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學網>>數據三國

第五十八回 南北漢吳成鼎立 四方諸侯拓疆土(3)

更新時間:2014-06-27  作者:三卷天書
數據三國 第五十八回 南北漢吳成鼎立 四方諸侯拓疆土(3)
百姓、騾馬、車輛,一隊隊、一列列行進在大路上,從頭望不到尾。根據協議,南燁將兗州讓給了劉備,劉備則將多年積攢的錢糧和兗州百分之七十的百姓交給南燁。當然這些百姓大多是窮苦人家,那些家大業大的世家既不愿意放棄產業跟南燁走,南燁也付不起他們的拆遷費。

其實以南燁的實力并非守不住兗州,只不過兗州在孫、曹、劉三家包圍之中,三家動兵都繞不過去。南燁退出兗州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為了增強劉備實力對抗孫權、曹丕,二是抽身事外等著三家反目。

南燁大軍一去,劉備便駐兵許昌。許昌本就屬于豫州地界,可是由于曹丕重兵把守,劉備拿下了整個豫州都沒拿下許昌,如今總算是如愿以償。唯一讓劉備感到有些遺憾的就是南燁遷走了城中不少民壯百姓,許昌城顯得冷清很多,少了往日繁華。不過劉備相信用不了兩年就能讓許昌恢復舊貌。

諸葛亮一到許昌便與簡雍、孫乾、荀諶等人商議,欲尊關中王劉備為帝。孫乾上表道:“天下不可一日無君。近有祥風慶云之瑞,許昌西北角有黃氣數十丈沖霄而起。帝星見于九天,煌煌如月。此正應關中王當即帝位,以繼漢統。”

孫乾表章一上,大小官僚紛紛上表,言曹丕退位禪讓,劉備當繼帝位。劉備心中自然是樂意的,可總要謙遜一番,便假裝不悅道:“曹丕篡漢自立,名不正而言不順。卿等欲讓我受其禪讓,豈非陷我于不忠不義?”

諸葛亮奏道:“非也!如今先帝已亡,天下無君。主公乃漢室苗裔,理應繼統以延漢祀。”

劉備依然推脫道:“此事當再商議。”

三日后,諸葛亮又引眾官入朝,請出劉備。眾人拜伏于前。荀諶奏道:“今漢天子已被賊人所弒,主公不即帝位,天下無一人可為帝。萬民無主,必惶惶不可終日,此非天下之福也。今天下萬民無不欲王上為君,若不從臣等所議,是失民望矣。”

劉備道:“我雖為景帝之孫,卻無大功于民,何德何能以繼漢統?”

張飛在殿下大聲道:“兄長若不為帝,還有何人可為?”

諸葛亮則道:“臣自出茅廬,得遇主公相隨至今,言聽計從。今主公已有豫、兗、并三州之地,根基已成,又正值漢祀將斬。文武官僚,皆欲奉主公為帝,平定天下,共圖功名。主公若執意不肯,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三州難保。不但大好基業白白葬送,我大漢四百載江山也斷送于主公之手也。”

劉備一聽自己再不繼位就快要成千古罪人了,便道:“我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

諸葛亮知道劉備所恐的“天下人”不是指萬民百姓,也不是曹丕、孫權,而是指南燁。諸葛亮有心與南燁聯合,自然考慮過南燁對劉備稱帝一事的反應,可是他思來想去,覺得劉備如果不稱帝,此時還真沒有比劉備更合適的稱帝人選。以南燁大義為先的行事作風,似乎不太可能自己稱帝,那就沒理由反對劉備稱帝。于是諸葛亮出班道:“圣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今主公為帝名正言順,有何可議?豈不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劉備聞言這才點頭答應。眾官見狀大喜,紛紛拜服于地道:“主公既允所請,便可筑壇擇吉,恭行大禮。”劉備于是命簡雍、孫乾筑壇于許昌之南,擇良辰吉日登基。

數日之后諸事齊備,百官整設鑾駕,請劉備登壇致祭。荀諶朗讀祭文道:“皇帝備,昭告于皇天后土: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昔日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天下復亂,主后遭戮。群下將士以為漢祀墮廢,備宜延之。備懼無德登帝位,詢于庶民百官,眾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所望,在備一人。備畏天命,又懼高、光之業將墜于地,謹擇吉日,登壇告祭,受皇帝璽綬,撫臨四方。愿神佑漢家,萬世無疆!”

