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
烈日炎炎,杜中宵戴著斗笠站在地頭,看著廂軍割麥。雖然一動不動,猶自大汗淋漓。
十三郎端著一碗冰水過來道:“官人,喝碗冰水,解一解暑氣。”
杜中宵道:“我渴了,自會過去歇息。歇息的時候飲水,現在站在這里,猶如兵陣。”
十三郎無奈,只好端著冰水回到了樹下,靠在樹上出神。
韋指揮使快步跑到杜中宵面前,叉手高聲道:“報運判,第三都第二隊先到地頭,尚余半炷香的時間。第二都第一隊、第五都第四隊落在最后,無法按時割完。”
杜中宵道:“記下。讓到了地頭的先歇息,那里有綠豆湯,讓他們飲了解暑!”
韋指揮使稱諾,叉手告辭,快步跑向地的另一邊。
幾乎是一眨眼的時間,麥子就熟了。新來的拉纖廂軍,被杜中宵安排來幫著營田務幫著收麥子。營田務的人,則忙著在空出來的地上,整備種稻的放水整地,套種了棉花的則補苗松土。
鐵監的事務杜中宵已經徹底放手,全部心思轉到營田務來。營田務成立一年多了,一切都已經有制度,不過是補充完善而已。杜中宵的心思,開始轉到整軍上來了。
有了槍、有了炮,有了火車,就可以碾壓北方的黨項和契丹了?黨項可以,契丹未必。杜中宵最少記得歷史上一正一反兩個例子。一個反例,大明有槍有炮,對上人數不多的女真族,在內憂外患下,最終亡了天下。一個正面例子,后來有一支軍隊,缺衣少穿,缺槍少炮,最終席卷天下。不但是對內獲勝,還能做到御敵于國門之外。
拋開人心士氣不談,必然還有軍事上的原因。軍事也是科學,有其內在規律,不掌握軍事科學,不按戰爭規律打仗,會事倍功半,一個不好,還會吃敗仗。
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的外敵固然強大,這個時代的也不小。歷史上看,從遼到金,再到后面的蒙古,一撥比一撥野蠻,一撥比一撥強大。蒙古人幾乎橫掃了整個亞歐大陸,靠著幾桿槍,就有把握能夠打敗他們了?杜中宵沒有這個信心,以天下為賭注,他也不敢有這種信心。
這個時代的軍隊肯定是有問題的。從軍隊人數上,從人的身體素質和武器裝備上,禁軍對契丹和黨項都有絕對優勢,可就是一直打敗仗。僅僅是缺少騎兵這一個理由,是解釋不通的。
杜中宵的感覺,這個時代的軍隊,跟后世的晚清民國時的軍閥軍隊很象。軍隊強大時,如民國時的強軍,那些弱旅,與那些濫竽充數的烏合之眾差不多。
這肯定有內在聯系,但究竟是什么樣的聯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杜中宵說不清。既然搞不清,那就從最基本的做起,自己直接從基層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戰斗在一起。
不會沒有關系,就一點一點去學嗎。不去學,還能夠有什么辦法?至于做事后諸葛亮,按照記住的歷史上的一知半解,打這里不打那里,用這個人不用那個人,那只是小孩子的游戲,玩斗獸旗而已。歷史有歷史的事實,事物有其本身規律,違背了規律,耍些小聰明是不行的。
廂軍來收麥子,一切按照軍事化作業,收麥子就是打仗。以營為基本單位,以隊劃分任務范圍,設置任務時間。做得好做得快的依軍法賞,做的差得罰。凡是不能在任務時間內收割完畢的,按照超時長短增加數量。別人休息,他們繼續收割。
杜中宵跟這支軍隊在一起,已經有五天了。五天的高強度勞動,出乎杜中宵意料的是,并沒有出現怨氣沖天,士氣渙散的情況。反倒是士氣高漲,你追我趕,一種豪氣沖天的感覺。
杜中宵自己總結了一下,應該是因為任務簡單,目標明確,賞罰得當的原因。當然,還有后勤保障有力。再一個,廂軍因為各種原因,比禁軍乖得多,好管得多。
這不是杜中宵一個人的感覺,從前方將帥,到后方的官員,都有這種認識。就是這幾年,富弼任京東安撫使,因為河北水災,災民流入京東路,招為廂軍。選拔之后進行教閱,得禁軍之用,而無禁軍驕橫難制之患。朝廷特賜軍號教閱騎射、威邊和教閱壯武、威勇,成為正式戰兵,而不刺字。
廂軍可以成為戰兵,這是一個重要變化。杜中宵想在營田務,也選出堪戰的一支軍隊來,進行教閱演習。天下一旦有事,說不定自己就可以帶兵立功呢。以儂智高之亂來說,若不是屠邑州、圍廣州,根本就不會讓禁軍南下,只會派廂軍去。騎射、威邊是騎兵軍號,壯武、威勇是步兵軍號,馬步齊全。不過杜中宵對富弼的京東路廂軍有懷疑,他真能湊出那么多騎兵來?自己這營田務,可沒那么多騎兵。
不知不覺日頭當空,酷日難當。韋指揮使跑過來,叉手道:“運判,巳時將過,請示下!”
