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學網>>漢皇系統

漢末紀事表

更新時間:2024-06-05  作者:君仙
漢皇系統 漢末紀事表
中平元年184春二月,巨鹿人張角自稱「黃天」,其部帥有三十六方,皆著黃巾,同日反叛。安平、甘陵人各執其王以應之。

三月戊申,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將兵屯都亭。置八關都尉官。壬子,大赦天下黨人,還諸徙者,唯張角不赦。詔公卿出馬、弩,舉列將子孫及吏民有明戰陣之略者,詣公車。遣北中郎將盧植討張角,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討潁川黃巾。庚子,南陽黃巾張曼成攻殺郡守褚貢。

夏四月,太尉楊賜免,太仆弘農鄧盛為太尉。司空張濟罷,大司農張溫為司空。朱俊為黃巾波才所敗。侍中向栩、張鈞坐言宦者,下獄死。汝南黃巾敗太守趙謙于邵陵。廣陽黃巾殺幽州刺史郭勛及太守劉衛。

五月,皇甫嵩、朱俊復與波才等戰于長社,大破之。

六月,南陽太守秦頡擊張曼成,斬之。交阯屯兵執刺史及合浦太守來達,自稱「柱天將軍」,遣交阯刺史賈琮討平之。皇甫嵩、朱俊大破汝南黃巾于西華。詔嵩討東郡,朱俊討南陽。盧植破黃巾,圍張角于廣宗。宦官誣奏植,抵罪。遣中郎將董卓攻張角,不克。洛陽女子生兒,兩頭共身。

秋七月,巴郡妖巫張脩反,寇郡縣。河南尹徐灌下獄死。

八月,皇甫嵩與黃巾戰于倉亭,獲其帥。乙巳,詔皇甫嵩北討張角。

九月,安平王續有罪誅,國除。

冬十月,皇甫嵩與黃巾賊戰于廣宗,獲張角弟梁。角先死,乃戮其尸。以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

十一月,皇甫嵩又破黃巾于下曲陽,斬張角弟寶。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與先零羌叛,以金城人邊章、韓遂為軍帥,攻殺護羌校尉伶征、金城太守陳懿。癸巳,朱俊拔宛城,斬黃巾別帥孫夏。詔減太官珍羞,御食一肉;廄馬非郊祭之用,悉出給軍。

十二月己巳,大赦天下,改元中平。是歲,下邳王意薨,無子,國除。郡國生異草,備龍蛇鳥獸之形。

二年春正月,大疫。瑯邪王據薨。

二月己酉,南宮大災,火半月乃滅。癸亥,廣陽門外屋自壞。稅天下田,畝十錢。黑山賊張牛角等十余輩并起,所在寇鈔。

司徒袁隗免。三月,廷尉崔烈為司徒。北宮伯玉等寇三輔,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討之,不克。

夏四月庚戌,大風,雨雹。

五月,太尉鄧盛罷,太仆河內張延為太尉。

秋七月,三輔螟。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免。

八月,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討北宮伯玉。

九月,特進楊賜為司空。

冬十月庚寅,司空楊賜薨,光祿大夫許相為司空。前司徒陳耽、諫議大夫劉陶坐直言,下獄死。

十一月,張溫破北宮伯玉于美陽,因遣蕩寇將軍周慎追擊之,圍榆中;又遣中郎將董卓討先零羌。慎、卓并不克。鮮卑寇幽、并二州。是歲,造萬金堂于西園。洛陽民生兒,兩頭四臂。

三年春二月,江夏兵趙慈反,殺南陽太守秦頡。庚戌,大赦天下。大尉張延罷。車騎將軍張溫為太尉,中常侍趙忠為車騎將軍。復修玉堂殿,鑄銅人四,黃鐘四,及天祿、蝦蟆,又鑄四出文錢。

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六月,荊州刺史王敏討趙慈,斬之。車騎將軍趙忠罷。

秋八月,懷陵上有雀萬數,悲鳴,因斗相殺。

冬十月,武陵蠻叛,寇郡界,郡兵討破之。前太尉張延為宦人所譖,下獄死。

十二月,鮮卑寇幽、并二州。

四年春正月己卯,大赦天下。

二月,滎陽賊殺中牟令。己亥,南宮內殿罘自壞。

三月,河南尹何苗討滎陽賊,破之,拜苗為車騎將軍何苗。

夏四月,涼州刺史耿鄙討金城賊韓遂,鄙兵大敗,遂寇漢陽,漢陽太守傅燮戰沒。扶風人馬騰、漢陽人王國并叛,寇三輔。太尉張溫免,司徒崔烈為太尉。

五月,司空許相為司徒,光祿勛沛國丁宮為司空。

六月,洛陽民生男,兩頭共身。

漁陽人張純與同郡張舉舉兵叛,攻殺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楊終、護烏桓校尉公綦稠等。舉自稱天子,寇幽、冀二州。

