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 第二二三三章 傲慢與偏見
榆溪河北岸的戰事結束后的第二天,謝遷休息夠了,再次見王瓊,詳細問詢沈溪所部戰后的情況,卻被告知沈溪那邊又斷了消息。
“什么?他還沒回兵榆林衛城?大戰既已結束,因何還要盤桓在草原上?他能追得上韃靼人的騎兵?”
謝遷很生氣,在他看來,戰事結束就該撤兵,窮寇莫追,他甚至想好好詢問一下這一戰中沈溪到底做了什么,不過在得知沈溪領兵追擊,完全沒有帶兵回榆林衛城的打算,便難以壓抑心中的怒火。
王瓊道:“從昨日到今天,卑職派出騎兵接應沈尚書所部,又得到戰俘有三千余人,且收獲的韃靼頭顱也有千余,如今了解到的情況,韃靼中軍可能連萬數都未到,所以沈尚書才會如此著急追擊,務求除惡務盡……韃靼人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防御,很可能達延汗部已分崩離析!”
謝遷嘆了口氣道:“不想竟被之厚領兵打出如此眾寡懸殊的勝仗來,難怪他不知收斂……可是韃靼兵不過萬,難道就沒有戰斗力了?若韃靼反擊,之厚反勝為敗,那他苦心積慮贏得的勝仗不就白費了?”
雖然謝遷對沈溪有所不滿,但顯然自己也知道,光在這里發牢騷一點兒用都沒有,就算派人去告知沈溪,讓其班師,也無濟于事……沈溪求援的時候沒有派兵救援,又憑何希望沈溪能按照他的指示回兵?
“陛下那邊,可有指示到來?”謝遷又問了一句。
王瓊微微搖頭:“未曾有。戰報已向張家口堡發出,從之前得到的情報看,延綏副總兵林恒統領的騎兵已距離榆林衛城不到三百里,即便如此他的人馬也來不及跟上沈尚書所部追擊的步伐。”
謝遷道:“不能再給沈之厚調撥兵馬,要是他手里再增加個兩三萬騎兵,還不知他會整出什么幺蛾子來……跟朝廷上奏功勞的事情,由德華你來做,他既然想一追到底,那出了事情,也要他自己來承擔責任……德華,你只管做好眼前延綏防備工作便是。”
王瓊一邊點頭應允,一邊在想:“難道我現在有別的選擇?我倒是想出兵跟隨沈之厚的腳步,這功勞可說是白得的,可條件也不允許啊……”
“現在守在榆林衛城,意味著與天大的功勞擦肩而過,還要給人收拾殘局,純屬出力不討好,還要被您老吆五喝六。不過好在有一點,那便是您老對我的印象還不錯,以后對我的仕途應該有所助益吧!”
王瓊不由看了謝遷一眼,他在這一戰中沒賺到軍功,甚至還差點兒因為見死不救當了罪人……要是沈溪兵敗身死,以皇帝對他的仇恨,他將無法再在朝中立足。
現在他等于是在為沈溪善后,不過他也算是得到豐厚的回報,就是以謝遷為首的正統文官勢力的支持。
當林恒領兵回到榆林衛城時,沈溪追擊韃靼人、離開榆溪河已近四天時間。
林恒緊趕慢趕,還是沒趕上榆溪河一戰,心中非常失望,尤其是在得知沈溪領兵取得一場輝煌大捷的情況下,對他來說就更難受了。
林恒非常在意軍功,由沈溪提拔到現在的位置后,他希望能憑靠軍功再進一步,但奈何皇命征召,加之上官調遣,讓他失去再立功勛的機會。
林恒回來后,立即受到王瓊接見。
王瓊是在總督府正堂會見的林恒,他詳細把林恒馳援張家口堡的情況問了個明明白白,最后感慨地說道:“此番調兵失誤,也是因為草原上情報傳遞不暢,再因朝中有宵小蒙蔽圣聽所致……不過以宣府傳回的情況看,百官正在串聯參劾權宦,這兩天應該就會有好消息傳來。”
林恒緊張地問道:“沈大人已出兵多日,是否需要延綏派兵馳援?”
