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七章、投刺自薦
啥叫科舉?僅就文意而論,是指分“科”考試以“舉”才為官但是兩漢的察舉制也分各種科目,即便常設的亦有孝廉、茂才兩科,地方上因此而推薦給中央的人才,也都必須通過考試。僅僅是把考試制度定期化、規范化、嚴格化,分科再多一點兒,就能算是徹底的用人制度大改革嗎?就能算科舉制度了嗎?哪兒有那么簡單!
察舉制打破了傳統貴族以血緣為身份標志的任官制度,改成以家族、集團為其身份標志——所謂世家,并不僅僅指經學大家的子弟,還包括他們的門生、故吏,包括他們的世代依附者。而科舉制則將這家族、集團背景也全都打破,使得就理論上而言,毫無家世、根基的庶族地主照樣能跟累世宦門子弟站同一條起跑線上參與考試,從而極大地增強了階層甚至階級的流動性,增強了全社會的活力。
這是中國中世紀甩其它民族、國家好幾條街的高明而獨特的用人制度,同時中國的官僚制度亦由此而成型。
舉例來說,在察舉制下,普通百姓是絕無出頭機會的。比方說劉備,雖號皇親龍裔,其家已然敗落,少年時被迫織席販屨為生。雖然曾經跟公孫瓚等人一起拜在盧植門下吧,估計就他那地位,頂多是個旁聽生,所以孝廉、茂才之類肯定無份。他能做官,完全是亂世所造成的特例。
但在完善的科舉制度下,只要他天賦尚可,虛心向學。就有可能通過正規途徑出仕為官——家里窮又怎么了?唐宋以后滿地私塾。只要有心。光靠偷聽就能學到不少知識(當然太窮還是算了吧),然后去參加科舉考試,便有脫穎而出的機會——當然啦,理論如此,實際上可能性仍然很低,再加上劉備又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
還是以麋竺舉例更為允當,麋家有錢,但是無勢。他之出仕,估計是靠著給陶謙的軍費資助,而即便如此,也還在正規編制之外,直到進入劉備集團,才正經有了官身——若非亂世,恐怕連這條道兒都走不通。但既然有錢,在印刷術大行以后,想要搜羅些典籍,找些飽學宿儒來授課便不為難。真要考中了進士,必可一步登天。
察舉制度下。九品中正制度下,這種可能性幾乎等于零,即便再有錢也舉不了孝廉,賄選都沒用——身家太低,除非偽造身份,否則無人搭理。
科舉制度,一說形之于隋,一說成之于唐,就是勛的認識,還是以唐朝說更為靠譜一點兒。唐代的考試制度與隋代的考試制度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士人不必通過地方薦舉,而可投刺自薦——說白了,只要你身家清白,沒犯過法,沒受過刑,理論上所有成年男子都有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的資格,壓根兒不需要推薦人。
如此一來,掌握薦舉大權的世家豪門就沒啥能量啦,因為他們不推薦庶族不要緊,庶族可以自己跑去政府機關報名啊。
這才是對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最兇殘的雷霆一擊!
所以當是勛一說出“可使投刺自薦也”的話來,眾人當場就都驚了。陳群尤其驚愕、羞惱,即便涵養再好,也忍不住腦門上青筋亂跳,心說你這是根本上否定了察舉舊制和我提出來的九品官人法啊!兜這么大個圈子,完全要另起爐灶重搞一套,你是在耍我哪還是耍我哪還是耍我哪?況且如此一來,世家將徹底喪失優勢,你就不怕千夫所指嗎?!
“既可自薦,則選舉何用?!”
是勛朝陳群擺了擺手,示意他稍安毋躁:“勛非妄言也,亦非欲罷九品官人之法。乃云自薦,此因時因勢不得不為選舉之補充——其因有二。”
陳群呼哧呼哧大喘氣,心說要不在曹操駕前,就光你提出的“投刺自薦”,咱們當場割席斷交——雖說本來也沒太大交情,終究面子上還算過得去不是嗎?曹操“唯才是舉”,你比他更激進,曹操是因應亂世不得不為,我設制度為開萬世之法,你如今要把萬世之法全都給搞垮嘍,吾輩便當鳴鼓而攻之!不過好吧,是宏輔好為大言,先震懾諸人,然后再慢慢找補,這習慣大家伙兒也都司空見慣了,我就先來聽聽,你要怎么找補哪?
“令君其慎,言必有的也。”你可想好了再說,道理得給捋順嘍,否則別怪我……我們全都對你不客氣!