秋九月丁酉,令天下系囚罪未決,入縑贖。

冬十月,零陵人觀鵠自稱「平天將軍」,寇桂陽,長沙太守孫堅擊斬之。

十一月,太尉崔烈罷,大司農曹嵩為太尉。

十二月,休屠各胡叛。是歲,賣關內侯,假金印紫綬,傳世,入錢五百萬。

五年春正月,休屠各胡寇西河,殺郡守邢紀。丁酉,大赦天下。

二月,有星孛于紫宮。黃巾余賊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東。

三月,休屠各胡攻殺并州刺史張懿,遂與南匈奴左部胡合,殺其單于。

夏四月,汝南葛陂黃巾攻沒郡縣。太尉曹嵩罷。

五月,永樂少府樊陵為太尉。

六月丙寅,大風。太尉樊陵罷。益州黃巾馬相攻殺刺史郗儉,自稱天子,又寇巴郡,殺郡守趙部,益州從事賈龍擊相,斬之。郡國七大水。

秋七月,射聲校尉馬日磾為太尉。

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司徒許相罷,司空丁宮為司徒。光祿勛南陽劉弘為司空。衛尉董重為票騎將軍。

九月,南單于叛,與白波賊寇河東。遣中郎將孟益率騎都尉公孫瓚討漁陽賊張純等。

冬十月,青、徐黃巾復起,寇郡縣。甲子,帝自稱「無上將軍」,觀兵于平樂觀。

十一月,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右將軍皇甫嵩救之。遣下軍校尉鮑鴻討葛陂黃巾。巴郡板蠻叛,遣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之。公孫瓚與張純戰于石門,大破之。是歲,改刺史,新置牧。

六年春二月,左將軍皇甫嵩大破王國于陳倉。

187年,前中山相張純、前太山太守張舉與烏桓大人連盟,叛亂,進攻到薊下,燒毀城郭,虜略百姓,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部隊達到十余萬,屯住在肥如。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傳書到各州郡,說要代替漢朝。張純又使烏桓峭王等五萬人部隊,進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殺害吏民。次年,朝廷因為劉虞在北方的威信很高,再次任命他為幽州牧。劉虞到達薊城,精簡了部隊,廣泛布施恩惠,派遣使者告峭王等人朝廷將寬大處理,可以免除他們犯下的罪責,又懸賞通緝張舉、張純二人。二人逃到塞外,其余的也都投降或逃跑了。張純被手下王政殺害,首級被送到劉虞處。漢靈帝派使者升劉虞為太尉,封容丘侯。

三月,幽州牧劉虞購斬漁陽賊張純。下軍校尉鮑鴻下獄死。

夏四月丙午朔,日有食之。太尉馬日磾免,幽州牧劉虞為太尉。丙辰,帝崩于南宮嘉德殿,年三十四。戊午,皇子辯即皇帝位,年十四。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大赦天下,改元為光熹。封皇弟協為渤海王。后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上軍校尉蹇碩下獄死。

五月辛巳,驃騎將軍董重下獄死。

六月辛亥,孝仁皇后董氏崩。辛酉,葬孝靈皇帝于文陵。雨水。

秋七月,甘陵王忠薨。庚寅,孝仁皇后歸葬河間慎陵。徙渤海王協為陳留王。司徒丁宮罷。

八月戊辰,中常侍張讓、段珪殺大將軍何進,于是虎賁中郎將袁術燒東西宮,攻諸宦者。庚午,張讓、段珪等劫少帝及陳留王幸北宮德陽殿。何進部曲將吳匡與車騎將軍何苗戰于朱雀闕下,苗敗,斬之。辛末,司隸校尉袁紹勒后收偽司隸校尉樊陵、河南尹許相及諸閹人,無少長皆斬之。讓、珪等復劫少帝、陳留王走小平津。尚書盧植追讓、珪等,斬數人,其余投河而死。帝與陳留王協夜步逐熒光行數里,得民家露車,共乘之。辛未,還宮。大赦天下,改光熹為昭寧。并州牧董卓殺執金吾丁原。司空劉弘免,董卓自為司空。

九月甲戌,董卓廢帝為弘農王。自六月雨,至于是月。

中平(1)189

孝獻皇帝諱協,靈帝中子也。母王美人,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為勃海王,徙封陳留王。

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歲。遷皇太后于永安宮。大赦天下。改昭寧為永漢。丙子,董卓殺皇太后何氏。

初令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六人。賜公卿以下至黃門侍郎家一人為郎,以補宦官所領諸署,侍于殿上。

乙酉,以太尉劉虞為大司馬。董卓自為太尉,加鈇鉞、虎賁。丙戌,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甲午,豫州牧黃琬為司徒。遣使吊祠故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等。

冬十月乙巳,葬靈思皇后。白波賊寇河東,董卓遣其將牛輔擊之。

十一月癸酉,董卓自為相國。

十二月戊戌,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勛荀爽為司空。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都護。詔除光熹、昭寧、永漢三號,還復中平六年。

初平元年春正月,山東州郡起兵以討董卓。辛亥,大赦天下。癸酉,董卓殺弘農王。白波賊寇東郡。

二月乙亥,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免。庚辰,董卓殺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珌。以光祿勛趙謙為太尉,太仆王允為司徒。丁亥,遷都長安。董卓驅徙京師百姓悉西入關,自留屯畢圭苑。壬辰,白虹貫日。

三月乙巳,車駕入長安,幸未央宮。己酉,董卓焚洛陽宮廟及人家。戊午,董卓殺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

夏五月,司空荀爽薨。

六月辛丑,光祿大夫種拂為司空。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瑰安集關東,后將軍袁術、河內太守王匡各執而殺之,唯韓融獲免。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

冬十一月庚戌,鎮星、熒惑、太白合于尾。是歲,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懷、敬隱、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稱后,皆請除尊號。制曰:“可。”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又殺南陽太守張咨。

