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學網>>數據三國

第五十二回 劉表身死失荊州 曹劉孫南戰赤壁(3)

更新時間:2014-04-29  作者:三卷天書
數據三國 第五十二回 劉表身死失荊州 曹劉孫南戰赤壁(3)
劉備聞聽曹操大軍將至嚇了一跳。更讓他感到恐懼的是諸葛亮要表達的意思,那就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是徒勞的。面對力不能敵,智不能取的曹操,劉備怎能不怕?

心中驚懼的劉備見諸葛亮能預見曹操出兵便問道:“若是不敵我等該當如何?”

諸葛亮道:“亮有一計,可敵曹軍。若主公不用便只能棄了新野。”

劉備聽諸葛亮還有計策當時大喜道:“先生若有妙計,又怎知我會棄之不用?還請先生言明。”

諸葛亮道:“新野縣小兵少難敵曹軍,近聞劉景升病危,主公可趁機取荊州為安身之地。若得荊州,主公兵馬強之十倍,可拒曹操。”

劉備聞言皺眉道:“先生之計雖善,但我受景升收留之恩,豈忍圖之?”

諸葛亮道:“今若不取,后悔晚矣!”說罷望向劉備。

劉備之前便以仁義著稱于世,這為他招攬了不少文武賢才,也使得眾多士卒百姓歸附。后來又聽諸葛亮一番分析,知道曹操占天時,孫權占地利,自己占人和,因此更不敢行不仁不義之事。于是搖頭道:“我寧死不忍作負義之事。”

諸葛亮聽了劉備的答復心中一喜一憂,喜的是劉備在危急關頭還能將仁義之舉貫徹到底,這對劉備獨占人和顯然是有好處的。憂的則是眼前曹操大軍將至,若不用此計便只有走為上策了。心情矛盾的諸葛亮只能點頭道:“若主公不用此計,我只能另想他法,日后再作商議。”

卻說夏侯惇等人敗回許昌,自縛向曹操請罪。曹操雖沒想到十萬大軍就這么灰頭土臉的回來了,不過卻并沒將些許損失放在心上。反而安慰夏侯惇等將道:“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能知敗在何處引以為戒便是。”

夏侯惇道:“諸葛亮施詭計,用火攻破我軍。”

曹操道:“你自幼用兵,豈不知防備火攻?”

夏侯惇沮喪道:“曼成、文謙曾提醒于我,此時后悔不及!”說罷夏侯惇又抬起頭道:“劉備如此猖狂乃腹心大患,主公不可不除。”

曹操聞言先重賞李典、樂進,而后道:“我所慮者劉備、孫權、南燁而已,劉表、劉璋、張魯皆不足為慮。劉備敢燒我士卒,我定要掃平江南,以雪此恨。”

曹操言罷盡起大軍三十萬,曹仁、曹洪為第一隊,夏侯淵、夏侯惇為第二隊,樂進、李典為第三隊,滿寵、呂虔為第四隊,曹操親率諸將為第五隊,許褚為先鋒,各領兵馬五萬浩浩蕩蕩再次向新野殺來。

荊州劉表在病中得知劉備戰勝夏侯惇十萬大軍先是一喜,而后又聞曹操盡起大軍來攻便是一憂。這一喜一憂讓劉表的病情突然加重,他自知命不久矣,便請劉備到襄陽托孤。

劉備見了病榻之上形容消瘦的劉表未言先哭。這讓劉表十分感動,對劉備道:“我已病入膏肓,不久將死,特托孤于賢弟。我子無才,恐不能承父業,我死之后,賢弟可自領荊州。”

劉表此時的情況和當初陶謙差不多,若無曹操大軍相逼,劉表也不會讓荊州給劉備。可是此時情況危急,劉表也知道憑自己兩個兒子守不住荊州,還不如讓給劉備落個人情,好讓劉備罩著兩個兒子。若是荊州被曹操攻陷,兩個兒子就是階下囚,跟著劉備就算無權也好歹能做個富家翁。

劉備聞聽劉表要讓荊州心中自然歡喜,可惜為了名聲著想他卻不能答應,反而落淚道:“賢兄何出此言?且不說賢兄有望康復,便是真有萬一,備當竭力輔佐賢侄,豈敢別有他圖?”