林恒來的時候,最關心的事情便是自己是否有機會趕上末班車,追隨沈溪的腳步領兵深入草原。
雖然沈溪在榆溪河取得的勝利已經可以說曠古爍今,但若是可以在之后再來個封狼居胥的壯舉,那即便在后面的戰事中取得的戰果不盡如人意,依然足以超越榆溪河一戰的功勛。
在林恒看來,在那些史官眼里,對于具有象征意義的精神層面的勝利更加在意,至于一戰下來殺敵多少,只是數字的堆砌罷了,不足為提。
王瓊道:“沈尚書出兵已有多日,且他并未從延綏鎮征調人馬,即便你跟過去,也來不及了,還不如留在城內駐防,謹防韃靼殘部襲擾邊陲!”
這種鬼話連王瓊自己都不信,便在于他知道韃靼人已是強弩之末,就算是最強大的達延汗部都歇火了,這種時候又怎么可能會有韃靼人不知死活跑來襲擊邊陲?
那跟自掘墳墓何異?
林恒的臉上滿是失望之色,為自己不能建功立業懊惱不已,王瓊見狀安慰道:“近來朝廷論功行賞的御旨就該下達,你安心休整,戰后本官會記得給你上表奏功……這次戰事中,你來來回回奔襲數千里,勞苦功高!”
林恒聽出王瓊話里未盡之意。
你沒什么功勞,最多也就占著一點苦勞,回頭給你表功,至于能得到多少戰功全看皇帝或者兵部那些大佬的心情。
林恒到底只是一名普通將領,在王瓊這樣的封疆大吏面前他不敢爭什么,拱手道:“謝閣老還在這里吧?卑職可否求見?”
“你去見謝閣老作何?”
王瓊皺眉道,“謝閣老這幾日身體不適,亟需休養,你就不要去打擾了……伯之,你在領兵上很有天分,但你也要安下心來,好好揣摩下學問,不然的話你會把自己的前途給耽擱了!”
或許是王瓊感覺到林恒有鉆營關系的傾向,以他對林恒的欣賞,不由拿出長輩的口吻加以斥責。
林恒自然心有不甘,但跟之前一樣,官大一級壓死人,何況王瓊大他還不是一級而是很多級,只能忍住心中那口氣,恭敬行禮然后告退。
送走林恒后,王瓊沒多想關于林恒求見謝遷的事情。
對于王瓊來說,他自己才有資格跟謝遷對接,至于三邊軍中將領要見謝遷,除了去謝遷跟前獻殷勤表現自己的能力,做一些與身份不相符的事情,就再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了。
隨即王瓊接見另外一名副總兵侯勛。
此時王瓊反倒覺得,侯勛這種沒多少想法,遵命行事,在軍中兢兢業業的將領,更應該得到提拔。
說到底,王瓊雖然欣賞林恒的才能,但對于這個年輕人平時表現出來的書生意氣文質彬彬并不是很滿意,王瓊仍舊覺得將領只需要聽從命令即可,像林恒這樣善于主動思考和自行做主的人并不歡迎。
“……大人,還是沒有沈大人的消息,不過以卑職估量,沈大人所部深入草原應該超過五百里了!”
“五百里?這才幾天時間?且沈尚書統領的可是步兵,有可能這么快嗎!”王瓊顯得難以置信。
侯勛道:“前線斥候已深入草原四百里,但還是沒有傳回沈大人所部的具體消息……因為沈大人從韃靼營地內繳獲大批戰馬,如今基本做到一人兩馬甚至三馬,輜重也有專門的牲口拉拽,以至于進兵速度非常快,接下來很可能會渡過黃河!”
王瓊皺眉:“沈尚書有必要如此拼命嗎?此前他已連續辛苦近兩個月,這一戰好容易以勝利告終,有何道理不來榆林衛城休整,非要繼續不眠不休折騰自己和麾下部隊?”
