當鋪朝奉臉上戴著個銅絲玳瑁眼鏡,看了兩眼,就唱,蟲蛀鼠咬破皮襖子一件……張師古要死要活的,最后只當了十八兩銀子。
拿著這十八兩銀子做盤纏,他回到寧波,將將好,那扶桑貢使周良和尚一行要從鎮海出海回扶桑。
沈明臣是當地財主,看他這個同鄉落魄,暗中還贊助了他五十兩銀子,又專門拜托周良和尚,說我這個同鄉要去扶桑……和尚一聽,順水推舟的事情罷了,自然答應。
張師古既然給韓石溪做幕僚,說白了,那也是高級清客,清客么,正所謂,一筆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圍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詩,八張馬吊,九品頭銜,十分和氣……這種人,刻意去跟人相處的話,幾乎都會讓人如沐春風。
雖然短短數日,他跟和尚頓時就成了好友。
這時候張師古一催,和尚轉眼去看,果然,海上連著放了三艘小舟來岸。
周良和尚未免內心嘆氣,心說這位景虎殿,性情急躁,怕不能長壽,上杉公主大約是……所托非人了。
不過,那是關東管領家的家事,他一個和尚,雖然眾人把面子,卻依然只不過是個和尚罷了。
當下和尚與一眾人依依作別,隨后便于張師古一道登上小舟,往海上大船去了。
沈明臣一行人送別周良和尚,回轉鎮海縣城。
這鎮海縣城下轄七鄉,乃是上縣,又是浙江巡撫衙門駐扎地,頗為繁華。
沈明臣是個大財主,雖是鄞縣人,在鎮海也有別院,還養著個別宅婦。
一行人剛進城,就見前面一陣混亂,卻是個錦衣衛在城內縱馬,把人給撞了,當地人不饒,拽著那錦衣衛就要說法。
錦衣衛一行三人,其中一人冷笑就說,向來只有俺們錦衣衛問人要說法的,不曾想,到了你們鎮海,卻被人要說法……
鎮海人也不虛,當地自古乃是浙東門戶,但凡要出海跟外國交涉,必然就要從鎮海縣進出,當地所謂海道輻輳,南則閩廣,東則倭人,北則高句麗,商舶往來,物貨豐衍故此當地人眼界頗為開闊,十有六七都是做買賣的。
人的精氣神和眼界有極大關系,要不怎么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呢!
鎮海是個要沖地方,當地有市舶司衙門,還有浙江巡撫衙門,又不是什么沒見過世面的小縣城……
錦衣衛怎么了?那浙江巡撫家的管家出門買個水果,俺們也要調侃他們一番哩!那市舶司太監新娶的新娘,就是俺們家隔壁街上三姑姑家的老親,俺們也是能說得上話的……
一群當地人說話,把三個錦衣衛說得面紅耳赤,也不知道真假,真要市舶司太監說一句話,他們三個普通錦衣衛,那還真扛不住。
撞人那個忍不住,高聲就叫,你們莫瞎說,那市舶司太監怎么還娶新娘……
圍觀人群里面未免有人高聲就叫:太監怎么就不能娶新娘了?太監只是沒那話兒,又不是沒了想頭……
旁邊就有人高聲附和,說,俺家賣鹽焙西瓜子的,市舶司太監就好俺家的西瓜子,隔三差五來俺家買,俺瞧他嗑瓜子那叫個厲害,舌頭一卷……
周圍一陣哄笑,有個促狹鬼高聲就喊,市舶司太監說不好醉翁之意不在酒,你小心你家婆娘……
三個錦衣衛潰不成軍,不得不賠了些銀子了事,匆匆往巡撫衙門去了。
那些人未免閑話,有人就說,怕不是朝廷又下旨呵斥朱都堂了罷!
沈明臣一行人在旁邊聽了一會兒,回到別院,他對周圍友人就說,浙江巡撫危亦。
道理其實很簡單,連浙江的百姓都不擁護浙江巡撫,這個巡撫,大約是干不長了。
浙江雖是倭寇重災區,可通倭的人更多,尤其是做買賣的,你不跟倭人做買賣,算什么合格的買賣人?
至于倭寇犯杭州,火燒雷峰塔……正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又不是杭州人,雷峰塔又不是我家的。
人之常情罷了。
閑話不提。
話說,康飛和向大爺糾合了建寧程知府老爺,算是一拍即合了。
比起遠大的前程,程老爺剛剛查抄木家的銀子,就不算什么了。
雖然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若是能從知府升上去,別說十萬,二十萬,那也要花出去啊!
故此程老爺把包文卿叫到身邊,兩人合計。
包文卿這個人頗有想法,既然東翁想升官,這銀子么,自然是要花的,之前商人罷行罷市,如今再開行市,大約,這銀子要多花出去不少。
即便如此,這也是沾了建寧行都司卞老爺結婚的光,要不是他那位奢遮的三弟小戴老爺掏這一大筆銀子,以行都司衙門那窮得要當當的家底子,大約是花不上幾個錢的,至于什么流水席云云,更是不要想了。
對于那位小戴老爺的想法,包文卿是頗為激賞的。
用這流水席做魚餌,實際上干的是花錢買徭役的活計。
古人為什么要讀書,要功名,最關鍵的其實是免徭役,要不然,朝廷每年合理征發你,這免費給公家干活,換誰也不肯啊!
像是什么挖河道,修城墻,那都是征發徭役,把老百姓征來干活,你還得自帶干糧,要是你被水淹死了,被石頭砸死了,對不起,我表示哀悼,但是,賠償款就免開尊口……
對于徭役,老百姓是畏如蝎虎,甚至,即便有些清官名臣,想花錢征發,老百姓下意識地也不想去。
萬一你不給錢咋辦?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在家閑著嗮太陽不好么?
累死累活的不提,這傷了殘了,算誰的?
老百姓肚子里面都有一筆賬,板板手指頭都會算的,不劃算,干嘛要去?
但是戴康飛這一招,我這兒山珍海味,大魚大肉,流水席連軸轉,你們來吃……到時候那戴康飛一張嘴,哎呀,我家卞二哥衙門如今駐扎了不少土狼兵,校場太小了,我想把城墻擴大一點。
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即便十個來吃的只有五個肯留下來干活,那也是賺到了,要是知府衙門出通告,哪怕花錢買徭役,大約十個里面也不會來一個人。
故此包文卿大為激賞,就對程老爺說,干,為什么不干,太劃算了,花銀子能辦好的事情,那就是小事情。
末了他反問,東翁,如果這時候朝廷說花二十萬,能加僉都御史銜干南京兵部尚書,你干不干?
我在大明開無雙 二百七十五章 漸覺他鄉勝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