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軒轅 第三部大地風云 二百五十二 進軍山海關
自成之所以敢大膽出兵,并不是一味魯莽行事,而是的消息,他內心深處最畏懼的對手,大明的忠勇武英王朱由斌已經死了,江南軍內部大亂,這使得自己將減少了一個最大的敵人!
但李自成最大的隱患,卻是他自入京師后的所作所為,已經弄得人心盡失,官員軍民哀聲載道,京城里流言四起,人心不穩,就連李自成重要的謀事宋獻策都私下里對親信說道:
“我主本是馬上天子,但卻殺戮太重,容易招來天怒人怨,此番又貿然出征,在我看來我們大順的日子恐怕已經到頭了……”
這話不知是誰傳來出去,聽到連軍師都這么說,賊軍人心一下慌亂起來。
四月十三日這天,天剛亮,李自成正式出師,共計馬步兵六萬,加上派往山海關的唐通、白廣恩余部近三萬人,大順軍此次出征已近十萬之數。
這已經是李自成全部的主力了,雖然大順軍進北京的兵力有五十萬眾,但真正能打仗的,這次全部都被李自成調往山海關隨其出征。
李自成先出東長安門,他親率精兵七千,擎刀牽馬,列隊于長安街。在大將劉宗敏、李過等一批將領的簇擁下,李自成出正陽門,留守京師的牛金星、宋企郊等官員送至金水橋。百姓聞訊,多跑到東西長安街上觀看……
在李自成和他地重要將領后面。還有幾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們是大順軍控制北京后,在京城里找到的崇禎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火良、永王,定王,以及三桂的父親吳襄隨后而行。
李自成把他們挾往山海關,目的還是指望利用這幾個重要地人質。對吳三桂作最后一次的爭取。以上要讓吳三桂親眼看到親生父親還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中,如念父子之情,當時投降還不算晚。
同時,他也暗示,如仍迷途不返,他會隨時將吳襄處決。李自成攜帶明太子及二王,也是出于同樣的用意。
吳三桂通過使臣和散發檄文,已向李自成提出索要他們的強硬要求。吳三桂意在把太子控制在自己手里。以為“中興”之計,一旦把太子朱慈火良擁上皇帝寶座,他自然就成了擁戴的第一元勛。
李自成是要吳三桂確信,太子及二王還健在,如愿效忠故主,那就必須乖乖歸順。
大順軍率大軍經通州,至密云,過永平,浩浩蕩蕩,朝山海關進發。一場關系命運的決戰正在日益臨近……
當吳三桂遣使郭云龍、楊馳離山海關前往沈陽請兵時。清朝剛出動大軍,已離盛京,踏上了進關奪權的征途。
還在三月中旬,清朝獲知明放棄寧遠進關地消息,就已判斷出明朝面臨嚴重危機,時刻密切地注視著局勢的發展。并下令修整軍器,儲備糧餉、馬匹,在安撫住吳三桂的同時,預定四月初旬大舉進討明朝。
其實滿清最早爭取的并不是吳三桂而是李自成。
當時主持朝政的攝政王多爾袞,區,尋找闖軍,企圖實行聯合伐明。從中分享勝利果實。滿清統治者急于推翻明王朝,但又力不從心,自己才出此計策。但李自成根本不予理會,遂使此項謀劃落空。
而李自成率百萬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捷足先登,已于三月十九日進入京師,形勢發展之快,大出清朝的意料之外!多爾袞聞訊,迅即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
當時,剛到蓋州湯泉養病的重要謀臣漢官范文程被召回,參與決策。
范文程老謀深算,胸有成竹,侃侃而言,明確指出了闖賊雖然攻陷北京,但其內部將會出現的重大問題,并指出了李自成的三敗。
其后,范文程建議趁明朝剛被推翻,局勢混亂之機,揮師進關奪權,建立全國統治。他提出的這一戰略目標,無疑大大鼓舞了以多爾袞地勃勃雄心。而他闡述農民軍“三敗”的論點,又加強了他們奪取整個中原的信心!