二年春正月辛丑,大赦天下。

二月丁丑,董卓自為太師。袁術遣將孫堅與董卓將胡軫戰于陽人,軫軍大敗。董卓遂發掘洛陽諸帝陵。夏四月,董卓入長安。

六月丙戌,地震。

秋七月,司空種拂免,光祿大夫濟南淳于嘉為司空。太尉趙謙罷,太常馬日磾為太尉。

九月,蚩尤旗見于角、亢。

冬十月壬戌,董卓殺衛尉張溫。

十一月,青州黃巾寇太山,太山太守應劭擊破之。黃巾轉寇勃海,公孫瓚與戰于東光,復大破之。是歲,長沙有人死經月復活。

三年春正月丁丑,大赦天下。袁術遣將孫堅攻劉表于襄陽,堅戰歿。袁紹及公孫瓚戰于界橋,瓚軍大敗。

夏四月辛巳,誅董卓,夷三族。司徒王允錄尚書事,總朝政,遣使者張種撫慰山東。青州黃巾擊殺兗州刺史劉岱于東平。東郡太守曹操大破黃巾于壽張,降之。

五月丁酉,大赦天下。丁未,征西將軍皇甫嵩為車騎將軍。董卓部曲將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反,攻京師。六月戊午,陷長安城,太常種拂、太仆魯旭、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并戰歿,吏民死者萬余人。李傕等并自為將軍。己未,大赦天下。李傕殺司隸校尉黃琬,甲子,殺司徒王允,皆滅其族。丙子,前將軍趙謙為司徒。

秋七月庚子,太尉馬日磾為太傅,錄尚書事。

八月,遣日磾及太仆趙岐,持節尉撫天下。車騎將軍皇甫嵩為太尉。司徒趙謙罷。

九月,李傕自為車騎將軍,郭汜后將軍,樊稠右將軍,張濟鎮東將軍。濟出屯弘農。甲申,司空淳于嘉為司徒,光祿大夫楊彪為司空,并錄尚書事。

冬十二月,太尉皇甫嵩免。光祿大夫周忠為太尉,參錄尚書事。

四年春正月甲寅朔,日有食之。丁卯,大赦天下。

三月,袁術殺楊州刺史陳溫,據淮南。

長安宣平城門外屋自壞。

夏五月癸酉,無云而雷。

六月,扶風大風,雨雹。華山崩裂。太尉周忠免,太仆朱俊為太尉,錄尚書事。下邳賊闕宣自稱天子。雨水。遣侍御史裴茂訊詔獄,原輕系。

六月辛丑,天狗西北行。

九月甲午,試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詔曰:“孔子嘆‘學之不講’,不講則所識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結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委農野,永絕榮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

冬十月,太學行禮,車駕幸永福城門,臨觀其儀,賜博士以下各有差。

辛丑,京師地震。有星孛于天市。司空楊彪免,太常趙溫為司空。公孫瓚殺大司馬劉虞。

十二月辛丑,地震。司空趙溫免,乙巳,衛尉張喜為司空。是歲,瑯邪王容薨。

興平元年春正月辛酉,大赦天下,改元興平。甲子,帝加元服。

二月壬午,追尊謚皇妣王氏為靈懷皇后,甲申,改葬于文昭陵。丁亥,帝耕于藉田。

三月,韓遂、馬騰與郭汜、樊稠戰于長平觀,遂、騰敗績,左中郎將劉范、前益州刺史種劭戰歿。

夏六月丙子,分涼州河西四郡為雍州。丁丑,地震;戊寅,又震。乙巳晦,日有食之,帝避正殿,寢兵,不聽事五日。大蝗。

秋七月壬子,太尉朱俊免。戊午,太常楊彪為太尉,錄尚書事。三輔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帝避正殿請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輕系。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積。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饑人作糜粥,經日而死者無降。帝疑賦恤有虛,乃親于御坐前量試作糜,乃知非實,使侍中劉艾出讓有司。于是尚書令以上皆詣省閣謝,奏收侯汶考實。詔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后,多得全濟。

八月,馮翊羌叛,寇屬縣,郭汜、樊稠擊破之。

九月,桑復生椹,人得以食。司徒淳于嘉罷。

冬十月,長安市門自壞。以衛尉趙溫為司徒,錄尚書事。

十二月,分安定、扶風為新平郡。是歲,楊州刺史劉繇與袁術將孫策戰于曲阿,繇軍敗績,孫策遂據江東。太傅馬日磾薨于壽春。

二年春正月癸丑,大赦天下。

二月乙亥,李傕殺樊稠而與郭汜相攻。

三月丙寅,李傕脅帝幸其營,焚宮室。

夏四月甲午,立貴人伏氏為皇后。丁酉,郭汜攻李傕,矢及御前。是日,李傕移帝幸北塢。

大旱。

五月壬午,李傕自為大司馬。

六月庚午,張濟自陜來和傕、汜。

秋七月甲子,車駕東歸。郭汜自為車騎將軍,楊定為后將軍,楊奉為興義將軍,董承為安集將軍,并侍送乘輿。張濟為票騎將軍,還屯陜。

八月甲辰,幸新豐。

冬十月戊戌,郭汜使其將伍習夜燒所幸學舍,逼脅乘輿。楊定、楊奉與郭汜戰,破之。壬寅,幸華陰,露次道南。是夜,有赤氣貫紫宮。張濟復反,與李傕、郭汜合。

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輿,戰于東澗,王師敗績,殺光祿勛鄧泉、衛尉士孫瑞、廷尉宣播、大長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聲校尉沮俊。壬申,幸曹陽,露次田中。楊奉、董承引白波帥胡才、李樂、韓暹及匈奴左賢王去卑,率師奉迎,與李傕等戰,破之。

