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一五七章 下場

第一一五七章下場  其實被下獄之后,陳新甲本該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了。

  按以往慣例,接下來他只要安安靜靜的,閉上嘴巴,一年半載之后,風頭過去了,其實也就沒啥事了。

  但是他沒有閉嘴,他仍在想方設法自救。

  他在獄中一邊不斷上書乞求崇禎皇帝寬恕的同時,另一邊也不斷利用家人和親友探望的機會,讓人攜帶書信出去。

  夾帶的書信之中,有寫給首輔周延儒的,也有寫給與他關系密切的閣老大學士謝升的。

  甚至還有寫給山海關兵部分司郎中沈迅,拜托沈迅聯絡楊振出面營救他的。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寫出去的信,一封都沒落到當事人手中,全被錦衣衛從他的親友仆從身上搜了出來。

  這可是錦衣衛的詔獄啊!

  獄卒也好,守衛也好,銀子雖然是來者不拒的,但是涉及陳新甲的事兒,已經是朝野嘩然,正在風口浪尖上,他們可不敢瞎胡搞。

  在這些書信里,陳新甲仍舊在為自己辯解,聲稱皇帝對他的作為是知情的,而且是同意的。

  結果可想而知,他的自救行為,落在崇禎皇帝的眼里,卻是跟“作死”沒有兩樣。

  就這樣拖了幾天之后,不僅崇禎皇帝的怒氣未消,議和條款泄露一事又起了新的風波。

  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數百名進京趕考的舉人和國子監生頂風冒雪,自發齊聚在大明門下,叩闕上書,請求朝廷究治兵部尚書陳新甲私下與清虜議和通款之罪。

  他們的上書被錦衣衛收取,送進宮中之后,崇禎皇帝終于下定了處理的決心。

  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內閣大臣們與刑部尚書、侍郎們,被緊急叫進了乾清宮,為陳新甲議罪。

  首輔周延儒雖然沒有收到陳新甲從獄中寫給他的求救書信,但他畢竟是知情的,所以為陳新甲說了話,而且很圓滑的避開了該不該議和的事情,只說道:

  “國法,敵兵不薄城,不殺大司馬。”

  周延儒算是相當委婉地為陳新甲說了一句話。

  至于跟陳新甲關系密切的大學士謝升,覺察到勢頭不對,面對皇帝詢問,說了一句模棱兩可的話:

  “無論如何,與虜議和,乃是軍國大事,內閣豈能不與聞?”

  與聞,是參與并了解內情的意思。

  “不與聞”,就是不參與、不了解內情的意思。

  謝升這話當然是意有所指。

  一方面是說陳新甲議和繞開內閣肯定是不對的,不應該瞞著內閣。

  另一方面也是在含沙射影,暗指崇禎皇帝不信任內閣,不讓內閣參與,這事就成不了。

  因為,若是沒有皇帝的旨意,陳新甲有多大的擔子敢繞繞開內閣與敵國議和?

  崇禎皇帝面色不快地看了看他,最后啥也沒說,又去問內閣其他大臣。

  其他內閣大臣,皆不語。

  崇禎皇帝又問刑部左侍郎徐石麒應當怎么治罪,徐石麒說道:

  “自古人臣無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專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國,當失陷城寨律,按律當斬。”

  “既如此,刑部可依律處置。”

  崇禎皇帝一句話,就為陳新甲的命運畫上了句話。

  崇禎十五年閏十一月初二,刑部以兵部尚書陳新甲對外私款辱國,對內失陷城寨累計六十九、致使七位藩王遇害等罪名定罪,根據論死。

  刑部給陳新甲論罪的奏折呈上去,內閣迅速通過,崇禎皇帝當天批準。

  閏十一月初三日,旨意下達,陳新甲被堵上嘴巴,斬于正陽門外街市之上。

  都察院、六科競相慶賀彈劾成功,國子監監生與進京趕考的舉子們聚在一起齊呼圣上英明。

  唯有崇禎皇帝本人悵然若失。

  隨后,崇禎皇帝以兵部侍郎張國維代兵部尚書一職。

  而經此一事,不僅崇禎皇帝認識到與清虜議和的事情不得人心,暫代兵部尚書一職的張國維也不敢再提此事。

  內閣首輔周延儒和其他內閣大臣們,同樣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從此以后更是事無大小皆請旨而行,沒人敢對任何事擅自做主或者擔當任事了。

  至于與清虜議和的事情,也就這樣不了了之,全當沒有發生過了。

  消息傳到錦州軍前,原先還是坐上賓的陳新第隨即被鎖拿關押,因為陳新甲的推舉而當上兵部職方司郎中的馬紹愉立即上了請罪奏折。

  由于他幾乎完整保存了陳新甲與他來往的相關書信,自然一股腦兒把責任推到了陳新甲的身上。

  馬紹愉請罪奏折與相關書信送入京師之后,崇禎皇帝降旨不予追究,仍以其為兵部職方司郎中監軍錦州。

  包括陳新第,也一并釋放,不予追究治罪。

  其實,崇禎皇帝下旨處死陳新甲后沒幾天就有點后悔了。

  面對因循怠惰、毫無擔當的滿朝文武大臣,他又開始念起陳新甲的好來了。

  可是事已至此,他還怎么辦呢?

