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102章 奇風異俗
杜中宵對任澤道:“如你所說,現在的西域只有黑汗和高昌可稱大國,互相攻伐,其余勢力皆不足論。黑汗是突厥余部,高昌則是回鶻,說起來還是回鶻對突厥。”
任澤道:“回節帥,正是如此。回鶻起于漠北,打敗突厥而雄霸一方,在西域,也一直是他們壓著黑汗國。天山以北,回鶻勢力直抵大清池,黑汗步步后退。數十年前,黑汗滅了于闐國,在天山以南勢力大盛,近一二十年漸漸占了上風。只是黑汗滅于闐后,兄弟相爭,勢力有些分散。”
杜中宵點了點頭。黑汗滅于闐后,很快就分裂了,不過到底分成了哪些勢力,有多少股,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任澤只是道聽途說,當然也只是大概,說不明白。
看看一邊的王普,杜中宵又問任澤:“黑汗國地跨河中和天南以南,地方廣大,不通音訊。他們到底什么情形,員外可曾聽說?”
任澤搖了搖頭,想了想才道:“回鶻與突厥爭戰數百年,黑汗與西州攻伐也過百年了,兩地商旅艱難,消息不多。一鱗半爪,或有不對,節帥勿怪。”
杜中宵道:“你但說無妨。對與不對,都不關你事。”
任澤道:“小的聽聞,黑汗國分為東汗西汗,與西州作戰的是西汗國。他們本以東汗為尊,后來西汗出了一個叫貝里特勤的明主,自立為桃花石汗,不再奉東黑汗國為主了。”
杜中宵聽了不由皺眉頭:“我聽說,河中那里的人,稱中原為桃花石,怎么會出個桃花石汗?”
任澤道:“小的哪里知道那些番胡怎么想?稱中原為桃花石,古已有之,除此之外,他們也稱中原為秦地,有天朝上國之意。這個西黑汗王,許是借桃花石汗之名,說明其并不在東黑汗王之下。”
西北勢力眾多,關系錯綜復雜,杜中宵非常頭大。中原稱那里除漢人外全是番胡,其實他們各自又進行細分。比如旁邊的黨項,漢人、黨項人和契丹人,就不在番人之列,他們說番人是有特指的。高昌那里又有不同,回鶻、漢人都不在胡人之列,胡人一般指突厥和粟特人。其中粟特人在高昌分布廣泛,多從事商業和任官府管帳的官員,有時候也不算胡人。
自古以來,河中一帶的眾勢力,稱呼中原王朝除稱朝代外,又統稱為桃花石。桃花石怎么來的,到底什么意思,杜中宵搞不明白,只是聽人這么說。黑汗國分裂為一東西一西的時候,東為阿里系,西為哈桑系,這兩人本是兄弟。東汗國為尊,西汗國為臣。后來一個叫貝里特勤的崛起,推翻了親戚,成了勢力強大的西黑汗王,不再認自己為東汗國的臣屬,自稱桃花石汗。
高昌的北庭汗王和伊州勢力一起派了使節來,杜中宵急需知道西域的勢力分布情況,便找了任澤來詢問。不想任澤只是在高昌活動,對黑汗國也是一知半解。
擺了擺手,杜中宵道:“黑汗國離著還遠,暫時先如此吧,以后慢慢再說。員外說一說高昌那里什么情形。原以為他們是一國,怎么就分了個伊州出來?”
任澤道:“節帥,小的本就是高昌商人,那里倒是熟悉得多。高昌又稱二十二城,是說治下有二十座城池,不過伊州、龜茲等地方,不在這二十二城里。唐朝時候,這二十二城或為縣,或為鄉,大致保持不變。當時各城各自為政,主政者稱城主。回鶻西遷到高昌,先占住的是北庭”
杜中宵道:“這北庭,是不是唐時的北庭都護府?”
任澤點頭:“節帥說的是,就是唐時北庭都護府所在。回鶻西來,先占住北庭,是以國王被稱為北庭汗王。后來回鶻人勢力擴大,高昌、伊州、焉耆、龜茲均為其治下。回鶻人治國,跟以前的高昌國時一般,都是各城自治。伊州又跟其他地方不一樣,那里的守將一直自稱是唐將之后,百姓風俗與其他地方也有些不一樣。歸義軍時,張令公曾經派兵取伊州”
杜中宵道:“這個張令公,是歸義軍首領張議潮?”
