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世歌 第四十八章 傳藝
“晚輩明白。”沈飛沒有特意隱瞞蓑衣客,他知道,在九龍力量爆發的時候,身在全場最核心地帶,又深諳君子望氣術仙法的蓑衣客幾乎能夠肯定他體內的力量到底是什么,為了一場比賽,便將九龍的力量爆發出來他也很后悔,可惜為時已晚。這是他第一次真正將九龍的力量運用在戰斗中,那種力量釋放所帶來的沖擊性爽感令他現在全身汗毛都是立著的,仔細想想,當時九龍雖然是在回應他心底里的期盼,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蠱惑,同樣的事情決不能發生第二次了。
“掌門師兄他,知道這件事情嗎?”蓑衣客雙手托起沈飛,平靜地問。
“應該知道吧,我初上山的時候,師父他老人家對我的態度非常惡劣,后來一點一點變好,我猜想他應該是知道的。”
“掌門師兄慧眼如炬,明辨是非,連他都信任你,我一個山下的散仙自然無話可說,不過沈飛,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我必須提醒你,蜀中上仙懷有魔教至尊之物是無前人可鑒的,無論任何時候,都必須堅守本心,不被邪物入侵了才可以,聽到沒有。”
“晚輩絕不敢辜負前輩的希望。”
“你真的知道我在說些什么才好。”
“晚輩真的知道。”
“那就好,沈飛啊,聽我講個故事可好?”
“洗耳恭聽。”王氏為蜀山劍派的世家大族,曾與楚氏并列,時至今日雖然家道中落但仍了解很多歷史內情,蓑衣客要講的故事必然與蜀山的歷史有關系,是沈飛一直都希望知道的,因為他總感覺蜀山的歷史之中隱藏著太多的謎團。
蓑衣客站起來,負手走到窗邊,淡淡地道:“千年之前,無涯道祖慘遭天譴隕落于方栦山山巔,青山道祖為了挽救蜀山基業不敗,從不可知之地帶來了三把劍。正是這三把劍的出現,一舉奠定了蜀山劍派位列九州第一正道大派的至尊地位,奠定了青山道祖無人可以撼動的掌教身份,比之無涯道祖,青山道祖其實是蜀山劍派真正的奠基人,正是他親手建立的各種秩序、規則維持了蜀山千年的興盛不衰。
話說回來,青山道祖從不可知之地帶出的三把劍,就是日后名震九州的“星魂”、“九龍”、以及“兩儀無相劍”了。”
“九龍、星魂都是青山道祖的仙劍?”沈飛眼珠子快要掉出來了,怎么也想不到會有這樣的事情。
“很驚奇吧,代表著正邪圣物的雙生劍,一輩子撇不開關系的九龍和星魂居然同樣出自蜀山,知道這個秘密確實應該感到驚奇,但這都是真實的,九龍和星魂確實同樣出自蜀山,劍刃本來也沒有善惡之分,善惡有別的是持劍的人,持劍者的思想決定了仙劍的思想。”蓑衣客轉身望向沈飛,目光灼灼,“這也是我不殺你的原因。”
“斷不會令前輩失望。”沈飛起身恭敬行禮。
“快起來吧。”蓑衣客淡淡地說,他的表情平靜如水,倒真的具有著君子的舉重若輕之氣,“王劍九龍、壽劍星魂、還有兩儀無相劍,這三把頂尖仙劍的出世震驚了九州,世人從未見過如此強大的力量,無論是剛剛在人國建立了根基的佛教,還是將中原之地當做蠻夷部落的魔教,亦或一切的起始之處蓬萊仙島,都被這三把仙劍的強大深深震撼,從此開始向蜀山劍派學習,試著以劍為載體封印魂靈,從而得到強大的力量。
青山道祖在世的時候,蜀山劍派儼然成為九州第一大派,其地位遠遠凌駕在其他三派之上。
