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學網>>大宋金手指

關于懸島

更新時間:2020-06-21  作者:圣者晨雷
大宋金手指 關于懸島
懸島,即今日之元山島,西離六橫島700米,據說因遠視該島如懸于六橫島東側,而名懸山。解放后簡寫成元山,地名標準化處理時定名元山島。又因島形似條帚,故別名條帚島。全島陸地面積7.5平方千米(另一說6.94平方公里),岸線曲折陡峭,總長30.1千米。有居民3582人,設6個村委會,轄16個自然村。本島居民以漁為業,現設碼頭一座,渡輪往來于六橫島臺門鎮之間。明末時期,堅持抗清十九年的民族英雄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據說便于此兵敗遇難。作者本人不曾踏足過島上,只能轉一篇別人的文章,原文出處是舟山論壇-我在現場-舟山地理專貼,作者ID小神,雖然素不相識,在此向其致謝:

懸山島簡介:

懸山島也稱元山島,位于六橫島的東面約700米處,西北—東南走向,長近8公里,最寬處約2公里,陸地面積6.94平方公里,是個長形小島。

據說因為遠視該島如懸于六橫島的東側,且懸山島上多懸崖峭壁,故名懸山。懸山島四周邊緣均是浪蝕崖,奇峰異石、懸崖峭壁似刀劈斧削,不能攀登,僅4個礫石灘與西部的石子廠,南部的大魚廠可以上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該島幾度成為軍事要塞。

懸山島是孤懸東海的一個原始漁村,民風淳厚,居民多以漁為生,盛時島上有5000多人,目前該島常住人口約2500余人。

張蒼水其人

張蒼水的蒙難處在何處?這是懸山島的最大一樁懸案,但不管怎么樣,要了解懸山島,首先必須得了解張蒼水其人其事。

張蒼水(1620-1664年),名煌言,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書。為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報國濟民。順治二年(1659年)清兵大舉入關,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寧波城中風聲鶴唳。張蒼水與刑部員外錢肅樂、浙東志士董志寧等組成數千人的隊伍在寧波城隍廟集會,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

張蒼水與錢肅樂率義軍,輾戰寧紹浙東一帶,抗擊清兵。后與鄭成功軍配合,馳騁在蘇、浙、皖、閩一帶,收復大批失地。后遭清軍伏擊慘敗。不久重招舊部繼續征戰,1644年閩戰一役遭受重傷,遂散兵隱居懸山島,因叛徒出賣被俘。就義于杭州官巷口。

在抗擊清兵十九年戰斗生涯中,張蒼水出生入死,輾戰千里,戰功顯赫。他被俘后,不為官祿引誘,誓不招降,并寫下了壯志凌云、慷慨激昂的愛國詩入武村和浩氣長存的放歌以明志。

懸山島,據傳系張蒼水最后的棲身之地。

斷崩難,難于上青天

都說懸山島的靈魂在銅鑼甩,于是在六橫的碼頭搭上小船,讓師傅直接載我們去銅鑼甩。這才發現懸山島很大,最近處到六橫臺門只需要十分鐘,而要去銅鑼甩則要一直往東開大約40分鐘。

海上,時不時能看見幾艘小漁船在近岸進行作業。更絕的是,看到了一位老人撐著只能容納一人的類似泡沫塑料做成的小船,在海中用槳劃行。其勇氣,應該是以海為生的人與生俱來的。

銅鑼甩在懸山島的最東端,一路下來,把懸山島南側的風光盡收眼底。沿岸奇礁怪石林立,地勢險峻,幾個小漁村依山勢而建,大半已經荒廢,山體連綿不絕,植被茂密。

快到銅鑼甩時,出現了一排峭壁千仞的石崖,高近百米,綿延數百米,氣勢磅礴。千百年的風吹雨打,潮起潮落,在崖上留下了自然形成的圖案,如漓江九馬畫山般考驗著人們的想象力。

銅鑼甩的碼頭,是一個簡易的水泥平臺,在“斷崩古道”的下方。這里是一處斷崖,綿延的山脊在這里斷為兩截,名曰斷崩。現在的石階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當地駐軍為方便出行而修筑的,有鋼管扶手,感覺十分險峻。

都說“斷崩難,難于上青天”,當我看到鋼管扶手外,幾成90度的石崖上有一串僅容半只腳的石窩窩時,我就知道此話一點都不夸張。過去在銅鑼甩有二三十戶人家,人要進出,山崖上鑿出的石窩窩便是必經之路。

傳說,過去當地人娶媳婦,都要在姑娘頭上罩一塊頭巾,由新郎背著從這里的懸崖峭壁上過,姑娘想回家,新郎老是找借口拒絕。一旦姑娘看到絕壁上的石窩窩,沒有一個不哭的。

過了斷崩古道,就到了幾年前開發的銅鑼甩度假村,參天古木中,有幾幢木屋別墅,風光不錯,但是現在來的人已經很少了,只有一個老人看管著。

銅鑼甩的最后一位老人

聽到過銅鑼甩的很多人說起,來這里肯定會遇到一位老阿婆,她是銅鑼甩正宗的“原住民”。果然,在度假村的后面,我們見到了這位阿婆,她正在屋外的土灶上燒午飯。

阿婆姓何,五十年代初嫁到銅鑼甩,就一直住在這里。老人說,來到這里的游客,都會和她聊上幾句,還要拍照,寧波的,上海的,杭州的都有。我們便和她攀談起來。

“以前,這里的人家有三十多戶,村子就在度假村那里,一百多人,人丁挺興旺,都是打魚人,八月出門,到第二年的兩三月才回來。”阿婆回憶著,“六七十年代后,這里的人就陸陸續續搬出去了,現在就剩下我最后一個人了。”

