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加德,王宮。
托爾今天依然是咸魚的一天,他今天要參加會議。
他百無聊賴的坐在巨大的王座上,身邊站著他的母親弗麗嘉。下面就是阿斯加德諸卿。
和一般人印象中全員都是砍砍砍的狂戰士不同,阿斯加德是有文職的。雖然阿斯加德崇尚勇武,但戰士也不是都會死在戰斗中的,很多戰士年老之后,就會利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來處理一些年輕戰士不愿意,也處理不了的事物。
這也算是阿斯加德人的古老傳統。在部落之中,那些無法走上戰場,但擁有非凡經驗的老人,依然受到尊敬,甚至因為他們的功績,他們的地位非常高,他們一般作為部落首領的顧問。
到了如今,阿斯加德已經將其體系化。那些受人尊敬,但始終死不了的古老戰士,會被年輕人當做豐碑供奉起來,讓他們繼續領導年輕人。而失去了在戰場上光榮犧牲機會的老人,也只能用這樣的方式繼續為阿斯加德做貢獻。
所以殿內的諸卿年歲都很大了,最起碼也有四五千歲。
面對這群老登,即便是托爾這個粗線條,也沒辦法做的太過分。
他不喜歡政務,也不喜歡沒完沒了的開會,可面對這群老登拿著傳統和責任的威脅,他也只能坐在王座之上,繼續聽著那些繁瑣卻必不可少的瑣事。
實際上這種政務會議,托爾完全沒有發揮的余地。
他壓根不懂,但這些老登依然強硬的要求托爾參與。即便這些事,其實都是弗麗嘉在處理。弗麗嘉在奧丁時代,就已經很深入的介入到了阿斯加德日常事務當中,可以說她本身就是奧丁的副手。
阿斯加德的王后從來都不是什么花瓶,實際上阿斯加德的女人地位很高的!
阿斯加德人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現今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他們的的家庭是相對穩定的,他們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也是較為有序的。作為農耕民族的我們可能很難理解,這樣一個在大海上漂泊的海盜民族之于“家”的理念…實際上這是一種歧視,阿斯加德人十分重視家庭,讓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家庭生活,對于阿斯加德人來說,像是一個安樂鄉,所以他們走出去(出海劫掠),必然會走回來。
所以家庭作為阿斯加德人社會的基礎單位,對于阿斯加德人來說是舉足輕重的。
要知道對一名阿斯加德人來說,最大的懲罰從來不是處死,而是流放!
曾經有名被流放的阿斯加德人說過:“遠離家庭就意味著遠離了悲歡”。家庭生活對于阿斯加德人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對家庭理念的重視也影響到了阿斯加德整個民族的意識,作為一個以劫掠和冒險為主業的民族,在歷經數個世紀的海外征服、探險和貿易活動之后,他們沒有選擇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的漂流生活,作為海盜民族的他們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到故鄉,回到本土建立屬于自己的家園!
其核心家庭的概念影響了阿斯加德人對于家庭的認知,核心家庭指的是由丈夫妻子和兒女組成的基本社會單位,在這樣的家庭架構下,婦女作為家庭成員的重要一分子,通常和家庭中的男性分工極為明確,他們各司其職的分界線就是家門,其范圍就是,由女性把持家庭內的事務,男子則負責社會群體和生產活動。
到了阿斯加德徹底成型之后的社會,女性的權利范圍得以拓展,因為阿斯加德的長期出海掠奪或是戰斗,家庭的全部責任往往就落到了女性的身上,在這個期間,阿斯加德家庭中的女性可以代表家庭參與社會活動,女性地位雖然在法律上沒有權利,但是還是享有較高地位,是備受尊敬的角色。
后來隨著阿斯加德的壯大,他們更加頻繁的和周圍地區進行交流(多數都是搶劫)。很多阿斯加德戰士選擇在外出時選擇帶上他們的妻子,在這個時期,他們的妻子不僅可以擔當醫生和廚師的角色,還能夠作為海外侵略的參與者和鼓動者。作為挪威海盜的殖民地冰島婦女的她們獲得了遠高于留守家中的斯堪的納維亞本土的婦女們的權利,可以說,阿斯加德女性在阿斯加德人的殖民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當然這種日子沒多久就結束了,阿斯加德人被趕出了地球。
后來進入了星際時代,阿斯加德女性的地位依然沒有變化,她們在阿斯加德的開拓戰爭中,占據著極為積極的地位,她們會出現在戰場上,對受傷的戰士進行鼓舞和督促;作為侵略戰爭的后勤人員的操勞和醫護人員對傷員的救治。
但這不代表著,阿斯加德人的女權就很高…畢竟阿斯加德人依然是男權社會!