十二月庚辰,車駕乃進。李傕等復來追戰,王師大敗,殺掠宮人,少府田芬、大司農張義等皆戰歿。進幸陜,夜度河。乙亥,幸安邑。是歲,袁紹遣將麴義與公孫瓚戰于鮑丘,瓚軍大敗。

建安元年春正月癸酉,郊祀上帝于安邑,大赦天下,改元建安。

二月,韓暹攻衛將軍董承。

夏六月乙未,幸聞喜。

秋七月甲子,車駕至洛陽,幸故中常侍趙忠宅。丁丑,郊祀上帝,大赦天下。己卯,謁太廟。

八月辛丑,幸南宮楊安殿。癸卯,安國將軍張楊為大司馬,韓暹為大將軍,楊奉為車騎將軍。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墻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饑死墻壁間,或為兵士所殺。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臺崇、尚書馮碩等。封衛將軍董承為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侯,贈沮俊為弘農太守。庚申,遷都許。己巳,幸曹操營。

九月,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罷。

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二年春,袁術自稱天子。三月,袁紹自為大將軍。

夏五月,蝗。

秋九月,漢水溢。是歲饑,江淮間民相食。袁術殺陳王寵。孫策遣使奉貢。

三年夏四月,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呂布叛。

冬十一月,盜殺大司馬張楊。

十二月癸酉,曹操擊呂布于徐州,斬之。

四年春三月,袁紹攻公孫瓚于易京,獲之。衛將軍董承為車騎將軍。

夏六月,袁術死。是歲,初置尚書左右仆射。武陵女子死十四日復活。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秋七月,立皇子馮為南陽王。壬午,南陽王馮薨。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詔三公舉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國守、相各一人。皆上封事,靡有所諱。曹操與袁紹戰于官度,紹敗走。

冬十月辛亥,有星孛于大梁。東海王祗薨。是歲,孫策死,弟權襲其余業。

六年春二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七年夏五月庚戌,袁紹薨。于窴國獻馴象。是歲,越巂男子化為女子。

八年冬十月己巳,公卿初迎冬于北郊,總章始復務八佾舞。初置司直官,督中都官。

九年秋八月戊寅,曹操大破袁尚,平冀州,自領冀州牧。

冬十月,有星孛于東井。十二月,賜三公已下金、帛,各有差。自是三年一賜,以為常制。

十年春正月,曹操破袁譚于青州,斬之。

夏四月,墨山賊張燕率眾降。

秋九月,賜百官尤貧者金、帛,各有差。

三月,曹操破高干于并州,獲之。

秋七月,武威太守張猛殺雍州刺史邯鄲商。是歲,立故瑯邪王容子熙為瑯邪王。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北、平原八國皆除。

十二年秋八月,曹操大破烏桓于柳城,斬其蹋頓。

冬十月辛卯,有星孛于鶉尾。乙巳,黃巾賊殺濟南王赟。

十一月,遼東太守公孫康殺袁尚、袁熙。

十三年春正月,司徒趙溫免。

夏六月,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為丞相。

秋七月,曹操南征劉表。

八月丁未,光祿勛郗慮為御史大夫。壬子,曹操殺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是月,劉表卒,少子琮立,琮以荊州降操。

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于烏林、赤壁。

十四年冬十月,荊州地震。

十五年春二月乙巳朔,日有食之。

十六年秋九月庚戌,曹操與韓遂、馬超戰于渭南,遂等大敗,關西平。是歲,趙王赦薨。

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誅衛尉馬騰,夷三族。

六月庚寅晦,日有食之。

秋七月,洧水、潁水溢。螟。

八月,馬超破涼州,殺刺史韋康。

九月庚戌,立皇子熙為濟陰王,懿為山陽王,為濟北王,敦為東海王。

冬十二月,星孛于五諸侯。

十八年春正月庚寅,復禹貢九州。

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大雨水。徙趙王珪為博陵王。是歲,歲星、鎮星、熒惑俱入太微。彭城王和薨。

十九年夏四月,旱。

五月,雨水。劉備破劉璋,據益州。

冬十月,曹操遣將夏侯淵討宋建于枹罕,獲之。

十一月丁卯,曹操殺皇后伏氏,滅其族及二皇子。

二十年春正月甲子,立貴人曹氏為皇后。賜天下男子爵,人一級,孝悌、力田二級。賜諸王侯公卿以下谷,各有差。

秋七月,曹操破漢中,張魯降。

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進號魏王。

五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秋七月,匈奴南單于來朝。是歲,曹操殺瑯邪王熙,國除。

二十二年夏六月,丞相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

冬,有星孛于東北。是歲大疫。

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少府耿紀、丞相司直韋晃起兵誅曹操,不克,夷三族。

三月,有星孛于東方。

二十四年春二月壬子晦,日有食之。

夏五月,劉備取漢中。

秋七月庚子,劉備自稱漢中王。

八月,漢水溢。

冬十一月,孫權取荊州。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襲位。

二月丁未朔,日有食之。

三月,改元延康。

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為列侯。明年,劉備稱帝于蜀,孫權亦自王于吳,于是天下遂三分矣。