“節帥說的是。張令公與百姓驅趕吐蕃,重回大唐治下,百姓們感其恩德,稱為張令公。伊州在歸義軍治下數十年,令公故去后,重又被回鶻所占。后來金山國天子又曾派兵前去攻取,沒有能夠獲勝。”
后邊再派兵去的,是張議潮的后人張承奉,倒是沒有岐義。
任澤又道:“后來黨項興起,派兵取甘州、肅州,滅歸義軍,也曾占過伊州”
聽到這里,杜中宵不由皺起眉頭:“這個伊州倒是有意思,哪個興起,都去占一段時間。”
任澤道:“小地方,可不就是如此。伊州境內,只有幾千戶人家,怎么能抵擋大軍?說是一州,其實比不了中原的一縣,又正當進西域的路口,自然常被人占住。”
杜中宵道:“既是如此好占,又當要道,怎么沒有勢力長期占住?就是回鶻,聽起來一二百年間臣服他們的時間也不長。當地民風彪悍自不必多言,想來還有其他原因。”
任澤道:“地方人口不多,也不產多少糧食,占了無益。除非周邊勢力有余力,不然無人攻取。”
杜中宵并不能把這個時代的地理跟記憶中的地理知識對起來,只能按照一些地名推測。伊州在玉門關和高昌之間,高昌附近有火焰山,應該是后世的吐魯番,那么伊州就該是哈密。雖然對西域不熟,也知道哈密和吐魯番人口稠密,怎么聽起來這個年代的人口并不多。
聽了杜中宵的疑惑,任澤道:“節帥,自中唐起來,吐蕃入西域,那里戰事不斷。又有吐蕃,又有突厥,后來還有回鶻人西遷,人戶逃亡,哪里還能夠有多少人啊。不只是伊州,高昌、龜茲、北庭等地都是如此,人戶已經大不如唐朝時候了。”
說到這里,一邊的王普道:“員外,說起來那里人戶稀少,我聽人說過那里見聞,不知真也不真?”
任澤道:“什么見聞?說來聽聽。”
王普道:“聽說那里的人風俗極好客,有客人到家,便盛情款待。酒肉盡情享用,客人若是要住下來,主人家便就出去,直到客人要走,才回來送客。真有這回事情?”
任澤聽了不由愣了一下,才道:“不錯,是有這種風俗。不過不是所有人家如此,而且也不是什么客人都留。若是漢人,能讀書寫字最好,主人家最喜歡。”
王普聽了搖搖頭,嘟囔道:“真是奇怪的風俗。是因為那里人少,才如此嗎?”
任澤道:“此風俗由來已久,并不是因為人少才如此。以前人口稠密,便就有此風。”
任澤說的比較委婉,因為對中原人來說,西域一帶的人這樣做很奇怪。換句話說,那里的人不重血緣,待客時主人離開,其實就是讓妻女陪著客人。有這種風俗,妻子生下的兒女不是自己的后代一點都不稀奇,甚至還有少女未出嫁前,先有子女,夫家娶時不但不怪罪,還非常高興。
這種風俗的形成,肯定有復雜的歷史原因,只是這個年代已經說不清楚了。與靠近中原的幽燕、黨項一帶相比,西域對中原的向心力更強,漢人的地位更高。中原去的漢人,會被主人留俗,離去之后如果妻女生子,會覺得非常榮耀。
對這種奇風異俗,杜中宵不覺得是什么好事,背后很可能含著一次一次異族入侵的血淚。當地百姓對萬里之外中原文化的留戀,用這種荒誕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杜中宵問任澤:“除此之外,高昌和伊州一帶還有什么風俗?”
任澤道:“那里地處偏遠,物產不豐,吃的簡單。不似勝州這里吃的花樣繁多,那里沒有鍋鼎,只有鐵鏊子,用來烙熟面餅。不論貧富,只吃這樣一種干的面餅。”
杜中宵點頭:“哦,聽說過。”
這不就是后世馕的前身嗎。只是記得馕不是用鏊子烙出來的,而是土坑里烤出來的。不過這個時候吃食簡單,什么烤包子、手抓飯全都沒有,只有面餅打天下。
任澤又道:“還有一點,那里的人不重田產女子,只愛財貨珠玉。只要給錢,他們什么都賣,甚至有的連命都可以賣掉,這可跟中原大不一樣。”
杜中宵道:“沿邊之地,戰亂頻仍,人命都朝不保夕,何況田產女子呢。有這樣的風俗,說明那里生存不易。貪財人之常情,但愛財到了這個地步,甚至違背人倫,說明在那些地方,人能活著就很不容易了。朝不保夕之下,什么田產房屋,美人奴仆,隨時就一切化為烏有,不如換成現錢。”
見任澤不以為然,杜中宵又道:“愛財到這個地步的,除了西域,還有青塘的土蕃人,還有嶺南的土人,荊湖一帶山里的蠻人。一個是生存艱難,一個是多部曲奴仆,人都是主人的財產,男女婚配成家生子女而為家庭,家的意義不大,為主人家生小奴仆對主人更重要。世道如此,才會如此愛財。”
對金銀等浮財的追求到了這種病態,一是社會不穩定,再一個是奴隸制殘余。連自己人身的獨立性都還認識不清,更何況認識到家庭。什么倫理道德,什么愛情親情,在他們眼里一文不值,都沒有白花花的銀子討人喜歡。這種狀況不只是西域,大宋的沿邊幾個地區,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著。不只是在這個時代存在,后世依然有人群不斷地一次又一次演示著。說白了,當漢唐屯墾的漢人離開,西域的百姓,再沒有形成穩定社會的機會。各種風俗民情,透露著一種荒誕的感覺,讓人覺得不真實。
不是所有的人群,都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中原漢人那樣穩定的社會,自然而然出現倫理道德。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出穩定文明社會的,并沒有多少族群。周邊族群,大多都是受漢人影響,才走進文明,就是中原王朝的教化。當漢人被趕回中原,有的荒誕,有的野蠻,有的含著淚水消失在了漫天黃沙中。u
風雨大宋 第102章 奇風異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