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七十一章 露一手

  別看大家伙兒年年都過春節,可其實很少人知道。

  至今為止,“最早的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發生在1966年的1月21日。

  而“最遲的春節”是兩個并列冠軍。

  分別是1920年的2月20日,和1985年的2月20日。

  最早和最遲期間整整相差了一個月。

  但如果根據歷法計算,這仍不算是極致。

  因為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人們才將會迎來真正的“史上最晚春節”。

  這么一看,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其實已經存在的最早春節和最晚春節幾乎都發生在二十世紀之內。

  這也就是說,洪衍武的一生,既趕上了1966年最早的春節,也巧合的遇到了第二次發生的最遲春節。

  這實在是一件有幸的事兒。

  或許,這種兩極差距,便可以看做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這既預示著本世紀的共和國,必定要走出復興之路,我們的國運將會完成衰極而盛的轉變。

  也同樣符合洪衍武本人身上正在發生的人格轉變。

  1985年是乙丑年,這一年人們所感受到的過年氛圍,最大的特點就是鬧騰。

  比如市場豐富了,大店小店都搞促銷,年貨種類多不勝數。

  那市民們買東西可就有的選嘍。

  所以哪兒哪兒都是人,遠比過去配給制時期熱鬧多了。

  另外社會上的迎春活動也變多了。

  比如地壇恢復了春節廟會的傳統,從2月10日起,要一直熱鬧到2月24日。

  還有2月11日到2月15日舉辦的首屆全國芭蕾舞大賽,都給年前增添了不少聲色。

  甚至春晚的表現形式也做了一次極為大膽的嘗試。

  導演黃一鶴因為閱兵帶來的興奮感,和看了鄧麗君的《1984十億個掌聲演唱會》的演唱會錄像,決定把春晚舞臺搬到了工人體育館。

  但無論怎樣,年前要論最熱鬧的地兒,還得說是集郵總公司和各個郵政營業部。

  因為隨著1980年首套生肖票猴票的價格一路高漲,且帶動后面四年的生肖票同樣持續上揚。

  本年度牛的生肖票徹底成了廣大集郵愛好者們瘋狂搶購的票種。

  連報紙都專門做了報道,宣布了一條驚人的消息。

  說自郵票發行以來,直至除夕前兩天,這么短的時間之內,全國的所有生肖票就已告全部售罄。

  只可惜所有人不知道的是,如此火熱場面的背后,卻只會迎來“牛票不牛”的無奈。

  因為這張牛票,也是生肖票發行量開始迅猛擴張的一年。

  據數據顯示,1983年的豬發行量僅年的鼠僅2100萬,幾乎都與當年發現的普通票種數目差距不到。

  而這一年牛票發行量居然高達12000萬,普通的票種發行量僅1000多萬。

  由此可知,郵政看到近年來生肖票受追捧的現象,便打著滿足社會需求量的旗號,開始盲目的給生肖票擴大發行量了。

  而這,才是使得第19801984所發行的5種生肖票價格,明顯高于后面的7種生肖票價格的真正原因。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牛票的發行量,其實比原有歷史9000多萬還超出了兩千萬。

  之所以會如此,原因自然要歸結于猴票價格遠遠高于原有歷史的走勢。

  實際上,在洪衍武囤貨居奇的作用力下。

  此時猴票價格已經超過了原有歷史軌跡的十倍了。

  單票的價格官方指導價在百元一張,私人交易則已經逼近一百五十元了。

  完全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度。

  偏偏對這件事,理論上已經掌握了近億變現能力的洪衍武本人,卻壓根懶得計算。

  他的心思全放在和泉子一起,精心準備家里的大飯上了。

  畢竟是晉級成了職業廚師了嘛,怎么也得露一手才算沒白學不是?

