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359章 舊識相逢

  渭水的繁忙,在過了與武功水的交匯口之后,嘎然而止。

  因為這里,正是褒斜道北端出口。

  無數的物資從這個出口洶涌而出。

  特別是今年以來,通過這個出口吞吐的來自蜀地的人員和物資,比以往暴漲了數倍甚至十余倍。

  就算是褒斜道經過這么些年的不斷修復加固擴建,但面對如此繁重的運輸,仍是不堪重負。

  所以有一部分的物資,不得不走祁山道。

  不過也幸好有大漢儲備局,可以及時協調各地的物資運轉。

  比如說,蜀地糧食要運往關中,情況緊急情況下,可以讓隴右先把糧食運到關中。

  后面蜀地那邊再在一定的時間內給隴右補齊。

  幾年前的上黨一役,朝廷就是緊急征調了隴右的儲備糧,然后再讓蜀地在后期給隴右補齊一批糧草。

  如果情況不緊急,時間也足夠,那就更好協調了——協調各地資源互補。

  這本就是儲備局成立之初的本意——肯定不是為了賺大錢,就是想利用信息差和時間差賺點小錢。

  不信?

  不信你看,這儲備局的席位都賣了不老少了。

  價格?

  什么價格?

  那是尚書令,哦,應該是說前尚書令蔣公賣出去的。

  席位的價格太高關馮大司馬什么事?

  那個時候,大司馬正在前線領軍打仗呢。

  所有從漢中轉運過來的物資,都會在郿城休息整理一番,再重新上路。

  人也一樣。

  即使這些年朝廷把褒斜道修了一遍又一遍,但就算是后世坐長途火車,一路上光坐著打屁聊天睡覺,也得時不時下火車透透氣。

  更別說這個時代的出遠門運東西。

  所以郿城作為在褒斜道出口的第一個落腳點,甚至比長安的東西兩市的人員還密集,物資更是堆積如山。

  沿著渭水,從郿城到五丈原這一線,搭起了不少涼棚乃至客舍,供往來南北的商旅腳夫歇腳。

  比起進入郿城,在渭水邊上的涼棚客舍休息,更有性價比——出門在外討生活,沒有那么多的講究,能省一點是一點。

  真正講究的,早就走子午谷去長安了。

  子午谷可不比褒斜道近多了?

  雖說子午谷不能作為運輸物資的主要通道,但若是作為行人的通道,還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從褒斜道出來的人員,絕大部分都是押送護送輸送物資的各類人員。

  包括關中在蜀地之間往來的大大小小商隊。

  渭水邊上這些各種涼棚的消費水平,自然是比郿城內更適合這些為生活而在外奔波的打工人。

  “大人,我們為什么不走子午道?那里不是更近嗎?”

  武功水東岸,一個半大小子看著眼前生意火爆的食肆,有些疑惑地問向身邊的一個漢子。

  “吃面啊!”

  漢子眼睛盯著涼棚,嘴角露出一絲莫名的笑意,回答道:

  “聽說這家的面食味道上佳,所以我特意帶你們過來嘗嘗。”

  早在前漢的孝武皇帝時代,朝廷就在關中大力推廣種植麥子,至今已有近四百年。

  而丞相北伐前,馮某人就已經在蜀地改進磨面工具和面食的制作方式。

  大漢收復關中后的這些年,一直大力恢復生產。

  當恢復生產的關中遇到了蜀地的面食,自然是一拍即合。

  特別是郿城這個蜀地與關中的最大交匯口。

  武功水邊的食肆,面對的是來往的腳夫苦力,自然沒有那么多講究。

  就連庖廚,都是直接在涼棚里搭了灶臺,當著客人的面就做飯。

  不過灶臺雖有些簡陋,但飯食的味道,卻著實不錯。

  揉好的面團被廚子放在案板上按壓幾下,然后再擰下一小團,在空中扯幾下,面團就變成了粗長的條子。

  再晃扯幾下,條子由粗變細。

  別看廚子長得粗壯,甚至只有一個眼是好的,瞎眼也不包上,顯得一臉兇相,但雙手卻是靈活得很。

  把變細的條子來回穿幾下,面條就有了雛形。

  不一會兒,客人要求的面條就做好了,接著扔到旁邊不斷翻滾的開水里。

  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撈起放到大陶碗里,再挖了一勺不知名的熟肉料。

  抖一下,再抖一下…

  站在旁邊看著的客人,忍不住地叫起來:

  “抖啥抖啥?才多大點勺?拿不住嗎?拿不住就讓我自己來!”

  肉其實不是什么好肉,基本都是下水。

  不過經過店家的秘法炮制,味道著實不錯。

  關鍵是里頭放了不少鹽巴。

  干體力活的人,口味都重,特別是喜歡重鹽重油。

  再加上還有肉——下水也是肉哇!

  故而這店的生意火爆得不行。

  生意講究的是和氣生財,但這廚子的脾氣和店里生意一樣火爆,對客人一點也不客氣,獨眼一翻:

  “嚷啥嚷?老子拿刀在陣前砍賊人的時候,手可是穩得很咧!你要不要試試?”

