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羅馬帝國 第六十五章、一體化進程
南北雙方談判還沒有結束,可美國內戰實際上已經結束。無論是歐洲列強,還是美國民眾都不想這場戰爭繼續下去了。
這不是個人的意志能夠扭轉的,剩下的無非是談條件扯皮。
為了展示誠意,南北雙方都停止了軍事行動,包括正在進行的軍事動員也終止了。
從戰略上來說,削弱美國的目標基本上實現。現在就差最后的一紙條約,讓美國分裂了。
這并不僅僅是好事,同樣也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奧地利的棉花和棉紡業都要受到沖擊。
利用美國內戰期間,棉花減產國際市場上棉花供應緊張的機會,擁有充足棉花供應的奧地利棉紡業異軍突起,在歐洲地區大肆搶占英國人的市場。
現在東歐、南歐、中歐地區,英國人的棉紡產品逐漸被擠出了市場。
之前,因為棉花供應量不足,棉紡產品一度出現供不應求,被奧地利搶了市場英國人也無能為力。
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內戰的結束,美國的棉花產量很快就會恢復過來。在原材料供應充足的情況下,英國資本家們自然要卷土重來。
市場是每一個工業國的命脈,作為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人積攢了足夠的優勢,工業實力一度超過全球的一半。
隨著法奧兩國工業化的完成,英國工業在全球工業總量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不過依然穩居世界第一。
然而一個令人尷尬的事情,卻是世界工廠大英帝國長期處于入超狀態。
1864年,英國人對外出口總額高達2.15億英鎊,而進口總額則高達2.75億英鎊,貿易逆差高達6000萬英鎊。
同一時期,法國對外出口總額高達29.63億法郎,從外界進口總額為25.23億法郎,貿易順差高達4.4億法郎。(約合1760萬英鎊)
而奧地利對外出口總額為2.85億神盾,對外進口總額為2.26億神盾,貿易順差為5900萬神盾。(約合2950萬英鎊)
不光是法奧兩國處于出超狀態,就連俄國人同樣處于出超地位,1864年俄國人對外出口總額為1.87億盧布,進口總額為1.75億盧布,貿易順差1200萬盧布。
這個年代國際貿易額較小,俄國人的糧食出口就超過了出口總額的一半,憑借這一項優勢就實現了貿易順差。
奧地利能夠有這么大的順差,農產品出口也占據了重要地位,畢竟人總是要吃飯的,英國人就是歐洲最主要的糧食進口國之一。
為了解決貿易逆差問題,歷屆英國政府都是操碎了心。沒有辦法,本土資源不足決定了英國人長期處于入超狀態。
幸好約翰牛殖民地多,可以通過掠奪殖民財富填補上這個缺口,不然普通國家早就撐不住了。
歷史上的鴉片戰爭,就是英國人為了抹平貿易逆差搞出來的。
現在被奧地利資本搶了市場,英國人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掀翻桌子倒還不至于,這點兒沖突還不需讓兩國撕破臉皮。
當然翻臉也沒有用,這是商業上公平競爭。英國人當時棉紡業產品供應量不足,才讓奧地利趁虛而入,約翰牛還沒有讓市場等著的能力。
現在美國內戰結束,南方的棉花產量明年可能就會恢復正常。得益于勞務輸出的功勞,這個產量甚至還有可能進一步增長。
美利堅聯盟國地理條件得天獨厚,他們的棉花畝產量,通常要比其它地區更高一些。
當然畝產量不足,可以通過擴大種植面積來彌補,只不過相應的勞動力投入還是增加了。
歷史上,北方贏得了勝利,作為失敗者的南方種植園主們喪失了廉價勞動力,棉花生產受到了嚴重影響,又遇到了印度、埃及棉花搶市場。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北方資本家們需要廉價工業原材料,利用提高關稅、鐵路運費等手段,讓美國棉花喪失了市場競爭力。
現在印度棉花產量還沒有提升上來,為了爭奪勞動力開挖蘇伊士運河,英國人在埃及推廣棉花種植也遭到了法奧兩國的阻擾。
這個時候美國聯盟國在棉花市場上的唯一競爭對手就是——西非。
國際市場上棉花供應量還沒有過剩,短期內這種競爭不明智,奧地利本身就能消化掉西非棉花的大部分產能。
可是未來印度棉花入場、埃及棉花入場,這種競爭就會變得白熱化。
在棉紡織業要和英國人競爭,棉花市場上又要和美國、埃及、印度競爭,這一系列的經濟問題,弗朗茨不得不提前考慮。
美泉宮
“今天的議題只有兩個,其一、怎么樣才能夠保住我們棉紡織業產品,在歐洲大陸上的市場份額;其二、如何保障棉農們的利益?”