劉表之才雖說比不上曹操、劉備,可也是一方諸侯,即便行將就木,心里卻十分清楚。他明白兩個兒子誰也斗不過劉備,劉備就算輔佐兒子也不會認其為主,時間一長荊州權柄還是會落于劉備之手。等劉備借荊州之力攻占他州,從屬關系就會轉換。最好的結果就是自己子嗣能被劉備任用為一郡太守,若是那樣劉表也就知足了。

二人正說著,突然下人來報,曹操大軍逼近新野。劉備聞言急忙向劉表告辭,星夜回新野布防。劉表聞報同樣驚急交加,竟然吐血不止。

蔡夫人見劉表吐血急忙請來醫者,又在一旁照顧。劉表自知命不久矣,便勉強起身來寫遺囑。當初他雖然在二子之間猶豫不決,可是如今他打定主意要讓劉備輔佐兒子,自然選擇劉備支持的長子劉琦為荊州之主。

劉表光想著劉備能保荊州,卻忘了蔡夫人就在身旁。蔡夫人見劉表不立自己兒子劉琮反立劉琦心中大怒。她一把抓過遺囑,當著劉表的面撕得粉碎大罵道:“老匹夫安敢如此!”言罷命醫者從人退下,又將內門反鎖。

劉表見狀驚怒交加又是吐血不止,卻再無人照料。蔡夫人來到門外也意識到自己魯莽,于是急忙召來蔡瑁,領兵將州牧府看守起來,又將見到遺囑的從人醫者統統殺死方才放心。

劉琦在江夏得知父親病危,來到荊州探病。方到外門,便被蔡瑁攔住道:“公子奉命鎮守江夏,責任重大。如今擅離職守,若東吳兵至,如何是好?若入見主公,主公必然嗔怒,有礙病情,此非孝道也,宜速回。”

劉琦立于門外大哭一場,還是不得入門,只好上馬回江夏。病重的劉表被囚禁房中斷了醫藥飲食,已然生命垂危,聽到劉琦哭聲忽然回光返照大叫數聲而死。

劉表一死,蔡夫人便與蔡瑁、張允商議,假寫遺囑,令次子劉琮為荊州之主,然后舉哀報喪。

劉琮年紀雖幼卻也知道長幼有序,見眾官拜自己為主便問道:“父親不幸棄世,我兄現在江夏,叔父玄德在新野。你等立我為主,兄長、叔父若來,該如何解釋?”

劉表麾下眾人都看見蔡瑁兵圍府邸不讓劉琦進門,誰還不知這里面有貓膩。劉琮問出這句話來,眾官一時還真不知該如何答對。便在此時一人出班道:“公子之言甚善!今可急發哀書至江夏,請大公子為荊州之主,命玄德公一同理事。北可以敵曹操,南可以拒孫權。此萬全之策也。”

劉表眾將聞聽有人支持劉琦繼位皆是大驚,眾人以目視之,出言之人乃是幕僚李珪。

蔡瑁聞言大怒道:“你一小官也敢亂言違逆主公遺命,還不退下!”

李珪大罵道:“你與蔡氏同謀假造遺命,騙得了何人?如今廢長立幼,荊襄九郡送于蔡氏之手。主公在天有靈,你等不得好死!”

蔡瑁聽李珪直言自己的齷齪之事更是大怒,喝令左右推出斬首,李珪至死大罵不絕。蔡瑁殺了李珪,見無人再敢反對,遂立劉琮為主。蔡氏宗族分領荊州之兵,命治中鄧義、別駕劉先守衛荊州以防劉琦、劉備,竟不將劉表死訊告知二人。

荊州眾人治喪已畢,便聚在一處商議如何應對曹兵。劉琮年幼,萬事全由蔡夫人與蔡瑁做主。關鍵是這二人內斗內行,外斗外行,讓他們搶班奪權還行,出戰曹操就不靈了,只能集思廣益。

東曹掾傅巽進言道:“如今堪憂者除曹操之外,還有江夏的大公子,新野的劉玄德,若此二人興兵問罪,不等曹操兵到,荊襄危矣。我有一計可使荊襄之民安如泰山,又可保全主公名爵。”

蔡瑁喜道:“不知何計?”

