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劍圣 第四十六章 盲從
長安。
在朝會上,裴旻將李光弼、哥舒翰取得的戰果詳細的向李琰匯報著。
其實兩路軍得勝的消息,李琰與滿朝文武早已知道,但是聽到這正式的報告,了解個中的細節,所有人依然忍不住為之歡呼。
滿朝皆是慶賀之聲。
“陛下萬歲,大唐萬勝”之語,絡繹不絕。
“陛下,臣有本而奏!”
吏部侍郎苗晉卿一臉喜意的站了出來。
“安賊授首,是天大的好事。這群賊無首,失陷于賊首的北地、中原必將動蕩。臣提議以浩蕩皇恩,勸降四方。一方面體現我朝寬厚仁德,另一方面也能取得不戰屈人之效,避免多余的傷亡。洛陽城中,陳希烈是某故交,他身陷賊群,心卻向著我大唐,某愿為使者,親往洛陽勸降,以示天下……”
他這話音一落,堂上就響起一陣怒喝。
“胡扯八道!”
這一聲叫喝,讓廟堂都抖了三抖。
滿朝文武,瞬間不敢吱聲。
裴旻怒氣沖沖的站了出來,苗晉卿這一提議在他看來愚蠢之極,而且正中他心底的忌諱。
唐朝亡于藩鎮,可藩鎮是怎么形成的?
李隆基要付一小部分責任,李亨要付一大部分,李豫也要付一小部分責任。
李隆基主要責任是養肥了安祿山,而李亨、李豫的責任是對于叛將過于縱容。
尤其是李亨,他忌憚心太重太重,不敢放權,不敢讓郭子儀、李光弼等等一群驍勇悍將立大功,怕他們難以掣肘。很多時候,能不打就不打。
叛軍投降了,就以為勝利了,不但不給懲罰不收兵權,反而給叛將加官進爵!
導致了一個很搞笑的情況,想要升官發財的地方勢力,造反是最快最好的選擇。造反接著招安,鐵定升官發財。
這也是為什么安慶緒時叛時降,史思明、史朝義時叛時降的原因。
中唐時期,對唐王朝危害最大的幾個藩鎮,大多都是隸屬于安史陣營的降將。
他們本來就是叛逆,毫無道德節操的匪類,指望他們感受皇恩,改過自新?
還不如指望母豬上樹,更加靠譜。
李亨之蠢就蠢在這里,他不敢用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心懷忠義的悍將平叛,怕他們立大功,功高蓋主,選擇寬恕一群道德敗壞的匪將。
裴旻絕不放這種錯誤。
“什么是皇恩?”
“皇恩是對心中有忠義,懂得禮義廉恥的人來說的。”
“何為忠義?忠者,德之正也。義,尊資為大。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
“雷海青,張野狐,梨園戲子,你們大多人看他們不起。安賊攻陷長安城,將梨園子弟和宮廷樂官三百余人,都擄進洛陽城,在凝碧池設宴慶功。安賊讓令雷海青和眾樂官彈奏琵琶宮樂,叫宮娥妃嬪歌舞助興。雷海青手抱琵琶,義憤填膺,又痛斥安賊之罪惡,安賊惱羞成怒,喝令手下用刀剜雷海青的嘴唇,雷海青仍罵不絕口,安賊急令將其舌頭割掉。雷海青口含鮮血,忍著劇痛,拼盡全力將手中琵琶對準安賊的頭部擲去。”
“最終安賊惱羞成怒,刀斧手把雷海青綁到戲馬殿前,凌遲處死……”
“張野狐一樣如此,他怕自己受不住刑,向安賊妥協,咬斷了自己的舌根,寧愿一死,也不給安賊唱戲。”
“你們在長安不止一次說先皇玩物喪志,對于梨園過于恩寵。是,梨園上下三百人,確實是戲子,可是即便是戲子,也懂得什么是忠義。”
“陳希烈?他得先皇器重,任秘書少監、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門下侍郎,后兼任崇玄館大學士,封臨潁侯,備受皇恩。結果呢,叛軍一來,立刻投降。身為讀書人,口中日夜吟誦孔孟之道,節操還不如一戲子。如此人物,說什么身在曹營心在漢,滑天下之大稽。”
“如陳希烈、張垍、達奚珣這樣的叛臣,別給我講什么忠義。他們根本沒有,這輩子,他們就釘在恥辱柱上了,誰也別想給他們正名。”
裴旻并不鄙夷怕死之人,這人皆怕死,并不足為其。
沒有真的到那一步,裴旻自己都不敢保證有勇氣面對屠刀。
正因為這樣,那些敢于面對屠刀的人才顯得了不起。
裴旻可以忍受怕死投降,但忍受不了投降以后為了新主盡心盡力,升官發財,然后新主敗了,又反過來對舊主說忠義。
真當“忠義”二字那么廉價?
給裴旻劈頭蓋臉的一通罵,苗晉卿都成傻逼了,哪敢頂半句嘴,灰溜溜的退了下去。
張九齡說道:“只是如此強硬,怕安賊舊部上下一心,拼死抵抗,那可不妙。”
張九齡是裴旻的親信,但他并非是那種一味盲從的傀儡,屬于敢于說話那一類人。
裴旻的權勢越來越甚,他說的話大多文武都不敢質疑,反而是裴旻新提拔的幾個親信,敢在廟堂說真話。
裴旻也收了火,說道:“諸位要弄清楚一點,現在的局面是他們求我們,而不是我們求他們……這是原則問題。他們沒有跟我們討價還價的權力,我們也不接受任何的討價還價。要降,可以。交出兵權,根據你自身的行跡才學,再來考慮如何處置。跟了叛軍,造了反,還想升官發財?天下哪有這種好事?”
“至于那些不舍得手中的權力,不舍得現在的地位,想要通過投降這種形式維護自己這一切的,不論是誰,一個不要。朝廷反而要表現自己的決心,不接受任何叛賊的條件。不降殺了,不服,殺了。絕不能養成這種風氣,更不能為了什么所謂的皇恩而縱容一個叛賊。”
“陛下……”
裴旻對著李琰作揖道:“不能貪圖眼前的利益,為往后遺留未知后患。該立的威必須立,該打的仗,必須要打。而且臣相信郭子儀的實力……”
他話還沒有說完,李琰毫不遲疑的說道:“朕也相信郡王的判斷,就依郡王所說的。朕寬宏大量,愿意接受那些改邪歸正,愿意真心歸降的人,但絕不接受任何條件。”
裴旻皺了皺眉,看了高高在上的大唐天子,發現了問題所在:經過安祿山的叛亂,李琰現在不敢思考了,原本就沒有信心的他,不敢再有任何的自主想法,生怕錯誤的決定,再次造成天下大亂。
他現在是完全的盲從自己……
盛唐劍圣 第四十六章 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