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北府一丘八 第四千二百七十三章 希樂盡吐當年謀
劉裕的眉頭一皺:「也就是說,你愿意去荊州,跟陶淵明合作,是因為陶向你許諾,可以取出以前柜氏留下的軍糧輟重,助你組建軍隊
劉毅正色道:「是的,在當時的亂世中,我必須要為自己考慮,劉牢之只顧著他自己擁兵,不可能把北府軍的權力傳給我,上面有那些老將宿將,下面還有你,我在北府軍中不可能出頭,但如果有了白虎一系留下的資源,那我可以以我的部下為核心,迅速地在荊州一帶招兵買馬,壓制桓玄。
劉裕嘆了口氣:「想不到在那個時候,你就有了自立割據的心思了。只是荊州是桓家經營了幾十年的地方,連王旬本人都無法取得那里的白虎之力,你又有何信心能得到呢
劉毅冷笑道:「桓溫在當年以白虎的身份去荊州時,不也是兩手空空嗎,所謂的白虎資源,在王敦當年打內戰時已經不剩下什么了。
后來陶侃接任了荊州刺史,然后就是庾家掌控了那里,但這些資源經歷了多次的內戰和北伐后,都是消耗一空,如果這些資源真的還在,那也不至于姓陶的,姓庾的先后失去對荊州的控制,便宜了柜溫。
「所以所謂的白虎之力,其實不過是桓氏經營荊州幾十年,先后存下的秘密基地而已這些是要留給桓玄的,但殷仲堪也看中了這些,他帶上陶淵明,就是以為陶氏一族多少會知道這些秘密的儲存放在哪里,而陶淵明從一開始就告訴我,他并沒有這些儲備,要不然陶氏一族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他真正有的,只不過是陶氏殘存在荊州的一些人望而已。
「所以,你真正想要的劉裕睜大了眼睛:是借著荊州內戰,殷柜交鋒的時候,由朝廷下令讓你帶兵過去休戰,你借此機會能占據荊州的一塊地方,然后利用陶氏的影響力在荊州站穩腳跟通過正常的征兵收稅方式,控制荊州
劉毅滿意地點了點頭:「是的,當時的桓玄也只是初回荊州,重召舊部而已,他還沒有全盤地繼承桓沖留下的那些資源,這是我最好的時機,可以借荊州內戰在那里站穩腳跟,我之所以答應劉牢之,在烏莊之戰中除掉你,就是向劉牢之提出了條件,事成之后,要把你帶的那支部隊,轉而由我來掌管,一來是防止你的兄弟們知道真相后鬧事,二來,也是多出千余精銳,加上我當時自己的部下,就有三千精兵,有這支力量在當時的荊州內戰中,也是一股勢力了。
劉裕嘆了口氣:「真有你的,劉希樂,想不到你居然連這點都想到了。看來是我妨礙到了你,沒讓你害死,導致你的計劃破產了啊。
「當年的事情,我不得不劉毅咬了咬牙:做,如果我拒絕,劉牢之直接就會害死我這點我跟你早就說得清楚了,我做成之后劉牢之也絕不會容忍我繼續留在北府軍中所以帶著你的部下離開,是我和他之間唯的選擇。只是,我沒有除掉你,也沒有料到,荊州內戰會結束得如此之快,不過幾個月,殷仲堪就敗在了柜玄的手中,連楊全期也一并給消滅,桓玄奪回荊州的速度,超過了我的想象。
劉裕冷冷地說道:「那是因為陶淵明站在了柜玄的一邊,最后讓殷仲堪因為缺糧而失敗。這個陶淵明從一開始就沒安好心,你就算殺了我,帶走了我的部隊,恐怕也不會在荊州占到什么便宜,多半是會給陶淵明害死。
劉毅搖了搖頭:「這倒不至于,陶淵明是想借著殷仲堪或者是我這樣的外來勢力,來推翻桓氏對荊州幾十年來的控制,他一開始是全力要幫殷仲堪的,因為助殷仲堪成事,總比以后面對桓玄要好。
只不過殷仲堪好大喜功,又不通軍事,跟楊全期名義上結盟,卻是始終防著雍州兵馬進入江陵,表面上看是因為缺糧而失敗,但實際上,就算他糧草充足,也絕不是桓玄的對手。
劉裕正色道:「所以,你最后和陶淵明聯手,截殺了想
要逃跑的殷仲堪,一方面取得了黑手乾坤的令牌,另一方面,也是給陶淵明一個投奔效忠桓玄的投名狀
但這些對你又有何好處呢
劉毅嘆了口氣:「當時殷仲堪殺了王旬而自立,表面上控制了荊州,暗中也是取得了黑手乾坤的大權,因為王旬和玄武都死在他的手中,我和陶淵明原來是準備先潛伏在他的身邊,取得他的信任,成為黑手黨的鎮守之后,再向他下手,從表面上看,也需要他起碼和桓玄勢均力敵,這就需要他引入外力支援,只有他這個荊州刺史主動上書要我帶兵進入荊州,我才有理由和借口去助他。
劉裕笑了起來:「這理由你都想好了,從此帶著兵馬成為南蠻校尉之類的軍職,加入荊州的軍隊,然后在殷仲堪的手下,與桓玄甚至是楊全期作戰時,慢慢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直到時機成熟時取殷仲堪而代之,獨占荊州是吧。
劉毅點了點頭:「是的,這就是我當時的計劃,只可惜一來沒有除掉你,也自然沒有了帶兵入荊的資格,再一個殷仲堪敗得太快我甚至連救他的機會也沒有,陶淵明也是措手不及,他加入殷仲堪的慕僚,是天下皆知的事,如果不果斷與殷仲堪脫離干系,連他自己都會給牽聯,就算保一條命,也別想著以后在桓玄控制的荊州內再有所作為了,所以,他才想到騙殷仲堪有糧食,不要逃亡,卻暗中與我合謀,讓我在殷仲堪兵敗逃亡時將之拿下。
劉裕點了點頭:「這也算是止損的一招了你們拿下了殷仲堪,作為向桓玄效忠的證明,哦,不,應該只是陶淵明的證明,而你則回到了北府軍中,至于那個陶淵明勸柜玄殺了我的提議,也是你的想法吧。
東晉北府一丘八 第四千二百七十三章 希樂盡吐當年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