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重器 第八百七十五章 他值得
航天工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如果需要列舉人類從航天開發中獲得的科學技術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恐怕需要專門推出一本專業學術刊物才行。
然而另一方面,從1957年人類進入太空以來的38年里,航天工程從來都是大國、甚至是只有地球上的“帝國”才有資格參與的玩具。
在人類的航天工程當中,最“偉大”的桂冠當然是屬于離開人類最遠的人造物旅行者一號。緊隨其后的便是激動人心的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則是人類發射的最成功的探測器之一。至于說火星上的探測器,多的都足夠專門開個星際火車站了。
不過在冷戰結束之后,人類終究還是要重新將目光放到了自己的身邊。地球低軌道資源的開發,將會成為人類未來三十年的重點。
而在人類建造的地球人造衛星之中,GPS系統則是當之無愧的改變了人類社會運行模式。但要說代表著人類未來的工程,卻是非太空空間站莫屬了。
從禮炮1號到天空實驗室,從和平號空間站到國際空間站,空間站無疑才是人類在太空中最寶貴的財富。空間站技術的未來,無疑將會是人類太空殖民地科技樹的起點,是人類在基礎科技沒有突破之前,最有可能走入太空的科技路線。
與其殖民其他太陽系星球,人造衛星殖民恐怕要更有可行性。
當然這都是后話,而且是很遙遠的后話。然而對于九十年代的中國來說,空間站似乎就已經是足夠遙遠了。
胡文海提出建造空間站,說實話并不令人驚訝。從蘇聯解體后的一系列操作,航天局實際上是有這個心理準備的。尤其是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繼續運轉、明斯克航天局的成立,蘇共后續對空間技術人才的爭取,這些要說背后沒有胡文海的影子,那就太侮辱大家智商了。
然而在蘇聯解體過程中,中國本來就有很多類似的計劃,用于繼承這個老大帝國的遺產。但遺產繼承過來之后,也未必就需要立刻就利用起來吧?
“胡總,不知道這個2009年之前發射核心艙,是有什么說法嗎?”
錢局有些不理解,也有些為難。國家的載人航天計劃里,中國的空間站至少要在2020年才有足夠的技術積累,用于完成空間站的核心艙發射。
這個時間表不是不可能提前,或者說確實有很大可能提前,因為這本身就是料敵從寬的計劃。但要說把2020年的計劃提前足足十多年,在2009年就發射空間站核心艙,項目壓力是不是有點太大了?
那么胡文海提出這個時間點,總歸要有一個原因吧?
“說法,這個當然是有的。”胡文海點了點頭,說道:“我認為2009年將會是一個節點,按照現在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再考慮到國際上的諸多因素,我判斷2009年美國大選將會是中國戰略機遇期的關鍵轉折點。在這之前,中國空間站可以成為我們團結國際力量的工具,在這之后,空間站不僅可以提升我們內部向心力,更可以成為一個國際博弈的舞臺。”
“另一方面,空間站孕育的相關技術,在2009年之后的國際市場上對中國來說更加重要。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新科集團準備在2009年之前,不僅完全掌握蘇聯的液氧煤油補燃發動機技術,而且還要在此基礎上,推出我們自己的液氧煤油高壓補燃循環發動機。”
“新科集團投入巨額資本掌握這項技術,總歸要有足夠多的業務來回本吧?”
胡文海的理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如今在國際局勢上的判斷能力,誰敢說自己比他更權威?而實際上按照如今中國的發展速度,美國在伊拉克、未來在阿富汗,以及在互聯網等領域的持續失血,美國的好日子恐怕比原歷史上要少上一大截。
時代還會不會有,真的是說不準。說不定等到2009年,美國就不得不“再次偉大”了。
中國空間站如果在這個時間點上升空,確實會產生很多重要的影響。
而新科如果決定要投入資源去繼承發展蘇聯的液氧煤油發動機,恐怕也是非十年之功不可。這樣巨大的投入之下,如果不能立刻實現經濟收入,那財務壓力想來肯定會很大。
不過……這些東西都重要嗎?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其實也沒有到非此不可的地步。
2009年這個時間點,其實在胡文海心里只有一個原因。
因為2009年10月的那一天,終究不想讓那個老人,再帶著最后一點遺憾離開這個世界啊……
在這之前,總歸要讓老人知道,我們已經在向著星辰大海前進了!