讀罷祭文,諸葛亮率眾官奉上早已準備好的玉璽。劉備受了,捧于壇上,再三推辭道:“備無才德,請擇有才德者受之。”

諸葛亮道:“關中王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又是大漢宗派,宜即正位。現已祭告天神,何必再謙!”

劉備這才受了印璽,文武百官皆呼萬歲。拜舞禮畢,改元章武元年,國號依然為漢,以示正統。立甘夫人為皇后,封諸葛亮為丞相,關羽、張飛一為車騎將軍,一為驃騎將軍。大小官僚,一一升賞,而后大赦天下。

孫權得了玉璽回到封地便也有稱帝之意。眾官早知其意,張昭便奏請道:“近聞吳郡東山,鳳凰來儀。大江之中,黃龍屢現。如今天下無主,主公德配唐、虞,明比文、武,天命所歸,可即皇帝之位。”

百官應和道:“子布先生之言是也!”

孫權比起劉備就痛快多了,當時便與百官商議稱帝之事。根據張昭、周瑜等人的分析,劉協一死劉備回軍之后必然稱帝,南燁同樣可能稱帝,孫權若不趁著天下無主的好機會稱帝,日后就沒這么好的借口了。

張昭也為孫權擬下了一篇告天祭文,當然祭文之中不再強調漢室正統,而是強調天下有德者居之,孫權經營江東國富民強,又得天賜玉璽,理應稱帝。

孫權與劉備一樣,筑壇南郊祭拜天地,定都于建業。群臣請孫權登壇即皇帝位,國號為大吳,改元黃龍元年。謚父孫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孫策為廣陵桓王。立長子孫登為皇太子。又封周瑜為大都督,張昭、張纮、魯肅為三公,其余百官皆有封賞。

百官朝賀已畢,周瑜出班道:“陛下登基當昭告天下,此外曹丕有獻璽之功,陛下當發詔書,冊封其為魏王,以示修好之意。”

孫權麾下百官聽周瑜說要與曹丕修好一時嘩然。一是因為雙方剛打了一場,二是因為東吳一直與劉備、南燁聯合較多,就算與曹丕偶有合作也不緊密。假如孫權冊封曹丕為魏王,那就意味著曹丕成了大吳國的王侯,日后不論曹丕是出兵打人還是挨打,東吳都難脫干系。

對于周瑜的提議孫權同樣不明所以,便問周瑜道:“曹丕自封魏王,何用朕再封之?若與曹丕交好,豈不與國師、劉玄德交惡?”

周瑜道:“陛下不愿與南燁、劉備交惡,豈不知二人已將陛下當作心腹大患。”

孫權聞言一驚道:“公瑾此話怎講?”

周瑜答道:“由兗州之事,可知南燁心向劉備,有扶持劉備制衡陛下之意。陛下欲得兗州,南燁便要陛下以一州之地換之,劉備卻只用些許錢糧百姓便得一州之地,由此可見二人早有奸謀。如今曹丕勢弱不足為懼,南燁、劉備二人結連,定是要對陛下不利。陛下若還與二人為盟,便是與虎謀皮。”

孫權沒能得到兗州原本只是有些郁悶,此時聽周瑜一說才明白這事兒有貓膩。孫權心中又氣又怕,問周瑜道:“當真如此朕當如何是好?”

周瑜從容道:“陛下當結好曹丕,先圖劉備。待劉備亡后,陛下再勸降曹丕。曹丕若降則可,若不降,陛下便以六州之地攻其二州。劉備、曹丕一平,天下州郡陛下得其半,便可與南燁一東一西分庭抗禮,一較高下。今日封曹丕為王,便是為日后勸降之用。”

孫權見周瑜已經想的如此長遠,當時大喜道:“便依公瑾之言!不知何時可動兵去圖劉備?”

