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馬 關于“五胡亂華”問題
這個問題最近網上一直在吵吵,來源是有人發現新的歷史課本中,提法是“少數民族內遷”而不是“五胡亂華”,為此而憤憤不平。其實“五胡亂華”這四個字,因應本朝的政治立場,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就不公開提了,已經有很多朋友貼出了好幾版歷史教材的圖片,都只有“五胡”而無“亂華”,現在大家印象里這個詞,大多來自舊時代的歷史讀物,或者歷史老師的擴展教學。
那么究竟“孰是孰非”呢?首先要說明,這個詞并非產生于當時,而是后人(唐人)總結經驗教訓時候的創造。“五胡”兩字首出唐初所編晉書,說苻堅被姚萇索要玉璽時,咒罵道:“五胡次序,無汝名字。”專家考證,當時應該有五胡迭代而興的某種讖語存在。但是苻堅說這話的時候,匈奴、鮮卑、羯、氐都有建國稱號,唯獨羌族,正是從姚萇才開始的。所以有一種可能性,即“無汝名字”指無姚氏,不是指無羌族;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即當時的讖語中,五胡的最后一個不是羌,而是別的什么族,要等姚氏建國后,后人倒推前言,才把羌給列進去。
因為民族的劃分并不是那么明晰的,好比慕容、拓跋雖然都號鮮卑,但風俗習慣和文化水平差得很遠,完全可以當作兩個民族來看待。而且中文中向來習慣以三、五、十等字來代表其多,“五”胡最初可能只是虛數,后人附會,才合上那么五個民族,或者說部族。“五胡”即諸胡也。
“五胡”暫且不論,主要問題在“亂華”。私以為這個名詞并無不妥,只是有所偏頗,僅言一端,不能作為對一個時代的概括性描述,所以在中小學課本中不提是可以理解的——小孩子本來就容易跑偏,你再不給他一個四平八穩的概念,必然會出問題。至于非教科書的各類歷史讀物,若再諱言此詞,那就沒有意思了。
因為五胡亂華之前,其實是華先亂。司馬家各藩王之間先廝殺不休,繼而在本民族軍隊不敷使用的狀況下,主動招引和運用外族兵馬,遂導致諸胡的勢力日益龐大,并且因應爭霸的需要而紛紛內遷。當時各族間殺戮之慘,自不必諱言,但我們必須了解到,晉人自己屠殺起本民族和外民族來,同樣是不手軟的,劉淵摻和進亂世之前,司馬家諸王間的殘殺,便已然導致類似于漢末“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況了。所以民族仇殺是存在的,但并非當時的主流,當時的主流只是一個“殺”字,誰管你是晉人是漢人?是中國人是胡人?網上只將其歸之于對漢人(其實是指中原華族)單方面的屠殺,還說什么北方漢人死亡殆盡云云,純屬扯淡。
在這方面,其實舊史家用“五胡亂華”這個詞,反倒比較公允一些,因為他們沒說“五胡屠華”、“五胡覆華”,或者“五胡侵華”。當時除部分鮮卑族外,其余少數民族絕大多數都是晉朝的附庸勢力,所以胡人的內遷,其性質屬于分裂、叛亂,而非侵略。好比說漢初的漢匈戰爭,可以稱之為侵略和反侵略的戰爭,東漢之逐北匈奴,也可以這么歸類,但對于南匈奴來說,已為漢之藩屬,漢末呼廚泉、去卑等輩,與其它割據軍閥的區別并不大。
所以評價當時的歷史人物,要看他具體的作為,而不能僅以華、胡來區分。華人中很多敗類,比方說本書中提到過的司馬越,以及即將提到的茍晞、王彌等等,所作所為比很多胡人更為不堪;若不考慮民族,僅以軍閥視之,其實石勒比他們好得太多了。況且“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胡人首領傾向于本族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石勒看來,其實匈奴和晉人沒有高下之分,在劉淵看來,氐、羌和晉人也沒有高下之分,都只有本民族最高,其他都要低一等——“五胡”絕不是一個整體。
觀石勒畢生行事,他在北方各路軍閥中,算是比較仁慈的,正如曹操之比袁紹尤其是后者那混蛋兒子袁譚——當然啦,五十步笑百步,真殺起人來同樣不手軟。但考慮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所謂“逆取順守”,不能過于苛責,關鍵石勒逆取未終,順守未成,他就掛了,結果政權落在了純粹的殺人魔王石虎手中……劉氏亦然。劉淵勉強可算一個英雄,但他的繼承者卻全都是混蛋。
