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技師 第772章 帝王之術
李世民筆走龍蛇,噴得正開心,頭也沒抬,答道:“要幾個人罷了,朕還能不答應他么?”
“陛下。”長孫無忌便要張口,但不知想到了什么,又猶豫了,踟躕了一會兒,低頭繼續看奏折,并沒有再發表什么意見。
李世民寫完了信,遞給高公公讓他趁著宮門落鎖之前送出去,再看向長孫無忌時,眼神中透露著滿意的神色。
這是他想要看到的情景,也是他一直壓著長孫無忌的緣由。
李世民是帝王,帝王之術的要義,乃是控制與平衡。所謂控制,是為君者控制臣子,而不是臣子控制君王。但當臣子的權力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他勢必會冒犯到皇權。恃寵而驕,持功自傲都是這樣。無論是怎樣的出發點,自私或者是忠心,臣以某種條件要挾君王,在君王看來,都是不能接受的。
所謂乾綱獨斷的意思,是天下唯我獨尊。為臣者,當守本分。
長孫無忌的私心與忠心,李世民心中有數。他針對李牧,李世民不生氣,但他不能接受長孫無忌仗著自己的身份與功勞,強迫他做選擇。以前長孫無忌沒有這個分寸,讓他非常惱火,現在他已經明白了。
“輔機,你也歇了夠久了,吏部的事務堆積如山,不可再懈怠了。”
長孫無忌正提筆寫字,聽到這話,手腕抖了一下,墨汁滴落在紙張上,飛濺了一小塊兒。長孫無忌把筆擱下,起身施禮,道:“陛下,臣還需養病,吏部的事情,還請陛下另選賢才吧。臣愿像現在這樣繼續為陛下分憂,不敢有絲毫懈怠,只是朝堂上的事情,臣實在是不想牽扯了——”
停頓了一下,長孫無忌又道:“皇后也是這個意思,前幾日,她還差人送了家書。”
李世民走過來,把長孫無忌攙扶起來,道;“輔機啊,你我之間,何必說這種置氣的話。朝堂之上,朕真正信賴之人能有幾個?吏部為六部之首,掌百官升遷調度,朕又怎能放心交給他人?你與朕風風雨雨這么多年,你當知曉,在朕心里,你便如同朕的兄弟一般。有什么委屈,是不能過去的?”
長孫無忌聽到‘兄弟’二字,饒是他心中明白,最是無情帝王家,做皇帝的兄弟,未必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聽到這話,心中還是無限感動,但是想到自己親妹妹的態度,又涌起無限的酸澀,再次躬身道:“陛下,皇后那邊……”
“朕去說,你不必理會。”李世民大手一揮,一副大包大攬的樣子。他拉著長孫無忌坐下,道:“李牧,朕不能不用。這小子是個混不吝,留在朝堂里,也是個禍害,所以朕把他丟到洛陽去了。往后長安這邊就清靜了,以前什么樣,以后還是什么樣,咱們該做什么就做什么。”
長孫無忌聽懂李世民的意思了,他是想說,朝廷這邊一切照舊,李牧那邊讓他自成一派。但這自成一派,絕不是讓他自生自滅,那句‘不能不用’,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長孫無忌試探問道:“陛下,那以后李牧那邊的官員任免,吏部還要留檔么?”
“用不著,李牧那邊的事情,朕都親自處理。省得他攪鬧你們,不得安寧。”
長孫無忌躬身:“臣明白了。”
長孫無忌心中一嘆,事情還是像他不想看到的局面發展了。李世民把李牧扔到洛陽,說得好聽,怕他攪鬧朝堂。但換個角度想,這不是縱容又是什么?吏部是大唐的吏部,管著整個國家的官吏升遷調度,卻管不到李牧那邊,這不就等于承認,李牧已經獨立于朝廷之外,他的洛陽城,已成了國中之國么?
長孫無忌真是想不明白,李牧何德何能,可以得到李世民如此恩寵。
“轉過年,朕打算到洛陽住幾個月。”李世民拿起一個奏折看,隨口說道。長孫無忌聽到這話卻是大驚,他想到一個極可怕的可能性,莫不是陛下把李牧派到洛陽去,是想為遷都做準備的?他們倆密謀的事情,是遷都?
