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四千零七十五章 問題和困難組當不了我們向往星辰大海的決心

未修改版  一位專家突然插話:“但太空軍事化可能引發新的軍備競賽。俄羅斯的‘努多爾’反衛星系統、美國的X37B空天飛機,已經讓太空成為新的‘角斗場’。我們的空天母艦如何避免激化矛盾?”

  “所以我們提出‘太空防御共同體’概念。”吳浩調出國際合作框架圖,“就像當年的國際空間站,空天母艦可以向友好國家開放部分防御資源,提供太空監測、軌道救援等公共服務。這種‘防御共享’模式,既能分攤成本,又能構建太空安全網絡——畢竟,隕石可不會區分國籍。”

  程海峰忽然想起什么:“還有技術倫理問題。當AI掌握太空武器的決策權,如何避免‘機器誤判’引發的星際沖突?”

  “我們在指揮系統中設置了‘人類否決權’。”吳浩展示AI決策流程圖,“任何涉及武器使用的指令,必須同時通過AI的威脅評估與人類指揮官的生物特征認證。就像核導彈的‘雙人鑰匙’機制,這種雙重保險能確保決策權始終掌握在文明手中。”

首座領導凝視著屏幕上的太空  debris(太空碎片)分布圖:“太空環境的可持續性也是個大問題。現在近地軌道已經布滿垃圾,空天母艦的運作會不會加劇擁堵?”

  “我們開發了‘太空清道夫’模塊。”吳浩調出激光清掃系統演示,一束綠色激光從艦體射出,擊中一塊旋轉的衛星碎片,碎片瞬間氣化并偏離軌道,“母艦的激光炮在非作戰狀態下,可以定期清掃危險碎片,每年預計能清除3000塊以上的高危碎片——這相當于為太空‘疏通血管’。”

  海軍領導忽然指著生態艙的水循環系統:“長期駐留的生命保障系統,目前技術成熟度如何?”

  “正在進行‘月面封閉生態實驗’。”吳浩調出南極科考站的模擬數據,“志愿者在完全封閉的生態艙中生活了438天,氧氣再生效率達到97,食物自給率68。接下來我們會在月球基地試點,逐步解決微生物平衡、心理耐受等問題。”他的表情嚴肅起來,“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對人類生存極限的挑戰——就像當年的航海家挑戰大洋,我們需要重新理解‘生存’的定義。”

  陳司長忽然站起身,在白板上列出關鍵詞:經濟、社會、政治、技術、倫理、環境。“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太空文明的十字路口’。”他用紅筆在每個關鍵詞之間畫上線條,“解決任何一個都需要跨學科、跨國家的合作,更需要時間——或許是十年,或許是百年。”

  吳浩點頭道:“但別忘了,人類第一次仰望星空時,距離第一艘帆船出海相隔數百萬年。從‘觀星’到‘航海’,我們用了漫長的時間跨越認知鴻溝。現在,我們只用了百年就從萊特兄弟的飛機走到空天母艦的藍圖——技術爆炸正在壓縮時間維度。”

  年輕工程師突然舉手:“我想起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他說‘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的概率只有0.4,但值得為之奮斗’。我們的空天母艦,是不是也在做類似的事?”

  “本質上是一樣的。”吳浩的目光投向窗外,仿佛能看到數百公里外的太空,“只不過我們的起點是‘防御’,終點是‘生存’。當空天母艦成為現實,人類將不再是‘困在搖籃里的文明’,而是真正具備宇宙生存能力的‘星際物種’。”

  首座領導忽然笑了:“小吳,你這不是在造艦,是在為人類寫‘宇宙生存指南’啊。”

  “或許吧。”吳浩調出一張對比圖,左邊是1433年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右邊是空天母艦的概念圖,“當年的寶船載著瓷器、絲綢和和平,今天的空天母艦載著技術、文明和希望。不同的是,寶船的航程以年為單位,而空天母艦的航程以光年為尺度。”

  會議室里陷入長久的沉默,唯有空調的嗡鳴與遠處飛機的轟鳴聲交織。有人開始整理資料,有人在白板上記錄要點,有人凝視著屏幕上的星艦投影——那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虛構場景,而是被拆解成無數技術節點的現實目標。

  吳浩知道,那些被熱烈討論的經濟壓力、技術瓶頸、倫理爭議,終將在文明進步的浪潮中被一一超越。因為人類的歷史早已證明:當夢想足夠堅定,現實終將為其讓路。而空天母艦,正是這個時代最璀璨的夢想之一——它不僅是一艘星艦的藍圖,更是人類文明邁向宇宙的宣言書。

  會議室的氣氛愈發熱烈,眾人眼中的熱情卻愈發熾熱。李建明起身走到白板前,用紅筆勾勒出一個巨大的圓環:“我提議,把未來海軍的發展比作一個生態系統。最核心的是作戰能力,這是生存之本;往外一層是技術創新,這是發展之源;再往外是人才培養,這是動力之基;最外層是國際合作,這是開放之窗。只有當這個生態系統的各個環節都健康運轉,我們的海軍才能真正實現從‘近海防御’到‘深藍海軍’的跨越。”

  陳司長補充道:“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還要特別重視軍民融合。就像今天討論的能源模塊,其技術成果完全可以轉化為民用,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儲能電站等領域。反過來,民用領域的創新也能為海軍裝備發展提供新思路。這種良性互動,將大大提升我們的綜合競爭力。”

  程海峰在沙盤上標注出幾個關鍵點:“我建議,在未來的裝備規劃中,要更加注重‘無人化、智能化、隱身化’。無人機蜂群、無人潛航器、智能作戰機器人,這些裝備不僅能降低人員傷亡風險,更能在復雜環境下執行高難度任務。同時,隨著量子隱身、等離子隱身等技術的突破,未來的艦艇和飛機將擁有更強的生存能力。”

  吳浩調出國際軍事對比數據:“值得注意的是,未來海軍的競爭不僅僅是裝備的競爭,更是體系的競爭。某國已經開始構建‘分布式殺傷’作戰體系,通過大量部署小型化、智能化作戰單元,分散敵方火力,提升作戰靈活性。我們必須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上作戰體系,在理念和技術上實現雙超越。”

  天才一秒:m.lingdianksw8.cc

哎呦文學網    軍工科技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