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技師 第963章 與高句麗的恩怨情仇
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戰捷陳尸,筑京觀,以為藏尸之地,實則是炫耀武功。隋煬帝東征高句麗,三次均以失敗告終,不但損兵折將,連同隋朝東北的百姓子民,被高句麗掠取者達十幾萬。李世民作為這些事件的親歷者,對他造成的影響非常大。
李世民年幼時,正直隋朝鼎盛時期。那時候的隋朝,并沒有任何人有反意。李家作為世襲的勛貴,皇親國戚,曾經是大隋皇室的鐵桿擁躉,李世民也被教育作為大隋的臣子,效忠于隋朝皇帝。
隋朝會在短短十余年時間衰亡,與東征高句麗是分不開關系的。可以這樣說,如果隋煬帝楊廣不東征高句麗,隋朝絕對不會滅亡。這也是為何,李世民一說起要東征,滿朝文武就都勸諫的原因。一個簡單的理由,當年那么強大的隋朝,都沒能征伐高句麗,現在百廢待興的大唐,憑什么能戰勝高句麗?
這只是尋常人的想法,但是李世民的想法,有所不同。
李世民的意識中,征伐高句麗,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而隋朝之所以征伐失敗,與隋煬帝的好大喜功和狂妄自滿,有著直接的關系。他都不需要有多高的軍事天賦,但凡能夠正常一點打仗,也不至于把怎么都輸不了的戰爭,打成后來的樣子。
隋朝與高句麗的紛爭由來已久,早在隋文帝時,高句麗便趁著隋文帝一統南北時顧及不暇,多次小規模襲擊隋朝東北邊疆。高句麗嬰陽王繼位后,隋朝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麗在突厥的特使,隋文帝傳書高句麗要求高句麗終止與突厥的聯盟,要求高句麗停止對隋邊疆的連年的侵襲并對隋表示臣服。高句麗嬰陽王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嬰陽王聯合粟末靺鞨攻擊了隋朝在冀州道的驃騎府。
開皇十八年,高句麗嬰陽王高元“率靺鞨之眾萬余騎寇遼西”,被隋朝擊退。高句麗并未臣服,依然不奉旨,不朝貢。
隋文帝忍無可忍,以漢王楊諒、王世積為行軍元帥,率領水陸三十萬伐高句麗,以尚書左仆射高颎為漢王長史,周羅睺為水軍總管。但這次征伐并不順利,楊諒遭遇大雨水患,運輸不繼,軍中缺少食物,又遭遇疾病。周羅睺自東萊出海,向平壤城進發,但中途遭風,船多飄沒。水陸兩路隋軍不得不返回,死了十分之八九。
高句麗王見隋軍聲勢浩大,擔心第二次征伐于是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見奈何不了他,也只好罷兵,算是忍了下來。
但到了隋煬帝時,高句麗嬰陽王又背著隋朝,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想要兩面夾擊隋朝。當時正值隋煬帝北巡,停留在突厥啟民可汗處,啟民可汗不敢隱瞞,把事情告訴了隋煬帝。
隋煬帝非常生氣,讓人告訴高句麗的使節,讓高句麗王來覲見,讓其盡為臣之禮節,按時朝覲,則既往不咎,與啟民可汗一視同仁。可是高句麗嬰陽王堅持“不從”隋煬帝的意旨,隋煬帝便開始打定主意,一定要征伐這個有不臣之心的鄰國。
大業六年,隋朝平定了契丹,吐谷渾等鄰國,聲勢達到了頂峰。周邊鄰國除了高句麗之外,均表示了臣服。高句麗便成為了唯一的眼中釘和肉中刺,成為了隋煬帝彪炳文治武功的最大污點。征伐高句麗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黃門侍郎裴矩揣摩到了隋煬帝的心思,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勸說隋煬帝脅使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嬰陽王高元果然不遵籓禮,給了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的借口。次年,隋煬帝正式下詔征討高句麗,動員全國,想要一戰以竟全功。
正是這個想法,斷送了隋朝的大好局面。隋煬帝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規定的日期非常緊張,官吏為了完成任務,監督造船工匠晝夜在水中干活,幾乎不敢休息。由于長時間泡在水里,工匠們從腰往下都長出蛆蟲,死了無數的人。隋煬帝又下詔集結天下的兵馬,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匯合于涿郡。勞民傷財不說,大批的兵馬集結,亂兵控制不力,周邊的百姓怨聲載道。