私以為,這是游牧文化的劣根性,考究其后的蒙古,也是自窩闊臺之后,幾乎無代不爭,無代不戰。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十個元帝里幾乎有九個都得位不正,幾乎有七個都不得好死……“五胡”對“華”最大的亂不是晉人軍閥同樣會干的無差別殺戮,而是游牧文化對中原農耕文化的摧殘,導致十六國時期北方反復動亂,幾乎無日止息。苻堅曾欲扭轉這一局面,但他一旦南征失敗,立刻群胡紛起,又再恢復游牧本相。一直要到北魏中期,才算勉強安穩一點兒——北朝之亂,終于可以和南朝之亂持平了……
要說劉淵本人的文化水平是很高的,史書上說他“幼好學,師事上黨崔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劉聰、劉曜也都不是大老粗。但問題這沒蛋用,領袖個人的文化水平,代表不了整個集團的文化水平,即便劉淵冒姓劉,建國“漢”,他的政權依然不是一個真正的中國農耕政權,而是偽中國或者說仿中國半農耕、半游牧政權。
評論區很多讀者朋友對那段歷史爭論不休,我覺得很好,道理越辯越明。在這里就其中某幾個問題說說自己的看法。首先,私以為不能拿“五胡亂華”和日本侵華相提并論,因為中華一直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血緣種族概念,五胡各政權都欲做中國人,本意是想要傳承中華文化的(雖然往往摸不著門兒),所以他們只是糟糕的繼承者和習慣性的破壞者。半個多世紀前的日本人不一樣啊,他們是真要亡我國,滅我種的!日軍占領了臺灣和東三省以后,可是執行奴化教育,要求中國人學日語的。“五胡”何嘗造過自己的語言?在這點上其實比契丹、黨項、女真、滿洲都要更中國化一些了。
倘若當年日本真把中國給滅了,那咱們看待日本是不是會看如過去的“五胡”呢?會不會當是又一次民族融合呢?網上類似問題簡直是扯淡。這問題是前提得是中國尚在,但日本侵華時根本就沒有自命中國的意愿,天皇也不可能用中文,加中國皇帝號,上繼清朝正統,真要被他們給吞了,中國就徹底亡啦,哪有什么民族融合一說?要融合也都融合成和族了吧……
其次,關于為什么晉軍戰斗力那么糟的問題。其實晉軍戰斗力未見得糟糕,問題朝堂上的內斗一直延續到南渡之后。對于古代軍隊來說,好的、統一的指揮比本身的組織力、紀律性和武器裝備都更加重要。在主將不靠譜的情況下,你不能指望一支古代軍隊可以維持最起碼的軍事素養,而即便主將靠譜,后面有朝廷掣肘照樣不成。好比說司馬鄴繼位前,關西晉軍就能把劉曜打得跟狗一樣,順利復奪長安,但其后索綝之輩專權和擅殺異己,各路晉軍竟然因為怕他勢力繼續壯大而觀望不救……這樣的軍隊怎么可能打得贏?幾乎每一次晉軍大敗的背后,你都能找得到足夠充分的內斗因素存在……
所以我才說:“關鍵在將,而不在兵。”純靠士兵同仇敵愾,也不是不能打勝仗,問題只能是局部勝利而根本無助于大局。劉曜、石勒等人不還經常被些流民、乞活給擊敗嗎?但僅靠流民、乞活就能把一支胡軍徹底擊垮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說白了,沒有TG統一領導的地方武裝和游擊隊,就算偶爾能夠打贏日軍一兩仗,最終也肯定是“遇皇軍追得我,暈頭轉向”,然后不是滅了就是降了。
東晉十六國時代,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大動蕩的黑暗時期,其禍之慘未必超越漢末亂世,但倒霉在持續時間太長上。往胡人尤其是胡族統治者身上抹粉固然無恥,全都歸咎于胡人也不合適,更不能說什么漢族或者華族險些亡國滅種……要按那么說,中國早亡了,因為最終統一南北的乃是北方有胡人血統、典章制度與秦漢大相徑庭的隋朝啊,那還有什么理由歌頌大唐盛世?唐朝的士人常服本身就是胡服啊。
至于歌頌三姓家奴,純粹為了固權才殺胡人,順道連中國人都殺了不少,導致中原才剛有所恢復的社會生產再遭浩劫的冉閔之輩就更加腦殘了。還怪東晉不救他……他都建國稱帝了,古人說“天無二日”,那你一樣是叛逆,誰肯來救?
勒胡馬 關于“五胡亂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