王瓊對沈溪的意圖不是很了解,一如之前他根本不了解沈溪是如何做出孤軍深入草原又敢在榆溪河北岸跟韃靼人決一死戰是同一個道理。
當然,連王瓊這個素來以睿智著稱的大人物都不明白的事情,侯勛自然更不能作答了。
半晌后,王瓊道:“伯之回來了,但現在后續大隊人馬尚未歸來,總兵官之位照舊空缺,你二人中還是以你為主,主持軍務,不過真遇到事情你記得多跟伯之商量一下!”
在林恒領兵馳援張家口堡前,延綏鎮兩個副總兵中,林恒的地位要高于侯勛,不在于二人資歷如何,而是林恒統領的是騎兵,屬于戰功赫赫的年輕一輩翹楚,且是沈溪這個兵部尚書、前三邊總督提拔和賞識,前途不可限量。
不過此時,王瓊寧可讓沒有主見的侯勛繼續行總兵官事,而讓有獨立思維的林恒處于有職無權的狀態。
侯勛顯得很為難:“大人,這……這樣不太好吧?論能力,卑職跟林副總兵相比,還是頗有不如的!”
侯勛說這話還算客氣,因為他以前跟林恒相處時,發現不如林恒之處不是一點半點,他也理解為何朝廷總提拔林恒,而對他這樣資歷更為深厚的武將熟視無睹,便在于他屬于那種有勇無謀只會聽命辦事的存在,而林恒卻驍勇善戰,能夠獨領一軍。
王瓊板起臉來,冷聲道:“你這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難道你覺得自己技不如人?”
侯勛低下頭,好似是在認錯,但其實是變相承認。
王瓊長吁口氣,竭力壓制對侯勛的不滿,出言安慰:“吳總兵回來前,誰領銜管理延綏鎮,輪不到你們自己選,既然之前由你暫代總兵官職務,難道要臨時換帥不成?伯之風塵仆仆,連續趕路數千里,讓他好好休息幾日,緩過氣來再說吧!”
捷報傳到京師前,京城內仍舊一副太平景象。
即便有人知道沈溪被困榆溪河北岸的消息,也只是在小范圍內傳播,沒人大肆宣揚,因為沈溪之前的光芒太過耀眼,三元及第不說,又是當今帝師,自領軍以來還戰無不勝,在民間擁有文曲星和武曲星轉世的傳言,朝廷對此其實并不那么支持,沒有人愿意沈溪這樣的另類留在朝中。
不過這并不影響朝官參劾張苑。
甚至連張鶴齡和張延齡兩兄弟也在參劾張苑的奏疏上聯名,五軍都督府這邊的發起者是張懋,而張懋在京城跟內閣兩位閣臣以及各部尚書、侍郎商議并做出決定,甚至還因此跟朝中一些大臣私下會過面。
張氏兄弟得知參劾張苑的奏疏送到張家口堡后,都抱著一種幸災樂禍的心態,倒不是說他們在張苑外有更好的人選幫忙做事,只是因為張苑在登上司禮監掌印之位后便失去控制,不再事事聽命而為,讓兄弟二人很不滿。
“這次看那閹人死不死!”
張延齡非常解氣,好像這件事已經有了定論。
張鶴齡一抬手:“現在還不能說一定可以把張苑拉下馬來,陛下對身邊人有很高的容忍度,這點你應該很清楚。”
兄長的話讓張延齡不由沉思起來,細細一琢磨還真是這么回事。
朱厚照對親信非常寵溺,不但體現在對近侍太監,還體現在對他兄弟二人上,就算之前兩人做出很多于朝廷典制不容的事情,但現在依然逍遙快活。
至于之前的懲罰,不過是不痛不癢,至少現在他二人已官復原職,權勢甚至比之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延齡問道:“大哥,你說接下來誰執掌司禮監,對你我兄弟最有利?高鳳?還是旁人?找個年輕點兒的,或許容易駕馭。”
“都一樣。”張鶴齡板著臉道,“我們的目的,不是掌控司禮監,那不是你我應該想的事情,不管是誰,多多少少都會給我們兄弟一點薄面……我們不要去理會朝中大小事務,那跟我們沒多大關系。”
張延齡皺眉:“大哥的話著實讓人費解,咱以前不就吃了不能控制朝局的虧?既然能當權臣,為何不努力一把?作何把權力拱手讓人?”
