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官之陳 楔子
據史書記載,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過“世卿世祿”制度產生,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世祿就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戰國時,“世卿世祿”制逐漸廢除,官吏的選舉發生了根本變化。秦在統一之前,“仕進之途,唯辟田與勝敵而已”,辟田即開墾田地,而勝敵是其主要途徑。秦統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軍功。
蔭任制,漢代一般稱之為“任子”制,就是高級官員可以保任其子弟為官,是先秦世官制度的孑遺,也是貴族特權制度在秦漢時期的變異形態。
蔭任制在秦朝可能已經產生,漢文帝時成為定制,后來日益發展,保任對象除了子、弟、孫外,還擴大到宗族、門從等,人數由一人擴大到二至三人。在察舉制度出現前,它是當時選任官員的主導形式,察舉制出現后,它與察舉制平分秋色,仍然在選任官員制度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察舉制主要是依靠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級官員,從平民或低級官吏當中按照一定的標準選拔在道德、品行、才能方面符合當時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入朝為官。
選的對象為沒有官職的讀書人,拔的對象是下級官吏。按規定,他們都必須是品德高尚、學識才干出眾的人。由下而上推舉官吏的辦法,在秦代已有,但作為完整選士制度的察舉制,則是在西漢時期才開始確立。
征辟是漢朝封建統治者為搜羅人才、以加強統治而采取的特別措施,盡管由此入仕者的數量不多,但它通過皇帝征聘和高官辟除的方式給予應征者以特殊禮遇,可以使得一些本不愿為官的碩學名儒之士加入到封建統治階層中來,而且統治者也可以籍此沽得求賢之名。所以征辟作為對察舉制的補充,它和察舉一起構成了漢代選官制度的總體。
為人臣子應上忠于君,為官下愛于民,為民所謀實事。
而漢初丞相陳平之孫陳安就是蔭任制的這樣的一個代表之人,小小的陳安在祖父陳平的影響之下成為了經歷文、景、武三朝的一位真正的漢臣。
漢官之陳 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