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敘功
深宮之內,王錫爵與天子坐而論道。
王錫爵早已經打定去意,這一次返鄉后他已決定不再過問朝政再也不山,所以這一次很可能是他與天子最后一次見面了。
這一次面君前,王錫爵想了許多,而且早已有了決定。
王錫爵道:“陛下,閣臣原出特旨簡用,非由廷推,自萬歷十九年先任吏部尚書陸光祖于科道官同請會推,相因至今,遂以為例。于此中人選老臣實不該多嘴,以免有干擾之嫌。”
“先生,朕還信不過嗎?盡管直言。”天子道。
王錫爵道:“老臣既已決心隱退,實不該再過問朝政,但陛下既一再以閣臣咨老臣,老臣不敢濫舉,且容思量一二。”
說完王錫爵看了一眼侍奉在旁的田義。田義不由心底大怒。
天子見此擺了擺手示意田義退下。田義陪作笑臉:“內臣告退!”
田義退下后,天子道:“先生盡管考慮。”
過了片刻后,王錫爵道:“老臣思來想去,以為在籍詹事府協理府事禮部尚書沈一貫年盛正強,才有甚敏銳,可以勝任!”
天子聽了沈一貫的名字,表情沒有什么波動。
“這沈一貫,不知陛下對他了解多少?”
天子點了點頭。
天子最優先了解官員都是通過經筵,日講的場合,而他登基不久的一次經筵里,沈一貫正好為經筵官,也兼任日講官。
當日出講的是張居正與沈一貫。
張居正先講了一段漢文帝至細柳營中故事,當時漢文帝到周亞夫軍中視察,結果被門卒所攔,天子的隨從說開門,這是天子的命令,結果被當場懟了句‘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而沈一貫繼張居正之后,講得是高宗諒陰的典故。
此出自論語,子張問孔子:“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怎么說?”
孔子回答說,何必是高宗,古人皆是如此,舊君駕崩了(新君不能干預朝政),應當由百官各司其職三年,其中由宰相來統攝。
然后沈一貫就此展開又講了一段話大意就是舊君托孤,必須要忠貞不二的大臣,如此之人輔佐天子,必能讓百官聽從。若是不得其人,倒不如新君自己親政來得妥當。
當時張居正在旁聽著,聽完之后臉色很不好看。
經過這件事,天子心底就記住了沈一貫。
后來張居正覺得沈一貫在諷刺他,又因沈一貫在會試中‘私藏’張居正長子張敬修的卷子,最后使之落榜,因此本來前程大好的沈一貫,不得不辭官還鄉。
張居正去政后,此人經申時行保薦起復。
天子道:“這位沈卿,當年在經筵上與朕講高宗諒陰之典故,當時他在百官面前言‘托孤寄命,必忠貞不二心之臣,乃可使百官總己以聽。茍非其人,不若躬親聽覽之為孝也。’”
說到這里,天子輕輕笑了笑道:“如此說來,倒是一位耿介之臣!”
耿介?
王錫爵倒不是如此認為,經筵日講官在給天子講課選題,必然讓首輔看過后才能在第二日給天子講。
張居正在經筵前定下,細柳營與三年不言的大題目給皇帝,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但沈一貫卻道出了與題目截然相反的意思,其中動機……
但王錫爵道:“陛下慧眼如炬,識人的眼光定是比老臣強多了。這沈一貫乃布衣沈明臣之侄,可謂家學淵源,平日擅治老莊,學問嘛,主張以老佐孔。”
天子笑了笑,他對以老佐孔并不以為然,他最在意是對方當初在經筵上的表態。
在‘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與讓天子‘躬親聽覽’的之間,他當然有了傾向。
天子于是道:“這沈一貫確堪為閣臣之選,先生真是舉薦得人。”
王錫爵道:“陛下,古往今來治老莊者,有人得之‘理身之道’,或‘理國之道’,或‘事理因果之道’,‘重玄之道’,‘虛極無為理家理國之道’。”
“這于虛極無為理身理國之道,未免持身有余,于謀國難成。”
主張天子躬親的就謀國難成?
天子笑了笑道:“先生另一位閣臣打算推舉何人?可要再思量一二?”
王錫爵道:“這位不用思量,老臣推舉見任禮部尚書羅萬化。”
提及羅萬化,王錫爵沒說半字推薦之詞。但天子明白沒有說,才代表說了很多。
羅萬化是王錫爵鐵桿盟友,之前王錫爵就打算推羅萬化取代林延潮為禮部尚書,結果弄出了焚詔打臉之事,然后王錫爵又打算用羅萬化為吏部尚書,結果遭到顧憲成的打臉。
吏部用一句‘翰林為宰冢善擅權,高拱故事’來懟之。最后陳有年為吏部尚書。
這一次王錫爵又推羅萬化入閣?吏部那邊?