  而且他也沒有太多的精力繼續糾結這個事情了,中州戰場的新局勢很快就將他的注意力轉移了過去。

  河決開封后,開封周邊以及開封府東南部、歸德府南部、鳳陽府西北部,廣大地區成為一片澤國。

  李自成、羅汝才、賀一龍、賀錦、袁時中等流賊頭子們無法進入開封,也無法向東就食,隨即撤圍西去。

  十月中旬,李自成等督軍行至孟津,聽說三邊總督孫傳庭率軍出了潼關,已經進抵陜州,于是缺吃少穿的流賊大軍,便在小袁營頭領袁時中力主之下,決定轉而向北,企圖從孟津北渡黃河,避實擊虛,劫掠懷慶府。

  十月下旬,北渡黃河的賊軍先鋒小袁營一部剛上對岸不久,就被駐兵懷慶府的許定國部以及聞訊奉命來援的保定兵虎大威率部合兵擊潰。

  流賊北渡先鋒非死即降,過河船只也落入黃河北岸官軍之手,只得打消了繼續過河北上懷慶府的念頭。

  加上此時三邊總督孫傳庭的秦軍主力正駐兵陜州嚴陣以待,流賊大軍只得掉頭南下,十一月上旬剽掠汝州,十一月中旬剽掠南陽,猶如蝗蟲過境。

  偃師、登封、汝州、郟縣、襄城、寶豐、葉縣、舞陽、遂平、上蔡,一座座城池相繼失陷,淪為焦土。

  孫傳庭則率秦軍主力在其后,隔著幾天的路程,一路尾隨追擊,一路收復失地,并收攏各地逃兵。

  到了十一月底,流賊大軍進抵汝寧府外,以各部老營裹挾流民數十萬,將城池高大的汝寧府城團團圍住。

  就在崇禎皇帝下旨處死陳新甲的當天,李自成合諸流賊圍汝寧的消息終于送到了京師。

  而新任兵部尚書張國維部部議的結果,仍是要召四方之兵前去圍剿流賊,并為汝寧解圍。

  內閣附議。

  崇禎皇帝對汝寧府被圍并沒有那么上心,甚至一度動過干脆放棄汝寧府的念頭,畢竟駐守汝寧府城的平蠻將軍方國安和左良玉沒什么兩樣。

  他們打流賊不行,但是禍害百姓,那可是京師聞名,御史言官們都不知道彈劾他們多少回了。

  可是面對兵部拿出的對策,已經內閣附議的態度,再想想彼處距離中都近在咫尺,甚至南下武昌、東進南京都有可能,崇禎皇帝也只能硬著頭皮準奏。

  崇禎十五年閏十一月初五,旨意正式下達,加侯恂兵部尚書銜,再次任命為督師,督辦保定、河南、湖廣等地軍務兼理糧餉,統率楊文岳、孫傳庭、方一藻、左良玉、方國安等部兵馬奔赴汝寧府,會剿流賊。

  當然,這些消息送到楊振的手上時,已經是六天以后了。

  崇禎十五年閏十一月十一日,楊振在蓋州城內見到風塵仆仆趕回了的李吉。

  所以他不僅早早知道了議和事泄在京師造成的軒然大波,而且聽了李吉親眼目睹的陳新甲被斬首棄市的慘狀,以及隨后京師朝堂做出的一系列決策。

  同樣也看了李吉搜集帶回的京師各家抄報,看到有的抄報上赫然寫著陳新甲下獄后,還曾寫信給山海關兵部分司郎中沈迅,托其聯絡自己上書營救,楊振一時心中頗為不忍。

  但楊振也很清楚,陳新甲這個事情鬧到最后這個結果,很大程度上是陳新甲自己不愿老老實實為皇帝背鍋造成的。

  如果下獄后,他認罪態度良好,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做,安安靜靜待在里面,一年半載之后,形勢發生變化,他很可能會被重新起復任用。

  這樣的先例有很多,比如周延儒、孫傳庭、傅宗龍,還有最近聲名赫赫、如日中天的侯恂。

  但凡他想開一點,認識到自己就是個背鍋的,然后把鍋背好,就能繼續簡在帝心,早晚有復出的那一天。

  從崇禎皇帝壓下兵科給事中的彈劾,留中不發,就能看出皇帝的態度,雖然下旨申斥其荒唐,狠狠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但是一開始并沒有要處死陳新甲的想法。

  當然了,事情已經過去,楊振能做的也就只能給予其家族一定的關照了。

  楊振命李吉安排人,盡快聯絡陳新第,請他到金海鎮來任職。

  現在陳新第頂著一個罪臣親屬的帽子,估計今后不論在京師,或者地方,近期內都不可能再得到朝廷任命的職務了。

  根據陳新甲事發后,沈迅寫來的信件,楊振知道陳氏兄弟兩人都是舉人出身。

  陳新甲自不用說了,一直官運亨通。

  至于陳新第,雖然仕途有點坎坷,但也曾在某地做過知州,后因城池淪陷而獲罪進京候勘。

  以現在的情況,他的待罪候勘時間必將遙遙無期。

  這樣一來,對陳新第來說,到金海鎮任職,將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選擇。

  不過聽了李吉的講述,楊振對他所說的民間抄報房倒是很有興趣。

  他以前沒往這個方面考慮過,是以根本不知道在“報房”這種事物,居然在明朝就出現了。

  雖然從李吉帶回來的幾家抄報來看,這些折頁冊子實質只是宮門抄或朝廷邸報的仿品而已,完全沒有后世報紙的樣子。

  但是楊振卻從中看到了后世報紙的雛形。

  這種東西只要略加整改,就能發揮后世報紙的作用,用得好了可以操控輿論,用不好了則容易被輿論所操控。

  為此,楊振吩咐李吉,從統計公所挑選精干人員到京師,繼續加大投入,好好經營洪興抄報房,以備將來之用。

哎呦文學網    大明新命記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