張鶴齡怒道:“記得你的身份!你不過只是外戚而已,說句難聽的,朝廷上下都在盯著我們,否則之前也不會芝麻大點兒的事情便鬧得滿城皆知……你以為我們兄弟現在的名聲很好嗎?若是我們再干涉朝政,怕是連現在的權力都保不住,此番能一次解決沈之厚和張苑兩大勢力,對我們來說已屬萬幸!”
聽了兄長的話,張延齡雖然沒反駁,但顯然內心不愿接受。
張鶴齡又道:“回去好好反省一下,無論誰當司禮監掌印,又或者誰進了司禮監,都輪不到你插手,別忘了自己的身份!”
“哦,那大哥好好休息吧!”張延齡嘴上應了,心里卻很不舒服,氣呼呼起身離開。
張延齡回到建昌侯府后,越想越不甘心,面對朝廷核心權力層洗牌,自己卻插不上手,太讓人糾結了。
“沈之厚這次玩火自焚,死了最好,張苑不識好歹,倒臺也是活該,但若是不安排一個受我控制的司禮監掌印,接下來很可能是姓謝的老匹夫等人掌權,我跟大哥還是沒好日子過。”
張延齡短時間內便有了全盤計劃。
作為國舅,張延齡可以自由進出皇宮,以前在弘治朝兄弟二人便在宮內廣泛培植勢力,張苑因此脫穎而出。如此一來,更多的太監前來巴結,想通過他的關系得到晉升的途徑,畢竟他背后有張太后這個大靠山,那些太監希望以此得到權勢。
張延齡在之前巴結他的人中挑選了一下……既要有地位,且得到朱厚照信任,還要在有可能接替張苑司禮監掌印人選的名單中,如此篩來選去,好像只有高鳳和李興二人合適。
“范亨和徐智那些先皇時的老家伙,現在都已失勢,不能指望,至于那些年輕的就更不用說了。唯有一個戴義歷經三朝還能長盛不衰,也是不容易,至于徐榮……嘖嘖,一個個除了會內斗好像沒什么本事……若是讓高鳳來出任司禮監掌印倒是不錯,他畢竟是姐姐的人,怎么都得給我們兄弟面子,不過我那大外甥也一定清楚這點,怕是對高鳳不會太過信任,而李興嘛……”
張延齡不是傻子,他在分析如今朱厚照身邊得勢的太監有哪些后,便覺得李興最有可能被朱厚照提拔重用。
倒不是說李興無可替代,只是因為這家伙會來事,之前跟張苑、小擰子、張永等得勢太監都聯系緊密,左右逢源,人脈廣泛……當然這也跟李興參與皇陵興建,手頭擁有大量宮外的資源,關鍵時候能送出銀子有關。
因為李興給張延齡送過厚禮,甚至還親自登門拜訪過,使得張延齡對此人的印象頗佳,對張延齡來說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拉攏的標準很簡單,那就是誰肯給他送銀子,且數目越大越好。
“就他了!”
張延齡心里做出了定奪,“不過怎么才能把此人推上去?靠給陛下身邊的人送禮?花妃那女人沒跟著一起去宣府,最好能賄賂麗妃,這女人不簡單啊,不聲不響就在陛下身邊扎下根來,陛下連御駕親征都帶她在身邊,簡直是異數……可惜了,這么厲害的女人居然不是出自我府上。”
“還有錢寧那狗東西,雖然平時看起來不怎樣,但關鍵時候或許就會壞事,得提前跟他打聲招呼……他難道還敢對我不敬不成?還有小擰子那小家伙,居然不聲不響成長到這般地步,陛下身邊太監中,就他最得寵吧?他本來就在司禮監中,怕是這次有機會更進一步……不過不能讓他得勢,這小家伙鬼心眼兒多得很!”