在這個過程中,兩儀無相劍不知因為何等緣由被青山道祖封印,傳說中,那是一把能夠讓持劍者自由穿梭于空間、時間界限的頂級仙劍,給予持劍者夢幻般的力量,青山道祖將之封印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為了封印它,著實花費了不少的力氣,據說甚至用上了應龍當年封印離狂的方法,將兩儀無相劍切割成七段,分別封印在七座主峰之下,以主峰的力量加以鎮壓。
撇開兩儀無相劍不談,王劍九龍和壽劍星魂朝夕不離青山道祖左右,是陪伴他走過終身的兩把頂級仙劍。”
“如果不是親耳聽見,晚輩做夢也想不到分別代表正義和邪惡的星魂和九龍,居然都是青山道祖的佩劍。”
“還是那句話,仙劍并無好壞之分,真的有好壞之分的是持劍者。”蓑衣客如水的目光落在沈飛的身上,表情安寧,“等到青山道祖仙逝,兩把仙劍都成了無主之物,分別由他的兩個徒弟云中子和逍遙子繼承,其中云中子因為比逍遙子年長幾歲,又早一步跟隨青山道祖學藝,便繼承了蜀山劍派的正統,成為了第二任掌門人。”
“云中子,就是創造了破襲劍術的那個人了。”
“不錯。”蓑衣客眉頭一緊,露出惋惜的神色,“云中子年長于逍遙子不假,比逍遙子早進門也不假,可性格偏激,好勇斗狠,說起來實在不適合繼承教主之位。他在位不過數年,自創唯我獨尊的至尊領域,目中無人,聽不進別人的勸說,先是向佛宗挑釁,妄圖追討無涯道祖在位時與佛祖之間爭執的舊賬,下達了開戰文書,雙方劍拔弩張馬上就準備開戰之際,不知又受了什么刺激,發布公開聲明,指出蜀山劍派才是教宗正統,命蓬萊仙島速速前來朝拜,拜認正統之名。由此一來,相當于把九州之上的兩個最大的門派都得罪了,可是他仍不罷休,又與魔教當時的教主交惡,居然帶著十幾個蜀山的高手公然深入昆侖山腹地,想要殺魔教個措手不及。可惜受到敵人的埋伏,不僅斷了握劍的右手,更是連王劍九龍也丟掉了。可憐我王氏兩名最強大的祖輩聽從他的差遣深入魔教腹地,慘死于昆侖山巖漿中,尸骨無存,家道由此衰落。”談及此處,蓑衣客狠狠咬牙,一者是為死去的先祖感到惋惜,二者是覺得自己丟掉峰主之位與云中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很是憤懣。
“云中子的任意而為幾乎斷送了青山道祖留下的大好江山,使得蜀山劍派成為了九州三大門派的公敵,成為眾矢之的,眼看就要成為被討伐的對象,遭到滅頂之災了,千鈞一發之際,又一個強有力的男人站了出來,站在風口浪尖扶大廈于將傾,這個人便是云中子的師弟逍遙子了。從無涯道祖倒騎黑驢登蜀山,建立蜀山派;到青山道祖力挽狂瀾,挽救蜀山被天道焚毀殆盡的命運,建立蜀山劍派;再到現在,被另外三教圍殺。歷史上,蜀山經歷的三次重大波折全部出現在門派剛剛成立的時候。只是,解決了最后一次危機,徹底將蜀山劍派與佛宗、蓬萊仙島捆綁在一根繩上,并列為正道三大教派的逍遙子其名氣遠遠沒有無涯道祖或者青山道祖來得大。
哪怕和師兄云中子比起來,師弟逍遙子都低調得多了,閑云野鶴,向來不與人發生爭執,或許正是由于他的這種脾氣秉性,才使得教主之位的繼承人毫無疑問地落在了云中子的頭上。
可是,云中子不配當此重任,從魔教慘敗而歸的他,不僅丟掉了青山道祖曾經的佩劍九龍,也丟失了以往的驕傲和自尊,渾渾噩噩地離開了山峰,沒有留下一句話,有人說曾在寺廟里面看見他,無從辨別真假。
但是,云中子的離去留下了一堆的爛攤子,蜀山面臨的危機甚至超過了慘遭天雷懲罰的時候。人心惶惶之際,師弟逍遙子站了出來,毅然代行門主之位,統領六峰峰主,收拾散落的人心,發書與蓬萊仙島和佛教期待修復關系,嚴陣以待,備戰魔教的大舉入侵。比較幸運的是,魔教當年侵入中原是兵分兩路,一者取道人國,進攻佛宗;一者進犯蜀山,長驅直入。其中前來進犯蜀山的,是魔教當時的教主,成功陰了云中子一道,斬去他握劍右手的朝一流高手,而他手中所持的赫然便是蜀山曾經的驕傲,青山道祖的佩劍九龍。