傅巽道:“不如將荊襄九郡獻與曹操,曹操必厚待主公。”

劉琮雖說年幼,卻也聰明懂事,否則不會得劉表喜歡。他聽傅巽說完不由插話道:“這算何計?我才承父親基業,尚未坐穩,你便要獻與他人是何道理?”

年幼的劉琮當然不知道傅巽打算,可是蔡瑁、蒯越等人卻明白傅巽的心思。便是劉表在世與劉備合力也不一定能擋得住曹操大軍,如今劉琮繼位,劉備、劉琦虎視眈眈,就更沒希望勝過曹操。既然明知必敗,還不如早降,曹操是否善待劉琮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操肯定會善待他們這些提議投降的將官。

蒯越出言道:“傅公悌之言是也!有道是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曹操以朝廷為名揮兵南下,主公拒之便是抗拒朝廷,其名不順。且主公新立,外患內憂,曹操勢大,安能取能取勝?獻城而降總好過兵敗被俘。”

劉琮一個孩子,就算再聰明也辯不過蒯越,只能猶豫道:“諸公所言甚善!只是將父親基業讓與他人,豈不貽笑天下?”

話音剛落,只見一個小將挺身而出道:“我有一計可擋曹兵!”

眾人聞言看來,只見這個小將生的唇紅齒白,眉清目秀,雖為男子俊美卻不輸女子。蔡瑁知此人乃是新投劉表麾下的小將陸遜,字伯言。其祖父是廬江太守陸康,因廬江被孫策攻陷而死。陸康死后陸家便離了廬江隱居,直到去年陸遜學有所成才出仕劉表,就是因為劉表與孫權有仇。劉表見陸遜相貌俊朗才華過人甚是喜愛,便留在麾下為將。

蔡瑁聽陸遜有計破曹,便問道:“你有何計?”

陸遜道:“先主與江東孫氏有仇,卻與交州光華國師交好。如今曹操揮兵南下,何不求助于國師?若國師出兵相助,曹操何足懼哉?”

眾人聞言皆是一愣,他們光想著眼前的敵人是曹操、劉備、劉琦,卻忘了自己還有外援,此時聽陸遜一提紛紛議論起來,覺得此計確有可行之處。

傅巽是提議降曹的,此時聽陸遜與自己意見相左自然不悅,便道:“國師或可抵擋曹操,但國師一向不喜與人爭鋒,豈會為荊州出兵抗曹?”

陸遜聞言笑道:“傅公此言差矣!誰說國師不喜與人爭鋒?若國師不喜征戰,張角、董卓、李傕、袁紹等人又是何人所平?國師又因何被封為大將軍?只是國師仁義,從不興無義之師罷了。”

傅巽抓住陸遜話中漏洞道:“曹操奉朝廷旨意南征,名正而言順。國師又與曹操交厚,便是出兵也只會助曹操,豈會助我等?”

陸遜從容道:“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天子曾以衣帶血詔討之,豈是義師?國師曾救曹操之父,曹操卻殺國師岳丈馬騰將軍,如此恩將仇報又何談交厚?若主公答應,我愿為使者,憑三寸不爛之舌請國師出兵抗曹。”說罷看向劉琮。

劉琮心理上是支持陸遜提議的,可是他卻不敢自作主張,而是看向旁邊的母親蔡夫人。蔡夫人則是看向了蔡瑁。蔡瑁想了想,覺得陸遜既年輕又無名望,恐怕很難請動南燁。于是搖頭道:“此事關系荊州百姓存亡,豈可放在你一小輩身上?國師不來,荊州豈不危矣?我看不如降曹穩妥。”

陸遜見蔡瑁輕視自己,當時高聲道:“左右要降,還不如降了國師。若降國師,國師必來救援,此其一也。其二,曹操是敵,國師是友,降敵不如降友。其三,西涼韓遂降曹便被囚禁許昌,南中董斟降了國師還是一郡之主。曹操狡詐,國師仁慈,何不去降國師?”

眾將誰也沒想到還有這么一條出路,又是議論紛紛,這回他們可比剛才討論的熱烈多了。正如陸遜所言,一旦荊州獻給南燁,南燁發兵抗曹便是板上釘釘絕無差錯。此時他們討論的已經不是降曹與抗曹的問題,而是究竟要投降哪一方的問題。眾將官分成兩派,一邊支持降曹,一邊支持降南,吵得不亦樂乎。

陸遜冷眼旁觀心中暗笑,覺得劉表麾下眾將除了剛才死的李珪之外,全是一群沒骨氣的投降派。抗曹不積極,投降倒是挺積極的。

蔡瑁見眾人吵得厲害,耳朵都疼了,便大聲道:“都給我住口!”

