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崇禎 第四百七十九章:分進
大軍進攻受阻,其實這也在崇禎的意料之內。
畢竟山海關不是一般的城池,若是這么容易就能攻得下來,那也不會讓韃子打得頭破血流也進不來了。
歷史上的清軍,就沒有一次是正兒八經攻破山海關,要么是從蒙古繞進來,要么就是被吳三桂給放進來的,這次也是一樣。
這恰巧說明了,其實什么“沖冠一怒為紅顏”都是虛與委蛇之詞罷了,真正有些見識的人,都不會被區區一個女人左右了方向。
莫說吳三桂,就是唐通和白廣恩,都不會因為一個女人搞什么沖冠一怒,這根本是說起來好說但不好聽的事兒。
大軍數次進攻造成的傷亡雖然被崇禎皇帝下旨嚴密封鎖,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不知怎地,還是傳出去一些消息。
各鎮兵士近年以來連戰連捷,雖然都有求戰、求功之心,但大軍被擋在山海關前面傷亡不小,軍心立刻是有些浮動,就連將官們也不能平靜下來。
眼下這種情況,張世澤也是一個頭兩個大,顯然已經不再是他能掌控的范圍,畢竟三軍將帥這么多,就算他是堂堂英國公,那也不能做到一句話服眾的程度。
威望這玩意是要靠戰功和敵軍人頭數量來累積的,張世澤組建新軍以后,多半是留在京城安頓后方,這次是頭一回出來指揮戰斗。
真要說起威望,靖南伯黃得功要比他這個英國公強得多,畢竟是戰功卓著之人,另外一個能令三軍懾服的,便是高杰。
萬歷朝素有“東南戚繼光,東北李成梁”的說法,時下到了崇禎二十年,另一種類似的說法也開始有些風聞傳出。
高杰和黃得功的大名,就算遠在四川的秦良玉都已是有所耳聞,這位年邁的巾幗名將,談及高英吾和黃虎山名號時,也是豎起大拇指接連稱贊不已的。
時下能迅速穩定軍心的,除了高杰、黃得功和督師陳奇瑜以外,也就只剩下那位御駕親征的皇帝爺了。
崇禎皇帝為了應對有些亂跡的軍心狀況和不斷攀升的傷亡比例,下旨召集各鎮軍將來到大帳,親自主持了一次軍議。
對于時下的狀況,東征的始作俑者崇禎皇帝心中非常清楚,明軍這些士氣完全是靠一口氣,什么氣,那就是自己這個皇帝帶領他們毫無敗績的戰績。
尋常小敗倒還不影響大局,可若是這么重要的戰役失敗了,無異于皇帝被打臉,明軍上下都會顏面無光,士氣也就更是無從談起。
所以,這場仗無論如何,崇禎皇帝也要讓自己打贏,不然這三年來的努力,很有可能會付諸東流。
自己謀劃出來收復山海關,繼而以此為跳板收復遼左的事業,也極有可能會因此夭折,甚至造成甲申年同樣的結局。
說起來崇禎也是心累的很,自打穿越過來以后,皇帝的好處沒享受到多少,紛至沓來的全都是各種各樣的破事。
這時候大明畢竟爛到了骨子里,想一蹴而就不可能,但自己倒可能一不小心就混個一敗涂地。
這皇帝當的,簡直是太心累了。
軍議持續的時間不短,足有快兩個時辰,主要沒說什么大體上的計策變動,崇禎皇帝頭一次輪著袖子上陣指揮,給各部劃定了明確的攻擊方向。
雖說這一路上明軍連戰連捷,但是如此強勁的勢頭卻依舊在山海主關城碰了壁。
崇禎皇帝是上帝視角看事,又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下子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張世澤指揮的明軍,大體上乍一看像是所向披靡,但實際上卻犯了和李闖北征同樣的錯誤。
這種錯誤在大勢上很容易被忽略,緊要關頭不及時糾正,便會成為兵敗如山倒的關鍵因素。
甲申年的時候,李自成率領號稱百萬的大順軍揮師北上,沿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唯獨在小小的寧武關被擋住大半年之久。
為何?原因自是他們沒有根本上的目的,完全是在瞎打一氣。
這一點從歷史上李自成山海關失敗之后便暮氣難振便能看得出來,眼下的明軍正是在走當時大順軍的老路。
若是真正的開朝之師,怎么可能在一場戰役失敗之后便兵敗到如此地步,后世崇禎沒少聽那些磚家講明末的事兒。
他們至少有一點說的不錯,那就是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局限性太高了,清末太平天國的失敗,也是同樣的道理。
被三年來一連串勝利沖昏頭腦的明軍,最開始的良鄉之役謀劃周全,上下一心,到固關大捷就變成稍有技巧的里外合擊。
其實固關的戰斗明軍傷亡已經很重,原因自是不計代價的死攻。
現在往回一看,崇禎發現平定諸藩的一連串戰斗說出去好聽,但是和李自成北征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基本沒打幾場硬仗,這幫慫蛋就一個接一個的全都投了。
這種戰斗,又有什么好炫耀的?
就如這自己挑起的東征山海關之戰,出兵準備雖然很足,但一路順順當當,卻怎么被擋住幾次軍心就有些動搖,這不是崇禎印象中的強軍。
明軍以一窩蜂似的戰術幾乎攻下了除主關城之外的所有山海關衛城、關隘和前列陣線,再加上不斷有吳軍將校投誠、反正,看似聲威浩大不可抵擋。
可一旦受阻,軍心會迅速下降,直至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就是現在崇禎面臨的這個狀況。
經過這次軍議,很多將帥都明白了自己的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有目的的去進軍,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經過軍議后的明軍劃定了嶄新的路線,將校們開始給部下加油打氣,并且崇禎也改變策略,將戰斗傷亡通報全軍。
這樣做有時候會動搖軍心,但有時候卻會起到相反的效果,激振軍心。
此時的崇禎皇帝,看著這些激昂的面孔,就像是見到了當初良鄉之役前高喊著為了大明奮不顧身的將士,瞬間變得胸有成竹起來。
崇禎二十年七月一日清晨,明軍各路兵馬開始“漫無目的”的分兵,不再是一窩蜂的進攻山海主關城。
甕城的城頭,被擺上了黑洞洞的紅夷巨炮,城下明軍在牟文綬的指揮下出城列隊。
這些來自山東的兵士將一些虎墩炮和鋼炮擺放到地上,并且在架設陣地,挖設壕溝、陷阱,一副長期作戰的架勢。
與此同時,烏爾邁率領兀良哈騎兵直接遠離戰場,直奔向關外方向而去,這些蒙古輕騎來去如風,只消一會兒便沒了蹤影。
黃得功率領薊鎮兵馬共一萬五千人走北一線,從甕城北側衛城穿過,趕往唐通所占據的北翼城支援。
楊御藩率領三屯營部總計一萬兩千多兵馬,加上張鼐率領的永平府本地兵馬一萬余人走南二線,繼續朝所知尚在吳軍手中的南翼城一帶行軍。看請瀏覽m.shu花ngge.org/wapbook/29100.html,更優質的用戶體驗。
史上最強崇禎 第四百七十九章:分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