天子欲問又止點點頭道:“朕知道了。”
但見王錫爵道:“閣臣增補必經廷推,若廷推上有這二臣的名字,臣推舉陛下用之。若有不然……”
“怎么先生還有第三位人選嗎?”天子問道。
但見王錫爵緩緩道:“啟稟陛下,老臣自任首揆以來,至今日一年另六個月,老臣屢次上疏懇請陛下縮減宮中用度,如罷江南織造,停江西陶器,減云南貢金,出內帑振河南饑,陛下聞之并無半點相責,此老臣之恩典。”
天子聽了有些不自然,他當然沒有半點相責,王錫爵的上疏他都沒有同意就是。
“老臣以為治國當以王道,無偏無黨,無反無側,以會天下于有極,然而無偏無黨,百官以為不親,無反無側,百官以為諛上,譬如各省虧空,下面官員只知向請求朝廷減免錢糧,然不知汰苛吏,清弊法,裁冗費,視朝廷令旨于虛文,朝廷減免款項盡被上下中飽私囊……老臣這才明白治吏立法在于善政之先!”
天子聞言面色鐵青,最終露出無奈之色:“這些都是朝廷的積弊,非一朝一夕可以改之,先生不必過于責備。”
王錫爵道:“老臣當政也常思何為無為?譬如一事一物不動時,你不去動他,是無為。一事一物動時,你不去讓其不動,也是無為。蓋無為并非無所為,而是在于運而不積。”
“老臣讀莊子馬蹄一篇,以伯樂善治馬,陶匠善治埴木為過,故老臣主張上無為,而下有為。以為施政以放任自然為善治,以揉曲為直,矯正自然為不善治。”
“但老臣讀林延潮之書,卻見林延潮云,三代之時人無知無欲,故而易治,故老子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但后來世間物欲橫流,權謀橫行,再使百姓棄智絕欲,再歸于無知無欲已不可行,故而要治民者,先立以仁義之說,再以法制之!”
天子聽了林延潮之言眉心一抖。
王錫爵道:“老臣當國之初,一心想重歸于高祖,成祖時政治清明的氣象,但至今日才明白一時當有一時法,再歸于高祖,成祖時氣象已不可得,至于將來施政如何走老臣不知如何主張,與其尸位素餐,倒不如留待后人。”
“至于老臣所舉的沈一貫,羅萬化二人,皆一世之才,但論及匡扶社稷二人力有未逮,至于撫世之才不是沒有,就看陛下想不想用就是。”
說完王錫爵起身道:“陛下,自古以來君臣相遇相成,始終完美如臣乎,誰乎?一出再出,千負萬負,又博異常之寵以去如臣者,又誰乎?陛下再生之恩,老臣萬死難以報答,今日以肺腑之言道之,還請陛下裁量,老臣先行告退!”
說完王錫爵起身離去。
天子看著王錫爵離去,默然不語。
而在宮外還有另一人目視著王錫爵,此人正是田義。
田義目送王錫爵,臉上露出一抹不屑之色,這時候一名小太監走到田義身旁對他耳語了幾句。
“是沈一貫,羅萬化?還有第三人?”
小太監低頭稱是。
田義點了點頭,然后冷笑一聲。
石府。
石星正與一名仙風道骨的老者,以及數名官員正在飲酒。
這位老者不是旁人正是沈惟敬。
“這援朝平倭的大功,全仰仗沈先生,石某這杯酒先敬沈先生!”
沈惟敬聞言撫了撫三尺長須笑著道:“豈敢,豈敢,倭寇鼠輩,懼皇上天威,攝本兵威名早有怯意,老夫過去不過一席話即束手而降!”
石星聞言大笑,當即與沈惟敬對飲一杯。
暖酒下肚,沈惟敬臉色更是有幾分紅暈大呼:“滿上,滿上!今日大家不醉不歸。”
石星大笑,一旁一名戶部郎中給沈惟敬斟酒,阿諛之色十分明顯。
沈惟敬繼續大吹牛皮,比如倭酋豐臣秀吉,小西行長見了他先是如何如何之傲慢,如何如何之無禮,但只聞他沈惟敬一句話下,在場倭酋無不色變,無不動容,無不顫栗。
總而言之,沈惟敬他老人家是游刃有余,視百萬大軍如無物。
沈惟敬酒喝得有些高,后來越吹越不像話,除了石星認真傾聽外,一旁官員都有些聽不下去,但即便如此還是要恭維幾句‘諸葛孔明舌戰群儒不過如是’,‘班超,王玄策不如沈公矣!’