  所以這一年,不光洪家,連水家的大飯,這哥兒倆全包了。

  這倒是讓兩家的婦女同志們統統解放了,可以徹徹底底的免了灶臺上的勞作。

  雖然徹底想歇不可能,雜事也同樣夠她們忙道的。

  可比起其他的家庭來說,這已經夠她們趾高氣昂,傲視其他家庭的婆媳母女了。

  像西院兒水嬸這一天就沒斷了跟鄰居們的顯擺,逮誰也得跟誰說一聲,晚上吃現成的,大飯有女婿操持。

  弄得水清特不好意思,死乞白賴守著家門口,干脆不讓她出屋門了。

  至于結果,當然不會砸鍋。

  洪衍武和陳力泉作為“張大勺”的親傳弟子,已經專心苦練了兩年了。

  何況他們又有玉爺給的底子,但凡動手用力的事兒上,那都是有屬性加成的。

  碰海如此,學廚一樣如此,這練一年幾乎可頂普通人十年。

  所以這頓飯的水平那是相當可以。

  像“紫氣東來”(蔥燒海參)、“大蝦”、“虎皮肘子”、“干燒黃魚”、“燴兩雞絲”、“四喜丸子”,這幾道主菜做的有模有樣。

  水準至少能及得上其他酒樓飯莊的“二灶”。

  “烤羊肉串”、“老面饅頭”,還有他們跟“張大勺”特意學來的奶油點心“光頭”、“水烏他”,屬于稀缺性獨家品種,也是別具風味。

  此外,更有洪家自家花園生長的蜜漬,和允泰托人送來的自釀御酒“滿殿香”增色。

  但說來也邪了,這一切都遠遠不如兩道看似普通的菜肴受歡迎。

  一是“鍋塌豆腐”,一是“海米燒大蔥”。

  為什么?

  咱在這兒不妨點透了,就是因為超凡脫俗的手藝。

  首先是這兩道菜做得精。

  就拿這鍋塌豆腐來說吧。

  這道菜,外面館子要做,幾乎都是山東本土辦法。

  先用南豆腐切半斤,然后用三厘米薄片放入碗內。

  雞蛋三枚,打碎倒入豆腐碗之中,加入少許煸熱的蔥花拌勻。

  炒鍋再放素油,燒熱后,將豆腐、雞蛋倒入,攤成圓餅。

  待得兩面煎成金黃,這才放入黃酒、醬油、精鹽和白糖調味兒,然后勾芡。

  出鍋之后呢,這菜應該是顏色金黃,帶著撲鼻的蔥香,汁寬味厚,是又下飯又好吃啊。

  至于水平高低,毫無疑問,就在入味與否和煎豆腐的火候上了。

  同時這道菜往往有個難解的題目。

  就是特別容易散汁,一散汁就不好吃了。

  所以必須趁熱,剛出鍋馬上就得上桌才行。

  要一耽擱,弄不好顧客就有意見了。

  至于“張大勺”教給洪衍武和陳力泉的,卻是經過宮廷改良的做法。

  改良的地方主要在于要將切好的豆腐一塊塊沾好蛋糊去煎。

  這樣不但能有更好的模樣,也保證了菜肴的入味。

  但最關鍵的一個秘方還在于勾芡時不用淀粉,而用骨湯。

  因為骨湯里有膠原蛋白,這種辦法調好的湯汁又香又濃,涼了也不瀉。

  另外,“張大勺”還有屬于自己的私房菜升級版,甚至就把大眾菜改為珍饈了。

  敢情老爺子的獨門做法,還得把豆腐兩面抹上鮮蝦餡,再粘好蛋糊去煎。

  并且去腥用的黃酒,也要用蝦子去泡。

  這么一來,這道菜除了咸香以外,還加了一道“鮮”口兒,能不好吃嗎?