這個年代工商業制品較少,紡織業經濟占據了主導地位。奧地利的核心產業不包括棉紡織業,可是因為美國內戰的緣故,棉紡業異軍突起了,這就不能夠放棄。
目前巴伐利亞、符騰堡、倫巴第、威尼西等地區,棉紡織業產業工人高達一百二十余萬,產業鏈上的從業人員更是超過了二百五十萬。
這么多人就指著紡織業吃飯,直接決定了維也納政府必須要保這個產業,這次英奧貿易爭端不可避免。
保障棉農的利益就更不用說了,目前殖民地的種植園主大部分都是貴族。
這是奧地利的國情決定的,普通民眾受限于經濟實力,就算是開辟種植園面積也不大;資本家們對種地無愛。
因為國內土地贖買的緣故,很多貴族丟掉了土地,獲得了一筆贖買金,這些錢顯然不能放著坐吃山空。
殖民地開辟過后,很多保守的貴族都將投資目標放在了種植園上。或許在后世種地利潤不高,可是在這個年代,投資種植園的回報率并不比別的產業低多少。
棉花種植園也是不例外,大量的貴族云集,作為貴族利益集團代言人,弗朗茨自然要考慮他們的利益了。
這還關系到,大家對開辟殖民地的積極性。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統治階級肯定會拼命維護殖民體系,反之亦然。
經濟大臣安德魯回答道:“陛下,我們經濟部已經做好了應急預案。必要時刻我們可以動用政治手段,守住國內和俄羅斯的市場問題不大。
南意大利地區處于內戰中,本就不大的市場現在進一步縮水,不會是英國人反攻的重點。
剩下的就是中歐地區,包括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瑞士、荷蘭等地區,就是這次貿易戰的主戰場。
法國資本也有可能會加入,最近幾年法國經濟發展的也很不錯,在保障原材料供應的情況下,他們的棉紡產品也具有市場競爭力。
為了提高棉紡織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經濟部認為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給予這些一線生產企業退稅補貼。”
簡單、粗暴,卻非常的有效。大家的生產技術相差無幾,產品質量上也分不出來優劣,生產成本上還是沒有多少優勢,要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那就只能拼政策了。
歷史上英國人的棉紡業就是在各國的補貼下沖垮的。制造業拼的就是成本和質量,一旦喪失了技術上的優勢,競爭就變得殘酷了。
這方面弗朗茨也無能為力,打個時間差搶英國人一部分市場,現在競爭的時候到了,大家只能拼實力。
唯一的好處是英國人的棉紡業規模更大,一旦玩起了財政補貼,奧地利每出一百萬,英國人就要付出三百萬。
這種兩敗俱傷的打法,正常情況下大家都是不會玩兒。畢竟一個國家的產業那么多,不可能把資源集中到一個產業上。
農業大臣克里斯蒂安說道:“棉花和棉紡織業息息相關,只要國內的棉紡織業不倒,西非的棉花種植園經濟就不會崩盤。
為了增強西非棉花的競爭力,我們可以可以在稅收上想辦法,比如說:降低、甚至是取消殖民地同本土之間的貿易稅收。”
縱觀歐洲各國,奧地利絕對是最重視殖民地經濟發展的。不過再怎么重視,也比不上本土。
為了避免殖民地廉價農作物,沖擊到了本土農業市場,從一開始本土和殖民地之間都存在著貿易稅,只不過比外來關稅略低。
在維也納政府中一直都有經濟一體化的呼聲,投資種植園們的貴族為了自身的利益,一直都想把殖民地納入本土中。
目前西非、剛果、尼日尼亞地區的統治模式,已經開始向國內靠攏,部分殖民地城市都在采用和國內一樣的法律。
作為第一代殖民者,大家和本土的感情還是非常強烈的。很多人都在推進一體化進程,弗朗茨本人也是支持者之一。
不過因為牽扯到了方方面面,維也納政府還不敢冒然宣布把殖民地納入本土中,不過開發最好的殖民地已經開始實施行省制了。
相比國內,這些殖民地行省的權利更大,甚至還擁有一定的軍事權。現在降低殖民地同本土的貿易權,無疑是一體化進程又更進了一步。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提出了疑問:“理論上沒有問題,不過降低本土和殖民地貿易稅,還牽扯到了第二德意志和本土的一體化進程。
這個問題先放出風聲,試探一下國內各界的反應。同時組織經濟學家進行綜合論證,必須要搞清楚這對本土帶來的沖擊有多大。”
這是把問題明面化,在此之前推動:殖民地和本土一體化進程的法理依據,就是弗朗茨提出的再造德意志第二家園。
既然從一開始非洲殖民地就是德意志第二家園,那么和第一家園合并,也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這些都是民間的猜測,官方一直沒有進行表態。推動一體化進程的主力也在民間,涉及到殖民地利益的團體和個人在推動這一計劃。
推動的力量不小,反對的集團勢力更加雄厚。以本土的中小貴族和農民為主,他們怕殖民地廉價農產品反銷到本土,損害他們的利益。
不過現在的情況有些出乎意料,奧地利殖民地上的農產品并不廉價,至少和本土的農產品相比不具備競爭力。
一方面是殖民地缺乏勞動力,造成了人工成本高昂;另一方面主要是新開發土地,前期的產量并不高。
最關鍵的是目前奧地利的兩大糧食種植區域,土地都非常的肥沃,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已經完備,不是殖民地能夠比的。
至于未來?弗朗茨可以負責任的說,一旦化肥誕生,種地的利潤還要進一步下降。
無論有沒有殖民地農產品沖擊,本土的農業都會受到影響。很多糧食進口國,利用化肥增加了糧食產量,國際糧食市場會出現短時間的急劇萎縮。
從這方面來說,奧地利就不能夠研發化肥,即便是研發出來了,也不能投入生產。
拖的時間越長,對奧地利就越有利。在工業沒有發展到一定水平前,冒然做出改變,很容易引發災難的。
糧食產量不是越多越好,市場容量就那么大,一旦超過了界線,就要望糧興嘆。
這一點從歷史上化肥發明者是德國人,就可以說明問題。美國、奧匈、俄羅斯這幾個糧食出口國,發明化肥不是自討苦吃么?
當然德國人做夢也想不到,他們發明了化肥,最大的受益者卻是法國人,直接讓法國人擺脫了糧食困境,并且成為了歐洲最主要的糧食出口國之一。
神圣羅馬帝國 第六十五章、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