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52章 分岐
紫云山下,陶十七拍著一棵大樹道:“就是這里了!此處產的煤,燒炭最好。官人吩咐,在這附近建炭窯,采此處的煤試著燒炭。如果能燒出我們帶來的焦炭的樣子,到南邊去冶鐵。一切試制好了,再在南邊開礦冶煉。用焦炭煉鐵,當強過用煤無數倍!”
一邊一個四十歲的漢子,是從相州來的冶鐵匠人,名叫丘成聯,搖頭道:“用石炭冶鐵,是我們在相州做慣了的事,火力兇猛,遠勝于木炭。我自十五歲冶鐵,而今三十年,還沒聽說用焦炭冶鐵的。石炭本就是炭,用炭制炭,委實有些可笑。”
陶十七道:“此是官人試過,定下來的法子,你如何敢如此評論!”
丘成聯道:“運判是個讀書人,哪里知道這些事情。我們冶鐵數十年,什么事情沒見過?世間事有專精,說起讀書我們不及運判,但說起冶鐵,運判又比不上我們了。”
一邊的羅鋒冷冷地道:“偏你們這么多話!官人吩咐下來的事情,只管照做就是!若是用焦炭煉不成鐵,官人自然會別想辦法!官人吩咐,做都不做,你們想干什么!”
見羅鋒說得嚴厲,丘成聯搖了搖頭,不再說話。不過看神情,還是不信這樣做能冶出好鐵。
相州是此時天下的冶鐵中心,鐵課占天下的一半以上,而且大量使用煤炭煉鐵,有其自身優越的自然條件。相州有鐵礦,而其相鄰的澤州和潞州則盛產煤炭,品質優良。那一帶不但是煤炭產量多,而且品種極為齊全,特別是有含磷低,用煤能夠煉出優質的鐵。
不管是用煤炭還是燒成焦炭,煉出的鐵中常會攙雜有害成分,以硫和磷為主。其中的硫雜質,去除方法還簡單一些,磷則極難去除。用焦炭煉鐵,爐溫升高,有了直接煉鋼的可能。不過如果使用的煤含硫和磷如果過高,鋼的品質不行,硬而脆。澤潞一帶,產的就有低硫低磷的煤,古人雖不知原理,但根據經驗挑選,還是能煉出好鐵來。
使用焦炭煉鐵,爐溫更勝于煤炭,硫的危害小了許多,磷是主要的危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杜中宵記得不確切,只是大略記得方法。一是跟爐襯的酸堿性有關,不過到底是需要酸性和堿性,就說不清楚了。只要記個大概,慢慢試就是了。再一個加造渣原料,主要是石灰石。有了這個方向,總能夠慢慢試制出來,一步一步完善工藝。一口吃個胖子不可能,無非是慢慢來。
陶十七選的這個地方,產的是優質的煉焦煤,這是杜中宵前些日子試出來的。而且運氣很好,此處的煤硫磷雜質含量低,可以生產優質的煉鐵用焦。這里本就是后世為舞陽鐵礦配套焦炭的地方,精挑細選也在這里,陶十七因為近而定,純粹是運氣了。
相州來的匠人只是官府派來幫忙,過些日子就要回去,見陶十七和羅鋒不聽自己的,只聽長官杜中宵吩咐,便就懶得再勸。能不能煉出好鐵與他們無關,日子到了回去就是,管這些人怎么做呢。
陶十七定了采煤煉焦的地方,對隨在身邊的葉縣劉孔目道:“孔目,依著官人吩咐,以后要在這里取煤煉焦。煉成焦炭,運到縣城附近,別選地方煉鐵。你回去安排差役,準備在此處建窯。”
劉孔目拱手稱是,又問道:“建窯不難,只是建好之后,何人采煤煉焦?場務用人多,總不能還興差役,本縣人口稀少,沒那么多人手。”
陶十七道:“只要建起窯來,營田務自然會安排人手。幾個月后,蔡河有些纖夫會被裁撤,讓他們來這里煉焦就是。蔡河離這里不遠,他們搬遷也方便。”
蔡河是開封府的幾條水運大動脈之一,汴河的纖開始裁了,他們自然也照做。蔡河連接的是汝河水系,并不單指那一段河道的纖夫,附近州縣的汝河纖夫也包括在內,其中很多就是本地人。
這里開礦冶鐵,是轉運司委托營田務統一組織的,作為治下州縣,汝州和葉縣當然不敢怠慢。鐵礦雖然最開始發現的地方屬于舞陽,但仔細勘查后,決定最開始采的礦卻在葉縣境內。這里的煤礦同樣屬于葉縣管轄,劉孔目便就是受知縣委派,專門負責此事的。
看看天色不早,陶十七道:“今夜我們便就歇在南邊的汝墳鎮里,接下來這些日子,我們就住在那里,等到你們把炭窯建好,燒出焦炭來,再回縣城去。”
劉孔目稱是,吩咐同行的差役,牽過馬來,一起同去汝墳鎮。
葉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與方城縣一南一北,把守住溝通南北的方城埡口,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境內有多段楚長城。由葉縣到襄城,再到許州,是江漢一帶到開封府的大路。葉縣屬汝州,跟舞陽比起來,杜中宵在此設冶鐵中心更合適。
雖然不是親民官,杜中宵還是盡量遠離許州,免得因為干涉家鄉事務,被臺諫彈閡。因為官員回避制度,杜中宵的營田務不包括許州,哪怕許州境內也有閑田。而轉運司帶的監察權,更是明文規定,杜中宵能管的范圍僅限京西南路。
到了汝墳鎮,安頓下來,陶十七把羅鋒叫到自己房里,對他道:“那幾個從相州來的匠人,貌似對官人不以為然,做事怪話頗多。接下來的日子我們不能全靠他們,要自己想些辦法。”
羅鋒道:“不錯,卑職也看出來了。他們仗著自己多年冶鐵,自以為無事不知,對官人的話總是怪話不斷。可惜我們這一帶治鐵的人少,招募不便,只能忍了他們。最近衙門發了三本冊子,讓屬下官吏看了之后提些建議,看用來教人是否可行。卑職仔細看了,極是有用。按著這冊子的辦法,我們也可以在開礦煉焦冶鐵的時候記錄下來,最好選幾個靠得住的匠人,優給錢糧,跟我們一起做。”
陶十七點頭:“不錯,不錯,你這想法甚合我意。再過些日子,轉運司會從陜州那里調些冶鐵戶前來,這是以后要在這里做事的,不似相州的人過些日子就走。等到他們到了,我們一起,仔細搞清楚采煤燒炭冶鐵的諸般事宜。如果也能寫成冊子,是大家功勞,官人必有重賞。”
羅鋒點頭稱是。他是被家里人趕出來的,一心要做出名堂來,回家揚眉吐氣。進了營田務后,做事學習極是用功,人又仔細,已經成了陶十七的左膀右臂。
杜中宵編的三本冊子,給了羅鋒不一樣的思路,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原來世間還有這樣的學問,還可以這樣做學問。他小時雖然讀書認字,但后來家境中落,沒有了學習的環境,不通經史。這輩子再讀書考進士是不大可能了,學些別的知識,做到衣食無憂未嘗不是一條出路。
今天相州匠人的表現,讓他暗下決心,多多用功,精研采礦冶鐵的知識。如果這里真是大礦,以后做得大了,自己成為其中翹楚,未來也是個前程。
風雨大宋 第52章 分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