自人類進入父系社會以來,男性作為社會生產的主要生產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地位都高于女性。阿斯加德社會作為獨特的海盜種群,更需要相對強大的男性們保持對外掠奪的壓迫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男性從小就開始接受耕作,航海的相關知識,并開始接受戰斗技巧的訓練以及制作武器工具等等,為成年之后的出海掠奪做準備。而相比之下,童年的阿斯加德女性則是學習一些廚藝和紡織相關的工藝,為將來出嫁做準備,兩者的地位高低立判,在法律方面,阿斯加德人擁有自己的議會和法律,其規定了男性在公證、訴訟等權利,也只有男性可以參與戰斗和在人民大會上行使政治權利。
盡管后來,阿斯加德人在法律上賦予了女性在財產上的一半繼承和分割權,乍看是給予女性地位的極大肯定,但是相比男性,也更為復雜和苛刻:在財產繼承時,女性的順位優先級低于男性,即不論長次都低于自己的兄弟,僅僅比父親的兄弟優先;如果說已婚婦女,在繼承遺產時,得到的嫁妝也是要計算在內的。
“人類的婚姻乃是一種社會制度,它不僅涉及當事人男女,還涉及了其他人,因此,婚姻的締結就需要征得他人的同意,甚至有時需要他人來包辦,而新娘新郎本人是否同意到可能成為無關緊要的事”。這段話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阿斯加德人的婚姻抉擇情況。
阿斯加德人的婚姻締結更多是契約式的,更多的講究兩個家庭之間的門當戶對和商業契約,在這個過程中,女性是無權選擇自己的婚姻歸屬的。這種情況到現在依然如此。
阿斯加德現在的狀況有點類似落后和先進的疊加態。
當然,所謂的落后和先進,其實都是人為賦予的,并沒有一種超越一切的東西來規定,什么是先進什么是高級。
畢竟都是根據自身習俗而演化的規則。
其實也談不上先進或者落后。
阿斯加德女人出嫁之前,通常會有一個監護人,婚前一般來說都是他們的父親(婚后是她們的丈夫),他們的父親作為家庭地位的核心,權威無可挑戰,在參加一些重要的節日和宗教儀式中,他們通常會攜帶家中的女兒,給男女雙方的家庭一個可以接觸的“婚姻市場”,一旦有合適的對象,由雙方家庭的男性進行談判,確定彩禮,嫁妝,締結婚約,準備婚禮。
在整個過程中,女性是無權干涉監護人的選擇和決定的。即使是在婚后,一夫多妻制在阿斯加德社會中也是被允許的,盡管法律只承認正妻的唯一地位,但是阿斯加德男性還是可以擁有多個妻妾,這也是女性無法干涉的一個男性權利。當然現在這一項被阿斯加德人廢除了。
絕大多數哺乳動物為“一夫多妻”制。在人類文明早期,一夫多妻制也在父系社會/男權社會中廣泛存在。關于一夫多妻制的形成原因與假說較多,較為常見的原因如下:私有財產與男權社會:在父權制的社會結構下,由于私有制的發展與男權的伸張,統治者(如奴隸主、帝王)的妻妾數目龐大,女性從母系氏族時期的統治地位淪落為被奴役地位。
部落戰爭與女奴增加:具體表現為戰爭中戰敗方的女性成為戰勝方男性的妻妾。
轉房制與娣媵制的影響:轉房制規定,丈夫早逝,其妻不能外嫁而只能轉嫁給逝者的胞兄弟、堂兄弟乃至逝者的父、叔、伯,如此,原本只有一妻者成為擁有多妻者。娣媵制指一女性出嫁,其姊妹皆跟隨嫁給同一男子的制度,春秋時期娣媵制風行,也助長了多妻現象。
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幾乎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與財產。若女性徹底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和財產,而男性之間的貧富差距比較大,則經濟社會地位高的男性就可能有多妻,經濟社會低的男性可能有一妻或單身,從而表現為多名女性與一名經濟社會地位較高或財富較多的男性結為配偶的可能性增加;并且,一夫多妻制下的女性生育孩子的平均數目比一夫一妻制下的婦女相對少。
盡管對一夫多妻制與一夫一妻制的起源時間頗有爭議,即許多國家或地區一夫多妻制早于一夫一妻制,也有部分國家或地區一夫一妻制早于一夫多妻制,還有部分國家或地區兩種制度在同一時期內的不同文明中并存。
但對于阿斯加德人來說,最開始實行一夫多妻制,完全是因為人口問題。
阿斯加德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初,那真叫一個亂,各個部落之間,和其他民族之間,和那些從風雪中跑出來的霜巨人,以及從那些不知道哪的犄角旮旯里跑出來的異維度生物之間的戰爭一直沒停過。
加上阿斯加德的出生點地理環境的確差了些,所以他們需要到處劫掠。
這種生活方式和外部環境之下,阿斯加德人…嚴格來說是阿斯加德男人消失的非常非常快!