阿婆一直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而她的身世也頗為辛酸。阿婆有過兒女,但是因為一些原因(這里不便透露),早已不在一起。28年前,丈夫就過世了,也就是說阿婆一人在這懸水小島上住了28年,其中的寂寞難以述說。

阿婆的生活全是依靠自己的雙手。屋前屋后種著一些蔬菜,燒飯的柴火都是自己撿來的。阿婆時不時到山下岸邊的礁石上拾螺,能拾到一些芝麻螺、茅娘等貝殼類海貨,然后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大魚廠碼頭那邊坐渡船到臺門賣掉,換些生活必需品回來。

說起斷崩古道,阿婆說,峭壁上的石窩窩是第一代在銅鑼甩定居的居民鑿出來的,也就是阿婆的太太婆這一代。以前她也是被蒙著頭巾背上銅鑼甩的,但是住在這里久了,走那條古道,也就不成問題了。“只能從那里走,人都是逼出來的,直到后來部隊造了臺階,才不用爬懸崖了。”

后來,我們才知道,銅鑼甩一直沒有通電,阿婆還從來沒有用過電燈、看過電視。但她一直在自己的家園堅守著。

“舟山第一石”

如果說,懸山島的靈魂在銅鑼甩,那么銅鑼甩的靈魂則在盼歸崖。

過了度假村,沿著山路一直往東走,就到了一處廢棄的軍營。銅鑼甩曾經是軍事要塞,大裁軍后,留下了許多軍用坑道和戰壕。雖已是殘墻斷壁,荒草叢生,但一些字跡依稀可辨的口號還是把我們的思緒拉回到那個年代。

雖已是初冬,山路兩邊還是郁郁蔥蔥,山花點點。路,在海邊的山崖上,植被遮蔽了視線,而沙沙的海浪聲卻一路相隨。

40多分鐘的步行后,鉆出一條當年留下的戰壕,豁然開朗,景色可用“驚艷”二字。這里是懸山島的最東端。

花崗巖海灘上一塊50多米高的巨大巖石兀立,這就是盼歸崖了。它仿佛剛剛經歷過地質的裂變,從海底兀自隆起。從遠處看,它像一艘張開風帆等待起航的大船。巖石裸露,表面被海水侵蝕得紋理清晰。

在舟山,還沒有看到過如此氣勢的海上巖石,把它稱為“舟山第一石”我想或許也不為過。

再往東就是外洋了,沒有任何島嶼,極目遠眺,水天交融,海天一色。仿佛這里就是天涯海角,若當年張蒼水佇立此地,定會感嘆造物主的神奇。

陽光、藍天、白云、微風、海浪、濤聲、巨巖,所有的元素加在一起,就是一幅無法復制的風景畫。

走過全國那么多地方,從不喜歡在風景中給自己留下照片,因為我相信,最美的景色是在心里的。但是那天,在盼歸崖前,我卻情不自禁地讓攝影記者給我留下了一張“到此一游”照。

仔細觀察石崖的頂峰,只見崖頂有一道裂隙,隙間斜伸出一塊細長的石頭,整個構圖就是一幅“觀音送子”畫,一個小孩從一位梳著發髻的老婦懷里掙脫出來,撲向另一婦人的懷抱。因此盼歸崖現在被稱為“觀音送子峰”。

相傳,盼歸崖最早被當地人稱為鐵釘山,上面有燕窩,當地小伙為了維持生計,常常要爬到巨巖上采集燕窩。這讓我想到了在東南亞海島的懸崖絕壁,周圍是滾滾的波濤,上面是藍天白云,最好的燕窩就出自那里。

這里與彼處的景色是何等的相似。

張蒼水蒙難處之爭

走出銅鑼甩沿著山路往西,一個半小時后就能走到懸山島上的一個個原生態漁村了。黃沙、大魚廠、大小筲箕等等。

如今在這些漁村中,居住的老人和婦女居多,民風淳樸。在碼頭,凡是有老人上下,或者搬著東西上下船,人們必會伸手攙扶。

在大魚廠虞善富(音)老人的指點下,我們找到了張蒼水蒙難處的石碑,位于原大魚廠小學院子里。石碑高2米多,1997年立。

據說在大平崗上還有張蒼水隱居時所掘水井,還有一處紀念碑,碑文由我市知名海洋文化研究學者方牧先生撰寫:“明清易代,家國破亡。張公舉旗浙東,橫戈四海。四入長江,兩復舟山……”。

張蒼水雖然離開結茅隱居之地已經300多年了,但他的“贏得孤臣同碩果,也留正氣在乾坤”的英雄氣概,“死留碧血欲支天”的愛國精神,卻像他隱居之地的蘆葦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但是,有關張蒼水到底在哪里隱居和被俘,學術界一直有著不同的聲音。一說是六橫懸山島,一說是象山懸岙島(今名花岙島),直到今天尚未有定論。

今日,去到懸山島以后,我相信張蒼水隱居懸山的論斷不是空穴來風,這里的位置、地形以及壯美的景色都是張蒼水選擇此地的理由。今天對歷史的解讀,也許成為明天的歷史結論。

論爭,有利于把張蒼水研究引向深入,對弘揚浙東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愿,象山和舟山兩地“爭搶”張蒼水,是出于對英雄的敬仰和對歷史的負責,而不僅是出于促銷旅游的功利。

大宋金手指 關于懸島

上一章  |  大宋金手指目錄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