  所以像洪衍武和陳力泉按照升級版這么一做。

  別說像洪祿承、王蘊琳這樣見過大世面的主兒連夸精彩。

  就是水庚生、水嬸兒吃過這道菜后,也如劉姥姥吃“茄鲞”一樣。

  鬧出了非要跟洪衍武學上一學,以后就只愿吃豆腐的笑話。

  可見其滋味有多么勾人了。

  接下來,還得說一說這“海米燒大蔥”。

  這道菜據傳是傳奇御廚“張東官”所創,譚家菜的常客金潛庵以這道菜為最愛。

  但別看來歷非凡,層次挺高,但其實用料還特別簡單。

  就是大蔥切成兩三寸的段兒,先用素油將蔥段兒炸透,炸好后碼在盤中。

  最后再將泡有海米、醬油、糖的調料倒入鍋中,收湯后澆到碼有蔥段兒的盤內即可。

  有意思的是,哪怕“張大勺”傳藝之前,洪家的孩子也一直有這個口福。

  這是因為王蘊琳身為大家閨秀,年輕時也獨愛這道菜。

  不過由于洪家、完顏家早已破落,王蘊琳可是屬于吃過豬肉,沒見過豬跑的主兒。

  那憑著記憶里的味覺,和詢問過家里私廚的只言片語來做,未免就有點荒腔走板了。

  實際上這道菜訣竅有二。

  一是金鉤大蝦米必先用黃酒浸泡來化開。

  二是蔥一定要特定的時節,特定的品種。

  京蔥在不同的時節,生長狀態也不同。

  大致可分為小蔥、溝蔥、青蔥、大蔥和羊角蔥。

  而這道菜選用的,就是京蔥之中的大蔥。

  但是并非所有的大蔥都能入菜,必得是在霜降之后、上凍之前,從地里起出來的大蔥。

  因為只有在地里經了霜,蔥質才會變得脆嫩可口,也只有這樣的大蔥,才能稱得上是上品大蔥。

  即使是最優質的大蔥,優質期也只能延續到來年的正月十五,此后大蔥的品質,就日趨下降了。

  所以說到底,此菜重時節,只能冬天做,立春后,蔥就無法再用。

  也正因為接近了立春,那么像洪衍武和陳力泉剝蔥的辦法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一捆大蔥也就出兩盤子,剝下來的蔥葉子就有一筐。

  但必須得說,這么做絕不是無用之功,

  這道菜做出來居然一點兒沒有了蔥味。

  兩大家子人,無論男女老少誰都贊不絕口,最后連湯湯水水都吃凈了。

  王蘊琳更是由衷感嘆,“這味兒才對了…”

  可見燒蔥不易,實屬絕活兒!

  其次說來,這兩道菜除了精心制作,還有熟能生巧這一說呢。

  這也是洪衍武和陳力泉給公家干飯館的本意,就是需要實戰,磨煉火候。

  要知道,自打“北極熊餐廳”開業以來,老百姓下館子點的最多的兩道小炒就是這兩樣菜。

  理由也很明顯,因為原料便宜啊,價錢就便宜。

  豆腐和蔥才多少錢?

  洪衍武和陳力泉自打開業以來,四個月之內,每個人早就做過數千盤了。

  現在一天得照著幾百份往外出,早就成了招牌菜,他們的手藝當也以這兩道菜為最。

  而且話說回來,所謂便宜也看跟誰比。

  這兩道菜都賣一塊一呢。

  要跟他們自己比,這個價兒可幾乎跟“大食堂”提供的葷菜一個水平了。

  要跟外頭比呢,也已經能跟別的餐廳的炒雞丁,木樨肉差不多看齊了。

  所以當初餐廳開張時候,好多老百姓看過“北極熊”的小炒菜單,被驚得直咋舌。

  也有好多人問過,你們這小炒怎么賣這么貴啊?這還是豆腐嗎?這還是蔥嗎?

  而餐廳的回復就一句。

  “好吃啊,反正和別的地兒不一樣,跟那些特價菜更不是一回事,您一嘗就知道了。這樣,要嘗一口您覺得不好,我們包退。”

  結果怎么樣,確乎如此。

  哪怕豆腐和大蔥賣出了肉價,可一樣深受歡迎啊。

  就連“北極熊”的工人守著大食堂,天天中午都有人串過來點這兩道菜打牙祭。

  可見真正的廚藝具有化腐朽為神奇之效。

  從這點上來說,“北極熊餐廳”也的確讓人恨得慌。

  一個豆腐和大蔥都能讓人吃上癮啊。

  關鍵是,你不吃吧,還想得慌。

  你一猶豫吧,弄不好還賣完了。

  哎,說真的,作為“北極熊”工人和附近居民,其實也挺毀自信的。

  因為要想難過,都不用想起傷心事來。

  他們只要想起自己面對豆腐和大蔥都無力抗拒,就足夠傷感的了。

  沒出息!吃貨一個!

  恐怕是他們經常自責的詞匯。

哎呦文學網    重返1977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