我們會繼承著您的意志,帶著明,在廣闊的宇宙之中開枝散葉、落地生根。
我們,應該用這樣一份答卷,向這位中國航天工程的先驅致敬!
向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他,值得這樣的敬意。
雖然這個理由無法說出口,但有胡文海的信用背書,錢局到底還是艱難的點下了頭。
“我會把胡總的意思帶回去的,2009年之前發射核心艙時間上是早了點……不過,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關鍵還在于對蘇聯技術的繼承,第一代的載人艙、第二代的空間實驗室,還有第三代的多模塊空間站,這些都已經是有充足資料儲備的成果。如果能拿到這部分資料,我們的起點就足夠高,可以節省下大量的時間和資源,2009年這個節點還是有希望實現的。”
“另外航天和航空很多技術都可以通用,如果考慮到一些項目有兩航共同推進,相信會很有幫助。至于說飛機發射衛星的技術和業務,這個我們恐怕還需要研究一下。雖然空間站艙室不能用,但第二代、第三代的低軌道北斗衛星組網,未必不能使用這種方式。這個可以作為遠景目標,讓我們努力向著這個方向前進吧?”
說實話飛機放衛星這個技術路線,胡文海其實也有些心里沒底。飛機放衛星的技術看起來很美,高空發射衛星能夠避免低空大氣層的復雜環境,還能減少起飛階段的能量損失,而且飛機平臺可以重復利用,這一塊就降低了極大的衛星發射成本。
未來衛星的體積會因為集成電路技術而極大的縮小,甚至可以有一箭百星這種東西。小型衛星不需要那么高的載荷,完全可以采用高空發射,進一步降低成本。
然而尷尬的地方在于,這么好的技術路線后來卻沒有了更多的案例。究竟是人類的技術沒有發展到這個層次,還是這是一條技術路線的死胡同,也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錢局和胡文海的目光至此都落在了常暢這里,不論西飛還是商飛,顯然大飛機的研發和生產都離不開他的點頭。
“發射衛星,麥道技術路線是不行的。我們要有超過安225級別的超大型運輸機,才能擔負起這樣的任務。而且除了安東諾夫,馬達西奇也是計劃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將馬達西奇的人才引入中國,那我們這個項目才算是能腳踏實地的去發展了。”
說到底,什么飛機放衛星那都是遠景、是畫餅。常暢這個商飛總經理看重的還是務實,話里的意思無非就是“我不管以后什么情況,先把能摟過來的資源拿到手再說”。安東諾夫、馬達西奇,這就是商飛開出的籌碼了。有了這二位,商飛什么大飛機造不了?到時候你要B52咱就造個轟52,喜歡安225那就干脆造個運225唄!
航天要有夢想,航空還是要務實的!常暢這個態度,沒有什么問題。
安225還是很有用的!即使不拿來發射衛星,安東諾夫單是出租飛機就賺了大錢,而且安225最重要的客戶還就是中國。各種大型工業設備的空運、火箭部件甚至是火車車廂、車頭,中國未來工業發展,真的離不開這種超大型運輸機。
拿到安225的技術,至少不會是一筆虧本生意。
至于說馬達西奇,那就更不用說了。只“D18”這三個字母數字,就能說明了一切。有了它,中國的大飛機早晚都能自己飛上天,早晚的事兒!你就是在D18上綁塊磚頭,都能上天!
胡文海倒也不以為意,想了想便點頭道:“安東諾夫、馬達西奇,這是烏克蘭的掌上明珠啊!我看我們可以兩步走,把這兩個企業搬回來恐怕是不可能,但我們派人過去學習、同時從烏克蘭引進人才,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說到底,還是要培養我們自己的隊伍。”
說實話,別的地方不好說,常暢提的這個條件真的讓胡文海松了一口氣。烏克蘭咱熟悉啊,等大舅哥上了位,引進點烏克蘭航空業人才,那不就是錢的問題了嗎?
到時候什么空域集團、天驕基地,怕是網上的段子要成真了啊……8)
帝國重器 第八百七十五章 他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