司隸校尉部

京兆尹治長安(今陜西長安三橋)。

領10縣:長安、長陵、陽唆、霸陵、杜陵、新豐、藍田、鄭縣、上雒、商縣。

右扶風治槐里(今陜西興平)。

領15縣:槐里、茂陵、平陵、鄠縣、武功、美陽、郿縣、雍縣、杜陽、陳倉、渝麇、汧縣、漆縣、旬邑、安陵。

左馮翎治高陵(今陜西高陵)。

領13縣:高陵、池陽、萬年、重泉、臨晉、頜陽、夏陽、頻陽、粟邑、衙縣、沒(去三點水加示部旁)栩、云陽。

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

領19縣:安邑、聞喜、猗氏、大陽、河北、蒲坂、汾陰、皮氏、絳邑、臨汾、襄陵、楊縣、平陽、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蟲加三點水)澤、東垣。

弘農郡治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黃河南岸)。

領9縣:弘農、陜縣、湖縣、華陰、盧氏、黽池、新安、宜陽、陸渾。

河南尹治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領21縣:雒陽、平縣、平陰、谷城、河南、新城、梁縣、偃師、緱氏、鞏縣、成皋、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新鄭、密縣、京縣。

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橋南)。

領18縣:懷縣、武德、平皋、州縣、溫縣、河陽、野王、波縣、軹縣、沁水、山陽、修武、獲嘉、汲縣、共縣、朝歌、蕩陰、林慮。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領17縣:陽翟、陽城、輪氏、郟縣、父城、潁陽、襄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臨潁、潁陰、許縣、新汲、鄢陵、長社。

汝南郡治平輿(今河南汝南射橋)。

領37縣:平輿、上蔡、灈陽、吳房、西平、定潁、召陵、洇(去因加隱)強、西華、征羌、汝陽、南頓、陽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陽、安陽、新息、弋陽、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鲖陽、固始、項縣、宜祿、新陽、宋國、思善、城父、山桑、細陽、汝陰、慎縣。

陳國治陳縣(今河南淮陽)。

領9縣:陳縣、新平、寧平、武平、苦縣、柘縣、陽夏、扶樂、長平。

梁國治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城)。

領8縣,睢陽、蒙縣、寧陵、鄢縣、谷熟、虞縣、下邑、碭縣。

沛國治相縣(今安徽濉溪張集)。

領21縣:相縣、肖縣、杼秋、豐縣、沛縣、臨睢,太丘、建平、鄼縣、譙縣、鄲縣、锧(去質加至)縣、竹邑、蘄縣、符離、谷陽、洨縣、虹縣、向縣、龍亢、公丘。

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領6縣:魯縣、汶陽、卞縣、騶縣、蕃縣、薛縣。

兗州刺史部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

領17縣:陳留、雍丘、尉氏、扶溝、圉縣、襄邑、己吾、考城、外黃、濟陰、東昏、小黃、浚儀、封丘、平丘、長垣、酸棗。

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慶祖北)。

領15縣:濮陽、白馬、燕縣、頓丘、衛國、東武陽、陽平、東阿、范縣、谷城、臨邑、樂平、發平、聊城、博平。

濟陰郡治定陶(今山東定陶城西北)。

領11縣;定陶、冤句、乘氏、句陽、成陽、鄄城、廩丘、離狐、成武、單父、己氏。

山陽郡治昌邑(今山東巨野昌邑)。

領10縣:昌邑、巨野、金鄉、東緡、防東、方與、高平、湖陸、南平陽、瑕丘。

任城國治任城(今山東微山魯橋)。

領3縣:任城、亢父、樊縣。

東平國治無鹽(今山東東平宿城)。

領5縣:無鹽、壽張、須昌、富城、章縣、東于陸、寧陽。

濟北國治盧縣(今山東長清馬上附近)。

領5縣:盧縣、茌平、蛇丘、剛縣、成縣。

泰山郡治奉高(今山東泰安范鎮)。

領12縣:奉高、博縣、梁甫、巨平、茌縣、嬴縣、牟縣、萊蕪、蓋縣、南武陽、費國、南城。

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治平原(今山東平原飲馬店附近)。

領10縣:平原、高唐、祝阿、漯陰、安德、鬲國、西平昌、般縣、樂陵、厭次。

濟南國治東平陵(今山東章丘棗園西北)。

領10縣;東平陵、土鼓、歷城、臺縣,著縣、菅縣、東朝、鄒平、梁鄒、于陵。

樂安國治臨濟(今山東高青高城鎮)。

領9縣:臨濟、高苑、千乘、樂安、博昌、利縣、寥城、壽光、益縣。

齊國治臨菑(今山東淄博臨淄區齊都)。

領6縣:臨菑、西安、昌國、般陽、廣縣、臨朐。

北海國治劇縣(今山東昌樂堯溝鎮)。

領18縣:劇縣、東安平、平壽、營陵、朱虛、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于、都昌、下密、膠東、即墨、壯武、挺縣、觀陽。

