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探花郎 第一五六節 抬價
聽到劉安問,這些高麗人最初出海有多少人。鐵頭回答道:“問過了,李歡說他殺了三分之一,扣下了五十人,其余的人很聽話,所以安排人送了回來,再由揚州那邊派人押了回來。”
“恩。挺好。”
劉安不是圣母,高麗又不是大宋的臣國,換個角度說,他們是大宋的敵國,因為他們是遼國的從屬國,所以也就是大宋的敵國。
在海上發現敵國商船,全部斬了在朝堂上也能交待過去。
劉安擺了擺手:“都去忙吧,這幾天不能有亂子。”
“是!”
所有人退出去后,鐵頭靠近劉安:“主君,我多嘴問一句,高麗那點生意,值當嗎?”
“錯。”劉安思考片刻后對鐵頭說道:“這只是傳遞一個信號,讓汴梁人知道,高麗人依舊心系大宋,但害怕遼國。別忘記了,耶律隆慶此時人就在汴梁,我要看看,他聽到這個消息,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鐵頭來了興趣,急急的問:“主君,他會有什么反應?”
“遼會開始防著高麗,那必會派兵馬準備彈壓高麗。幽州那邊能用的兵少一人,我們大宋就多一點點勝算,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小動作。上兵伐謀!”
“主君高明。”鐵頭一臉的佩服,雖然他聽不懂什么叫上兵伐謀。
不過,這個詞讓鐵頭感覺,非常的高大上,很厲害的樣子。
劉安只是笑,不再說話。
再說會場上。
外場已經有許多人,這里不僅有各地的貨物,還有一些賣吃食的,很是熱鬧。
內場。
波斯商人取了漢名的李明德將一塊綢面扔給了來自威尼斯的維托手中:“見識一下,什么叫東方之國的絲綢。教皇的收藏品當中有一塊披肩,在我眼中不過就是一塊宋人的抹布,用來擦桌子的下等東西。”
維托初來大宋,眼睛都看直了。
這一塊絲綢精美的快要閃瞎他的雙眼。
“這,這一定是天下最精美的絲綢。”維托用他不純熟的漢話剛喊完,這展臺的商人就飛奔出來搶走了他手中的那塊展料,然后很緊張的說道:“客人可不敢亂喊,我們只是小綢緞商,這樣的下等面料只是勉強入流。”
這商人搶過維托手中的絲綢之后對周圍的幾家展臺不斷的拱手:“各位,這異番人亂說話,小號斷然不敢自稱天下最好,斷然不敢。”
一個小商人,那的絲綢還不錯。
可他有自知之明。
真正頂尖的在正殿內呢,他這些只能說是尋常的商人給普通富戶采辦的。
大貴族都不會看上他家的絲綢,還差的遠呢。
李明德哈哈大笑,然后輕輕一拍維托,示意維托往后站,而后對周圍環首一禮:“各位,他來自遠方,沒見過世面。請各位見諒,見諒。”
李明德是波斯人,在汴梁已經二十年了,他雖然沒見過頂尖的珍品,卻也聽說過。
此時,李明德手上有十張樓內的入場券,他準備帶維托去見見世面。
從頭發,眼睛的顏色,宋人自然知道這些人并不是宋人,李明德說的客氣,眾人笑笑這事也就過去了。
李明德一拉維托:“走,我帶你見見真正的絲綢,或許我也沒見過,也沒有聽說過。”
李明德也是抱著開眼界的心態。
他知道,這次是大宋瓷器、絲綢、繡品爭天下第一的大比,樓內才是上上等的精品。
越過人群,維托來到了樓前,拿出入場券之后被允許進入。
一進樓內,維托跪了。
他是被嚇的,入眼就是一只猛虎。
當他看清之后,卻跪的更深了,這次是心都服了,眼前似乎是一副畫,可細看卻不是,這是一副繡品。
湘繡:虎嘯山林。
惟妙惟肖的一副繡品,如真的虎一般。
這時,一個中年人來到了李明德面前,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盯著繡品的維托,微微點頭示意后開口:“這是我大宋湘繡,此為實物繡。我湘繡源自楚國民間繡法,以針法細膩而聞名天下,其針法有:齊、散、施、套、虛實、亂針……”
給每位客人講述自家工藝的歷史,這是劉安要求的。
特別是對外來的異邦客人,這更是重中之重的要求,劉安要傳播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文明。
一刻鐘之后,維托哭了。
“我好窮,好窮,我想把這些都買回去……”
維托這才僅僅看了幾種繡品。
“下等人,滾到一邊去。”耶律隆慶一腳就把維托踢開了,他身后的人扔下十錠金子開口說道:“這虎我家梁王訂下了。”
耶律隆慶也喜歡那八駿,可這虎他更喜歡。
他要把這虎繡品放在自己王座的后面,很有氣勢。
“本汗出五百貫。”阿廝蘭漢突然出現,他和耶律隆慶一個想法,這虎擺在自己汗座后面,很完美。
“六百貫!”
“八百……
兩人爭上了。
或是以前,阿廝蘭漢還有點怕耶律隆慶,可現在他不怕,他和劉安秘密的商量過,一但宋遼開戰,他的西州兵、烏茲兵加上潘羅支的六谷兵,立即殺到黨項的夏州,防止黨項人作亂。
若黨項人聽話,并且派兵隨行。那么就兵壓大同。
事后,劉安保他們得到不低于一百萬貫的實際利益,而且大同依靈州的規矩,半城而冶。并且給予大量的軍械、鐵器。由他們販賣到草原上。
遼國西邊的草原蒙古各部落已經不安份了,相信他們會愿意出大價錢買這批武器、軍械的。
一定這個計劃成功,遼國自顧不暇,根本騰不出手來報復西州。
正如劉安所說的,宋遼的戰爭從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了。
兩人的叫價越來越高,維托已經認真的學過漢話,雖然還很差,卻聽能懂數字,畢竟他是商人嘛。
不過,一萬貫是什么概念他不懂。
李明德低聲告訴他:“你帶了一千二百枚金幣,依大宋的兌換方式,一百二十枚差不多是十五兩,折銀一百五十兩,折錢二百多貫吧。也就說,你手上的錢不過兩千多貫。”
宋朝探花郎 第一五六節 抬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