周瑜道:“陛下初登大寶,未可動兵。只宜修文偃武,增設學校,以安民心。待與曹丕同盟之后,再緩緩定計圖之。”

孫權從其言,一面昭告天下,一面遣使往曹丕處,冊封其為魏王。曹丕接到冊封詔書之后簡直哭笑不得,因為劉備、孫權幾乎同時登基,就在兩天之前,曹丕剛接到劉備的冊封詔書。

拿著兩份詔書曹丕對司馬懿道:“前日司馬都督言莫要急于答復劉備,今日孫權果然也送來詔書。不知兩家使臣當如何答復?”

司馬懿道:“主公可令人預備禮物分別往兩家作賀,以示善意。”

曹丕聞言怒道:“朕一人豈可為兩家之臣?”

司馬懿知道曹丕退位很不甘心,也沒糾正他自稱為朕有僭越之嫌,獻計道:“主公可明受劉備冊封,暗受孫權冊封,迷惑劉備,結好孫權,日后與孫權共圖劉備。待劉備亡,主公再與孫權同伐南燁,先成鼎立之勢,繼而一統天下。”

曹丕奇道:“劉備行事仁義為先,孫權行事唯利是圖。我等何不與劉備結好以圖孫權?”

司馬懿道:“南燁以兗州之地贈劉備,可見兩家交好,主公便與之結盟也難得其信任。孫權此時勢單力孤,正欲與主公真心相交,此其一也。其二,孫權兵多將廣,根基深厚,劉備則兵少將寡。二人相爭孫權必勝,故而助孫權而伐劉備也!”

曹丕聞言點頭稱善,準備名馬、玉帶、金珠、寶貝,分別遣使往兩家道賀。明受劉備冊封,暗與孫權結盟,靜待時機與劉備開戰。

南燁與曹丕一樣,幾乎同一時間收到了劉備、孫權稱帝的消息。此時南燁已然回到了交州,而從兗州、許昌遷移的數百萬百姓則沒有跟著他一起回來,被分散安置在了距離兗州較近的司隸和荊州。這樣做的好處有三,一是避免交州人口飽和,二是縮短遷移距離減少人力物力的浪費,三是可以將飽經戰亂的司隸地區發展起來,令昔日的洛陽、長安再現繁華。

有飛鴿傳信的便利,交州百官在南燁回來之前就得知了劉協身死的消息。于是南燁一到交州,便有官員上表,請南燁登基為帝。這些人中以審配、陳登、華歆和一群武將為主。另有一派則不贊同南燁稱帝,這部分人以田豐、沮授、管寧等人為主。不過更多的人則是選擇了沉默,尤其是南燁身邊的重臣,不論是賈詡、郭嘉、龐統、戲志才,還是趙云、黃忠、典韋、甘寧,全都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好像全都等著南燁一言而決。

南燁的態度也很奇怪,對于稱帝之事不置可否,只是處理著出征時積壓下來的政務,與歷次出征回來之后沒有任何不同。如此一來,不論是揣摩上意請南燁稱帝的臣子,還是反對南燁稱帝的臣子都安靜下來,也學著那些重臣靜等南燁吩咐。

表面上南燁與往日相同,實際上南燁這些日子都快要忙瘋了。白天他要處理政務,晚上則要召集戲志才、郭嘉等謀臣商議建國之事。

劉備、孫權稱帝十分容易,他們一個關中王,一個吳王,在領地內本來就與皇帝沒什么區別,稱帝之后不過改個年號,換個稱呼,麾下文武各升一級也就是了。

南燁建國可就不簡單了,他一面要制定憲法控制皇權,另一面還要統一歷法、度量衡等等。雖然變法等事南燁一直在做,可所謂名不正,言不順,有些事必須要在建國的一刻才能做,就比如設計國旗、國徽、國歌……