無論對吳三桂,李自成,還是滿清具有命運攸關的一次進軍即將開始。多爾果斷作出決定,下達緊急動員令,征調兵馬迅速集結。
這年四月七日,清軍舉行儀式,向太祖、太宗神靈祭告出師;八日,七歲的順治皇帝駕臨篤恭殿,大會諸王諸將,向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頒賜“奉命大將軍”敕印,以自己年幼,授權多爾袞“代統大軍,往定中原”,戰守方略,一切賞罰,俱都便宜從事。
多爾袞受敕印,行三跪九叩頭禮。順治帝又賜給黃傘等御用之物,以重事權。其他隨征將領也都按軍級賜給衣服、鞍馬等物。
九日,多爾袞率多羅豫郡王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續順公沈志祥及范文程、洪承疇等一大批滿漢蒙古將領,還有留質于沈陽的朝鮮世子等人,奏樂行禮,再行向天叩拜。
拜禮畢,頓時炮聲大作,多爾袞統率滿洲、蒙古兵及漢軍與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啟行。此次出征中原,滿清志在必得,共出動大軍十萬余人!
及至四月十三日,大軍已渡過遼河,前進至遼河西一百二十里地地方宿營。
多爾袞身任統帥,全軍乃至清朝興亡命運系于一身,他感到一種沉重的壓力壓在肩上。說實話,他對此次事關重大的進兵似乎還感到沒有把握。這也難怪,因為清兵多年來一直同明兵作戰,已熟知它的作戰特點,但從未與李自成交過鋒。能否取勝,他確實有幾分擔心。
無法入睡地多爾袞,特意請來了洪承疇,征詢他的見解。
洪承疇原是大明薊遼總督,在松山決戰中戰敗被俘,降了清朝。他出任薊遼總督前。已任陜甘三邊總督,統率
剿農民軍達十余年,積有豐富的經驗。而多爾袞正疇了解農民軍,才召他來談談想法。
洪承疇根本不假思索,說道:
“我大清兵丁之強,早就已是天下無敵。只要將帥同心,軍紀嚴整,進退得當。闖賊的軍馬根本就不堪一擊。賊軍得京師后,只顧貪圖享樂,先前地那些斗志飛到了九霄云外,一經聽到我大清強軍將至,必定攜財焚宮殿而遁,我軍應限定時日,以精兵為前驅,速行追剿,即使賊軍據京師不撤,也可以給我們造成攻破和消滅它的最好機會……
但是。不管賊軍墮落到了什么樣地地步,李自成親自指揮的竟日戰斗力很強,不可與明軍等同看待,輕視不得。為慎重起見,保證萬無一失,我建議用馬步更迭之法。以防止誤中了賊軍地埋伏……”
“況且,我們還有最有利的一面,那就是朱斌死了。”洪承疇著重說到了這點:“我和江南軍一起剿過賊軍,其戰斗力之強,不在我大清之下,但老天要使大清奪取天下,遂使朱斌早亡,江南軍更是內訌。此次奪取中原,我八旗鐵騎必能所向披靡!”
關于進京路線,洪承疇認為須從薊州、密云接近京師的地方突破。這一方略,當然沒有把吳三桂開關請兵考慮在內。他沒有料到吳三桂會有如此驚人的舉動。
洪承疇一席談,確實進一步堅定了多爾袞的信念,大軍按著奔薊州、密云的方向前進。
十五日地早晨,滿清大軍進至翁后,才只行軍五里,突然停止前進,眾將士都覺奇怪,只聽范文程神秘地告訴他們,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遣副總兵一人,游擊一人來,說山西流賊犯圍皇城,三月攻陷,皇帝與后妃俱赴國難。
國事至此,已無可為,賊鋒東指,列郡瓦解,惟有山海關獨存,力而弱兵單,勢難抵擋,吳三桂業哀求多爾袞,若及時促兵來救,當開山海關門以迎清軍,清軍一入關門,則北京指日可定……
原來,來的兩個人正是郭云龍、楊。他們兼程疾馳,終于在翁后遇到了清軍,面見多爾袞,遞上吳三桂的信。多爾袞展讀后,一下子了解了目前形勢變化的真相,大感意外!