東萊郡治黃縣(今山東龍口黃城集)。

領12縣:黃縣、茲國、曲城、掖國、當利、盧鄉、牟平、東牟、昌陽、長廣、不其、黔陬。

徐州刺史部

瑯邪國治開陽(今山東臨沂北戴城子)。

領13縣,莒縣、東安、東莞、姑幕、諸縣、東武、瑯邪、溝曲、陽都、臨沂、開陽、即丘、繒國。

東海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城北)。

領13縣:郯縣、襄賁、蘭陵、丞縣、陰平、戚縣、昌慮、合鄉、祝其、利城、贛榆、朐縣、厚丘。

彭城國治彭城(今江蘇徐州)。

領8縣:彭城、留縣、廣戚、傅陽、武原、呂縣、梧縣、甾丘。

下邳國治下邳(今江蘇邳縣古邳)。

領16縣: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慮、僮國、夏丘、徐縣、睢陵、盱眙、高山、淮陵、東城、曲陽、淮浦、淮陰。

廣陵郡治廣陵(今江蘇揚州城北)。

領12縣:廣陵、江都、輿國、堂邑、海陵、高郵、平安、東陽、淩縣、射陽、誨西、鹽瀆。

冀州刺史部

魏郡治鄴縣(今河北臨漳鄴鎮)。

領15縣:鄴縣、內黃、黎陽、繁陽、陰安、魏縣、元城、館陶、清淵、平思、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國。

清河國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北)。

領7縣:甘陵、貝丘、靈縣、郁(去有加俞)縣、繹幕、廣川、東武城。

安平國治信都(今河北冀縣)。

領13縣:信都、扶柳、堂陽、南宮、陘縣、武邑、觀津、下博、武遂、饒陽、安平、南深澤、阜城。

巨鹿郡治莊(去土加嬰)陶(今河北寧晉東陳附近)。

領15縣:莊(去土加嬰)陶、楊氏、鄖(去員加梟)縣、下曲陽、南轡(去口去車加言)、任縣、平鄉、南和、巨鹿、廣干、曲周、廣宗、廣年、斥章、列人。

趙國治邯鄲(今河北邯鄲)。

領5縣:邯鄲、易陽、襄國、中丘、柏人。

常山國治元氏(今河北元氏殷村)。

領12縣:元氏、欒城、平棘、高邑、房子、上艾、真定、九門、蒲吾、井陘、靈壽、南行唐。

中山國治盧奴(今河北定州)。

領13縣:盧奴、安熹、漢昌、蠡吾、安國、毋極、新市、上曲陽、望都、唐縣、蒲陰、北平、廣昌。

河間國治樂成(今河北泊頭千戶屯附近)。

領11縣;樂成、弓高、成平、中水、武垣、束州、東平舒、高陽、鄚縣、文安、易縣。

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常莊)。

領8縣:南皮、東光、重合、高城、陽信、修縣、浮陽、章武。

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治苑縣(今河南南陽)。

領36縣:苑縣、西鄂、博望、堵陽、雉縣、葉縣、犨縣、魯陽、酈國、析縣、丹水、南鄉、順陽、武當、冠軍、鄼縣、陰縣、筑陽、山都、鄧縣、蔡陽、章陵、襄鄉、湖陽、朝陽、新野、安眾、穰縣、涅陽、棘陽、育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隨縣。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領14縣:西陵、邾縣、鄂縣、蘄春、下雉、沙羨,安陸、南新市、云杜、竟陵、西陽、軟(去欠加大)國、郡(去君加黽)縣、平春。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領17縣: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鄀國、編縣、宜城、卻(去去加己)國、中盧、襄陽、臨沮、秭歸、巫縣、佷山。

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領12縣:臨湘、湘南、益陽,羅縣、下雋、連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縣、容陵。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領12縣:臨沅、沅南、漢壽、作唐、孱陵、零陽、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鐔成。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領13縣:泉陵、營浦、營道、泠道、重安、湘鄉、昭陽、燕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

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領11縣: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臨武、南平、桂陽、曲江、湞陽、含洭。

揚州刺史部

九江郡治陰陵(今安徽鳳陽周圩西南)。

領14縣:陰陵、西曲陽,壽春,當徐、下蔡、平阿、義成、鐘離、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歷陽。

廬山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桂元西)。

領14縣:舒縣、臨湖、襄安、居巢、皖縣、尋陽、龍舒、六安、安豐、潛(去日加鬲)縣、雩婁、陽泉、寥縣。

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州)。

領16縣:宛陵、蕪湖、春谷、溧陽、丹陽、石城、秣陵、湖熟、江乘、句容、故鄣、于潛、涇縣、陵陽、黟縣、歙縣。

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

領13縣:吳縣、婁縣、無錫、毗陵、曲阿、丹徒、陽羨、烏程、由拳、海鹽、余杭、錢唐、富春。

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

領14縣:山陰、余暨、上虞、余姚、句章、鄮縣、鄞縣、諸暨、剡縣、烏傷、大末、章安、永寧、東冶。

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

領21縣:南昌、余汗、鄱陽、鄖(去員加梟)陽、海昏、歷陵、柴桑、彭澤、艾縣、建昌、建城、新淦、宜春、平都、石陽、廬陵、臨汝、南城、雩都、贛縣、南野。

今臺灣島當時稱為夷洲。

益州刺史部

漢中郡治南鄭(今陜西漢中)。

領9縣:南鄭、沔陽、褒中、成固、安陽、西城、錫縣、上庸、房陵。

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

領14縣:江州、墊江、安漢、宕渠、宣漢、漢昌、充國、閬中、涪陵、枳縣、平都、臨江、朐忍、魚復。

廣漢郡治雒縣(今四川廣漢)。

領11縣:雒縣、新都、什邡、綿竹、涪縣、梓潼、葭萌、臼水、郪縣、廣漢、德陽。

廣漢屬國治今甘肅文縣。

領3道:陰平道、甸氏道、剛氏道。

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領8縣3道:成都、廣都、江原、臨邛、郫縣、繁縣、廣柔、蠶陵;綿廄(去既加虎)道、汶江道、湔氐道。

