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不求生 第三十二章 伐遼
微微的白雪落到了劉芳亮的斗篷上,他感到一陣冰寒的冷意。皇宮的庭院中央,有一處巨大的火盆,劉芳亮搓著手快步走了過去。
火盆的烘烤,讓他的身子很快重新暖和了起來。地面上一些雪花也被火盆熱化,雪水滲到青石板的縫隙里面,留下點點冰漬。
“天法二年,好像比去年冷了一點?”
劉芳亮喃喃自語,庭院兩旁的羽林健兒們都肅穆站立,一動不動,好像沒有聽到劉芳亮說的話。
他自己又自嘲地笑了一下,不知不覺,過哥已經駕崩快要兩年了。去年自己一直在奉命南征北戰,出塞千里,追逐胡騎至陰山以北,看到了許許多多前半生從未見過的壯麗景色。
“太宗皇帝,會想看看陰山的景色嗎?”
很多年前,劉芳亮和李過都還在陜北的時候,他記不清楚,那個時候他們還在過著邊民的生活,亦或者已經跟隨李自成起義了?
劉芳亮只記得有一回,他和李過并駕齊驅,爬到黃土高原的一座小山坡上。兩個人坐在一起,看著遠方的朔風吹拂、黃沙飄揚,也看著黃土坡下的群羊嘔鳴、駝鈴搖蕩,兩個不值一文的窮漢或者匪徒和盜賊,竟然狂妄地指天發愿。
劉芳亮說他要走出九邊的邊塞,到邊關外的世界去看一看。他小時候見過蒙古騎兵來襲的場景,所以也想去邊塞外的大草原上看一看,那些騎馬的異族人,到底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他們又為什么會一次次南下搶掠陜北的民眾呢?
劉芳亮當時站起身子,他搖搖晃晃地走著,一腳陷在了黃土里面,但還猶自高歌,唱著一些陜西人才聽得明白的秦腔。
如今的劉國公已忘了李過那時候說了什么話,但他記得太宗皇帝拍著自己的肩膀,右手捏成拳頭砸在了自己的胸口上。
那種放心的信任感,劉芳亮至今回憶起來,也覺得分外心痛。
“……是劉國公到了嗎?”
宮中書房的木門被侍衛輕輕推開,李來亨穿著盤龍紋的圓領襖子,半臂外披著一條毛茸茸的熊皮大袖走了出來。
六七名宮人緊緊給在天子的身后,但皇帝見到劉芳亮后,走得便越來越快,最后竟小跑了起來。
“陛下……!”
劉芳亮剛要單膝跪下拜首,兩只手臂就被小步跑來的李來亨扶起。
“去年一年,國公出塞搜套,立下足可以留名青史的邊功。百年、千年以后,或許朕不過是一個史書上見慣不怪的德宗、憲宗、孝宗皇帝,可是國公,卿卻將成為可比衛霍的名將。
唉,朕有些嫉妒,嫉妒不能與國公一起馳騁在漠南的草原上,嫉妒不能與國公一起發兵朔漠,去看一看藍玉曾到過的捕魚兒海。”
劉芳亮笑道:“臣也不曾到過那樣遙遠的極北之地,此次搜套,雖然行軍數千里,可最北也未到達漠北草原。這比起漢唐和明初的名將們,實在是相距千里,比之藍玉也萬萬不如,何能望衛霍的項背。”
今天的天氣有點冷,正下著小雪,但李來亨也不急著將劉芳亮迎進書房里。他接住一小片碎裂的雪花,任其化在自己的手心里。
李來亨將兩臂張開,他背對著劉芳亮,面朝宮門:
“劉師傅,劉國公!我們都還年輕,上天給我們留下了足夠的時間,讓我們去創造一份追及漢唐的偉業。
滿洲沒落以來,東蒙古諸部群龍無首,互相攻伐、各自為戰,水草肥美的漠南草原上,竟然連一支三千帳以上的部落勢力都不復存在。
自古以來,虜勢都未曾這樣衰落過,這正是英雄用武之時。衛霍的功業,以后的數年、十年、數十年里,大順軍一定能夠做到。
北至冰海,西極蔥嶺,漢唐的將士曾到過的地方,大順軍也都該去走一遍。”
劉芳亮苦笑:“陛下不要忘了大順軍起兵是為了什么,太祖皇帝起仁義之兵,只為幾個百姓而已。大順軍不是為了張皇威于四海,而是要天下萬民能夠過上安定閑適的生活。
否則肆意出無名之師,窮兵黷武,豈非步了唐玄宗的后塵?
陛下是天才之人,有天降之才,一定明白這點。”
李來亨連連點頭,他嗯了幾聲以后,揮揮手,下令宮人們將劉芳亮帶到書房,并命令宮官們去準備湯食,還要泡些熱茶端過來。
“朕都明白,朕都明白。這些道理,朕都明白,但如今朝中,也只有劉師傅依舊這樣直言不諱。”李來亨有些感慨,“大順軍必不興無名之師,也不會走窮兵黷武的道路。你看,朝鮮之役迫在眉睫,豈謂之無名?
救友邦、存社稷,這合乎道義。也是福臨小兒欺人太甚,殘清國勢殘破至此,竟然還敢挑釁大順,真是取死有道了。”
李來亨的獨斷已經非常明顯了,所以朝臣當然少有人敢觸這個霉頭。雖然李來亨的年號是“天法”,取的是西漢董仲舒關于復古的理論。
有載:“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不覽先王,不能平天下。”
認為先王之道是天下之“規矩”,不可違背圣者法天,賢者法圣,這是治亂之分的“大數”,古今通達之道理,故之世事,“善復古,譏易常,欲其法先王也”。
天法二字,就是取自“奉天而法古”這句話。
但朝中大臣,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法古、復古,絕非天子的意思。
實際上在李來亨看來,不僅“古”不足法,而且“天”也不足奉。
他取年號“天法”,不過是為了安撫前朝遺臣,表示出自己是一個熱愛、擁護儒家和理學的皇帝,表示出自己的執政之道一定會遵守儒家的仁愛法則。
另外,奉天法古,法先王之道,也是李來亨在向天下表示,他尊奉李自成、李過太祖泰總理兩位先帝的意思。
但是等到局勢穩定下來以后,李來亨真要大刀闊斧改革國政的時候,自然就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了。
劉芳亮在書房中剛剛坐下,他用湯勺喝了一下宮人送來的鹿肉湯,還沒暖好肚子,李來亨便發問道:
“劉師傅以為朝鮮之役,大順應當如何用兵?”
劉芳亮沉吟了好一會兒:“……陛下已經確認,馬上就要興兵伐遼了嗎?”
李來亨大手一拍:“代善攻陷朝鮮,俘虜藩君,朕聽說滿洲人還有遷都漢城的打算,這和丙子年不同了,他們擺明是要長期盤踞朝鮮啊!
朕如何忍得了?難道坐視東虜屯兵朝鮮,恢復實力?將來又是一個高句麗,必將遺害后世數百年。
我們忍一時之疲憊,也必須迅速出兵,徹底殲除此賊。”
“陛下既有決意,則臣愿為伐遼之先鋒。”
李來亨考慮過這個問題,但他還是說:“劉師傅去年一整年都在南征北戰,朕不欲讓你疲于奔波,伐遼先鋒,可以讓袁宗第來,也可以讓劉體純來,或者陳永福、李世威也都可以,不必劉師傅親自率軍出戰。”
明末不求生 第三十二章 伐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