他對先帝皇太極曾一再招降而不顧的吳三桂如今自找上門來,又是一陣驚喜。自己在寧遠的所作所為,甚至不惜讓兩名親信斷手以博吳三桂好感等等的舉動,到現在終于有了回報……
但稍稍可惜的是,吳三桂的信仍無降意,但這年僅三十余歲的攝政王多爾袞確實精明過人,他思前想后,沒有輕信三桂千懇萬懇地話語,卻是更多地想到了此中有詐,卻又不便說明。
他很友好地安頓好郭、楊二位使者休息,便急忙召來阿濟格、多鐸等人商量。
結果,他們都無法確認吳三桂的真實意圖。明清長期處于交戰狀態,雙方積怨甚深,很難取得相互信任。吳三桂一直同清軍作戰,拒降堅守,這封求援的信來得太突然,他們思想上毫無準備,僅憑一紙書信,怎能叫他輕信!
最后,議定取慎重戒備態度,先搞清虛實再說。于是,多爾袞把楊留作人質,派其妻弟拜然與郭云龍一起回山海關探視真情。
盡管多爾袞對三桂疑慮重重,他憑其敏銳的目光,仍然看到了某種希望,這就是他信中所說,未必都是假話。況且又有人質在手,諒吳三桂也不致大膽輕舉妄動。
多爾袞入關心切,決定冒險一試,不按吳三桂所約走中協、西協,而是改變行軍路線,轉向山海關。為加強清軍的攻擊力量,以防不測,又遣學士詹霸、來袞前往錦州,調漢軍攜來攻城用的紅衣大炮發往山海關。
次日清軍進至西拉塔拉,多爾袞給吳三桂復了一封信,派人飛馬送去,這封形向吳三桂昭示了清軍出兵之本意,打出了“期必滅賊,出民水火”地旗號,從而與吳三桂提出的為君父報仇,與流賊不共戴天的呼吁取得了完全一致。
但這封信的主旨,還在最后幾句話,即勸吳三桂來歸,以裂土封王的最高獎賞誘其動心。
勸誘吳三桂投順,是多爾袞執行皇太極在世的一項既定政策。他感到在吳三桂眼前遇到危難,無所憑依的情況下,進行勸誘,可以說是抓住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吳三桂投順地可能性便大大增加……
從十七日開始,清軍行速稍加快,每天行八十里,十九日中午進至錦州,在城中歇息半天,第二天早才開拔。多爾袞不急于進兵,目的還是等待他的妻弟拜然隨郭云龍探聽消息后,爾后再做決定。
二十日這天中午,清軍已至連山驛城,忽見原使者郭云龍與新來的孫文煥兩人飛馬而至,叩見多爾袞,十萬火急地說道:
“賊軍已經迫近,早晚就到山海關下,請攝政王盡快抵達!”
終于,多爾袞不再一律,當即下令急行軍,輕騎疾馳。入夜,大風刮得很猛,塵土蔽天,夜色如漆,睜不開眼,咫尺不辨。
急行軍到半夜時,經寧遠城不顧飛馳而過。拂曉,至沙河所城外,此處距山海關僅一百里左右。多爾傳令住兵小歇。天剛亮,又急行軍四十里,稍作短暫休息,然后,繼續疾馳,連續越中前所、前屯衛、中后所。
至傍晚,夜幕低垂時,已抵山海關外十五里地地方,多爾袞下令停止前進。至此,清軍疾行了一晝夜,奔馳了整整兩百里。
似乎,所有的人都忘記了一支力量的存在,那就是曾經強大無比,但現在卻已經“四分五裂”的江南軍,而這個時候的江南軍,卻將發出石破天驚的怒吼!
血沃軒轅 第三部大地風云 二百五十二 進軍山海關