集結了天下軍隊之后,隋煬帝又另外征發了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镩手三萬人,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到高陽,用來裝載衣甲幔幕,還征發民夫以供軍需。大業七年秋,隋煬帝征發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到涿郡,船只相次千余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長期來往在路上的有數十萬人,擠滿了道路,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還沒開戰,隋煬帝已經把天下攪合得怨聲載道了。
此戰隋軍總共動員了一百多萬主戰兵馬,堪稱有史以來之最。唐朝如今也號稱有百萬兵馬,但是實際上,卻是不夠這個數額的。但是當年的隋煬帝,即便怨聲載道,他卻實實在在的動員了這么多人。加上為大軍運輸糧草的民夫等,間接直接參戰的人馬超過了五百萬。
高句麗一共才多少人?五百萬參戰,就算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把高句麗的人給淹死了。在李世民看來,這是一場怎么打都打不輸的戰爭,就算是弄一條狗去指揮都能把仗打贏了。事實確實如此,但不幸的是,隋煬帝也是這么想的。
既然怎么打都打不輸,為何不能體現一下我王者之師,天朝上國的氣度呢?于是一場國運之戰,變成了隋煬帝彪炳武功的‘炒作’。
隋煬帝決定御駕親征!
隋煬帝決定御駕親征的時候,滿朝文武也沒有反對的。他們也覺得,雖然隋煬帝此戰折騰了一點兒,民間有一些怨言,但是一場大勝,足以把這些怨言都填平了。皇帝想要彰顯武功,讓他彰顯就是了。于是朝野內外,一片阿諛奉承之詞。隋煬帝聽信了這些話,越發的‘騷操作’了起來。
他把一百多萬大軍分三路,左右中,除了中軍之外,左右兩路軍再分十二路,擺開了陣勢。為了‘平分戰功’,隋煬帝給每一路,都指定了任務,計劃完成各自任務之后最終會在平壤會師。但到了隋煬帝時,高句麗嬰陽王又背著隋朝,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想要兩面夾擊隋朝。當時正值隋煬帝北巡,停留在突厥啟民可汗處,啟民可汗不敢隱瞞,把事情告訴了隋煬帝。
隋煬帝非常生氣,讓人告訴高句麗的使節,讓高句麗王來覲見,讓其盡為臣之禮節,按時朝覲,則既往不咎,與啟民可汗一視同仁。可是高句麗嬰陽王堅持“不從”隋煬帝的意旨,隋煬帝便開始打定主意,一定要征伐這個有不臣之心的鄰國。
大業六年,隋朝平定了契丹,吐谷渾等鄰國,聲勢達到了頂峰。周邊鄰國除了高句麗之外,均表示了臣服。高句麗便成為了唯一的眼中釘和肉中刺,成為了隋煬帝彪炳文治武功的最大污點。征伐高句麗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黃門侍郎裴矩揣摩到了隋煬帝的心思,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勸說隋煬帝脅使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嬰陽王高元果然不遵籓禮,給了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的借口。次年,隋煬帝正式下詔征討高句麗,動員全國,想要一戰以竟全功。
正是這個想法,斷送了隋朝的大好局面。隋煬帝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規定的日期非常緊張,官吏為了完成任務,監督造船工匠晝夜在水中干活,幾乎不敢休息。由于長時間泡在水里,工匠們從腰往下都長出蛆蟲,死了無數的人。隋煬帝又下詔集結天下的兵馬,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匯合于涿郡。勞民傷財不說,大批的兵馬集結,亂兵控制不力,周邊的百姓怨聲載道。