這可不是小事!從來都不是小事!
當初突厥人打來,李建成說要遷都放棄長安城,并不完全是李建成膽小不敢與突厥人一戰。李建成也是平定過山東群雄的豪杰,戰場上打過仗的,雖然他的軍功沒有李世民顯著,但他作為世子,后來的太子,本就是不該沖鋒陷陣的,這并不能成為詬病他的把柄。當時他要遷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遷都到洛陽之后,他可與山東士族聯系更為緊密,讓他的太子之位更加的穩固。
李世民雖在洛陽開府,但洛陽城,一直都是李建成的勢力。起兵之前,他就在洛陽城經營多年,擁有龐大勢力,收服了盧小姐之后,洛陽城從上到下,全部都被他掌控在手里。這也是為何李建成死后,盧小姐會把洛陽城當成繼嗣堂的大本營的主要原因。這也是盧小姐面對李牧的時候,半點也不緊張擔憂的原因。洛陽城上上下下,與繼嗣堂,與李建成牽扯甚密,早已脫不開干系。李世民當年在洛陽的時候,就處處掣肘,李牧小小年紀,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在盧小姐的眼中,并沒有把李牧當成是對手,只是一個還不錯的年輕人,超過一般世家的俊彥,但也就如此了。盧小姐對李牧的關心,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王鷗和他的關系,若沒有這層關系,她未必會浪費這么多精力在他身上。
而李世民當年極力勸諫,留在長安城,和李建成的想法如出一轍。
李世民雖在洛陽城開府,但他的根基,實際上是在長安城的。所謂秦王府舊將,多出身隴右。手下的百戰精兵,也都是隴西、關中子弟,因此,長安城才是他的根基。他所想有所作為,只能依靠這些人,留在長安城,保全他們的利益與根基,如此這些人才能為他所用。
而李淵故意把兄弟倆調換‘大本營’,也是一種帝王平衡之術,想法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就是實踐的時候出了點問題罷了。
長孫氏的根基,也在長安。若李世民遷都,百官勢必也得跟著過去。在洛陽城,長孫氏只有一個宅子,上上下下根基全無。可以這樣說,到了洛陽,兩個長孫氏捆在一起,都不一定有博陵崔氏的一半兒。這不是他做吏部尚書,或者他是皇帝的大舅子,就能夠彌補的差距。說到底,長孫氏不是他長孫無忌一個人,這個家族,上百號人,靠的可不是他做尚書的俸祿。家族的產業,根基都在長安,真到了洛陽,從誰的口里搶吃食,誰能樂意?
長孫無忌想到可能的后果,也顧不得委婉了,急忙問道:“陛下可是打算遷都?”
