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千三百零五章

  那些老頑固連女武神都害怕,更何況希芙這個更加顛覆的存在。

  沃斯塔格或許會理解自己,但那又有什么用?

  她注定回不去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希芙就沒打算回去!

  回去干什么?

  她已經自由了!

  神性的升華,讓希芙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她的確是阿斯加德的神,但從沒有人說過,自己必須呆在阿斯加德啊!

  她要出去走走!

  既然如此,何必回應。、

  那只會給雙方都帶來煩惱。

  啦擦!

  控制中樞之上,隱秘的鎖鏈清脆的裂開。

  希芙解開了控制協議!

  “成了!!!”

  希芙高聲喊道!

  格爾眼前一亮,接著一個瞬移出現在了希芙身邊。

  “我們可以走了么?!!”

  格爾已經等不及了!

  “當然!”

  希芙笑著說道。

  她的笑容讓沃斯塔格感覺陌生。

  是那么的肆意,那么的放松,那么的…開心!

  這一刻,沃斯塔格突然覺得,自己從來沒真正的了解過自己的這個孩子…沃斯塔格把托爾他們都當做自己的孩子。

  這樣說很是僭越。

  但沃斯塔格的確是這么想的。

  沃斯塔格有很多孩子…這一點,在阿斯加德也是傳奇。

  老實說,阿斯加德人的生育率并不怎么樣。

  在古老的部落時代還好,為了生存下去,幾乎每一個家庭都盡力的留下多的后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種群繼續繁衍下去!

  沒辦法,在部落時代,孩子可是實打實的生產資料。

  阿斯加德部落時代的具體情景我們當代人很難描述,但這些東西一樣可以套用在地球上。

  在地球很多欠發達地區,12歲的放牛娃能頂半個勞動力,女孩15歲嫁人能收彩禮,多生個孩子就多份“風險對沖“。在戰亂頻發的南蘇丹,孩子更是“人肉盾牌“——部落沖突時,誰家人多誰說話硬氣。但這里有個靈魂拷問:當機械化農業取代人力,當社會保障網兜住養老,當教育投入變成無底洞,孩子從“資產“變“負債“,發達國家的人憑啥還要生?

  這就是有名的生育經濟學!

  經濟學理論認為,個體是否購買商品和購買數量取決于商品的價格和獲得商品的收益,同時也取決于該商品與其他可提供商品的價格和收益的比較。人們的生育決策,也會經歷這樣的理性選擇過程,人們在進行生育決策時,也會計算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進而決定是否要生育孩子以及生育孩子的數量。因此,有諸多學者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生育決策,發展出一系列生育的經濟學理論。

  萊本斯坦是微觀人口經濟學的開創者,他首先將經濟學概念和經濟學理論引入了生育的研究中,建立了生育的微觀經濟學模型,構建了“孩子的成本效用理論”,為人口經濟學的研究開辟了新道路。他認為孩子的成本是指家庭花費在撫育和教育孩子上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包括懷孕及分娩費用、孩子的衣食住行費用、接受教育及醫療費用、文化娛樂費用以及補貼給孩子的婚姻支持費用等。

  在孩子成本效用的分析基礎上,萊本斯坦通過分析邊際孩子效用,構建了“邊際孩子合理選擇模型”。邊際孩子效用是指父母生育的最后一個孩子的效用,孩子的邊際效用遵循一般商品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不同的家庭會根據孩子所帶來的效用與成本來選擇是否要生孩子以及生多少個孩子。

  經濟學家貝克爾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論,把消費行為理論應用到家庭生育決策中,分析家庭對孩子的需求,創建了家庭經濟學理論。他認為,不同于市場上購買的商品,孩子是家庭生產的家庭品。家庭的生育決策取決于孩子的凈成本,當凈成本大于0的時候,父母可以從孩子身上獲得心理效用,此時孩子相當于耐用消費品;而當凈成本小于0的時候,父母可以從孩子身上收獲現金收益,此時孩子相當于耐用生產品。影響孩子價格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孩子為家庭提供的貢獻越大,養育孩子的成本越低,從而孩子數量的相對價格越低,對孩子數量的需求相應越大;第二,養育孩子所需的物價(如服裝、食品、房產等)越低,養育孩子的成本越低,孩子的相對價格降低,對孩子的需求越高;第三,養育孩子的機會成本越高,孩子的價格越高,需求數量越少。

  之后,他們構建了孩子數量質量替代理論,認為孩子的質量是指孩子的身體素質和智力水平,不包括孩子的道德品質。高質量的孩子可以為父母帶來更多的收益和更大的心理滿足,提供較多的效用。將孩子的成本分為數量成本和質量成本,數量成本是花在孩子身上的與孩子質量無關的物力和人力,也稱為“固定成本”,它包含了從懷孕開始母親的機會成本、風險承擔成本、分娩成本、孩子的消費成本等。孩子的質量成本是指花費在孩子身上與數量無關的物力和人力成本,這部分是可變的,也稱為“可變成本”,包括孩子的教育成本、醫療成本、培訓費用以及父母為提高孩子質量損失的機會成本等。在上述分析基礎上,與消費者理論相結合,將孩子的數量和質量看成是兩種替代商品,所以孩子的數量和質量之間具有很強的負相關。當一個家庭的收入提高后,他們會在孩子的數量和孩子的質量方面加大投入,但孩子的數量彈性比孩子的質量彈性要小,因此對質量需求的增長快于對數量的需求。

