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軍閥 第八百零五章 主動出擊(二)
量非常少,但是中國機械化部隊,不管是裝甲師還是機步師實際上都已經擺脫了以往的師、團、營等傳統作戰模式,作戰過程中不會說是一個團一個團為基本戰術單位,目前中國的機械化部隊在行動的時候,基本都是以營為單位為核心,輔以其他部隊組成,尤其是坦克部隊更是如此,具體戰役中,能夠出動一個坦克營進行密集沖鋒就已經是非常少見的,更多的時候是幾輛,十幾輛坦克在步兵的協同下作戰。
畢竟中國的坦克營編制非常大,和蘇軍的三四十輛坦克一個坦克營的模式不同,中國陸軍由于早期受限于番號不足,就導致了各級的編制非常大,比起世界各國陸軍來,各級編制都普遍偏大,師級部隊如此,團也是差不多,而具體到營也是如此。
而到了三十年代后期中國進行擴軍,并放松了師級番號的限制后,雖然增加了很多師級番號,步兵師就一下子從六十六個增加到了九十多個,裝甲師也從以往的六個增加到了如今的十三個,師級番號可以說是不缺了,想加就加,完全不同于以往。
但是師級番號增加后,雖然陸軍的大佬們也在著手縮小步兵師的編制,但是多年的傳統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的,中國陸軍的眾多現有戰術都是建立在大編制之上的,編制上的改變就代表著以往的很多戰術都需要改變,而在短時間內也會影響部隊的戰斗力,所以陸軍對于編制的改變還是相當謹慎的,至少目前來說并沒有大規模改動編制的行動。
除了眾多現有戰術的影響外,繼續讓陸軍保持大編制的還有另外一個陸軍作戰理念的影響,那就是合成營模式。
從以往的作戰經驗中,中國陸軍發現在機械化部隊作戰中,具體戰役規模是越來越小,別說一整個師一次性投入了,甚至都用不上團級部隊的投入,一個戰役的發動往往只有一個營左右的兵力而已,也就是說,師級部隊在具體作戰的時候,并不是和一戰以及間戰期間那樣,用團級部隊核心,加強輔助部隊后充當主攻任務。而是縮小為以營級部隊為核心,服役其他輔助部隊充當戰役任務。
一個機步師在一條戰線中,除開了必要的預備隊外,實際上也就只能形成三四個營級戰斗群。
這種情況是隨著機械化進程的加速而出現的,中國陸軍也是適當的根據這種情況而做出的師級戰斗理論的變化,以一個裝甲師為例子,他并不是和以往一樣只有一個師級指揮部,也不是用裝甲團、機步團這樣的機構來直接指揮,而是師部下成立兩個到三個臨時戰斗群,一般由上校級別的軍官擔任指揮官,而這些戰斗群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情況的不同配屬若干營級部隊。
最為標準的一個裝甲師戰斗群有一個坦克營,一個機步營,一個自行炮兵營加上一個輜重營以及工程、通訊等部隊所組成,這樣的一支合成部隊具備了dúlì作戰的能力。
這種戰斗群在規模上和以往的團差不多,但它卻不是單一兵種的團,而是一個多兵種的合成部隊。
而這種合成部隊的理念就迫使中國陸軍加強營級部隊的戰斗力了,最后形成的就是大營編制,并直接導致中國陸軍中的坦克營所轄有的坦克
量上有所差別,一個1941年編制的機步師轄有的坦克為五十三輛中型坦克,十七輛輕型坦克,全履帶或者半履帶式步兵戰車高達一百三十多輛,而自行榴彈炮也是和裝甲師一樣。
這里值得說明的是,中國陸軍中的裝甲師以及機步師中的編制也并非一層不變,而是根據各個戰區的不同具體配屬也不同,比如在南方地區部署的機械化部隊就會多一些,而坦克營以及機步營所轄的自行榴彈炮口徑也并不是105毫米,而是75毫米的自榴炮。同時一部分部隊里也配屬了一些105毫米的自行反坦克炮。
不過總量并不多,中國的坦克以及自行榴彈炮發展澎湃的同時,自行反坦克炮的發展卻是有些滯后,這里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陸軍對自行反坦克炮沒有急迫的需求,在三十年代期間中國陸軍所面對的是蘇俄裝甲部隊,為了對付蘇俄的重型坦克才開發了t13自行反坦克炮,但是后來作為陸軍主力使用的t15坦克都配屬了105毫米坦克炮后,t13自行反坦克炮很自然的也就失去了它本該有的效能,實際上不但自行反坦克炮的作用在中國陸軍中退化,甚至重型坦克的作用都開始從中國陸軍中退化,之前中國陸軍中最為主要的t11重型坦克,所憑借的就是一門105毫米的坦克炮所形成的火力優勢,但是當t15中型坦克大規模服役后,t11重型坦克的火力是對不起它的噸位和造價的,而中國陸軍如果還想繼續發展重型坦克,那么就得使用更大口徑的坦克炮了。
然而從事實上來說,不管是現今甚至十幾年后,105毫米的口徑的反裝甲效能已經非常足夠了,尤其是中國陸軍開始大規模使用鎢合金穿甲彈的時候,一發105毫米的鎢合金穿甲彈打過去,基本上沒有什么坦克能夠擋得住,包括中國自家的t15坦克、
也就是說105毫米坦克炮以及反坦克穿甲彈的技術進步使得坦克的裝甲跟不上火力的發展,造成了火力過剩。
辛亥大軍閥 第八百零五章 主動出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