九龍之火,焚盡天下,乃是普天之下攻擊力最強的仙器,抬手之間,千山焚毀,民不聊生。逍遙子自知不是他的對手,聯合六峰峰主,千山山主,以及所有活下來的正道弟子,以方栦主峰為根基釋放戮神大陣,終于將魔教逼退。現在被譽為正道之盾的戮神陣便是由逍遙子親手創建的,也正是由于這個陣法的存在,保證了蜀山千年不衰,沒有在魔教一次又一次地進犯中敗下陣來。
魔教敗退之后,同樣被打的很慘的佛宗決心與蜀山交好,再聯合蓬萊仙島組成了正道聯盟,奠定了九州真正的秩序。”
“原來這才是蜀山真正的歷史。”沈飛不禁感嘆。
蓑衣客道:“是啊,了解那段過去的人真的很少,蜀山為了將自己定義為正義的,在魔教身上烙印下邪惡的標簽,有意將王劍九龍和壽劍星魂出于同宗的事實忽略,將帶給人們無限殺伐的王劍九龍詆毀為魔教的圣物,持九龍者人人得而誅之;將壽劍星魂推崇為正道的圣物,得之可掌蜀山。由此,兩把仙劍便有了正邪之分。”
“所以前輩是想告訴我,劍無正邪,人有善惡。”
“沒錯。我把蜀山的歷史說出來就是要告訴你無論手中的仙劍是正義還是邪惡的,哪怕它已經經歷太多戰火的洗禮,吸飲了太多的鮮血,產生了惡念,只要身為持劍者的你心地是善良的,就足夠了,一定也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對方,將已經產生了惡念的仙劍帶入正途。”
“晚輩明白了,多謝前輩的告誡。”
“沈飛呦,無涯道祖之后,九龍和星魂再無合璧之日,身為掌門真人弟子的你有可能完成歷史上無人能夠做到的事情,這絕不會是巧合,好好干吧,我會全力支持你的。”蓑衣客猛走兩步到了沈飛近前,用力拍拍他的肩膀,“我會支持你的,放心吧。”
“借前輩吉言,有朝一日,我執掌九龍,白羽執掌星魂,蜀山劍派的振興指日可待。”沈飛用力地攥緊了拳。
“白羽是誰?”蓑衣客看沈飛提起這個名字的時候立時眉飛色舞起來,心中感到好奇。
“我的好朋友,師父他老人家的另外一名弟子。”
“原來如此,掌教命你下山傳道,命你口中的白羽留在山上繼承衣缽。”
“前輩慧眼。”眼見蓑衣客表情有些古怪,沈飛不禁問道:“前輩,師父的安排有何不妥之處嗎?”
蓑衣客望著沈飛,欲言又止,沈飛見了,坦然道:“前輩您但說無妨。”
“沒什么,希望是我多想了吧。”蓑衣客不愿多說什么,但看他的神色,似乎對掌教的安排多少有些憂慮。
沉了沉道:“沈飛啊,你是不是對圓之道很感興趣。”
“不瞞前輩,晚輩下山之前只學了一招有去無還,在戰斗的時候難免捉襟見肘,一心想要參悟一些新鮮的招數。”
“既然你想學,我便將它傳授給你吧,算是對你的一種變相的支持。”
“圓之道是朝華峰頂尖劍術,前輩如果傳給了我,會不會落人口實。”
“放心,你不必拜師,權當自己參悟,我稍加點撥就好。”
“前輩您誤會了。”
“無妨。”蓑衣客揮手,“就說想不想學吧。”
“若能得前輩慷慨相授,晚輩自然感激不盡。”
“愿意,不僅僅是圓之道,就連君子望氣術也一并相傳,希望你不要令我失望。”
“前輩您這是……”
“你不必懷疑,君子望氣術在身,可以助你識人查人,分辨人心善惡,氣運的優劣好壞,是你進入長安城建立道教偉業的不二法門,好好學吧,相信以你的資質,不出半年,就可以小有所成。”
凡世歌 第四十八章 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