當劉備、孫權稱帝的消息傳到交州時,南燁的準備工作也接近尾聲。這一夜郭嘉等重臣齊聚在南燁府上,商議著最后的細節。

全部事項基本敲定之后,戲志才長出了口氣道:“總算是等到這一天了!想必明日劉備、孫權稱帝的消息就會百官盡知,到時必有人再次上表請國師稱帝。”

南燁聞言笑道:“那我明日正可順勢而為,將建國之事公布于眾。”

賈詡猶豫了一下道:“劉備、孫權皆敢稱帝,國師若稱帝,百姓絕無非議。國師可再考量一番。”

南燁搖頭道:“今后的皇帝可不再是為所欲為大權獨攬,不但要受制于法,還要為天下表率,處處受世人監督。我自由慣了,可受不了這份約束。”

蔡琰在一旁聞言笑道:“夫君不受這約束,便讓子嗣受這約束,還要改做他姓,實在不為人父。”

南燁聞言不由苦笑,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爭著做皇帝,偏偏自己家這幾個小子沒有一個愿意做皇帝,不是要做科學家,就是要做大將軍,還有一個竟然要學甘寧做海盜的。最后南燁只能讓甄宓的兒子南懿來做這個皇帝,不是他愿意當這個皇帝,而是他年紀小,還不會發表反對意見。

次日一早,南燁升殿議事。果然華歆出班奏道:“前日聞山陽公遇刺身亡,我等勸國師早登帝位,以安天下,國師不肯。今日又有人來報,關中王劉備、吳王孫權皆已稱帝。此二人德才不及國師尚可自立為帝,國師德布四方,仁及萬物,越古超今,雖唐堯、虞舜不過如此,豈可落于人后?群臣商議,漢祚已終,國師登基,上合天心,下合民意,還請國師準奏。”

審配又出班道:“自國師治理交州,百姓安康,萬國來朝,嘉禾蔚生,甘露下降,白象、白羆祥瑞之物,皆為國師所用。此是上天示瑞,國師代漢之象也。”

沮授、田豐等人本不贊成南燁及早稱帝,就是擔心另外三家因此聯合與南燁為敵。可此時劉備、孫權皆已稱帝,便是沮授、田豐一干人等也不反對南燁為帝了。

南燁聽完百官奏請之后道:“劉玄德漢室苗裔,孫仲謀玉璽為憑,我何德何能可繼漢統?”

陳登出班道:“國師德布天下,救萬民于戰火。民心所向,如何不可為帝?”

南燁笑道:“天下不可一日無君,若無人可以為帝,我尚可勉強為之,只是如今有一人比我更宜為帝,我欲立之,正要與諸公商議。”

田豐初時雖不愿意南燁自立為帝,可更接受不了劉備、孫權為帝,于是出班道:“國師若欲將帝位讓予劉備、孫權之手,我等皆不能從命!”

文武百官聞言附和道:“臣等附議!”

南燁還真是第一次領教百官抗命,不過他心中并無不喜,反而有些高興,畢竟百官有此勇氣反對自己,日后便有勇氣制約皇權。他朝著郭嘉等重臣掃了一眼,見他們個個帶笑,也不由一笑道:“我非是欲立劉玄德、孫仲謀。而是欲立先君劉協之子劉懿為帝,以繼漢統。”

殿上眾人聞言皆是一驚,沮授疑惑道:“臣聞山陽公一家老幼皆在途中被賊人所害,如何還有子嗣在世?”

郭嘉此時出班笑道:“諸公豈不知國師有未卜先知之術?國師早知山陽公一家有難,便暗命楊雄將軍前往救之。怎奈楊將軍晚到一步,山陽公已然遇害,唯有三子劉懿幸免。據楊將軍所言,那些山賊訓練有素,不像尋常賊人,倒像軍中勁旅,疑是曹丕所遣。因此國師一直未將此事告之于眾,只等回到交州才敢言此事。數據三國 第五十八回 南北漢吳成鼎立 四方諸侯拓疆土(3)

上一章  |  數據三國目錄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