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修改版 前排的空軍特級飛行員李師長率先接過話筒,飛行靴在地面輕輕叩擊,金屬話筒架隨著他的動作發出細微震顫:“吳總,空戰是毫秒級的博弈,飛行員需要在數秒內完成數百個操作,這套系統如何確保神經信號傳輸的低延遲?特別是在高過載機動時,人體會出現黑視、紅視等生理反應,這對神經信號的穩定性影響巨大。”
吳浩微微頷首,指尖在平板上快速滑動,大屏幕瞬間切換成第五代戰機駕駛艙的全息投影。紅色數據流如血管般在操縱桿、腳踏板與頭盔顯示器間穿梭,勾勒出一套精密的神經傳導網絡,然后沖著眾人說道:“這正是我們針對空軍特性的核心優化。在頭盔顯示器內部,我們嵌入了量子級神經接口,采用超導材料制成的納米導線,將信號傳輸延遲控制在1毫秒以內,幾乎等同于人類神經傳導的極限速度。”
他調出一段模擬空戰視頻,戰機在虛擬云層中做出連續滾筒機動,“以經典的‘眼鏡蛇機動’為例,傳統操作需要飛行員手部肌肉收縮,通過機械連桿傳遞至飛控系統,整個過程耗時約120毫秒。而搭載人機融合系統的戰機,能直接將大腦發出的神經沖動轉化為飛控指令,響應速度提升至人類極限的3倍,使機動動作更具突然性和攻擊性。”
見眾人凝神傾聽,吳浩繼續深入道:“針對高過載環境下的生理干擾,我們在飛行服內襯布置了3200個微型電極。當系統檢測到飛行員出現黑視傾向時,這些電極會立即釋放特定頻率的電脈沖,刺激視神經與頸動脈竇,在0.5秒內恢復腦部供血。
同時,頭盔內置的腦電波監測系統會實時調整神經信號的濾波算法,確保關鍵指令不受生理波動影響。在與空軍聯合進行的離心機測試中,裝備該系統的飛行員在9G過載下,仍能穩定操控戰機完成規避動作。”
話音未落,陸軍裝甲兵學院的王教授已舉起話筒,軍裝上的勛章在燈光下閃爍:“吳總,裝甲兵面臨的戰場環境更為復雜,劇烈的震動、高溫沙塵,還有敵方強烈的電磁干擾,這些都會對設備穩定性造成極大挑戰。你們如何保證系統在坦克狹小密閉空間內的可靠性?”
吳浩將畫面切換成一輛99A主戰坦克的內部解構圖,車體內部遍布銀色的蜂巢狀結構:“我們為裝甲兵專門設計了三重冗余防護體系。
首先是機械結構層面,采用了航天級的抗震納米涂層,這種材料由億萬個自修復納米單元組成,能在受到12級烈度震動后,通過分子間作用力自動重組,確保設備完整性。
其次是電磁防護,車體內部的蜂巢狀屏蔽層由超材料制成,對300MHz
300GHz頻段的電磁干擾衰減率超過99.9,即使遭遇核爆級電磁脈沖,核心系統仍能維持基本運行。”
他調出一段在西北荒漠進行的實裝測試視頻,介紹道:坦克在崎嶇地形上高速行駛,炮管卻始終穩穩鎖定目標。“最重要的是,我們采用了分布式計算架構,將原本集中的中央處理器分解為28個獨立計算單元,分布在坦克各個角落。
即使某個模塊被敵方電磁脈沖摧毀,剩余單元能在100毫秒內重新組網,維持80的作戰效能。在去年的高原演習中,搭載該系統的99A坦克,在海拔4500米的復雜地形下,目標鎖定速度比傳統型號快了42,命中率提升37。”
“此外,”吳浩補充道:“考慮到坦克乘員長時間處于高溫、高噪音環境,我們在操作界面引入了腦機協同交互系統。乘員只需通過簡單的思維指令,就能切換火控模式、調取戰場地圖,減少了80的肢體操作。系統還能根據乘員的腦電波狀態,智能調整車內空調溫度、播放舒緩音樂,緩解疲勞與焦慮,提升持續作戰能力。”
隨著吳浩的講解,會場內響起此起彼伏的記錄聲。空軍軍官們小聲討論著飛行訓練的新可能,陸軍代表則在筆記本上飛速記錄關鍵數據。
陸軍方面的一位領導迅速接過話筒,迷彩服上的戰術徽章隨著動作輕晃,問道:“吳總,除了裝甲作戰平臺,這套人機融合技術在陸軍防空系統、電子戰裝備等領域是否具備應用潛力?比如面對飽和式無人機蜂群攻擊,如何通過人機協同實現快速響應?”
吳浩目光沉穩,指尖輕點平板,大屏幕瞬間切換成數字化防空陣地的立體模型。無數紅色光點如潮水般涌來,模擬敵方無人機集群,而防空系統的雷達陣列與導彈發射架在銀色數據流的包裹下精準運轉。
吳浩接著講道:“在防空領域,我們開發了‘智能威脅圖譜’系統。當雷達捕捉到目標后,AI會在0.1秒內完成目標類型識別、威脅等級評估與攔截方案生成,同時將關鍵信息以腦機接口的形式直接投射到指揮官視覺皮層。”
他調出一段模擬對抗視頻,畫面中數十架無人機從不同方向襲來,傳統防空系統還在進行目標排序時,搭載人機融合系統的陣地已完成三次攔截,“以紅旗XX防空系統為例,通過神經信號直接控制火控開關,攔截反應速度從8秒縮短至1.2秒,對多目標的同時處理能力提升5倍。”
“針對無人機蜂群這種分布式威脅,”吳浩繼續說道:“系統會自動啟動‘群體智能反制’模式。每個防空單元既是作戰節點,也是信息中樞,通過量子通信網絡實時共享戰場態勢。
指揮官只需在腦海中劃定威脅區域,系統就能調動方圓50公里內的防空資源,以‘蜂群對抗蜂群’的方式實施飽和攔截。
在去年的朱日和演習中,該系統成功攔截了92的模擬無人機攻擊,而傳統防空體系的攔截率僅為37。”
話音未落,電子戰方面的一位專家這個時候舉手提問道:“吳總,電子對抗講究‘快、準、隱’,瞬息萬變的電磁環境對系統的自適應能力要求極高。
這套技術如何幫助電子戰部隊在干擾與反干擾的博弈中搶占先機?”
請:m.bqq9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