蜀郡屬國治漢嘉(今四川蘆山東北)。

領4縣:漢嘉、徒縣、嚴道、旄牛。

鍵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城江東)。

領9縣:武陽、南安、牛脾(去月加革)、資中、漢安、江陽、符節、南廣、僰道。

犍為屬國治朱提(今云南昭通)。

領3縣:朱提、漢陽、堂狼。

牂牁郡治且蘭(今貴州貴定縣東)。

領16縣:且蘭、毋斂、鄨縣、平夷、夜郎、淡稿、談指、漏臥、漏江、同并、毋單、甸町、宛溫、鐔封、進乘、西隨。

益州郡治滇池(今云南橙江晉城)。

領16縣:滇池、俞元、勝休、建伶、連然、谷昌,昆澤、同勞、同瀨、味縣、牧靡、秦臧、挵棟、毋畷(去田加木)、律高、賁古。

永昌郡治不韋(今云南保山板橋)。

領8縣:不韋、博南、巂唐、比蘇、柴榆、邪龍、云南、哀牢。在其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由閩濮部、鳩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由僳越部部族居住等。

涼州刺史部

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肅徽縣江洛鎮西)。

領7縣:下辨、河池、故道、沮縣、上祿、武都道、羌道。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

領11縣:狄道、安故、大夏、枹罕、白石、河關、首陽、鄣縣、襄武、臨洮(駐南部都尉)、氐道。

漢陽郡治冀縣(今日肅甘谷)。

領12縣:冀縣、西縣、望垣、上郭、隴縣、略陽、顯親、獂道、成紀、阿陽、平襄、勇士。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

領7縣:臨涇、陰盤、鶉觚、烏氏、高平、朝那、彭陽。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領6縣:富平、廉縣、靈州、參轡(去口、車加言)、泥陽、弋居。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領13縣:姑臧、休屠、顯美、宣威、武威、揟次,鸞鳥、蒼松、張掖、樸劓、媼圍、顫(去頁加鳥)陰、祖厲。

金城郡治允吾(今甘肅水清縣平溝)。

領10縣:允吾、枝陽、金城、允街、榆中、浩亹、令居、破羌、安夷、臨羌。

張掖郡治觸(去蟲加樂)得(今甘肅張掖臨澤縣)。

領8縣:觸(去蟲加樂)得、昭武、屋蘭、刪丹、氐池、日勒、番和、驪肝(去月加革)、

另有張掖、居延屬國,治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

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

領9縣:祿福、安彌、會水、樂涫、表氏、玉門、延壽、干齊、沙頭。

敦煌郡治敦煌(今甘肅敦煌城河西)。

領6縣:敦煌、龍勒、效谷、廣至、冥安、淵泉。

并州刺史部

上黨部治長子(令山西長子)。

領13縣:長子、泫氏、高都、陽阿、際(去示加奇)氏、潞縣、壺關、屯留、谷遠、銅鞮、襄垣、涅縣、沾縣。

太原郡治晉陽(今山西大原晉源)。

領15縣:晉陽、榆次、陽邑、祁縣、中都、鄔縣、界休、平陶、大陵、茲氏、狼孟、盂縣、陽曲、慮廄(去既加虎)、京陵。

西河郡治離石(今山西離石)。

領9縣:離石、中陽、平周、藺縣、圜陽、圜陰、平定、廣衍、美稷。

上郡治膚施(今陜西榆林魚河鎮)。

領9縣:膚施、龜茲、白土、楨林、奢延、高奴、定陽、雕陰、漆垣。

雁門郡治陰館(今山西朔州汴子疃附近)。

領14縣:陰館、馬邑、埒縣、樓煩、廣武、原平、鹵城、汪陶、繁畤、劇陽、崞縣、武州、平城、強陽。

云中郡治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古城鄉)。

領11縣:云中、沙陵、沙南、箕陵、成樂、武進、原陽、定襄、咸陽、武泉、北輿。

定襄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

領5縣:善無、中陵、武成、駱縣、桐過。

五原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哈業附近)。

領9縣:九原、河陰、臨沃、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陽、武都、曼柏。

朔方郡治臨戎(今內蒙古磴口縣壩楞)。

領6縣:臨戎、沃野、廣牧、朔方、大城、三封。

幽州刺史部

代郡治高柳(今山西陽高)。

領11縣:高柳、馬城、道人、北平邑、班氏、狝(去爾加示)氏、平舒、東安陽、桑干、當城、代縣。

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小南辛堡附近)。

領8縣,沮陽、居肅、涿鹿,潘縣、碓(去石加句)瞀、下洛、廣寧、寧縣。

涿郡治涿縣(今河北涿州)。

領7縣:涿縣、良鄉、方城、范陽、遒國、故安、北新城。

廣陽郡治薊縣(今北京西南城區)。

領5縣:薊縣、廣陽、昌平、軍都、安次。

漁陽郡治漁陽(今北京密云十里堡附近)。

領9縣;漁陽、獷平、廄(去既加虎)奚、安樂、狐奴、平谷、潞縣、雍奴、泉州。

右北平郡治土垠(今河北唐山北新區)。

領4縣:土垠、徐無、無終、俊靡。

遼西郡治陽樂(遼寧北票南巴圖營子附近)。

領5縣:陽樂、臨渝、肥如、海陽、令支。

遼東郡治襄平(遼寧遼陽)。

領11縣:襄平、遼隊、新昌、安市、汶縣、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無慮。

另領遼東屬國,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領5縣:昌黎、扶黎、賓徒、徒河、房縣、險瀆。