眾人見蔡瑁發怒,這才聲音漸止,蔡瑁看向蒯越問道:“異度先生以為如何?”

蒯越看了陸遜一眼露出贊許的神色,而后道:“伯言所云不失為一條妙策,也令我等多了一個抉擇。不過依我之見,還是降曹為好。”

眾人聞言同時看向蒯越,陸遜眼中更是寒光一閃。蔡瑁聞言道:“愿聞先生高見。”

蒯越道:“正如伯言所說,投降國師確實有些好處,可風險同樣不小。我等若降曹操,國師必不來攻。我等若降國師,曹操與國師將必有一戰。此戰聲勢不小,戰場定在我荊州,國師若勝,我等難免損兵折將,曹操若勝,我等死無葬身之地,此其一也。其二是交州路遠,若等國師來救,我等先要擋住曹操,此事難矣。依我之見,降曹或是降南,不在二人仁義或是奸詐,而在于二人誰能得勝。曹操坐擁八州,兵強將廣,顯然更勝一籌,所以降南不如降曹,伯言以為如何?”

陸遜見蒯越看向自己腦中快速思考了一番,而后向蒯越拱手道:“異度先生見識長遠,所言極是!晚輩不如也!”

蒯越聞言笑道:“伯言能想到國師已然優于堂上眾人矣!”

蔡夫人此時道:“既然公悌、異度、伯言所見相同,那便依計而行。不知何人愿去曹營獻書?何人愿去告知各郡?”

帳下宋忠出班道:“我愿往曹營送書!”

眾將見宋忠如此積極,這才反應過來去送降書不是什么丟臉的事,反而是件美差。除了能和未來的主公曹操混個臉熟之外,賞賜也少不了,可惜被宋忠搶了先。至于去通知各郡就是個體力活了,少不了一路奔波,還沒什么好處,眾人也就不爭了。

陸遜見眾人不去,便搶先一步道:“末將愿往告知各郡!”

蔡瑁見兩個差事皆有人應下,便點頭答應。此時又有一將出班道:“荊襄九郡相隔甚遠,末將愿與伯言同往送信,免得誤事。”

眾人視之,見此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魏延,字文長。蔡瑁以為魏延說的有理,便讓他與陸遜同往。陸遜與魏延相視一笑,便領命而出。宋忠也拿了降書前往曹營投獻。

曹操未到荊州地界便接到宋忠獻上降書當時大喜,重賞宋忠。并讓宋忠回復劉琮,若能獻城迎接,將來便命他永為荊州之主。

宋忠得了賞賜十分歡喜,拜辭曹操之后便回荊州傳訊。行至半路,忽然前方一支人馬攔住去路,正是關羽領兵巡視。宋忠回避不及被關羽喚住問起荊州之事。初時宋忠還想隱瞞,關羽見他說話吞吞吐吐便一再逼問,宋忠無奈只能將實情道出。

關羽聞聽劉表已死,劉琮降曹當時大驚,捉了宋忠回報劉備。劉備還等著劉表傳位劉琦自己好輔政呢,結果聽宋忠說完當時大哭,至于是哭劉表之死還是哭荊州歸了曹操便不得而知了。

張飛怒道:“事已至此,可先斬宋忠,在起兵渡江奪了襄陽,殺了蔡氏、劉琮,然后與曹操交戰。”

劉備倒是也想按張飛所言圖個痛快,可惜他卻不能這么做,全因為仁義二字束縛。他喝止張飛道:“你且住口,我自有斟酌。”說罷又對宋忠道:“如此大事你等何不早來報我?事到如今殺你無濟于事,你可速去。”

宋忠聞言抱頭鼠竄而去。劉備心中憂悶正要招諸葛亮商議對策,卻有下人來報道:“大公子劉琦差伊籍為使前來,言有要事相告。”數據三國 第五十二回 劉表身死失荊州 曹劉孫南戰赤壁(3)

上一章  |  數據三國目錄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