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冰封帝國 第十一章 換了人間之二:降官們(3)明、清衰亡之辯(下)
說到明國,洪承疇應該最有發言權了,眾人都看向他。
洪承疇也是幅“非我莫屬”的模樣,他站了起來,先向尼堪施了禮,然后侃侃而談。
“治國之道,無非官、兵、民。官者,籌劃方略,居調度支應;兵者,對外,守護疆界,對內,彈壓反叛;民者,農工商是也,尤以農者為重”
“若是順天應命,陰陽調和,三者各安其命,各守其責,自當國泰民安,外可御敵于外,內可垂拱而治”
“大明……明國近來多有不順,外有建州作亂,遼東地便拿去了軍餉的半,更兼天災人禍不斷,大旱、瘟疫此起彼伏,導致餉源減少、斷絕”
“亂民趁機嘯聚,官府在彈壓之時,多有不當之處,或過于苛厲,或過于寬柔,導致鎮而復叛,叛而復鎮,終成燎原之勢”
“明國兵卒,苦于無餉無糧,豈能全力以赴?饒是如此,官軍依舊比賊寇強大,但終究埋下隱患,有的深受國恩卻并無忠君愛國之心,明明有滅盡賊寇之力,事到臨頭卻紛紛留有線,導致賊寇始終不能剿滅”
“先是陜西,再是山西,接著便是原帶,賊寇久不能除,耕種之事便隨之荒廢,沒有耕種,哪有錢糧供餉?當此時,朝廷應當稍稍緩減二,可惜依舊苛厲如常,此種情形之下,便有更多的農戶投入賊寇營伍”
“總之,這幾年,朝廷外有建州之患,在遼東耗費了大量的軍力、錢糧而無所獲,內有天災人禍,導致流寇日益做大,朝廷上下皆有舉止失措之責”
“沒了?”,尼堪點點頭,微笑著看著他,洪承疇愣,心想,“難道皇上并不滿意?”
于是又補充了幾句,“明國皇帝剛厲乖張,喜怒無常,作為他的臣子,晚上還是好端端的,第二日上朝后還不知曉能不能活著回來,登基后沒有幾年,內閣、督撫換了不知凡幾,政綱也是無端變換,上下都莫衷是,如此用人、施政,豈有長治久安之勢?”
尼堪讓他坐下了,又看向其他人,這里面,除了洪承疇,也只有姚恭有發言權了。
沒想到的是,當他聽到洪承疇最后對崇禎帝的評價后卻有些不忿,他倏地站了起來,先是向尼堪施了禮,接著便大聲說道:“學生的想法倒是與洪大人不同”
“自從皇帝登基之后,宵衣旰食,夙興夜寐,不能說不是個好皇帝,有些事情確實操切了些,不過國勢艱危如此,總有二苛厲急切之處,也尚屬情有可原”
“可恨那些武百官,個個都將名家經典,圣人教誨拋之腦后,門心思都是為了保住自己抑或門人弟子的官位,就算不做官了,也是保住家產、妻妾、子女為上,沒有半點忠君愛國之心,士紳都是如此,遑論其他?”
“故此,士紳牽發而動全身,彼等如此,又豈能苛求農戶、軍戶、商戶?”
尼堪插道:“按照你的意思,是因為官員的品行敗壞而引發了整個國家的崩壞?”
姚恭答道:“這是根本,當然了,天災人禍不斷也是外因之,不過如今沒了建州之患,國家沒了后顧之憂,長江線尚有不少精銳,若是能有名武雙全、威望素著的大帥統領,賊寇再強也不是國家的對手”
接下來,馬鳴佩、王奎等人,包括大夏國自己的官員也紛紛發表看法,說到二精妙之處,尼堪也不時點頭稱贊。
最后,尼堪站了起來。
“朕的看法卻與你等頗有不同”
圓潤、厚重的聲音立時回蕩在房間里,所有的人都安靜下來。
“按照我大夏曾在大明工部、戶部任過職的孫秀節的說法,到崇禎帝登基之時,整個國家還有上億的人口,上億啊”
尼堪的聲音隱隱有些激動,在他手里若是有上億的人口,別的不說,整個新大陸全部占下來都不成問題。
“若說天災人禍,可整個江南、湖廣帶大致維持了平靜,何況,自從張太岳變革之后,整個國庫充盈,外面還有戚繼光、李成梁這樣的足以名垂青史的名將鎮守疆域,何況,大明的稅賦太半來自江南,直到目前,江南之地并沒有大的天災人禍”
“為何還崩壞至此?”
“以朕來看,任何事物,大到像抵御外患、平定流賊這樣的大事,小到種地、打鐵這樣的日常小事,旦出了問題,必須要抽絲剝繭,層層掰扯明白”
“故此,明國敗壞,表象是長江以北之地赤地千里,災禍連連,但無論是流賊、旱災,還是瘟疫,都逃不過個字”
“何字?錢也,以朕來看,明國就虧在這個錢字上,國庫空虛,導致缺兵缺餉,何以抵御外患?何以平定流寇?”
“同樣,沒有錢糧,何以賑濟災民?朝廷賑濟不了彼等,彼等為生存計,自然跑到流寇那邊,導致流寇越做越大!”