  客人指了指面條尖上的一點肉料,氣得直哆嗦。

  自己好歹也算是這店的老顧客,這廚子卻是小氣得不行,一點面子都不給。

  不過也正因為是老顧客,所以他對這個店也算是有些了解。

  不但是廚子,店里從上到下,聽說都是從軍伍上退下來的人。

  最早過來開店的時候,天子還沒遷都呢,大漢剛收復關中,除了長安,關中地方上還有些亂。

  本地的青皮無賴想要過來耍威風占便宜,沒想到被店里的人拿刀追了幾里路。

  硬是不依不饒地把幾個扭送到官府里領賞去了。

  不過有一說一,這店里的人手腳有勁,做的吃食也勁道得很。

  換成別家,敢這么對待客人,生意早黃了。

  偏偏這家,你不來,有的是人愿意來——沒看到外頭排了老長的隊伍?

  用料實在,那么大的一碗,里頭的食物都堆得冒尖了。

  偏偏味道又是獨一份。

  委實是讓客人又愛又恨。

  但見廚子一邊懟著客人,手頭一點也不慢,再給碗里疊上幾片切得薄薄的蔓青片。

  只聽得客人又嚷道:

  “肉不多放,這蔓青還不讓人多吃幾口?”

  這一回,廚子倒是沒有吭氣,又拿了幾片丟進去,再灑上蔥花香菜。

  “香菜也要多放點。”

  廚子氣得撈起一大把香菜,全部壓到碗里。

  最后用大勺撈起提前做好的熱氣騰騰的湯料,把大碗澆得滿滿當當的。

  客人終于滿意了,不用廚子吩咐,就迫不及待地主動伸手捧起大碗,低頭猛啜了一口熱湯。

  臉上露出滿足之意,這才轉身向著自己的位置走去。

  “下一位,五十六號!”

  早就等不及排在后面的客人連忙把手里的木牌子遞過去。

  “客人,不好意思,里頭滿了,若是真要賞臉,麻煩到后頭排隊。”

  看著漢子領著一行人走過來,站在涼棚邊上負責發放木牌子的迎客,連忙笑著提醒了一聲。

  這一行人里,有男有女,穿著雖說不上是上等,但也算是講究,一看就是殷實人家。

  怎么看也不像來這等地方吃飯的人家。

  特別是漢子身邊的少婦,模樣不錯,就算是不說話,光站在那里,也透露出一股溫婉。

  這份氣質,一般人家可培養不出來。

  而站在少婦身后的那位郎君,那就更不用說了。

  臉上雖有不耐的神色,但身上的青衣早已說明了一切。

  大漢境內,青衣就是讀書人的標志。

  再配合上胸口位置繡著噴薄而出的金色旭日,那可是代表著此人得到了大漢最高學府的認可。

  只聽得青衣郎君語氣不耐煩地說了一句:“阿姊,這等地方,有甚好吃的?不如去郿城。”

  溫婉少婦知道自己這位阿弟一直看不慣阿郎,回頭溫聲勸道:

  “你姊夫特意繞路來這里,自然是有他的道理,你且耐心些。”

  青衣郎君悶哼一下,只能閉嘴。

  帶頭的漢子似乎沒有聽到姊弟的對話,自己一行人被攔住,他不但沒有生氣,臉上的笑意反而更濃了。

  他頗為玩味地看著攔住自己的迎客:

  “莫三命?”

  迎客一愣。

  這么些年來,別人都是叫他莫老三。

  能叫出莫三命這個名號的,只有當年軍中的同袍。

  “怎么?認不出我了?”

  莫老三瞪大了眼,愣愣地盯著眼前的漢子,直至對方的面容漸漸地依稀與心底最深處的記憶重疊,他才不可置信地叫了一聲:

  “老馮?”

  漢子笑而不語。

  “真的是你?老馮?”

  莫老三猛地把住漢子雙臂,激動地叫道。

  漢子終于哈哈大笑起來,與莫老三相擁:

  “老兄弟,想不到吧?”

  “當然想不到!”

  兩人分開后,莫老三仍是激動不已,同時有些不敢相信:

  “不是,你不是被提拔了嗎?聽說,還是領著人馬鎮守地方去了。”

  說著,看了看漢子身后,欲言又止,“怎么…”

  漢子嘿嘿一笑,卻是不露一點口風。

  他只是用力地拍了拍對方的臂膀:

  “這個以后有機會再說。”

  然后目光落到店內,似乎在尋找著什么。

  莫老三會意,連忙轉頭向里頭喊道:

  “老趙老何老魏,快看誰來了?”

  聽到叫喚,不管是掌勺的廚子還是收錢的掌柜,皆是抬頭看來。

  “是老馮啊!”

  原本正在給客人做面的廚子,百年難見地大方了一次,勺里的肉料沒有抖一下,就全部倒入大碗里。

  三下兩下把面弄好,推到客人面前:“給!”

  把大勺一丟,就跑了出去。

  前面的客人捧起大碗,有些不敢相信地看著自己碗里的肉。

  前面的客人占了便宜,后面的客人看著空蕩蕩的灶臺,簡直不敢相信明明廚子就這么跑了,急得直叫喚:

  “喂,輪到我了!”