沈惟敬聽了更是高興,不久醉倒在酒桌上。
卻聽他模模糊糊道了一句:“其實沈某哪里有什么功勞,全仰仗林經略只故!”
眾官員一聽色變,這算是酒后吐真言嗎?石星與林延潮不對付,是眾所周知啊!
大家看石星臉色確實有些不好看,連忙道:“沈游擊醉了,醉了,快扶他下去休息!”
當即數人將沈惟敬退下回房歇息。攙扶下沈惟敬掩面,眼中左右看了一眼,哪里是有醉意的樣子。
而石星與幾名官員又重新回到了酒席上。
這數人都是石星鄉黨心腹,故而沈惟敬走后,酒席上又是另一個氣氛。
一人出聲道:“聽宮里傳出消息,王太倉似向天子舉薦羅萬化,沈一貫二人入閣。”
“哦?”石星撫須想了想忽道,“這沈四明與王太倉似沒什么交情吧!”
“確實沒有交情,故而才要舉薦,為得就是保羅康州入閣吧!”
“原來如此!”石星點了點頭,“王太倉還有這一手,沈四明是當今吏部尚書陳余姚的同鄉,這浙籍官員在朝堂上可謂聲勢不小,若沈四明入閣內外呼應……對了,這沈四明老夫記得是反對封貢的吧!”
幾位官員都是點頭道:“正是如此。”
一名官員道:“都已經說了貢道放在朝鮮了,還能在朝鮮鐵山這樣的要害之地屯兵,倭國另外賠銀于本朝三十萬,這些我等與玄蘇,小西飛都已是談得差不多了,那些官員還有什么不滿意。”
“京中戶口外鄉人十之五六,外鄉人中浙籍之士又居十之五六,這……需謹慎啊!”
石星點點頭道:“沈四明此人處事陰柔,且城府深沉,他在閣中主持,若他反對封貢,那么何人可以阻之?”
“趙蘭溪素來無膽,張新建沒有根基,沈四明若與陳余姚二人同氣連枝,那么勢必難制啊!我等必須尋一支持封貢的閣臣,萬一東事再起,圣上怕是要問罪于我等了!”
聽了石星這么說,眾人都面有難色。
一名官員問道:“那么朝中有哪位大臣是支持封貢呢?上一次廷議除了元輔之外,滿朝官員無一贊成封貢,都是許封不許貢!”
石星來回踱步一陣,突然回過頭道:“想來想去只有一人!”
眾官員眼睛一亮道:“林侯官?”
“不錯,這朝鮮之功堪合未定,若是我們與林侯官修好,送他一個天大的人情。到時林侯官有這朝鮮之功在身必然順勢入閣,而后在封貢之事上支持于大司馬!”
“只是……只是林侯官與大司馬之間的恩怨……”
石星聞言擺了擺手道:“我與林侯官并無私怨,只是封議之爭罷了。這一次朝鮮之功九成在林侯官,石某一事歸一事,這抗命之罪當劾,但傾世之功則當公布于天下!”
眾官員聞言紛紛道:“大司馬高見!”
“大司馬果真公忠體國!”
“大司馬無私念啊!”
石星聞言微微點了點頭。
次日,朝鮮大功兵部終于堪定。
李如松加其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本來石星還保薦李如松為遼東總兵,但幾位言官認為李如松勞苦功高,應修養一二,故而暫未授遼東總兵。
至于薊遼總督宋應昌,則官拜兵部尚書,總督京營戎政。
李如松麾下各將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等等都有封賞。
而吳惟忠實授浙江副總兵,另賞賜黃金白銀。
南軍將領之中唯獨王必迪因于道之作梗,沒有封賞,也沒有撫恤。盡管朝鮮國主替王必迪申冤,但也被于道之按下不表。
至于出使倭國給事中林材,因堅貞不屈之志,洞悉倭國虛實也被拜為右通政。
而陳行貴則留在朝鮮沒有回國,給朝廷報了一個病亡。
林延壽因在山東手刃倭寇‘五人’的開掛之舉,而被兵部如愿以償保奏為千總,繼續坐鎮于山東。
至于林延潮,石星將他的功績列在第一,稱其盡管有晉州之戰抗旨之過,但不掩援朝破倭之功,另外朝鮮國王世子也不忘記林延潮,一致稱他于朝鮮有再造之恩,經過兵部向天子陳奏。
當然林延潮已是禮部尚書了,故而對他的封賞,石星不敢擅議,而是交給天子定奪。
于是經過石星這么一上奏,頓時贏得輿論一致贊賞。
石星因此在官場上獲得一個‘不計前嫌’的美名,一時再也沒有百姓往他轎子上投臭雞蛋了,也再沒有人背著指責石星為奸臣,甚至是石府的廚子出門買菜,京師百姓們都善意地偷偷多塞了一把!