  另外還有學者運用供給和需求理論來研究生育率變化,將生育問題的分析擴展到宏觀視野,關注全球范圍內的生育率革命和人口轉變,結合社會和經濟現代化過程來考察生育率的變動。他關注的不只是發達國家人口生育率的長期下滑,還有發展中國家的高生育率及原因。供給需求的理論模式,是其生育政策改革的理論基礎。他們提出生育革命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口轉變的實質是生育革命。第二,要從整個社會現代化的角度上來認識生育革命內涵。第三,對生育調控方式的改變進行了初步探討。人口轉變和生育革命不只是生育水平和生育數量的轉變,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了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是自我意識的轉變,由社會或生理強制轉變為生育主體的自覺自由選擇。生育率革命的最根本實質在于生育主體的觀念和行為的轉變。

  根據“供給需求”模型認為,孩子需求指的是,當生育控制的成本接近于零的時候,父母想要的可以存活的孩子的數量,也就是在不考慮到控制生育的經濟、心理成本的情況下,一對夫妻想要的孩子數量,這與家庭偏好、收入和孩子成本有關。孩子供給是在不限制家庭規模的情況下,一對夫妻所能擁有的兒童數量,這個數量將由自然生育能力和兒童的生存概率決定。調節生育成本費用包含了調整生育的經濟成本和心理成本。供需理論的核心是:一是孩子需求和孩子供給;二是夫婦生育控制的動機與成本;三是自然生育率與有意識的控制生育。孩子供給和需求的比較,是影響生育控制動機的重要因素。孩子需求、孩子供給和調節生育成本費用是決定生育率的三個關鍵因素。他們將生育控制動機視為影響生育率革命的重要因素,并將其與現代化進程相關聯。在現代化進程中,孩子的供給和需求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公共衛生和醫療條件、教育及公共傳媒的作用、城市化進程的影響、新商品的出現及其影響、家庭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影響家庭的生育率的關鍵因素是孩子的供給和需求。現代化發展進程對孩子的供給和需求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因此,現代化將改變孩子的供求關系,引發“生育率革命”。

  另外還有財富流理論,“財富流”是指一個人向他人所給予的金錢、物品、服務和擔保。關注“財富流”而非“財富”,是強調它并不僅限于貨幣。在他看來,財富流的研究是理解家庭在任何時間和地點的內在聯系的基礎,具有根本意義。

  財富流理論的主要觀點有:第一,家庭關系革命尤其是代際財富流革命是決定人口轉變、生育率由高至低、由上升轉變為下降的重要原因。具體而言,就是在父母與子女間的財產流向與數目上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問題的核心在于:家庭財產流向是由子代流向父代還是由父代流向子代。

  第二,人口轉變、生育率轉變的根本問題在于兩代人的財產流動凈額,也就是父母與子女的財富流動凈額,稱為“凈財富流”。“凈財富流”的流向是父母還是孩子,即財富流到底是從孩子到父母的流向多,還是從父母到孩子的流向多。不同的凈財富流對生育率變動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原始社會、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中的代際凈財富流向完全不同。原始社會和傳統社會中,凈財富流是從孩子流向父母,但是在現代社會,流向變為了從父母流向孩子。在原始社會和傳統社會中,孩子承擔勞動、照料年老父母、支持家庭、傳宗接代等責任,這些都會促使人們生育更多的孩子。而現代社會中,孩子基本不再承擔以上責任,孩子的收益降低,家庭中凈財富流向孩子,因而促使人們傾向于低生育。

  另外還有就是人們的想法也在改變。

  人的感情是有限的,就像很多年前,我們的長輩那一代,一般家里都有很多孩子,但父母明顯不會對所有孩子都關懷備至,甚至于,他們對孩子都是放養,大的帶小的,非常的粗獷。可現在呢?

  孩子太多,就意味著父母需要付出的心思和情感就更多。

  因為現在講究公平。

  阿斯加德也一樣,那里的確是天堂,但不代表上面的一切都不成立,相反那些邏輯依然存在。

  甚至正因為是天堂,人們有的是時間做更多更有意思的事情,誰會把大把時光放在養孩子身上?要知道阿斯加德人壽命很長很長,這也導致了,養育孩子的時間也會很長很長!

  所以不管奧丁和那些長老們如何著急,阿斯加德人的生育率其實一直都不太理想。

  要不然阿斯加德的人口也不會那么少了。

  而且根據生物越強,生育數量就越少的定律,阿斯加德人本身的生育能力就不算太強…至少和人類相比是這樣。

  但沃斯塔格就不一樣,他有很多孩子。

  目前長大的就有三個,家里還有七個孩子嗷嗷待哺…哪怕是以人類的生育能力,一個家庭有十個孩子,也是相當夸張的事情。放在阿斯加德那更是炸裂。

  要不然你以為奧丁為什么不給托爾多生幾個弟弟妹妹,用得著去收養洛基?

  這不是生不出來么。

  甚至于奧丁家的狀態才是正常的,一個家庭一到兩個孩子。

  沃斯塔格喜歡孩子,不僅僅是自己的孩子,他對幾乎所有孩子都一視同仁。

  當然托爾他們幾個,沃斯塔格花費了很多心思,雖然不太愿意承認,這幾個孩子,比自己的小崽子要有天賦的多。

  他自認為很了解他們。

  可看到希芙的笑容,他突然反應過來,自己似乎沒那么了解她。

  以前的希芙,不管做什么,都很得體,哪怕是笑容,她很少會像其他阿斯加德人那樣大笑,哪怕遇到開心的事情,也只會站在托爾身邊,露出得體而恰到好處的笑容…這在很多人看來,就是王室應該有的體面和矜持。

  哪怕很開心也不會特別的奔放。

  以前沃斯塔格也是這么認為的。

哎呦文學網    美劇大世界里的騎士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