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禮監 第七百六十八章 拉一個 打一個
“福建幫”即閩南泉州人。
泉州人,是明末及日本,甚至東南亞航海歷史的一個傳奇。
這個傳奇包括后來的鄭氏家族。
顏思齊作為福建幫的核心,野心不小,眼光也是十分不錯的,他欲以臺灣為根基,侵略四方,統治日本,成扶余霸主之業。
為此,他的大半生都在日本從事倒幕運動,不知不覺竟然成了日本的倒幕英雄,后來事敗,為幕府追殺,倉促率眾出逃,前往臺灣拓墾。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顏思齊的拓墾,才有了后來鄭氏對臺灣的開發和經營。
如果沒有顏思齊打下的基礎,臺灣于鄭氏及明朝余部而言,仍是一片無法立足之地,那么就不會有后來的復臺之役。
不過,從現在的歷史眼光來看,如果國姓爺不是退到臺灣,而是堅持留在大陸,抗清局面未必就會如原本那般了。
最起碼,國姓爺不會死在臺灣。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不說民族感情,單說英雄,顏思齊此人比鄭氏父子更要厲害,也比現在的大海霸主李旦要牛逼。
此人的死亡,也充滿戲劇色彩。
不是病死,不是老死,不是戰死,不是意外死,而是吃飽了撐死的!
顏思齊故后,眾推鄭芝龍為盟主,繼續拓墾大業,從而才有了鄭家的霸業。
“這個顏思齊細說起來,是沒法和甲必丹相提并論的,因為他的船比甲必丹少,不過他在日本也有很多支持者,聽說一直參與日本國內反對德川幕府的活動,因而李旦一直想除掉他,為此頒下了賞格,說只要有人能夠捕殺顏思齊,死活無論,賞銀萬兩。”陶杰說起了這么一件事。
魏公公心中有數,顏思齊現在聞名,乃是因為悍勇,就好像幫會中的雙紅花雙棍,完全是以能打出名。
但不管是名氣還是實力,終是不及東亞真正的扛把子甲必丹同志的。
充其量算是浩南哥,還不夠當蔣先生,否則也不用去臺灣開拓了。
魏公公懷疑,如果不是甲必丹李旦同志頒下的那個賞銀萬兩“大海追殺令”,可能陶、張二人都不可能將這個福建幫的紅花雙棍列為海上三大漢人勢力之一。
甚至,這位思齊哥真正的實力,都不如他大明提督海事內臣魏公公。
不過,對于顏思齊一個福建人混成日本國內反抗幕府的英雄,魏公公覺得蠻有意思的。
一個漢人,成為日本的倒幕英雄,這戲劇性就好像安倍跑到中國的網絡文學網站寫穿越小說,高呼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漢家兒郎永不為奴一樣。
完全是拿錯劇本。
有趣,十分的有趣。
結合從前的汪直,現在的李旦,以及日本國內一直以來對于中華文化的仰慕,甚至可以說是“跪舔”,魏公公認為中日現在還真有成為一家的可能性。
這是有事實根據的,不說儒家文化圈的影響,僅從基因來說。明朝末年,日本沿海的中日混血兒可是以數十萬計的。
這些混血兒都是一個建制——中國父親加日本母親。
那些中國父親在本國官府眼里,都是海盜強寇,可在日本人眼中,卻是豪杰,是英雄,更是大款!
“傍大款”這個名詞可以很好的用在,現在的日本女人以及她們的家族身上。
大量的日本家庭為了利益,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明國來的“大款”,從而出現了數以十萬計的中日混血兒。
國姓爺就是這個龐大群體的一份子。
他的母親,就是日本人。
在其母被清兵玷污后,國姓爺以“剖母腸”的殘忍舉動向世人宣告——他與滿清韃子不共戴天!