李世民并不意外長孫無忌有此一問,道:“遷都,朕沒有想過。但朕欲效仿前朝,在洛陽設陪都,行兩京制。只是目前時機還不到,得看李牧這一年做得如何了。”
李世民笑了笑,道:“他能做得好,自然好。他若做的不好,也不影響什么。朕明年去洛陽時,讓太子監國,你來輔佐他。正好明年他也該行冠禮了,到了該歷練歷練的時候了。”
聽到這些話,長孫無忌的心才放下。到了一聲‘諾’,又坐了下來。
李世民這幾句話,傳達出的意思不少。
首先,可以解除心頭憂慮的是,李世民沒有打算遷都。也就是說,長孫氏的根基不會動搖,不用去洛陽跟那些門閥搶吃食了。再就是他頭一次從李世民嘴里聽說,他欲效仿前朝,行兩京制。
兩京制并不新鮮,甚至在中國的歷史上,要比單一都城的時間更長。炎帝都陳,而別營曲阜,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別置逐鹿。夏朝大禹都陽城,而別都安邑。商朝前期有三亳,后期都城殷。西周初年設立雒邑,又設成周為都城,監視殷商舊民。
戰國時期,燕國在武陽設下都,趙國在易陽設立信都,魏國以鄴為陪都,齊國有五都。秦和西漢京師在長安,在洛陽設置南北宮,新莽以長安為新室西都,洛陽為新室東都。追溯起來,幾乎每個朝代都施行過。哪怕是千年之后,到了明朝,也有南北兩套朝廷,還是兩京制。
之所以歷朝歷代都施行兩京制,目的只有一個,為了方便控制龐大的國土。古時交通不便,所以才有‘天高皇帝遠’的話。而設置陪都,則可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陪都能補充首都的缺失,起到呼應、補充、配合等輔助性作用。洛陽的地理和戰略位置都十分重要,歷朝歷代,都是陪都的不二之選。
李世民不想遷都的情況下,設兩京制,確實是最好的辦法了。而太子監國,更是透露出一個信號,那就是傳得沸沸揚揚的易儲之事是謠言,至少在此時此刻,李世民是沒有動易儲之念的。
長孫無忌忽然面色一變,他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大錯。之前他與李泰相見,旁敲側擊地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也不知這些話傳沒傳到李世民的耳朵里。
長孫無忌心中惴惴,又不敢開口問,剛放下的心又提了起來。
快到了要安寢的時候,李世民與長孫無忌分開。李世民要去長孫皇后處為長孫無忌說情,所以今晚他要歇在立政殿。李世民不在,長孫無忌當然不能睡在太極宮,但他也不用擔心,自有偏殿給他住。長孫無忌經常留宿宮中,早就有安排,有小太監伺候著。
李世民往立政殿走,高公公跟在他身后。李世民忽然開口,道:“高干,今日輔機的樣子,你瞧見了么?”
李世民經常會沒頭沒腦地問幾句話,高公公已經習慣了。他也明白,李世民不是為了問他的意見,只是想要有個人給他接話,他該怎么決定,并不會因接話這個人說什么而有改變。
高公公熟知李世民的脾氣,也懂怎么接這話,道:“老奴瞧見了,卻不知陛下說的是哪種樣子?”
“你說輔機到底明白朕的意思沒有?”
高公公知道李世民的話沒說完,所以這句話他沒接。
“帝王之術,講究平衡。之前輔機一家獨大,朝中無有與之比肩者。直到李牧出現,立下越來越大的功勞。這種平衡才維系起來,朕需要李牧平衡輔機,也需要輔機來制衡李牧。就像朕需要勛貴平衡門閥,也需要門閥平衡勛貴。貴族和寒門也是如此,天下若是失去了平衡,便會生事。”停頓了一下,李世民問道:“高干,你覺得朕說得對嗎?”
“陛下英明,老奴聽不太懂,但老奴覺著,陛下說得有理。”
李世民哈哈大笑:“朕與你說這些作甚,李世民經常會沒頭沒腦地問幾句話,高公公已經習慣了。他也明白,李世民不是為了問他的意見,只是想要有個人給他接話,他該怎么決定,并不會因接話這個人說什么而有改變。
高公公熟知李世民的脾氣,也懂怎么接這話,道:“老奴瞧見了,卻不知陛下說的是哪種樣子?”
“你說輔機到底明白朕的意思沒有?”
高公公知道李世民的話沒說完,所以這句話他沒接。
“帝王之術,講究平衡。之前輔機一家獨大,朝中無有與之比肩者。直到李牧出現,立下越來越大的功勞。這種平衡才維系起來,朕需要李牧平衡輔機,也需要輔機來制衡李牧。就像朕需要勛貴平衡門閥,也需要門閥平衡勛貴。貴族和寒門也是如此,天下若是失去了平衡,便會生事。”停頓了一下,李世民問道:“高干,你覺得朕說得對嗎?”
“陛下英明,老奴聽不太懂,但老奴覺著,陛下說得有理。”
李世民哈哈大笑:“朕與你說這些作甚,“陛下英明,老奴聽不太懂,但老奴覺著,陛下說得有理。”
李世民哈哈大笑:“朕與你說這些作甚
大唐技師 第772章 帝王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