“好了,這是第二層,現在問題來了,偌大個國度,縱使某地遭了災荒,總有其它好的地方接濟,可大明并沒有做到,依舊缺乏錢糧,何也?”
“這便要說到第三層了,以朕來看,那就是支撐國家的堅力量,對于大明來說,那便是士大夫了,士大夫品德的整體坍塌才是根本原因!”
“按照規制,有了功名的讀書人無須納稅或者少納稅,如此來,不少農戶便將田地賣給或寄到這些人的名下,按照孫秀節的說法,戶部賬冊上的田地在當今皇帝之時實際上已經減少了大約半左右,而需要繳納的稅賦卻并沒有減少”
“這些田地去向了何處?自然有荒蕪的,不過大多數卻流向了那些不納稅的官紳,田地減少半,需要繳納的賦稅并沒有減少,那這些稅賦從何而來?自然全部加到尚沒有背井離鄉,尚在目前田地上苦苦掙扎的農戶頭上,于是乎,彼等之又有不少人在忍無可忍之下鋌而走險,或直接揭竿而起,或加入流寇隊伍”
“當此時,深受國恩的這些士紳豈有不明白的,沒有國家,沒有歷任皇帝的恩養,豈有彼等的榮華富貴?此時,按照圣賢的教誨,或捐獻錢糧,或主動納稅才是扭轉頹勢的唯正道”
“不過彼等卻不,聽說皇帝在朝堂上也實行過倡議捐輸之舉,可惜響著寥寥,非但如此,旦涉及到與彼等糾纏甚深的商稅、海運,彼等都無端阻撓”
“而在朝堂上,彼等非但不秉持心為公,時刻報效君上之意,還以黨爭為要,往往在說件正事,最后多半因為黨爭、個人恩怨轉到他處,聽說皇帝也是無可奈何”
“故此,大明的敗壞,歸根結底還要歸到士紳頭上!剛才姚恭也說了,士紳是大明的根本,是其他人等的榜樣,榜樣尚且如此,況呼小民?!”
當然了,大明為何如此衰敗,原因還有很多,別的不說,就說朱家龐大的子孫每年拿走的俸祿對大明來說就是個巨大的負擔,更別說彼等名下的田產了。
而軍戶制度的衰敗也是原因之。
不過在今日這個場合,目的就是要敲打敲打這些官,有些事情就必須說清楚,故此,尼堪全部往官身上扯,誰讓你自稱是國家的堅呢,而這點,對于這些官來說肯定是當仁不讓的。
“而在我大夏,官員只有俸祿,不能優免田產,就算有爵位者,也多在嶺北苦寒之地,想要通過田產詭寄、兼并發家致富,或者通過與商家勾連強取豪奪,按照大夏律,發現個重懲個,輕者流放嶺北”
“呵呵,說到這里,朕不妨說與你等知曉,朕的大夏疆域異常遼闊,往北萬里之處便是處終年結冰的大海,朕已經名之‘北冰洋’,其岸邊才是真正的苦寒之地,那里,可是比當年蘇武牧羊的地方還要遠上幾千里”
“那里,才是朕的流放之地!況且,旦流放,便永遠沒有起復的時候,只能在那里安身立命”
“這還是輕的,重者滿門抄斬!般的,也要斬首示眾,親眷發配為奴!”
拿下遼東后,尼堪在明面上并沒有廢除奴籍,為的就是這宗,大量的官田、隸屬于官府的牧場、林場、礦山,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員勞作,貪腐官員親屬的個去處便是這里。
“故此”
尼堪倏地轉過身來,面上也是臉肅然。
“想要在大夏國做官,俸祿是明國的幾倍,也是清國的幾倍,但并沒有阿哈為你等種地,也沒有任何稅賦上的優免,你等可要想清楚,若是還揣著做官后上下其手的心思,趁早滅了,當然了,若時怕了,現在就可提出來,為商、為農、為工都可”
“想要去明國的,朕也不攔著”
“不過”,尼堪的臉上帶著絲若有若無的笑意,“大明如此孱弱,李賊旦夕可至,屆時,還有沒有明國都是個問題,呵呵,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我大夏兵強馬壯,國泰民安,豈有不順天應命參與其的道理?”
“哈哈哈”
尼堪走了,留給洪承疇他們個瀟灑的背影。
實際上,對于降將降官,尼堪最不放心的還是降官。
因為在這個時代,士人高于切,彼等何以能如此?還不是在儒天下的體統下,彼等幾乎完成了對知識的壟斷,對于武將來說,不識字最好,按照官們的方略廝殺打仗即可,農戶、軍戶更不用讀書識字了,至于商人,勉強識得幾個字,會打算盤即可,若是有商人不止如此肯定是會受到士人的討伐的。
像汪然明那樣的人談吐出眾,是因為他先拿到秀才身份才能如此,若是他在沒有生員身份之前到處招搖過市、附庸風雅,他絕對在江南立不了足。
這才是士人穩居眾人之首的關鍵原因,可如今大夏國幾乎在國境內實行了義務教育,而帝國的官們還沒有稅賦上的優免,這對他們來說太難接受了,故此,對于這些人,尼堪既要使用,又要大力防著,而威嚇以及可能用得到的殘酷手段肯定是少不了的。
1625冰封帝國 第十一章 換了人間之二:降官們(3)明、清衰亡之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