這個舉動,很有可能和國姓爺血液中流淌的日本民族性有關。
除了利益因素外,日本國內,對于中國漢人的“基因”也始終是狂熱追求的。
自唐代以來,向中國人“借種”可是日本國內包括上層在內的一致認可的風雅事。
這不是野史,最早形成文字記載的是在宋朝。
當時的記載表明,倭國曾大量派船攜帶其國女子到中國來,看見漂亮的男子便獻身,然后生下后代。
當時日本國內稱為“度種”。
如此狂熱追求以漢人基因改善本國人種,除了中華文化的先進性外,就是日本民族本身的劣根性。
這個劣根性不是民族意識,而是人種問題。
魏公公記得有史料表明,直到德川幕府時期,日本男子的平均身高只有1.55米。這一點,他現在可以肯定沒有記錯。
因為公公手下那幾百倭兵,除了一小部分超過一米六,其余都在一米六以下。如小田只有一米六,真田好些,將近一米七。但如真田這般身高的才十多人。
倭兵是日本征朝正規軍、中央軍,可以說本身就是日本國內的精壯群體,他們尚且如此,更不提那些鄉野農夫了。
導致日本人身高過矮的原因就是佛教。
佛教傳入日本后,日本的統治者利用佛教鞏固自己的統治,使佛教成為日本的國教。結果,在佛教不殺生的影響下,在此后長達一千多年時間,日本人大部分是不吃肉的。所食多是魚肉,這種情況下,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自然缺少營養,普遍的個子就較矮了。
再加上對中國的仰慕,日本的女人出現“舔漢奴”這一現象,就再正常不過了。
魏公公前世時,直到明治維新時,日本開始和西方國家有交流時,才發現原來國人這么矮,之后政府才開始勸百姓吃肉。
二戰之后,經濟開始復蘇,生活水平高了,日本年輕一代的孩子身高猛躥,東洋矮個子這才成為歷史。
利益、文化、及相對開放種種因素下,大量中國海盜在日本娶妻生子,一代又一代,子生孫,孫生子,數以十萬計的中國人融入日本國內,出現顏思齊這個反幕英雄,倒也能夠解釋。
或許,在顏思齊等人看來,日本和大明一樣,都是自己的國家吧。
那么,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魏公公不認為自己和甲必丹李旦有任何合作的可能,一方面是李旦已經成為東亞的海霸王,實力強大,更有德川家康的支持,以魏公公現在的實力,根本不可能讓李旦臣服。除非他魏公公能夠說服皇帝陛下,在三大征之外再來一次“征倭”。
這,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能讓對方臣服,也可能讓對方接受大明朝廷招安的。
因為,有汪直的前車之鑒在。
李旦能夠崛起的原因就是因為汪直被殺。
汪直的被殺雖然讓明軍在其后幾年迅速解決了東南沿海的倭患,但卻也使得明朝官方再難以通過招安這個手段和本是大明子民的海上勢力合作。
誰都不愿意成為第二個汪直。
哪怕李旦愿意接受大明招安,魏公公也不可能拿出讓他心動的條件。
以李旦的實力,可不是什么參將、游擊甚至總兵能打發的。
后來的鄭芝龍能夠接受明朝的招安,是個例外中的例外,翻遍史書,也找不到第二個鄭芝龍了。
想要李旦臣服接受改編,要么就拿出讓對方心動的條件,要么就是打趴他。
魏公公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決定打趴這個李旦。
但他的實力有限,所以,他需要盟友。
顏思齊顯然是個很好的合作伙伴,哪怕這人也是一條有野心的狼。
但現在,這條狼還沒有成長起來。
這便可以合作。
魏公公相信他的橄欖枝,顏思齊一定會乖乖接下。
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甲必丹李旦!
如此一來,就需要一個使者了。
公公覺得陶杰和張安不錯,精通多國語言,又對海事熟悉,給洋人打工掙點小錢未免太浪費他們的本領了。
司禮監 第七百六十八章 拉一個 打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