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士 第1334章 確定
哲學在表面上,雖然在中西方是有著不同的,但是在本質上卻是溯本求源,這本質上沒有中西方之分,他們追求的都是天地本源和真理。
就比方中國的哲學思想,也不是只有一家,更不是千篇一律,春秋之時,百家爭鳴,而百家雖然爭鳴,卻也有很多匯通之處,這就是因為他們追求的本源和真理是一致的。
老子講道,直指本源,莊子講玄,剝離本源面紗。孔子講仁,孟子取義,墨子重實。
而西方也有兩大流派,一個流派是蘇格拉底為代表的唯心派,一個流派是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唯物派。
實際上,中國絕大多數的學者都是唯心派,比如老子,莊子,孔子等等。但是墨子卻是唯物派,
在那個時代,也就是春秋時代,在中西方,同時出現了若干偉大的思想家,出現了璀璨的哲學思想,而且中西方的哲學思想的矛盾沖突不謀而合,也就是說,在那個時代,整個世界都在爭論和研究唯心和唯物這兩個概念,都希望從這兩條路尋找到世界的本源和天地真理。所以,哲學的文明,竟然無視了東西方的差異。
不過東西方對于哲學體系的選擇出現了不同,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國選擇的唯心,這是因為董仲舒閉門造車,弄出來一個天人合一,迎合了漢武帝,繼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中國踏上了唯心的道路。
唯物的代表墨家更是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這造成的結果是什么?
是科學技術的停滯不前!
但是,西方卻最終的唯物派占據了上風,他們的科學技術達到了空前的發展,或者說是在西方,唯心和唯物兩種學說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才造成了如今西方的強大。
這便是道路的選擇不同,造成的結果不同。
羅信如今也不知道選擇那條路是對的,選擇唯心,很明顯如今大明的實力在減弱,西方的力量在增強,而且羅信知道后世的發展,知道唯心的中國最終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敗。
選擇唯物,但是自從羅信穿越之后,他對于天道有了敬畏。
如果把唯心當作陰,把唯物當作陽,那是不是也要追尋一種陰陽平衡,也就是說在唯心和唯物之間尋求一個平衡?
西方的發展也在于他們的改變,想當初唯心是占據制高點的,其代表就是西方的教廷,但是教廷最后卻承認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這讓唯物派有了衣缽傳承,發展到如今,這是不是意味著包容平衡,才是陰陽大道,才是唯心和唯物共同發展的方向?
而如今的中國,已經獨尊儒術,你想要發展墨家,那根本不可能,儒家會將你扼殺在搖籃里面。
如此就需要外來的和尚念經。
首先因為他們不了解,便不會有抵觸之心,反而會有好奇之心,之后便會陷入思索之中,這便是一個接受的開始。而且羅信要的就是這個開始,想要大明有所改變,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這需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
但是,目錄上這些的書籍也有很多種?
選哪一個呢?
羅信便將目錄上的每一本哲學書籍的大概內容講給鄭若曾聽。
沙朗等十一個人都坐在那里聽傻了,他們完全沒有想到,羅信會對西方的哲學體系如此了解,要知道這些書,他們可是還沒有翻譯一本,羅信是從哪里知道的?
羅信在他們的眼里變得神秘,他們望向羅信的目光變得敬畏。
鄭若曾更是眼中異彩連閃,心中對于羅信在如此年級便身居高位,再無一點兒對其能力上的懷疑。
說實在的,他都有些聽傻了。
他沒有想到羅信的知識竟然廣博如斯。
此時的時間已經到了午夜時分,羅信才將這些哲學書籍的簡介完全給鄭若曾講述了一遍。鄭若曾認真的思索著,他如今已經決定辭去官職,過來權利幫助羅信,他認為這在將來會是一個大事業,會名流千古。所以,他也知道這是羅信對他的一個考核,他便認真地回憶著方才羅信給他講過的內容。大約過去了兩刻多鐘的時間,鄭若曾將那本目錄翻開,手指點在了一本書的書名上。
“大人,這本!”
“邏輯學!”羅信眼睛一亮,隨后點頭道:“不錯,我們又不謀而合。”
羅信抬頭望向沙朗道:“你們現在就全力將這本書翻譯出來。”
“好!”
這個時候,眾人也都累了,紛紛散去,羅信和鄭若曾也在后園找了一個房間住了,兩個人洗漱完畢之后,躺在床上,羅信在夜色中問道:
“開陽,怎么樣?決定了嗎?”
“嗯,決定了!”黑暗中響起了鄭若曾的聲音:“我明日回去,就會辭去官職。然后就過來。大人,整個羅園可是都由我管?”
“嗯,你就是總負責人。”
“我有一個建議。”
“說。”
“我覺得我們不能夠這樣慢慢的來,否則我們一輩子也未必能夠形成一個浪潮,等我們死了之后,說不定就人死政亡。”
羅信默然,這不是危言聳聽,慣性有著巨大的威力,大明的慣性會湮滅這些幼苗。
“你的意思是?”
“我覺得我們應該把書院立刻辦起來。”
“辦書院?學生從何而來?”
“大人不要將目光放在那些讀書人的身上。”
羅信的眼睛一亮道:“你的意思是招收那些貧苦不識字的百姓身上?”
“是!”鄭若曾點頭道:“不過有幾個問題。”
“你說說看。”
“首先,貧苦百姓是沒有錢讀書的。”
“這個我來負責,免費讓那些人讀書,而且給他們提供讀書的一切用度,比如筆墨紙硯等,甚至也能夠管飯,只是因為羅園不夠大,所以不能夠管住,如此也只能夠在杭州城周圍招收學生了。”
“這已經足夠了,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并不會招收多少學生,只招收五十個就可以了。”
“嗯,這個人數很容易招到。很多貧苦人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因為養不起,便送去做學徒。如果我們給他們一個讀書的機會,而且包攬一切用度,會有很多人送孩子過來。”
“我也是這么想的,這涉及到第二個問題,我們招收多大年齡的孩子?”
明士 第1334章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