  “沒空!”

  客人氣得咬牙切齒。

  這個店,從上到下,真入他阿母的難伺候!

  “就是順路過來看看大伙,”老馮看著眼前幾位老伙計,心里也是激動:

  “先忙,先忙,莫要耽擱了生意,我也不急走,后面有時間跟大伙敘舊。”

  說著轉過身,“就是把你們的嫂子和侄子侄女帶過來臉熟一番。”

  幾人的目光齊刷刷地落到老馮身邊的少婦身上。

  他們早就好奇這個女子是誰了。

  得到老馮的確認,這幾人連忙把面容一正,廚子甚至還把雙手在圍裙上抹了兩下。

  然后對著婦人見禮。

  婦人既沒有怯場,更沒有表現對這些粗鄙漢子的疏遠,而是面容含笑地還了禮:

  “早就聽阿郎說過有幾位生死相交的兄弟,今日一見,諸位阿兄,果然姿表不凡。”

  聲音好聽,話說得更是漂亮。

  讓幾個粗漢子笑的連后牙槽都露出來了。

  老馮好福氣啊!

  這女子一看就是大戶人家出來的。

  從蜀中那邊過來,又是姓李…

  嘖嘖!

  老馮臉上的得意笑容同樣是怎么也掩不住,又給他們介紹了自己的二子一女。

  聽到老馮家的大兒子這一次,是地方學堂選拔保送去長安求學,幾人更是恨不得把眼珠子得瞪出來。

  娶個大家閨秀固然讓人羨慕,但也不是什么新鮮事。

  何況別看幾人是出來開野店,但實則家里的妻妾,也不算太差。

  但子女能去長安求學,那可真就是讓他們實打實地艷羨了。

  這老馮的祖墳,莫不是正在冒著青煙?

  介紹完了自己的家人,最后才輪到自己的昆弟,也就是婦人的阿弟。

  在自家阿姊的注視下,青衣郎君再怎么不情愿,也不得不對幾人行了禮。

  他可以看不慣自己的姊夫,但對自己的阿姊卻是絕對的聽從。

  “明,見過幾位阿…阿兄。”

  幾位老伙計見過多少世面,自然是看出了李明的擰巴。

  不過臉上都沒有表露出來。

  心里更是確定了剛才的猜測。

  都是最早跟隨馮君侯南征北戰的老人,誰還沒個良家女持家?

  這些良家女咋來的?

  別人不知道,難道自己這些南鄉子弟還不知道?

  大伙都愿意為君侯赴死,那自然是有原因的。

  不過老馮的昆弟居然能穿青衣,還繡著金日,倒是讓人又對他的態度多了幾分寬容。

  一伙人光顧著敘舊,店內的客人終于不樂意了,開始鼓噪起來:

  “店家,這生意還做不做了?”

  “急什么?你家阿翁今日心情好,你們等一會能死嗎?店里的人,還有已經排了隊,今日吃食全免費!”

  語氣極度惡劣,但內容極度讓人舒適,一下子就讓人高興起來。

  店家都這么說了,那客人自然是不好再多說什么,客隨主便,客隨主便嘛。

  其實,這等好吃食,多等一會,也是值得的,對吧?

  反倒是李明,聽到這個話,臉上終于微微露出驚容。

  這店雖說是上不得什么臺面,但這般多的客人,若是全免了,那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這店家表面看起來貌不驚人,甚至還有些粗魯,沒想到竟是有這等豪氣。

  “來來來,老馮,咱們到后堂說話,老魏,拿出你的真本事來,給嫂子和侄兒們做點吃的。”

  說著,又對婦人說道,“嫂子,你別看我們這里上不得臺面,但這掌勺的手藝,那可是有由來的。”

  “待會你吃過了就知道了,說句自夸的話,味道怕是要比城里的那些食肆還要好一些。”

  然后又對著獨眼廚子背影叫道:

  “把后堂的腱子肉拿出來,別用那些下水肉。”

  “知道。”

  一行人到了后堂,婦人面有擔憂之色:

  “會不會影響了幾位兄弟的生意?”

  外頭這么多的人,說免就免了,不知要虧多少錢。

  嫂子這個話,那就真是把他們當成了自家人了,掌柜頓時哈哈大笑起來:

  “不礙事,這店最初本就沒想著要賺錢,就是為了給會里過往的兄弟,有個歇腳用食的地方。”

  “這店里的各類用度,皆是從會里采買,比外頭的便宜得多,虧不了幾個錢。”

  雖說這些年來,隨著圈養家禽家畜技術的傳開,肉類供應產量大幅增長。

  但像開在這種路邊的野店,想要有穩定的面粉和肉類供應渠道,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算店里所用的,只不過是各類家畜家禽下水,但那也得有關系才行。

  寥寥兩句,婦人就聽得出來,自家阿郎的這幾個兄弟,怕也不是什么簡單人物。

  不過想起興漢會那等龐然大物無處不在的觸須,她突然發現,阿郎此次特意繞路過來,目的可能同樣也不簡單。

哎呦文學網    蜀漢之莊稼漢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