論對朱厚照身邊這群太監的了解,朝中可說無出張氏兄弟其右者。問題就在于兄弟二人是皇室中人,進出皇宮慣了,平時見到太監的機會很多,跟這些人接觸久了,自然就知道這些人的德性如何。
“還是要跟姐姐打聲招呼,但不能讓姐姐直接把話挑明,而是給那些老太監施壓,讓他們保舉李興。還有就是我得跟李興打聲招呼,讓他知道是我在背后幫他運作,不然他可不知道該承誰的恩情!”
為了能掌握核心權力,張延齡煞費苦心,但他籌謀的這一切都建立在沈溪榆溪河兵敗身亡的基礎上,最大的問題在于他無法防備沈溪回來后對他的打壓,還有就是他對朱厚照身邊勢力消長不太清楚。
若沈溪得勝,就有個張延齡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那便是張永和馬永成兩位監軍太監的地位。
以前張永和馬永成在皇宮中的地位就很高,且身上背負的軍功也多,在宮里屬于首屈一指的大太監,跟之前已賦閑的谷大用等人資歷差不多,若這次張永和馬永成跟著沈溪打了勝仗,朱厚照在安排司禮監掌印人選時,不得不將二人列入候選名單中,顯然他們比李興有更有優勢。
就在張延齡做好一切準備,甚至讓人把信帶到宮里,準備利用一下張太后的影響力時,一個“噩耗”于此時傳到京城。
沈溪在延綏鎮北部的榆溪河邊取得一場殲敵五萬的大捷!
張延齡從手下口中得知這消息時,差點兒一屁股坐到地上,隨后怒視前來傳話的黃玉:“你再說一遍,姓沈那小子怎么了?沒死還立下大功?”
黃玉哭喪著臉道:“是啊,侯爺,此乃從兵部傳回的消息,小的在兵部有些人脈,獲悉最新戰報內容后第一時間來通知您!”
張延齡破口大罵:“狗屁!這種事應該先傳到五軍都督府才是,為何本侯會不知道?”
張延齡還在發火,腦子里突然記起一件事,這段時間他為了賺錢還有吃喝玩樂的事情,已經多日未去五軍都督府應卯,問題便在于當前根本就沒什么緊急軍情,韃靼人已確定在延綏鎮以北的地方,那里距離京城幾千里,有內外兩道長城阻隔,再者他兄長張鶴齡和張懋等人在五軍都督府坐鎮,無需他做什么,于是就只顧財色上的事。
他正不知是否該派人去求證時,馬上有家奴進來通稟,說是張鶴齡來了。
這次張延齡親自迎接出門口,見到弟弟后,張鶴齡劈頭蓋臉地道:“這下好了,沈之厚怕是要一飛沖天!”
張延齡急聲問道:“不會吧,大哥?姓沈的已被逼上絕路,就這樣他還能死里逃生?這也太扯了吧?”
張鶴齡似乎不想跟兄弟在大門口議論這種事,一抬手,意思是到里面說話,等進了院子,張鶴齡才道:
“為兄也不想聽到這小子的好消息,沈之厚本來就受陛下重用,好在他一直被文官集團打壓,連陛下身邊宦官也跟他有嫌隙……唉!現在知道他得勝,為兄心里五味具雜,以后再想對付他,就不那么容易了。
“大哥,咱們這是養虎為患啊!沈之厚這一得勝,咱們以后還有好日子過么?”張延齡絲毫沒為大明取得一場對外夷的決定性勝利而高興,反而滿心憂慮。
問題就在于明軍取得的這場勝利對外戚張氏家族不會有什么影響,反而要是明軍落敗會葬送掉沈溪這個心腹大患的性命,同時讓朱厚照對外戚勢力更加信任。
張鶴齡惱火地道:“等更多消息傳來,走一步看一步吧!”
寒門狀元 第二二三三章 傲慢與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