是勛仍然是那副云淡風清的表情,先環視眾人,再朝曹操淺淺一揖,然后開口說道:“孝先乃恐野有遺賢也,主公亦嘗云:‘士有偏短,庸可廢乎?’九品官人,可施于太平之世,為萬世之法,而未必合乎于今;然其設中正、品鄉黨之策,又必用之于今也。故勛乃熟思一可并用于治亂、自今洎于日后之策。”
陳長文啊,我不要是把你的九品官人法徹底推翻,并且還盛贊它可“為萬世之法”,但你這一套玩意兒,部分內容今天還并不合用,部分內容則今天非用不可——否則下面選不上合適的人來,你吏部必然抓瞎——所以我才要考慮一套普適方案出來。
“昔毛遂自薦,乃合于楚,設無自薦,必有遺賢。舊制郡縣之吏為自征也,乃可自薦,今并為國家所任,乃斷自薦之途,斯以為不可……”在察舉制度下,士人自薦的情況并不罕見,因為即便自薦成功也入不了正式編制啊,還得靠上官的長期考察和提攜。但在新的制度下,只要通過考試,就能進入正式官途,所以向長官自薦的道路就給切斷了,這不是很可惜的事情嗎?肯定會遺漏很多人才啊。所以我才允許普通士人通過投刺自薦來獲取考試資格。
荀攸及時問中重點:“自薦即可試,試中即可官,則薦舉何用?況投刺自往,誰可保其家世、品德?”
是勛仍然擺手,示意這個問題我待會兒再說——“前所言者,因之一也,尚有其二。今定九品官人法,唯施之于魏國五郡,命其中正,品評鄉黨,則外郡人士何由進之?”
眾人聞言,不禁面面相覷,心說這倒確實是一個大問題。曹操雖然被封了五個郡為魏國,在這五郡內可以隨意選拔人才,但并不是說,他就只能從這五個郡里挑人啊。漢朝那么大,別郡人士想要仕魏該怎么辦?怎能不允許自薦?可是這么一來,卻又回到亂世隨心用人的老路上去了,不成制度,所謂九品官人法不是形同虛設嗎?
大家伙兒這才都沒話說了,紛紛轉目注視陳群——唉,要么先把你的計劃擱置著,等主公真得了整個天下,咱們再來施行?
在原本歷史上,陳群究竟是啥時候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歷代說法不一,一說是曹操才死、曹丕繼為魏王的時候,二說是魏朝已經建立以后。就是勛認為,可能第一種說法是正確的,但具體到施行,還得到第二種說法的時候。理由很簡單,即便曹氏已經徹底掌權,對于這般重大的改制舉措,也是要等正位天子以后再頒行,才能真的名正言順且毫無阻力啊。
如今曹操亦執漢柄,所以陳群設計九品官人法的時候,本就是按著施之于全漢朝疆域的想法去的,倒是是勛先給他帶溝里了,仿佛那只能先在魏國五郡內試行——就跟新官制一樣。可是再細一琢磨,兩套官制可以并行不悖,九品官人法卻確實不能以漢朝的名義頒布——真要選上也好,考上也好,得到人才了,是歸漢朝啊,還是歸魏國啊?有人就愿意當漢官,更多人想上魏國的船,你怎么考評和分配為好?
再者說了,揚、閩、洪、湘、沅、益、梁、涼、交等州還捏在別的勢力手中,朝廷就不可能往那兒派宗正,那么難道把這幾個州的人才全都放棄了?在原本歷史上,曹丕篡漢以后,三國疆域基本固定,很快的從敵對勢力變成了敵國,那么敵國倘若有人來投,當然可以走特殊途徑啦。現在可不成,都是大漢朝的子民,憑啥那幾個州的家伙不經中正品評、選舉就能跑咱中原來當官兒?
所以這還真是個天然的盲點。陳群想明白了這點,不禁喟然而嘆——可他是真舍不得自己苦心孤詣造出來的九品官人法啊,因而被迫朝是勛深深一揖:“實群之失,令君所言是也。然未知如何得一‘并用于治亂、自今洎于日后之策’耶?”你不是說沒有徹底廢掉我的計劃,只是想加點兒補充意見嗎?究竟是怎么補充的哪?
是勛暗中舒了一口氣。今天他這一大套新花樣擺出來,最大的坎兒,最可能遭到強烈反對的,就是“投刺自薦”,如今自薦之不可廢——起碼現今還不可廢——以及跟九品官人法之間的矛盾,既然已然得到了以陳群為首的世家代表們的的無奈認同,那后面的話就相對好說啦。他再往后的每一句話、每一條計,聽上去都會象是在幫助陳群彌補缺縫,而不是在暗中拆臺,都象是純為了國家利益考慮,而不是想要壓縮世家的上升空間……
漢魏文魁 第七章、投刺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