不這么干,人口根本跟不上死去的。
就好像巴拉圭,強制要求男性必須娶多位妻子,甚至將“一夫三妻”作為最低標準,否則將面臨法律的制裁。巴拉圭是一個位于南美洲,夾在巴西、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之間的內陸國家。該國的土地面積略超過40萬平方公里,比我國云南省僅多出一萬多平方公里。其人口略超過600萬,國內生產總值約為430億美元,屬于非常普通的中等國家。在宗教方面,巴拉圭人普遍信奉天主教,因此他們的婚姻觀念十分傳統,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遵循一夫一妻的制度。關鍵在于,巴拉圭當局卻不肯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早在1870年,巴拉圭當局便宣稱,任何巴拉圭男性國民欲結婚,必須娶三位或更多妻子,若少于這個數量,可能會面臨監禁。這是什么樣的奇妙政府?任何一個渴望“建立后宮”的年輕男性,恐怕都得向巴拉圭政府鞠躬三次。
巴拉圭這塊區域,最初是印第安人中的瓜拉尼族和圭庫魯族的領土。直至1537年,西班牙人聲稱其為殖民地,1811年才宣布獨立,從而成立了至今依然存在的巴拉圭共和國。不過,獨立后的巴拉圭充分承襲了小國的主要缺陷之一,那就是軍事政變屢見不鮮。到1862年,巴拉圭歷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軍閥弗朗西斯科·索拉諾·洛佩斯登上了權力的巔峰。而僅過了兩年,他便對巴西和阿根廷雙雙宣戰。只需瞥一眼地圖,就能領悟巴拉圭與這兩個“龐然大物”鄰國同時交戰所蘊含的意義。在戰爭后期,拒絕投降的洛佩斯開展了全國范圍的游擊戰,最終在1870年隨著洛佩斯被殺而宣告結束時。巴拉圭原本超過50萬的人口中,僅存22萬人,而成年男性只有2.8萬人。男女比例降到了令人擔憂的7.8比1。毋庸置疑,在這樣的性別比例下,巴拉圭已經失去了正常的人口更新能力。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巴拉圭政府只能在戰爭結束的同一年宣告,提倡實施“一夫多妻制”,以期迅速提升人口,甚至容許性交易合法化。客觀來說,在政府的默許下,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到20世紀20年代末,巴拉圭的男性人口實際上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到了1932年,巴拉圭政府竟然與它的第三個鄰國——玻利維亞,展開了一場“查科戰爭”。到1935年戰爭結束時,巴拉圭再次損失了4至5萬名青壯年男性,整個國家的人口結構再度崩潰,這使得“一夫多妻制”法案得以延續至今。可以說這種被稱為男性福利的現象,實質上是巴拉圭政府自身創造的,基于大量青壯年男性的犧牲為前提。在法案出臺之初,幾乎沒有巴拉圭男性對此表示支持,他們甚至有言論認為,這完全是把男性視作“工具”來使用。而即使到今天,巴拉圭女性倒是適應了這種政策,戰爭也已經遠離巴拉圭。但男性們依然抱怨不斷,只是抱怨對象,從戰爭換成了柴米油鹽——無論在哪個國家,男性必然是一個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
阿斯加德之前的情況類似…可后來阿斯加德發展起來之后,就不需要了。
阿斯加德的男人…其實無所謂。他們更樂意上戰場和在長屋里喝的爛醉如泥!
(本章完)
請:m.bqq9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