當此事經廚子之口由家人道之傳到石星的耳中。石大司馬仍是‘老夫一貫直道而行,豈是將區區物議放在心上’的口吻,然后默不作聲地比平日多添了一碗飯。
不過石星的好意林延潮沒有領,他上疏言道,自己無一事成,朝鮮之功應當盡歸于宋應昌,李如松等將臣,而林延潮自己也是難堪造就,故而決定辭官歸里。
然后天子準了林延潮的辭疏。
吏部。
文選司郎中顧憲成這幾日很忙,自天子下旨五日后廷推閣臣二人后,他一直忙于此時。
照例他與吏部尚書陳有年先去內閣值房咨詢內閣大學士。
但是上一次因為推舉吏部尚書陳有年的事,吏部與內閣相互罵了半天,雙邊早就失和。
盡管這一次廷推內閣大學士事關重大,吏部尚書陳有年,文選司郎中顧憲成仍是決定不經過內閣自行擬定名單。
吏部尚書陳有年的火房內,他與文選司郎中顧憲成正相對而坐。
陳有年撫須道:“這一次廷推閣臣,吏部沒有請教閣臣,然后自擬堪任官員,萬一被抓住把柄,怕是要被陛下重責啊!”
顧憲成道:“回稟大冢宰,被除籍罷官降職,顧某早作好準備了,若是圣上降怒,顧某一人擔之!”
陳有年道:“誒,話不可這么說,你我休戚與共。但正是如此早就成了閣臣的眼中釘了。”
陳有年說到這里不由一嘆。
“大冢宰,王太倉去位,閣臣論資歷威望,不會再有第二個人能同時得到天子信任,百官畏服,將來朝政歸于公議,又何必擔心小人!”
陳有年搖了搖頭,顧憲成還是不死心啊!
陳有年道:“以天下之公議,寄之天下之人,使天下之人言之,何其難也?”
顧憲成道:“大冢宰……”
“好吧,這一次就聽你之言,你打算推舉何人?”
顧憲成道:“顧某打算推舉原任東閣大學士王家屏、南京禮部尚書沈鯉、原任吏部尚書孫鑨,前左都御史李世達,……”
“慢著……”陳有年打斷,“叔時,這些人除了沈歸德,都是開罪天子而被貶斥的官員啊!”
王家屏當了不到半年首輔,然后與天子吵架結果回家。
孫鑨是前任吏部尚書,顧憲成的老上司,京察后與王錫爵大戰一場,不少清流之士因此被罷官。
還有前左都御史李世達,在京察時站在孫鑨一邊,然后又與王錫爵做對,最后與孫鑨一并辭官。
顧憲成道:“下官知道,但朝廷沒有明文,廷推大臣不可從被天子貶斥的官員中推舉。”
陳有年搖了搖頭道:“如此易觸天子之怒。”
顧憲成道:“王山陰,孫太宰,李總憲都是清正耿介之臣,為百姓社稷屢次上諫,最后蒙冤而去位。顧某身負幾位重托,本意也是使言路通暢,民情隨時可以上達,公議輿論可以約束天子之所為,此事若成功在社稷,利在千秋,若是不成,免官而去也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陳有年聞顧憲成之言語,點了點頭道:“好了,既是如此就依叔時所言。”
然后顧憲成又寫了幾名堪任官員的名字。
其中有禮部尚書沈一貫、左都御史孫丕揚、原任吏部右侍郎鄧以贊等等,都是名聲顯赫,為官很有清望的官員。
陳有年滿意地點了點頭,突然問道:“叔時,你這里是不是少了一個人?”
顧憲成拿了名單又重新看了一遍,問道:“不知大冢宰說得是誰?”
“羅康州!”
“聽聞宮里的消息,羅康州與沈四明皆為王太倉舉薦陛下為入閣人選!”顧憲成言道,“沈四明不過是王太倉弄出來作個樣子,這羅康州才是他真正要推舉入閣的!”
“王太倉要退了,何不賣他個面子呢?”
顧憲成道:“大冢宰,當初羅康州與你爭吏部尚書失敗,怎知他是否會繼續懷恨在心。而且他為王太倉推舉入閣,若是下一個王太倉如何是好?”
陳有年心道,如此可是將天子與閣臣都得罪了啊。
但他還是決定支持顧憲成,他繼續看名單,然后忽然又問道:“叔時,還有一人不在此列?”
顧憲成問道:“還請大冢宰直言。”
“就是新以朝鮮之功聲聞天下的林侯官,你怎可少了他?”
顧憲成聞言道:“回稟大冢宰,并非下官失察,只是若林侯官出任他職,顧某絕無二話,唯獨閣臣不可!”
大明文魁 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