集結了天下軍隊之后,隋煬帝又另外征發了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镩手三萬人,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到高陽,用來裝載衣甲幔幕,還征發民夫以供軍需。大業七年秋,隋煬帝征發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到涿郡,船只相次千余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長期來往在路上的有數十萬人,擠滿了道路,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還沒開戰,隋煬帝已經把天下攪合得怨聲載道了。
此戰隋軍總共動員了一百多萬主戰兵馬,堪稱有史以來之最。唐朝如今也號稱有百萬兵馬,但是實際上,卻是不夠這個數額的。但是當年的隋煬帝,即便怨聲載道,他卻實實在在的動員了這么多人。加上為大軍運輸糧草的民夫等,間接直接參戰的人馬超過了五百萬。
高句麗一共才多少人?五百萬參戰,就算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把高句麗的人給淹死了。在李世民看來,這是一場怎么打都打不輸的戰爭,就算是弄一條狗去指揮都能把仗打贏了。事實確實如此,但不幸的是,隋煬帝也是這么想的。
既然怎么打都打不輸,為何不能體現一下我王者之師,天朝上國的氣度呢?于是一場國運之戰,變成了隋煬帝彪炳武功的‘炒作’。
隋煬帝決定御駕親征!
隋煬帝決定御駕親征的時候,滿朝文武也沒有反對的。他們也覺得,雖然隋煬帝此戰折騰了一點兒,民間有一些怨言,但是一場大勝,足以把這些怨言都填平了。皇帝想要彰顯武功,讓他彰顯就是了。于是朝野內外,一片阿諛奉承之詞。隋煬帝聽信了這些話,越發的‘騷操作’了起來。
他把一百多萬大軍分三路,左右中,除了中軍之外,左右兩路軍再分十二路,擺開了陣勢。為了‘平分戰功’,隋煬帝給每一路,都指定了任務,計劃完成各自任務之后最終會在平壤會師。但到了隋煬帝時,高句麗嬰陽王又背著隋朝,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想要兩面夾擊隋朝。當時正值隋煬帝北巡,停留在突厥啟民可汗處,啟民可汗不敢隱瞞,把事情告訴了隋煬帝。
隋煬帝非常生氣,讓人告訴高句麗的使節,讓高句麗王來覲見,讓其盡為臣之禮節,按時朝覲,則既往不咎,與啟民可汗一視同仁。可是高句麗嬰陽王堅持“不從”隋煬帝的意旨,隋煬帝便開始打定主意,一定要征伐這個有不臣之心的鄰國。
大業六年,隋朝平定了契丹,吐谷渾等鄰國,聲勢達到了頂峰。周邊鄰國除了高句麗之外,均表示了臣服。高句麗便成為了唯一的眼中釘和肉中刺,成為了隋煬帝彪炳文治武功的最大污點。征伐高句麗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黃門侍郎裴矩揣摩到了隋煬帝的心思,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勸說隋煬帝脅使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嬰陽王高元果然不遵籓禮,給了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的借口。次年,隋煬帝正式下詔征討高句麗,動員全國,想要一戰以竟全功。
正是這個想法,斷送了隋朝的大好局面。隋煬帝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規定的日期非常緊張,官吏為了完成任務,監督造船工匠晝夜在水中干活,幾乎不敢休息。由于長時間泡在水里,工匠們從腰往下都長出蛆蟲,死了無數的人。隋煬帝又下詔集結天下的兵馬,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匯合于涿郡。勞民傷財不說,大批的兵馬集結,亂兵控制不力,周邊的百姓怨聲載道。
集結了天下軍隊之后,隋煬帝又另外征發了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
請:m.shuquge
大唐技師 第963章 與高句麗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