玄菟郡治高句麗(今遼寧沈陽東陵附近)。

領5縣:高句麗、候城、西蓋馬、遼陽、高顯。

樂浪郡治朝鮮(今朝鮮平壤南市區)。

領18縣:朝鮮、占蟬、遂城、讓(去上加冉)邯、渾彌、增地、驪望、鏤方、樂都、灞(去霸加貝)水、屯有、含資、提奚、帶方、海冥、昭明、列口、長岑。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廣州)。

領7縣:番禺、增城、博羅、龍川、揭陽、四會、中宿。

蒼梧郡治廣信(今廣西梧州)。

領9縣:廣信、端溪、高要、猛陵、封陽、臨賀、馮乘、謝沐、荔浦。

合浦郡治合浦(今廣西浦北石埇西南)。

領4縣:合浦、高涼、臨允、徐聞。

郁林郡治布山(今廣西桂平城西南)。

領10縣:布山、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領方、安廣、增食、臨塵、廣郁。

交趾郡治龍編(今越南河內北寧)。

領12縣:龍編、北帶、曲陽、稽徐、安定、朱戟(去早加烏)、望海、西于、封溪、婁(去女加尼)泠、茍漏、嬴隊(去人加婁)。

九真郡治胥浦(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城西北)

領5縣:胥浦、居風、無功、無編、咸歡。

日南郡治西卷(今越南平治省廣治市)。

領4縣:西卷、盧容、朱吾、比景。

東漢時稱今海南島為朱崖洲。

西域都護府

東漢時西域都護府為少數民族居住區。都護府為郡級單位,下領縣及相當縣級少數民族居住區,在東漢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公元94~107年)時的行政區劃如下:

西域都護府,治它乾城(今新疆沙雅縣境內)。

領縣和縣級單位有:

延城、尉黎、危須、交河城、務涂谷、歡泥、且末、精絕、寧彌、西城、子合、莎車、疏勒、溫宿、赤谷城、貴山城、戊部侯城、戊己校尉城、宜禾都尉城等。

在鎮壓黃巾農民大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地主武裝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強占地盤,從而形成一股割據勢力,“務相兼并以自強大”。如:

公孫度,占據遼東。

劉虞,公孫瓚,先后占據幽州。

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和并州。

曹操,占據兗州。

孫策,占據江東。

袁術,先占據南陽,后占據揚州一部分。

劉表,占據荊州。

劉璋,占據益州。

張魯,占據漢中。

陶謙,劉備,呂布,先后占據徐州。

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據司隸。

馬騰,韓遂,占據涼州。

張繡,占據宛。

劉度,占據零州

孔融,占據北海

王匡,占據河內(黃河河套內)

幽州軍事集團

公孫瓚(前將軍,封易侯,白馬將軍),勢力位于幽州中部和西部,包括中山、涿郡、右北平、遼東等。

公孫度(遼東太守),勢力位于幽州東部的遼東郡全部。

冀州軍事集團

袁紹(車騎將軍,鄴侯),勢力位于冀州大部、青州全部和并州東部。

張燕(黑山軍大帥),勢力位于并州北部和冀州真定地區。

兗州、豫州軍事集團

曹操(司空,武平侯),勢力位于兗州全部、豫州大部、司州全部、徐州東部地區、荊州南陽郡北部及涼州東部地區。

劉備(左將軍,豫州牧),勢力位于豫州汝南郡和沛國。

徐州、并州軍事集團

呂布(虎賁中郎將,溫侯),勢力位于徐州大部,豫州東部零星地區。

張楊(大司馬,晉陽侯),勢力位于并州西部。

淮南軍事集團

袁術(偽成帝),勢力位于揚州北部的淮南大部地區。

江東軍事集團

孫策(討逆將軍),勢力位于揚州南部全部地區及揚州北部的九江郡大部。

荊州軍事集團

劉表(鎮南將軍,荊州牧,成武侯),勢力位于荊州全部。

張繡(建忠將軍,宣威侯),勢力位于荊州南陽郡大部

益州(東川)軍事集團

劉璋(振威將軍,監軍使,益州牧),勢力位于益州中部和北部地區。

張魯(“五斗米道”教主,漢中太守),勢力位于益州北部漢中郡及上庸郡。

涼州軍事集團

李傕(大司馬、車騎將軍、司隸校尉、池陽侯),勢力位于涼州安定郡、司隸、長安等地。

馬騰(安狄將軍),勢力位于涼州西北地區,包括武威郡、張掖郡等地。

韓遂(安降將軍),勢力位于涼州中南部地區,包括天水郡、安定郡西部等地區。漢皇系統 漢末紀事表

上一章  |  漢皇系統目錄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