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學網>>風雨大宋

第69章 什么都要基礎

更新時間:2020-06-21  作者:安化軍
風雨大宋 第69章 什么都要基礎
永城附近的汴河是隋朝開鑿的大運河一部分,河堤俗稱“隋堤”。離隋堤不遠的一棵大柳樹下,杜中宵指著周圍對陳勤道:“西起隋堤,北到蓮花池,便是本縣的牧場,東邊、南邊各有堠界。現今這里養了一百六十余頭牛,二十余匹馬,還有兩百余只羊。馬多是母馬,幾匹公馬做種馬之用。”

說到這里,杜中宵指著不遠處的馬棚道:“那里三匹種馬,是我花大價錢從京城買來,專門做配種之用。原有的種馬,這兩日便就去了勢,給縣里的官吏使用。除此之外,如果‘公社’賺了錢,也還會買些牡馬回來。這三匹種馬,品相優良,都是從西北販來中原,前朝唐馬的后代,極是珍貴。你到這里最重要的事情,便就是用這三匹西北種馬,多繁育些良馬出來。”

陳勤撓了撓頭道:“官人,小的并不會牧馬,何時配種,怎么知曉?”

杜中宵朝遠處一個干瘦的老頭招手:“吳阿大,你來。”

那老者上前行禮,杜中宵道:“如何從種馬取精,配種到選好的馬里,你教給陳勤。”

那老者猥瑣地一笑,從懷里取出一段腸衣來,給陳勤看,口中道:“本地多產此物,集市就容易買得到。讓馬把精弄到此物里面,再浸到溫水里——”

杜中宵一擺手:“這些事情你們以后再講,我這里還有其他事情吩咐。”

吳阿大急忙把腸衣收到懷里,拱了拱手,退到一邊,頗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

植物育種人工授粉,動物育種則人工授精,杜中宵前世的記憶里,對這種事情還是有印象的。別的不說,他前世農村的墻上,好長時間都刷著優生優育的標語。怎么優生優育?人他不懂,動物幸好生物課上講過,基本的原理還是懂的,那就是精選父本母本,把優良性狀遺傳并穩定下來。一匹種馬可以對應好多匹母馬,優良品相的母馬選出來,作為下一代的母本,其他的母馬生出來的就優勝劣汰,可以使用。

馬是人工馴化的動物,如果不注意品種的篩選與保持,很快就會退化,適應其生存環境。宋朝從北方各地買馬,馬種本就雜,又沒有品種的選育與保持,退化得厲害。唐朝的牧馬監多在西北,不過一兩百年的時間,初唐時的優良軍馬在西北都不多見了,更不要說在內地。質量不行可以數量補,奈何宋朝馬的繁育很成問題,馬的數量想保持都難。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小時候學這課文,杜中宵形成了一個印象,只有廣闊的大草原,才是牛羊,還有馬兒奔馳的樂園。種地的地方養牛已是不易,更何況是馬呢?直到很久之后,他看到了統計意義上的牲畜分布,才知道自己錯得厲害。

牛羊保有量最大的地方是哪里?從來都不是廣闊的中亞和北亞大草原,而是印度。即使是中原,牛羊的保有量也遠大于現在的契丹。就是加上黨項和西域,大宋的牛羊保有量也遠大于他們。每年從契丹和黨項進口大量羊的原因,是因為價錢便宜,還有貿易平衡的意義。

畜牧業,從來都是農業的一種,農業發達,飼養牲畜的能力遠大于自然形成的草原。哪怕在杜中宵前世,中原地區已經把所有的土地都開墾出來種上莊稼,幾個農業大省的羊產量也高于有大草原的省區合起來的總量。農業地區只要利用田間地頭,加上田里的秸稈,同樣的面積比草原承載的牛羊多多了。

大宋此時還遠算不上人口稠密,大部分地區都是地廣人稀,農業地區有大量的牧地。營田務墾田的地方,就連保正都知道要留出果園、桑田和牧地,更何況那些自然形成的村落。有那些不種田的地,既是對農村勞動力——比如小孩放牧,婦女織布——的充分利用,也是農田的儲備。

大宋的牛很便宜,價錢低的地方一貫到三貫,中原貴的地區也不過五貫而已。養的農戶少,是因為飼養成本過高,同樣放牧,不如放羊劃算。牛在農村只能用來耕種,對于一戶農家來說,耕出來的田,是照顧不了的。小農養牛,需要多戶人家合養,即是現在盛行于鄉間的牛社。他們一般養很多頭牛,自己用不了,可以租給別人。沒牛的人家在用牛的時候,只要去租就可以了。

州縣官府養牛是同樣的道理,官方更有條件大規模放牧,從而降低飼養成本。小農經濟,天然是不適合養大牲畜的。民間的大牲畜多,要么是有大地主,要么就是有專業的會社。此時牛肉其實并不貴,除去官府禁宰殺和限價的因素,也與羊肉相差不多,與杜中宵前世的狀況大體相同。豬肉貴,是因為此時養豬的成本大于養羊,而且由于品種原始,出肉率與羊相比也沒多少優勢。由于飼養成本,小農會優先選擇養雞,次之養羊,小家庭養牛也是放羊順帶的。

這就是經濟基礎,小農經濟的基礎在這里,讓民間養大牲畜發展不起來。民間不養,靠官方的幾個牧監,又沒有相應的科學技術,品種一年一年退化,質量上不去,數量也難維持。明清時期馬的數量遠多于這個時代,是元朝時有海量的蒙古馬進入中原,優勝劣汰篩選出了大量的地方品種。當然,那個時候的經濟基礎也與這個時代有區別,并不只是地理氣候的原因。

杜中宵剛開始搞營田,大多是基于他前世經驗的本能。當了近一年的官,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前世的政治知識,嘗試著改造這個時代。他可以想工業革命,想開工廠,但與此相適應的鄉村經濟基礎,也要摸索。前世有現成的指引,那就是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不管這個集體是多數人的集體,還是少數人甚至是個人的集體,總之要打破一家一戶的經濟運行模式。多數人的集體就是公社,少數人的集體就是前世各種各樣的公司企業。用經濟而不是用家族,使一個一個小家庭加入到經濟大循環中來。

一步一步發展,當集體運營的經濟在農業生產中占了比較大的比重,大牲畜飼養的難題也就應刃而解。沒有經濟基礎,單純靠小打小鬧地引進良種,優選優育,容易半途而廢。

前腳為縣里的公吏差役們辦了公社,解決了中上等戶畏之如虎的重役負擔,后邊就要著手解決中下等戶們的難題。他們缺少生產資料,那就想辦法補足給他們,發展生產。依這個時代的實際情況,單從地價上就可以看出來,生產資料中土地現在占的比重不大,主要是畜力和農具。

杜中宵如此重視,帶著陳勤去牛羊市轉了一圈,才把他帶到牧場來,便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現在已經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知縣這個位置,在地方上,要解決什么問題,從哪里著手。

這處牧場對于永城縣來說,便如引進來的優良種馬,先提早為將來的農業發展備好畜力的種子,時機一成熟,便就可以迅速地把果實送到農戶手中。風雨大宋 第69章 什么都要基礎

上一章  |  風雨大宋目錄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