杜中宵高聲道:“鳴金!收工吃飯,歇過了午,申時上工!”
一聲征響,麥田里發出一聲歡呼。已經到地頭的各隊,各自收拾工具,到地頭樹下歇涼。還在田里的,好似吃了強心丸,收割的速度一下快了許多。
不多時,全部都到了地頭,各隊在地頭整隊,打起旗子。隊將報都頭,都頭報指揮使,最后由韋指揮使到杜中宵面前,報今天上午任務完成情況。
杜中宵看了看早已站在自己身后,舉著帥旗的十三郎,對他道:“回住處。”
十三郎應一聲諾,高高舉起帥旗,緊跟在杜中宵的身后,大步向不遠處的村莊走去。
以隊為縱隊,一都組成一個方陣,跟在帥旗后面。各自隊將和旗手在前,押隊在后,緊緊跟上。
莊老爹坐在村頭,遠遠看見許多旗子從路上綿延而來,對身邊的孩童道:“八郎,快快回村子里去告訴大家,割麥的回來了,備好午飯。他們幫著割麥,不只是省了我們無數力氣,還多種一季糧食呢。”
八郎應一聲,從地上跳起來,飛也似地跑回莊子里去了。
村頭的麥場里,八郎風一般地跑過來,口中喊道:“嚴婆婆,割麥的回來了!村頭都看見旗了!”
旁邊一個婦人一伸手,把八郎抱在懷里,口中道:“你這個孩子,跑得這樣快做什么,不怕摔倒!”
一邊棚子下面,幾個婦人忙忙碌碌,有的揭開鍋,有的準備勺。
用不了多少時間,杜中宵帶著這一營廂軍,便就到了村頭的麥場里。莊老爹腐著一條腿,走上前來行禮道:“官人辛苦。那邊備好了飯菜,還有些酒水,莫要嫌棄。”
杜中宵道:“都是營田務的人,何必客氣。”
說話間,幾都在空地上各自整隊。隊伍整好,韋指揮使站在前面,宣布著今天各都的成績。哪一都完成得好,哪一都拖了后腿,各自點名,還評點一下。比如第二都第一隊就很倒霉,今天分到的地塊麥子特別好,長得比其他地方的都厚,一直落在后面。雖然沒有完成任務,該罰還是要罰,但韋指揮使要說明白,不是他們不出力,也不是做得不好。
講評完了,各都到自己的灶頭那邊,領了餐具打飯。
鐵監終究是杜中宵一手建起來的,總有些好處。這些人的餐具,都是搪瓷制品。一個大搪瓷杯,如同后世的大快餐杯,用來盛飯盛菜,另有一個搪瓷碗,用來盛湯。
村民生活不易,肉不可能天天吃的。今天是半大碗黃米飯,一大勺菜燉豆腐,另有一個咸鴨蛋。這里湖泊沼澤多,村里養了許多鴨子,肉吃不起,鴨蛋還是可以的。湯則是魚湯,捕到什么吃什么,幾種魚混在一起,一大鍋煮了,肉完全化到湯里。
十三郎拿了自己和杜中宵的餐具,跟著別人去打菜。
這是杜中宵的另一個原則,軍隊里官兵一致。包括用的餐具,吃的飯菜,完全相同。只是他作為轉運判官,有十三郎這個親兵兼旗手兼傳令兵,可以由人代勞。
讓杜中宵意外的是,官兵一致是這個年代最容易被接受的自己的思想。從戰國吳起,到現在有點名氣的將領,與士卒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人心。得士卒心,本就是這個年代衡量將領品質的一條。
十三郎打了飯菜回來,又拿了杯子,到那邊打了兩杯酒來,對杜中宵道:“官人,今天村民煮的蛋多了些,我多拿了兩個鴨蛋。官人就著飲杯酒,解解乏。”
杜中宵笑道:“你這種小聰明,太也多了些。多喝一杯酒,多吃一個蛋,能有多少好處!”
口中雖然說著,還是又分了一個蛋給十三郎,跟他一起飲酒。
官兵一致是原則,但沒必要那么死板,偶有變通,讓氣氛輕松一些也是不錯的。杜中宵本就不是一個刻板的人,特別不喜歡壓抑的氣氛。
風雨大宋 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